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CA)的影像学特点,提高CT及MRI诊断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嘉兴市第一医院及嘉兴市中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其中4例行CT、MRI平扫及增强扫描,6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2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分析病灶形态、大小、密度、信号及强化方式,总结其CT及MRI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12例患者,10例表现为脾肿大,其中4例表现为单发病灶,8例表现为多发病灶。病灶呈类圆形,病灶最大直径7.1cm,最小直径0.4cm,平均直径2.4cm;CT平扫8例病灶呈相对于脾脏稍低密度改变,4例病灶呈等密度而显示不清;增强扫描动脉期,部分病灶呈边缘"花边样"强化,病灶中央呈渐进性强化;3例多发病灶相对于脾脏稍低密度改变,增强呈较均匀的明显强化。MRI平扫均表现为T1WI稍低、T2WI稍高信号,DWI为高信号改变;MRI增强扫描呈"边缘强化,逐渐填充"的强化特点;部分病灶小于1.0cm,动脉期由于脾脏的"花斑样强化"特点,因而病灶显示欠清,平衡期因脾脏均匀强化,而逐渐凸显病灶。结论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在CT及MRI上具有一定特征性的表现,把握这些征象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3.
1病例简介患者女,43岁,因上腹部饱胀不适1个月就诊,外院CT检查发现脾脏多发占位5d来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就诊。体检肝、脾脏下未触及;血常规:白细胞7.3×109/L,红细胞4.7×1012/L,血红蛋白132g/L,血小板187×109/L,肿瘤相关抗原CA19-9、CA153、CA125均正常。外院CT平扫显示脾脏内多发低密度肿块,增强后动脉期边缘轻度强化,静脉期对比剂向内填充,延迟期呈等、略高密度,病灶最大直径约6cm(图1A~D)。MR检查:脾脏内可见多枚类圆形 相似文献
4.
5.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分析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影像表现与病理表现,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影像特征,提高对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影像学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影像资料,结合病理表现及文献资料对其影像特征进行讨论。结果:5例病人均接受了CT平扫及增强扫描,4例有延迟扫描。2例脾肿大,4例表现为脾脏散在多发、大小不一的结节病灶,绝大多数病灶直径<2cm,1例表现为脾脏巨大肿块。CT平扫所有病灶密度与正常脾脏组织差异微小,病灶显示不清,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病灶显示清晰,表现为边缘清晰的低密度结节或肿块,病灶部分稍有强化,延迟期病灶进一步强化、填充,密度与正常脾组织接近,病灶基本消失。1例巨块形肿块病人还接受了腹部MRI检查,病灶T_1WI显示不明显,T_2WI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信号肿块,其中心部分有轮辐状高信号区;FSPGR动态增强扫描,病灶随着时间延迟,强化程度逐渐增强,增强早、中期中心表现为轮辐状低信号区,于延迟期病灶完全强化,其中心轮辐状低信号区域信号反而略高出周围组织信号。肿瘤病理:肿瘤都是由类似于脾窦吻合的血管腔组成,部分区域呈囊状扩张,内衬单排立方或柱状内皮上皮,细胞无异型或核分裂,可见吞噬含铁血黄素。结论:病灶延迟强化填充、MRI T_2WI低信号的特征,有助于对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MRI表现和病理学特点。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患者5例,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及病理学表现。结果:5例中2例为单发,3例为多发,T1WI上病灶呈等、低信号,边界欠清,4例T2WI上病灶呈高信号为主,其内有斑点状低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呈不均匀中度强化,门脉期呈较均匀的等或稍高信号,病灶内低信号区无强化;1例T2WI上病灶呈低信号,动态增强扫描示病灶无明显强化。病理检查5例,镜下显示脾窦细胞增生,病灶由相互吻合的血管性腔隙组成,腔隙表面覆以呈短柱状或扁平形的内皮细胞,胞质内有含铁血黄素颗粒。免疫组化示内皮细胞和组织细胞标记物阳性。结论: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一般为多发病灶,呈血管瘤样强化及T2WI上病灶内有点状低信号区且其增强后无强化的特点,对本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CA)的临床特点、影像表现及病理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多发结节型LC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表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6例LCA患者中3例因腹部不适就诊,4例伴有不同程度贫血。较大病灶(直径>2.0cm)强化方式为由内向外,出现“花瓣样”改变,可能是其特征性表现;较小病灶(直径<2.0cm)强化方式显示欠清。T2WI上的“雀斑征”、 DWI高信号是LCA的特征性表现。结论:LCA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花瓣样”强化特点、T2WI上的“雀斑征”结合DWI高信号可增加诊断信心,确诊需依靠病理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CA)CT和MRI表现和病理学特征。方法搜集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患者的临床及其影像学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结果 9例均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其中3例行上腹部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9例脾脏体积不同程度增大,2例为单发病灶,病灶较大,边界清楚;其余7例为多发病灶,为多发类圆形小结节状,边界欠清。病灶CT平扫呈现低密度,MRI T1WI呈略低或等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结节病灶内见散在细小T2低信号影,呈现"雀斑"样。DWI病灶呈现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在CT和MRI上均呈现缓慢向心性强化。组织学上病灶由迷路样互相吻合的血管性腔隙构成,胞质内可见含铁血黄素颗粒。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示肿瘤呈现血管内皮细胞和组织细胞抗原双重表达。结论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影像学能够较准确反映其病理学特点,其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总结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我院2007-07~2011-08收治经手术病理确诊的5例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总结其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表现.结果 5例患者中,2例合并恶性肿瘤;2例为多发,3例为单发.多发肿块直径0.5~3cm,单发肿块直径5.5~9.5cm.超声声像图上可表现为低、等、强回声,血流超声可有或无血流信号.CT平扫表现为等或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多呈不均匀渐进式强化.1例患者11C-乙酸盐及18F-脱氧葡萄糖(FDG) PET/CT检查未见阳性发现.5例患者均行脾脏切除术.病理组织学上肿瘤由大小不等、互相吻合的血管性腔隙组成,腔隙被覆低柱状或立方形内皮细胞,无明显异型性.肿瘤细胞免疫表型CD31和CD68均阳性.结论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是一种脾脏特有的、罕见的良性血管性肿瘤,临床常无特异表现,增强CT表现可提示其血管性肿瘤特征,确诊依赖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11.
12.
正患者女,45岁。乙肝标志物阳性3年,上腹部不适3天入院。肝功能示:γ-转肽酶68U/L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25 60.59u/ml糖类抗原19-9 40.93u/ml。超声检查:脾脏明显增大,形态失常,实质回声不均匀,内见多个高回声包块,界清,形态规则,部分融合状,内见丰富血流信号,部分包块可见中心液化。CT检查:平扫:脾脏明显增大,其内可见多发类圆形及片状低密度影(图1)。增强扫描:脾脏内部分低密度影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持续强化,延迟期与脾脏呈等密度,部分低密度影未见明显强化(图2~4)。诊断:考虑 相似文献
13.
14.
患者,男,40岁.因腹部外伤后不适7 h入院.查体:左下腹轻微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正常.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112 g/L,红细胞3.56×1012/L,白细胞8.3×109/L,血小板150×109/L.CT示脾脏实质内见一较大稍低密度影,大小8.3 cm×6.3 cm,CT值30-50 Hu,边缘模糊,其中央区可见钙化,临床诊断脾脏占位性病变.于2008-06-05在全麻下行脾脏切除术,术中见脾被膜完整光滑,外侧被膜下可触及-8 cm×6 cm大小结节状肿物,表面光滑,质硬.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患者的CT及MRI表现及临床资料,总结其影像表现特征.结果 10例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中,9例临床上表现为脾脏肿大和(或)脾功能亢进.影像上表现为多发结节,大小不等.MR T2WI及DWI上病灶多呈高信号.CT和MR平扫病灶不易显示;病灶对比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强化方式为向心性强化,延迟期病灶不易显示,观察瘤灶数目最佳时期是对比增强扫描的门静脉期.结论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尤其是DWI表现,可为窦岸细胞血管瘤的鉴别诊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超声诊断脾脏多发性血管瘤合并囊肿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临床资料患者,男,23岁。发现左上腹包块1年余,包块处疼痛伴乏力半月来院就诊。查体:一般情况可,贫血貌,心肺正常,左腹部触及8.6cm×9.4cm不规则包块,边界清楚,压痛明显,活动可。血常规:红细胞2.8×1012/L,白细胞3.0×109/L,血红蛋白75g/L。骨髓检查:增生性骨髓象。超声检查示: 相似文献
18.
19.
脾脏海绵状血管瘤为良性肿瘤 ,临床罕见。现将我们遇到的 1例较大的脾海绵状血管瘤报道如下。1 病历简介患者 ,女 ,2 5岁。已婚。间断性左上腹疼痛伴发现肿块 3年余。体检 ,患者发育良好 ,营养中等 ,平素体健。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 ,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平软 ,脾大于左肋下 6cm处可触及 ,表面欠光滑。有压痛 ,质硬。肝脏右肋下未触及。实验室查无异常发现。B超显示 :脾于左肋下 6 2cm可探及。脾厚 8 4cm。内部可探及多个大小不等直径在 6 1~ 4 2cm较强回声结节。肝、胰及双肾大小形态及回声未见异常。CT表现 :脾脏极度肿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