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目的 回顾分析临床输血不良反应情况,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 收集3家医院68 742例临床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资料,统计分析临床输注不同血液制品后发生不良反应和免疫溶血反应产生抗体的情况。结果 68 742例临床输血患者中247例发生了输血不良反应,其中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8%,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28%。193例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患者主要表现为过敏及发热反应,占86.01%;54例溶血输血反应患者中45例既往有输血史/妊娠史,产生的抗体多为IgG类Rh血型抗体和抗-HLA。结论 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以过敏及发热反应为主,溶血性输血反应多因患者既往免疫产生了IgG类抗体,引发急性溶血反应。临床明确输血反应种类后,选用合理血液成分输注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NHFTR)是最常见的输血反应[1]。主要临床表现为受血者在输血中或输血后的1小时内发热,体温较输血前升高1℃,多伴有寒战、头痛、恶心、胸闷、呼吸困难和皮疹症状,在排除疾病本身或并发症以及治疗引起的体温升高的原因后,可认为是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随着输血技术和输血检验技术的发展,因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反应越来越少,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却呈上升趋势,为了进一步探讨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病原因及预防方法,提高输血的临床疗效,现对我院的受血者进行了一次现况观察。1对象与方法1.1观察对象从200…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白细胞含量的血浆在输血过程中出现非溶血性的发热反应的百分率,得出白细胞在输血反应的发生中所起的作用,探讨白细胞过滤对减少输血反应的临床研究的意义.方法 统计2001年2月~2003年2月间输入为过滤白细胞的血浆的100例受血者中,出现非溶血性的发热反应的患者人数,所占百分比;统计2008年2月~2011年2月间,采用过滤法滤去血浆中白细胞后输血的100例受血者,其中出现非溶血性的发热反应的患者人数,所占百分比.结果 2001年2月~2003年2月间输入为过滤白细胞的血浆的100例受血者中,出现非溶血性的发热反应的患者人数为25例,占总人数的25%; 2008年2月到2011年2月间,采用过滤法滤去血浆中白细胞后输血的100例受血者,其中出现非溶血性的发热反应的患者人数为5例,占总人数的5%.经统计学分析,前后两组的非溶血性的发热反应的出现百分率之间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经过前后对比,在使用过滤法对血浆的白细胞进行过滤后,受血者中出现非溶血性的发热反应的患者人数明显减少,百分率明显降低,说明通过过滤法降低血浆中白细胞含量可以有效的减少非溶血性的发热反应的发生,保护受血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4.
临床研究证明 ,过滤去除红细胞成分或血小板中的白细胞可有效的降低受血者产生 HL A同种免疫反应 [1 ] ,减少白细胞介导的输血传播感染因子如巨细胞病毒 (CMV) [2 ] 等的感染。避免非溶血性输血反应[3 ] 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白细胞滤器经过 10多年的研究与发展 ,现已被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本文仅就血液成分中白细胞的数量与不良反应的关系、白细胞滤器作用机理、影响白细胞滤器过滤效果的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血液成分中白细胞的数量与不良反应的关系血液成分中白细胞与非溶血性输血发热反应有明显的相关性 ,196 6年 Perkins…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输血安全受到国际国内医学界的普遍关注,许多输血机构都在探索并实施加强输血安全的有效措施。近十年来已有许多关于血液中白细胞引起不同输血反应的报道,主要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同种异体免疫反应、血小板输注无效、免疫抑制、移植物抗宿主病及病毒感染等。这些异体白细胞引起的输血反应对受血者有很大的危害。同时,白细胞还是嗜白细胞病毒的载体,输血可能导致这些病毒经血传播及潜伏病毒的激活。通过各种物理、化学方法去除血液成分中的白细胞,在防止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传播疾病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医学界称之为“去白细胞输血”。  相似文献   

6.
<正>据统计由同种免疫反应引起的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临床发生率高达10.20%~41.00%,其发生率高低与输入的白细胞含量相关[1]。为减少以上输血反应,我国已逐渐推广应用去除白细胞技术,滤除血液成分中白细胞的方法,保证了输血疗效和输血安全[2]。因此,我站比较少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和普通红细胞悬液引起的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以达减少输血反应、降低非溶血性发生率之目的。  相似文献   

7.
输血不良反应的几种类型及其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如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溶血反应、过敏反应和大量输血的不良反应进行了综述,并对这些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进行了阐述。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主要与体内产生抗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及细胞因子的释放有关。溶血反应主要是由于输入血型不合的供体血所致,后果严重,过敏反应则主要由于白三烯等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引起。  相似文献   

8.
目的 筛查输血前验证受血者Rh血型并对其抗体进行检测,为预防临床急、慢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及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提供参考标准.方法 用抗-D(IgM)血型定型试剂对28 980例受血者输血前行Rh血型鉴定,分别采用聚凝胺法、盐水法、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检测血液中Rh阴性抗体.结果 输血前受检的28 980例患者中,检出Rh(D)阴性患者72例,其中5例检出Rh(D)免疫性抗体(男2例,女3例).结论 输血前筛查受血者Rh阴性血型并对其抗体进行检测,对预防急、慢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及安全输血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本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原因,为临床科学合理的用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82人次输血不良反应,对反应类型及血液成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总输血37686人次,输血反应82人次,输血不良反应率0.22%;本院输血不良反应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明显高于溶血性输血反应,过敏反应和发热反应明显高于其他反应,血小板输血反应率明显高于红细胞,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院输血反应率逐年下降,对医务人员进行输血知识培训及时准确上报输血反应,科学合理的用血,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0.
白细胞过滤器滤除效果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输血发现,多次接受输血的病人可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WBC减少与荨麻疹等,这类输血反应大多是由于病人血液中存在抗白细胞和抗血小板HIA分子的抗体所致,为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本站对一次性滤除白细胞过滤器的过滤效果进行检测,效果比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输血反应主要有以下四种: 发热反应:是输血反应中最常见的一种。引起发热反应是致热原,是一种非病原菌的代谢产物,是高分子多糖体能溶于水,能耐高温,高压灭菌处理不能破坏它。这种非病原菌分布广泛,常污染生理盐水、抗凝保养液、采血或输血器具等。  相似文献   

12.
输血是临床工作的一项重要的治疗措施、但也常带来一定的危险性。除可传染某些疾病外,约2~10%的患者可发生轻重不一的输血反应。在美国每年约有3千~3万患者死于输血反应。近年来随着血液制品的广泛使用,在治疗和抢救重症患者时,因输血(包括血制品)反应造成病情恶化或死亡屡见不鲜。日益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本文就输血中引起免疫反应进行探讨。病理学:输血反应是由受血者抗体和供血者抗原反应的结果;而很少是由供血者抗体和受血者抗原反应的结果。根据产生抗体的类别和特性可分为天然抗体和免疫抗体;不完全抗体和完全抗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我院2009年-2012年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51例临床资料的统计与分析,了解输血不良反应的性质、特点及概率,总结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通过查阅病历和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对临床输注相关血制品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记录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在5977例受血者中,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51例,发生率为0.78%,其中发热反应7例,发生率为0.18%;过敏反应24例,发生率为0.60%。结论建立并严格执行规范化的用血制度,同时积极推广成分输血能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5,16(8):620-623
目的了解献血者及患者输血前血液中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的频率以及不规则抗体对输血的影响。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对丽水市5家医院的4 552例患者输血前血液及输注的11 080份血液制品进行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测定,并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 080例献血者中共检出有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者35例,检出率为0.32%,其中男性为0.21%(12/5 738),女性为0.43%(23/5 3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552例受血者中共检出有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者38例,检出率为0.83%,其中男性为0.50%(9/1 812),女性为1.06%(29/2 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 080份血液制品输注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2%(124/11 080),其中不规则抗体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占12.90%(16/124),20.00%(7/35)的抗体阳性血液制品及23.68%(9/38)的抗体阳性患者输血后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输血前进行献血者和患者抗体筛选、鉴定对于减少输血不良反应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NHTR)是最常见的输血反应,其反应发生率为15%~37%,主要是由于多次输液含有白细胞的血液成分,产生同种免疫反应所致。本文采用滤除白细胞输血器(简称白细胞滤器)过滤后输血与未过滤白细胞输血相比较的方法,观察患者输血过程中发生NHTR情况,同时对用白细胞滤器过滤前后供者血液的有关参数变化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析无偿献血者RhD血型分布规律及RhD阴性血型库建立,以此来保障输血安全。方法采用RhD初筛试验及验证后,对2009年12月-2013年12月共10000例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RhD血型鉴定,之后建立RhD阴性献血者资料库,采用深低温技术保存RhD阴性成分血。运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定期更新和维护资料库,将确认后RhD阴性的血液分成新鲜冷冻血浆、悬浮红细胞、浓缩血小板等血液成分,并及时应用于临床中。结果经RhD初筛试验及验证后,有62例为RhD阴性献血者,占0.6%,其中A型14例,占22.5%,B型21例,占33.8%,O型17例,占27.4%,AB型10例,占16.1%。其中B>O>A>AB。5年间无偿无偿献血者向临床RhD阴性受血者提供1163U,临床应用中并未产生同种抗体或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结论建立RhD阴性血型库,提供Rh血型抗原表型相配合献血者的血液,不仅可避免产生同种抗体,也可有效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提高血液输注疗效,满足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对减少输血反应的效果。方法于2018年7月-2019年12月,抽取医院收治的1000例输血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每组500例。对照组行单采血小板,试验组行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对比两组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率、凝血指标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凝血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相较于单采血小板,可改善机体凝血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在医疗临床对伤病员进行输血救治工作中,大多数因输血引起的发热反应与多次输入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不相合的白细胞、血小板有关。经研究证实,大多数患者因受血或受孕,体内产生白细胞抗体,这些抗体大部分属HLA系统的同种抗体,当再度输入含有白细胞的全血或其他血液成分时,有可能产生免疫性发热输血反应,减除全血或血液制品中的白细胞是安全输血的一种措施。应用滤器过滤法是一种简便、有效、经济的方法,已被不少医疗单位采用。目前以聚酯纤维无纺布作高效滤心材料的滤器有两种,一种可供血液中心或中心血站使用,另一种供医院患者床边使用,还有二者通用的。在去白过程中发生滤器系统阻塞并不少见,往往导致去白工作失败。我站使用一次性去白细胞输血滤器的采血袋多年,针对血站型滤器阻塞采取了一些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9.
<正>临床输血现已成为治疗和抢救中不可缺少的治疗方法。近年来我国大出血、严重外伤和手术治疗患者数量不断增加,每天都需要进行大量的输血,输血的安全性已引起了医疗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大家是不是会说:输血有什么复杂的嘛,只要血型一样就可以输了!电视剧都是那么演的。但事实果真如此吗?现实中的输血并不是大家想象中那么简单的。输血可以挽救生命,也能威胁到生命。因为输血可能会引起输血不良反应,临床常见输血不良反应有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过敏反应、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等,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会导致患者死亡。为了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输血  相似文献   

20.
目前,去白细胞输血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其可降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输血性传染病、血小板输注无效等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去白细胞输血的研究基础和机制、去白细胞的方法等有了很多发展.因此,本文针对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应用价值做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