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疔疮初起,红肿热痛,可用野菊花或紫花地丁捣烂加红糖或白蜜或甘油调敷患处,每日换两次药。初起可消散,脓成可减少扩散。脓成我不主张纵直大切口,因切口过长,易损伤肌腱,收口缓慢,愈合之后,影响功能。我主张沿指纹平面小切口,刺入深度以见脓为度。这样对组织损伤小,愈后不留功能障碍。切口引流不用利凡诺尔纱布条,因该药可使疮口干涸,影响排脓,反致肿痛加重。如用几士林纱布条或橡皮条引流,既不能提脓,又  相似文献   

2.
我科顾伯棠主任在治疗疔疮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今整理介绍于同道作一参考。疔疮以其形小、根深、质坚,状如钉而得名,又以其易于恶化而被历代医家所重视。最早见载于《内经》:“膏粱之变,足生大丁”。这个“丁”还广泛地包括了一切严重的外证。因其名目繁多,中西医称呼又不统一,顾老师结合古今,把疔疮归为三类五种: (一)因化脓性细菌感染(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而引起的疔疮,按部位分:“颜面疔疮”  相似文献   

3.
顾筱岩论治疔疮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筱岩 ,字鸿贤 (1892~ 196 8) ,上海浦东人 ,先生秉承家学 ,幼承庭训 ,继承家业 ,操持疡科 ,以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技誉满桑梓 ,社会上称他为“疔疮专家”、“疔疮大王”。六十年代全国统一外科教材时 ,他毫无保留地将顾氏经验秘方编于教材中 ,得到全国同道的赞许 ,现将先生治疗疔疮的学术成就总结如下。1 病因病机  疔疮是中医外科所特有的病名 ,也是中医外科的主要病种之一。此症随处可生 ,但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 ,以其形小 ,根深 ,坚硬而有根脚 ,其状如钉而得名 ;又以其发展迅速 ,易于恶化 ,危险性大 ,向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历代疡科专…  相似文献   

4.
程子俊(1920-)主任中医师是蜚声苏南一带的"程氏针灸"第4代传人,系全国500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笔者有幸侍诊左右,现将程老采用针灸诊治面瘫、面痛和面肌痉挛等面部病症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5.
6.
汤叔良 《中医杂志》1993,34(1):14-16
南通市中医院姚寓晨主任中医师,擅治女科杂证,笔者侍诊多年,发现姚师对妇女面部黄褐斑的效验殊速,慕名求诊者络绎不绝,盖其诊治自有心法存焉,兹总结整理如次。1 病因黄褐斑是面部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发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了,现代医学认为与性激素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名老中医肖泽梁从事中医外科临床诊治数十余年,擅长汤、膏、丸、散治疗外科疮疡等疾病,其将疔疮的病因病机总结为:①嗜食肥甘厚味致体内火热之毒蕴结脏腑,熏蒸于肌肤;②外感风、火、暑、热等实时之邪,邪气相互博结体内;③毒虫咬伤、刺伤、扎伤未及时治疗致经络气血凝滞,火毒郁结。在治疗上以清热解毒为其大法,自创芩连解毒饮,并根据疔疮初期、中期、后期的不同临床表现辨证论治,辅以肖氏外科外用药治疗,内外结合,治疗疔疮的临床疗效显著。其主要学术观点有:①疔疮辨证论治全过程中须时时顾护脾胃;②疔疮辨证施治过程,应根据临床症状和病变的发生阶段,适时采用凉血活血之品;③颜面部疔疮治疗禁切开、针挑、挤压等。  相似文献   

8.
面部疔疮即生于面部的疖 (石疖 )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指出本病的特点是 :“丁钉之状 ,其形小、其根深。”尤其是生在上唇部的疔 ,“毛囊深、毛孔粗、顶硬根深”的特点更为明显。笔者 1 996年 2月~ 1 997年 1月用陈小粉外敷治疗面部疔疮 53例 ,疗效满意 ,小结如下。1 一般资料选择面部疔疮初起 3d内“疔之四围赤肿 ,名曰护场可治”者 53例。具体参照 1 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其中男 34例 ,女 1 9例 ;年龄最小 3岁 ,最大 71岁 ,平均 34岁 ;所有病例均属未化脓者。2 治疗方法2 1 将陈小粉以醋…  相似文献   

9.
先父孔昭林系祖传三代的老中医,临证五十余年,临床经验较为丰富,擅常中医外科,对疔疮的治疗尤有独到之处,兹整理如下,不当之处,请同道指正。一、对疔疮的认识疔疮是外科常见病之一。疮形虽小,但其毒势甚猛,临床如处理不当,常可引起“走黄”而酿成险证。如能明确诊断,给予及时正确的治疗,常可转危为安,收到满意的疗效。疔,因其坚硬根深,形似疔状,故名日“疔”。究其病因,历代医家皆认为由火热  相似文献   

10.
陆振华老中医擅长外科,治疗某些疑难外症善用虫类药,或内服,或外治,辨证施治,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中医治外症“以消为贵”。湿热酿脓之阳症,常选苦寒清热、泻毒消肿之中草药以清消之。唯顽固胶结之阴毒,则难消难解。虽有虫药可胜,但因“以毒攻  相似文献   

11.
方法与用法:新鲜马齿苋加红糖适量捣碎敷在疔疮肿胀部位。厚度1cm,包敷20小时。  相似文献   

12.
疔疮丸合疔疮闻药治疗疔疮224002江苏省盐城市中医院许鸣珂近年来,笔者采用验方“疔疮丸”内服配合“疔疮闻药”外嗅,治疗疔疮患者多例,获效良好。二者的方药组成及用法:疔疮丸取大黄、黄柏、巴豆(连壳不去油)各等分,共碾细粉,以面糊泛丸如绿豆大;疔疮闻药...  相似文献   

13.
疔疮     
黄××,男,24岁,梧州布伞厂工人。1977年6月7日就诊。患者口唇初长一小疖,微痛以手挤压,翌日唇部肿胀,痛甚,延连脸部及头部均疼痛,不能进食。三天后来诊,  相似文献   

14.
笔者以白降丹制成线香状药条,用以治疗颜面部疔疮;又用白降丹粉末,以水调敷,治疗"烂皮疔";均取得一定的效果.兹将初步经验介绍于后.一、颜面部疔疮(1)白降丹药条的适应证:1)外疡初起如粟粒大小,根脚坚硬,焮红疼痛,疮头色黑,或上起白头,或结焦痂,剥去又复生,剧痛或麻或痒,有迅速扩散之势者;2)毒火炽盛,肿痛扩散,根脚仍然坚硬,不化脓不腐溃者.(2)使用方法:先取手术刀直刺疮头中心,如根脚深而坚硬者,必须深刺,然后按症势深浅大小,酌取白降丹药条插入疮头中心;不须另敷  相似文献   

15.
疗疮膏是我院已故名老中医文湘舫、文汉章的家传治疗秘方,配合内服中药,治疗疗疮有独特之处。笔者近5年来观察了458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本组458例中,女151例,男307例;年龄最大者74岁,最小者8个月;病程最长者8天,最短者4小时。 (二)疗疮范围和部位范围最大者为12 x12厘米,最小者为0.5×0.5厘米;头面部146例;颈项部115例,躯干部113例,四肢84例;首诊时已成脓者312例,未成脓者146例。 (三)病例选择 1.发病较急,来势迅速,病情较重;2.自觉局部疼痛较剧,或麻木作痒;3.疗疮顶尖底宽,根盘坚硬,形似钉状,顶部有粟粒状黄疱或小脓头;4.伴有发热,恶寒,口渴  相似文献   

16.
<正> 吾师许履和老中医,善于运用温病学说诊疗“疔疮走黄”,在临床上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爱将其经验介绍于下,供同道们参考。一、“走黄”的概念吾师指出,走黄是疔疮的变证,属中医外科领域里最危重的病证之一,在现代医学则相当于全身性感染。面部疔疮,尤以生于危险三角区者,最易引起走黄。举凡疮顶无脓,肿势扩散,或麻木不痛,或痒痛交作,全身高热不退,心烦呕恶等,即是发生走黄的先兆;若神志昏迷,表示已进入走黄阶段。考“黄”即毒也,癀也。走黄即是疔毒走散、横行的意思。高锦庭说:“外症虽有一定  相似文献   

17.
疔疮浅谈     
  相似文献   

18.
疔疮外治方     
鲜蛔虫适量抖烂,局部外敷,待流黄水后肿消痛止而愈。平时可将活蛔虫寄瓦上焙干研末,贮瓶勿令泄气,每次3克开水兑服,治疗疮走黄有  相似文献   

19.
疔疮走黄     
金某,男,十二岁,学生,1962年10月10日入院,住院号36139。患者于入院前数日,发现左颧部生一粟粒,麻痒不已。敷以依克度软膏不效,翌日肿痛增剧,敷药局部溃破。寒热交作,食少,嗜睡,烦躁,手足颤动。来院时先经西医检查,体温39.5℃,疮面脓液涂片检验,发现革兰氏阳性球菌。施予葡萄糖液合四圜素静脉滴注。10月11日转来我科(福州市立第一医院中医科)治疗。当时患者体温38.5℃,左颧局部焮肿灼热,蔓延至髩额、鼻、唇、项等部。项强身硬,两眼紧闭,左眥胬肉出血。神志昏迷,牙关不展,舌强不伸,言语含糊。口  相似文献   

20.
1.前言中医之所谓疔,其中一部分即西医之所谓急性或恶性之疖肿,乃起于一个皮脂腺或皮囊之急性化脓性炎症,(起于多数皮脂腺或毛囊之化脓性炎,称痈疽,)疔者如丁钉之状,其形小,其根颇深,外形成圆锥状,中医因象形而名之曰钉疮,又因是病,故将钉字去金加疒而为疔,(内经只称为丁,既非钉,亦非疔)西医于起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