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睫状体囊肿与高眼压的关系.方法:对200例397只眼,单眼或双眼存在眼压高而前房轴深约3 mm的患者行眼科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探查高眼压眼的前房、睫状体、虹膜及房角的结构.结果:UBM检查高眼压眼397只眼中分别有218只眼前房角开放,房角呈宽角,有40只眼前房角虽然开放,但呈窄角.上述258只眼房角开放但高眼压眼UBM检查均探及其睫状体有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睫状体囊肿.另外有139只高眼压眼前房角也呈开放状态,均为宽角,但UBM未探及上述眼有睫状体囊肿.此139只高眼压眼中有7只眼UBM探及有不同程度的房角后退.结论:部分高眼压患者眼科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可探及睫状体部有囊肿存在,睫状体囊肿的数量和大小或与眼压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睫状体囊肿与周边前房深度及眼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眼压略高于正常范围(22-25mm Hg)的患者152例296眼,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对其进行眼前节检查。结果 152例296眼中检出合并睫状体囊肿51例91眼,占被检眼数的31%。39例眼睫状体囊肿位于睫状沟(76%),12例眼睫状体囊肿位于睫状冠(24%);其中单发囊肿28例(55%),多发囊肿23例(45%)。测量平均中央前房深度(2.56±0.32)mm,无睫状体囊肿区域周边前房深度平均(0.47±0.13)mm,检出睫状体囊肿区域平均周边前房深度(0.35±0.1)mm。眼压略高于正常范围伴有睫状体囊肿患者占受检患者的比例为31%。结论睫状体囊肿在眼压略高于正常范围的患者中的发病率较高,多位于睫状沟,常见于颞下象限,对中央前房轴深影响不大,但可以使周边房角变浅,增加房角粘连范围,引起眼压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在青光眼患者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临床上确诊为青光眼的患者施行UBM检查.结果 1300例(1520只眼)青光眼中,发现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60例(70只眼),检出眼占被检眼数的4.61%.其中单发性囊肿37例(43只眼)占61.43%,多发性囊肿23例(27只眼)占38.57%.虹膜睫状体囊肿大小不一,最大的囊肿直径3.99 mm.最小的囊肿为0.21mm.共检出囊肿108个,其中位于颞侧占44.44%;下方占38.89%;鼻侧占10.19%;上方占6.48%.结论 UBM对青光眼疾病临床诊断分型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实用性,是一种新的客观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的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 (UBM)在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UBM对1 1 6 5例 (2 1 2 7只眼 ) ,无眼外伤、手术史的患者进行眼前段检查。结果  1 1 6 5例 (2 1 2 7只眼 )中发现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 6 0例 (77只眼 ) ,检出率占被检眼数的 3 6 2 %。其中单发性囊肿 37例 (4 8只眼 )占 6 2 34% ,多发性囊肿2 3例 (2 9只眼 )占 37 6 6 %。囊肿水平直径最大 4 2 3mm ;最小 0 33mm ;平均 (1 1 5± 0 6 7)mm。囊肿垂直直径最大1 86mm ;最小 0 1 7mm ;平均 (0 6 5± 0 2 9)mm。 77只眼共检出囊肿 1 1 2个 ,其中位于颞侧 5 1个 ,占 4 5 5 4 % ;下方 4 5个 ,占 4 0 1 8% ;鼻侧 1 0个 ,占 8 93% ;上方 6个 ,占 5 36 %。结论 UBM能客观地检测出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 ,提供囊肿的大小、位置及数量信息。原发性虹膜睫状体囊肿好发于颞侧及下方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直观动态地了解早期闭角型青光眼行YAG激光虹膜周切术前后前房角定量改变和虹膜膨隆形态的改变.方法:随机对确诊为早期闭角型青光眼的门诊患者15人24眼,裂隙灯下检查前房角均<1/3CT,经房角镜检查按Scheie分类法均为窄Ⅱ~窄Ⅳ之间.在行YAG激光虹膜周切术之前和术后,用UBM各行一次前房测量,同时观察虹膜膨隆形态的改变.结果:UBM测量显示YAG激光虹膜周切术后前房角明显增宽,周边虹膜不再向前膨隆,前房角>1/3CT.经配对t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提示早期闭角型青光眼行激光虹膜周切术后前房角明显增宽、虹膜膨隆变平.结论:YAG激光虹膜周切术对早期闭角型青光眼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晶体摘除手术治疗激光周边虹膜切除( LPI) ) 术后残余房角关闭的效果。方 法: 选择原发性房角关闭( PACS) 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PACG) 病人 38 例 70 只眼行激光虹膜切除术治疗,术 后评估 24 只眼存在残余房角关闭,对其中 11 只眼残余房角关闭病人施行晶体摘除手术治疗。使用超声生物显 微镜( UBM) 检查前房的结构。在晶体摘除手术前和术后 3mo 评估眼压( IOP) ,对暗室俯卧试验的反应以及 UBM 的形态学分析。结果: 70 只眼中有 24 只眼( 34.2%) 出现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后残余房角关闭,并通过暗 室俯卧位试验和 UBM 形态学两方面得到证实。在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术前眼压>20 mmHg 或伴有青光眼视野 缺损的术眼激光虹膜切除术后残余角度闭合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没有这些术前结果的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在激光虹膜切除术后残余房角闭合的所有术眼中,经过超声乳化晶体摘除手术后对暗室俯卧位试验的 反应均为阴性,IOP 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后残余房角关闭较常 见,特别是在原发性房角关闭伴有晶体混浊和眼压控制不良或伴有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病人。超声乳化晶体摘 除手术有效完全地解决了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后的残余房角关闭,长时间的维持正常眼压。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242例眼球钝挫伤患眼的眼前节UBM观察结果,分析前节结构损伤状况。方法:对我院门诊诊治的242例眼球钝挫伤患眼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对眼前节结构,主要是房角、虹膜、睫状体进行检查。总结易损伤部位。结果:107例患眼发生房角后退;67例前房不同程度积血;38例患眼发生虹膜根部离断;30例患眼发生睫状体离断。结论:眼球钝挫伤最易受损的结构是房角,最常见房角后退;其次是前房积血和虹膜根部离断;最后是睫状体离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分析超声生物显微镜在眼前段顿挫伤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本院接收的眼前段顿挫伤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生物显微(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观察,并予以患者眼科常规检查、眼B超检查,分析超声生物显微镜的应用价值.结果 32眼超声生物显微检查中,24眼存在两种及两种以上眼前结节组织损害,构成比为75.00%,17例前房积血,19例前房闪辉,15例睫状体损伤,9例睫状体离断,4例角膜水肿,5例虹膜根部离断,1例晶状体不全脱位,4例房角后退;裂隙灯检查房水闪辉阴性患者4例,在超声生物显微(UBM)检查中可见前房点状弱回声;房角镜检查诊断睫状体离断、睫状体脱离患者仅2例;B超未发现眼前段病变.结论 超声生物显微镜在眼前段顿挫伤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窄角眼房角结构的解剖形态特征,分析其形成原因。方法:选取门诊窄房角患者21例(32只眼);宽角30眼作为对照,分别采用A超测厚仪及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对研究对象及正常对照组分别进行观察并运用专用软件给与测量。结果:与宽角眼相比,窄角眼具有浅前房、晶体厚度增加、眼轴缩短、相对晶体位置前移、睫状体变薄、小梁虹膜角变窄,房角开放距离变小、虹膜厚度缩小、虹膜晶体接触距离增大等解剖特点;晶体厚度和前房深度与睫状体厚度测量位置1与位置2有明显相关性。结论:窄角眼具有前房浅、晶体厚,晶状体相对位置偏前、眼轴变短、睫状体位置前移、小梁虹膜角变窄、房角开放距离变小、虹膜厚度缩小、虹膜晶体接触距离增大等解剖特点;窄角眼中睫状体变薄是晶体前移,厚度增加,前房变浅的重要相关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超声生物显微镜(UBM)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特征表现.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维吾尔族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54例(54眼)患者行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对测量所得的数据和结构进行分析.结果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前房深度为(1.67±0.31)mm ,房角开放度数(10.63±6.98)度,房角开放距离500(61±72)μm,虹膜晶状体接触距离(746±499)μm,小梁睫状体的距离(611±132)μm;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前房深度为(2.10±0.36)mm ,房角开放度数(18.85±8.67)度,房角开放距离500(74±81)μm,虹膜晶状体接触距离(735±328)μm,小梁睫状体的距离(625±145)μm.两组比较前房深度、前房角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青光眼是我国目前主要致盲性眼病之一,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是一种高频超声成像技术,为活体人眼前段解剖结构,特别是对房角及房角相关的解剖结构的适时观察和测量,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艳  赵海滨 《中国医药导报》2010,7(13):42-43,46
目的:评估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在不同眼压状态下前房角的形态改变以及采取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05年4月~2008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和前驱期患者105例135眼,应用前房角镜和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在不同眼压下发病眼的前房角的改变,根据其形态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包括超声乳化联合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及双切口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等手术方式。术后常规应用激素和抗生素药物治疗。观察6~24个月。结果:本组患者术前前房角为关闭状态,周边虹膜形态为S,虹膜根部附着位置为AC(Spaeth房角分级法)。药物治疗后部分病例前房角开放。术后本组所有患者的视力均有提高,眼压控制稳定为20 mm Hg(1 mm Hg=0.133 kPa)。术后前房角宽度大于术前。术中和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观察6~24个月,眼压持续稳定,术后1周的前房角形态与术后6个月的前房角形态无明显改变。结论:根据不同眼压状态下前房角的形态变化,采取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可取得稳定的术后效果。  相似文献   

12.
郝风芹  张杰  朱玉广  王杰 《潍坊医学院学报》2009,31(3):196-198,F0003
目的观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缓解后继发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眼压和前房深度的变化,探讨继发睫状体脉络膜脱离发生的原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07年1月~12月在我院住院的160例160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缓解后,40例(40眼)经UBM检查,发现有睫状体或脉络膜脱离。5例(5眼)临床前期眼检出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用Goldmann压平眼压计和UBM分别测量这组病例急性发作时和发现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时的眼压和前房深度,并进行SPSS10.0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发作期眼压(50.8±5.6)mmHg,临床前期眼压(15.7±3.2)mmHg,急性发作期前房中央深度(1.662±0.235)mm,发作缓解继发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时眼压(8.3±3.5)mmHg,前房中央深度(1.573±0.180)mm。UBM图像分析示急性发作缓解后睫状体脱离。17例,脉络膜脱离23例。结论急性发作眼及临床前期眼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缓解后皆可发生睫状体脉络膜脱离,主要原因可能与眼压大幅快速下降有关。UBM在急,陆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前后具有较高的应用价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在光照和暗室条件下,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高褶虹膜综合征患者房角的变化情况.方法 对诊断为高褶虹膜综合征的20例患者(24眼),在光照和暗室条件下分别行UBM检查.结果 暗室条件下,24眼房角均关闭.在光照条件下,房角关闭16眼,开放8眼,房角开放眼均为周边虹膜肥厚型.结论 由于周边虹膜肥厚所致的高褶虹膜综合征患者,其房角的状态随光照条件的改变呈动态变化,在暗室条件下,房角关闭,在光照条件下,房角开放.临床中可行UBM检查鉴别窄角慢性单纯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14.
报告23例(23眼)上皮植入性虹膜囊肿,青少年与青壮年多发,17例由外伤引起,囊肿均位于虹膜表面前房内,22例为浆液性囊肿,1例为实质性珍珠样囊肿。20眼为单囊肿,2眼为2个囊肿,1眼为多发性囊肿(5个),视力在0.2以下者均有葡萄膜炎等并发症,激光治疗21眼,有5眼治愈;13眼好转;3眼无效。  相似文献   

15.
A primary peripheral cyst behind the iris is difficult to detect during a routine slit lamp examination. It is usually asymptomatic unless the cyst is sufficiently large. We report on a 73-year-old woman who underwent phacoemulsification of a cataract and incidentally presented a small dark mass behind the peripheral iris. The lesion was initially suspected of being a melanoma, but it could not be localized by conventional techniques postoperatively. A diagnosis of primary iris cyst was not made until 1 year later when high-frequency ultrasound biomicroscopy (UBM) was employed. UBM displayed a distinct thin-wall cystic lesion (0.5 x 0.8 x 0.6 mm) with low internal reflectivity at the iridociliary sulcus of the inferotemporal quadrant. UBM allows good imaging access to a lesion behind the iris that is otherwise difficult to detect with traditional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前房形态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60例(87只眼)2007年-2010年间皮质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按Chylack分期均为皮质型Ⅲ期。随机分成3组,A组为植入三片式(Senser)人工晶体组、B组为植入一片式( Natural )人工晶体组、C组为植入一片式( Rayner )体积较大组。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用超声生物显微镜( UBM)量化测量前房深度和前房角宽度变化,观察人工晶体位置。结果(1)A、B、C 3组术前中央前房深度(ACD)、房角开放距离-500μm处( AOD500)、房角开放距离-250μm处( AOD250)、小梁虹膜夹角( TIA500)与术后3个月比较均明显增大,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术后3个月时,3组间ACD:A组及B组变化大于C组(P<0.05),A组与B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500μm处小梁虹膜夹角A组及B组变化也明显大于C组(P<0.05),A组与B组间无明显差异。250μm处前房角开放距离在3组间均无明显差异。500μm处前房角开放距离A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B组与C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前房与术前相比,前房明显加深,房角明显加宽。三片式(PMMA襻拱5°夹角)对中央前房深度影响较大,对于闭角型青光眼预防及治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Artisan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IOL)治疗无晶状体眼的临床疗效及手术并发症。方法 选取接受Artisan虹膜夹持型IOL植入术的无晶状体眼患者13例(13眼),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和眼压变化,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术后角膜水肿、前房闪辉、IOL位置和虹膜情况并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结果术后随访平均2年,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超过0.5的有5只眼(38.5%)和6只眼(46.2%),手术前后眼压无明显变化,术后随访角膜无明显水肿,晶状体位置未见明显偏移,前房无明显炎症反应,平均内皮细胞丢失率为10.1%。术中有2例合并虹膜损伤穿孔,有2例发生虹膜出血,但均在术后短期内吸收。术后随访1例IOL脱位,予重新手术固定。随访未发现黄斑囊样水肿。结论 Artisan虹膜夹持型IOL植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无晶状体眼的方法,手术操作相对简单,组织损伤相对较小,并发症少,术后视力提高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sToobservethechangesoftheocularanteriorsegmentstructure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intraocularpressure(IOP)andthesec...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探讨高褶虹膜构型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中的构成情况,以明确高褶虹膜构型对PACG的临床病程是否有影响。方法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测138只PACG的眼前节结构,其中慢性闭角型青光眼98只,急性闭角型青光眼40只。每例均扫描眼前节上方、下方、鼻侧、颞侧4个象限。采用高褶虹膜的诊断标准,至少2个象限符合所有条件才可诊断为高褶虹膜构型。结果共有30只眼诊断为高褶虹膜构型,其中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24只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组6只眼,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褶虹膜是PACG重要的发病机制,但是PACG临床表现为急性或慢性与是否存在高褶虹膜构型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何翠蓉  伍帆 《西部医学》2010,22(4):727-728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结束时向前房内注入透明质酸钠,预防术后浅前房发生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组64例(76只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在小梁切除手术结束时,向前房内注入透明质酸钠形成正常前房,对照组64例(74只眼),在手术结束时向前房内注入平衡盐液。结果观察组术后浅前房12眼,占15.8%,对照组术后浅前房34眼,占45.9%,统计学处理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眼压被控制在正常范围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结束时向前房内注入透明质酸钠,可预防术后浅前房发生,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并且眼压控制效果与前房内未注入透明质酸钠相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