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0岁。因"胸闷伴活动后气促进行性加重1个月,发热1周"于2010年4月15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个月觉咽干、皮肤瘙痒,活动后感胸闷、气促,无皮疹,无发热,无咳嗽、咳痰。当时查胸片示"双肺纹理增多"(图1),肺功能和超声心动图未见异常。但活动后胸闷和气促逐渐加重。入院前1周出现咽痛、发热。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性,48岁,慢性病程.因反复胸闷、气促2年余,再发加重伴腹胀1个月,于2011年12月5日来我院就诊,门诊拟扩张型心肌病收入心内科.患者缘于2年前起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促,活动后明显,当地医院拟"扩张型心肌病"治疗后可缓解,其后病情反复发作,并逐渐加重,反复双下肢水肿,当地医院治疗无明显好转,遂.  相似文献   

3.
病历摘要患者女 ,5 3岁 ,因发作性晕厥 7年 ,四肢无力伴胸闷、双下肢浮肿 6年半 ,加重 3个月 ,于 2 0 0 2年 5月 14日入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治疗。 1995年 3月 ,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晕厥 ,持续约 5~ 6s,自行清醒 ,无四肢抽搐 ,无口吐白沫。1995年 6月晕厥发作频繁 ,数小时发作一次 ,急诊于外院 ,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并行VVI起搏器安置术。之后患者渐出现四肢无力、双下肢浮肿伴活动后胸闷气促 ,未再发作晕厥 ,服利尿剂浮肿可减轻。 1999年 11月因四肢无力 ,胸闷气促加重 ,在当地医院再次就诊 ,行心脏彩色超声…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47岁,就诊时间为2012年8月2日。主诉:发作性胸痛6个月,加重3d。现病史:患者于6个月前因持续性胸痛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未给予溶栓及介入治疗,药物保守治疗1周后出院(具体治疗不详),出院后未规律服药,无胸闷及胸痛发作。  相似文献   

5.
聂炜娟 《西部医学》2011,23(8):1530-1530
病例女,22岁,"劳力性心悸、气促2年,加重半月"入院。患者近2年来渐出现劳力性心悸、气促,心悸主要为心跳加快感,气促主要为气不够用感,走路稍快、上坡即可发作,休息数分钟可缓解,曾于外院诊断为"先心病",行相关治疗后好转,院外症状时有发作;半个月前自感受凉后上症再发加重,性状同前,伴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乏力、纳差、腹胀及畏寒、咳嗽、咳白色粘痰,为求系统诊治,今来我院就诊。  相似文献   

6.
李松杨  何晓红  刘华 《中国医药导报》2011,8(31):148+151-148,151
2例发作性睡病患者,病程分别为3个月及5年,每日发作性入睡2-5次。经更年安治疗1周左右,发作性入睡次数减少;1例治疗3周后基本不发作,另,1例2月余后发作终止。2例分别治疗2月余及13个月,停药后随访8个月及9个月均未再发作。  相似文献   

7.
病历摘要 患者女,53岁,因发作性晕厥7年,四肢无力伴胸闷、双下肢浮肿6年半,加重3个月,于2002年5月14日入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治疗.1995年3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晕厥,持续约5~6 s,自行清醒,无四肢抽搐,无口吐白沫.1995年6月晕厥发作频繁,数小时发作一次,急诊于外院,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并行VVI起搏器安置术.之后患者渐出现四肢无力、双下肢浮肿伴活动后胸闷气促,未再发作晕厥,服利尿剂浮肿可减轻.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39岁,因发作性胸闷胸痛10余年,加重3 d,晕厥1次于2010年7月10日入院.10余年前开始反复于劳累后发作胸闷胸痛,每次发作持续几分钟,无肩背部放射痛,无气促,休息后可自行缓解,未予重视;3 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突发剧烈胸闷,伴气促及背部疼痛,继而出现意识丧失,约10 min左右神志自行恢复,到当地医院就诊,测血压70/40 mmHg,作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心率90次/min,Ⅱ、Ⅲ、avF、V1~V3导联ST段下移0.05~0.1 mV,给予多巴胺升压及对症处理后约30 min患者A:X线片;B:CT图1 心包钙化及增厚的影像学检查胸闷等症状缓解;在当地医院住院期间患者仍反复发作胸闷、胸痛,查胸片及心脏彩超未见异常(仅见报告单),为进一步诊治转入我院.  相似文献   

9.
黄宝洪  赵少琴 《广东医学》2004,25(10):1237-1237
患者,女,35岁。因反复气促,胸闷,肢体抽搐,意识不清1个月,加重3h于2002年8月9日下午2:4.5入院。患者于1月前,因产后8个月出现精神紧张,精神刺激后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急促,胸闷但无胸痛,头晕,肢体抽搐,意识不清,无口吐白沫、两眼上翻,无畏寒、发热,无咳嗽、咳痰。约10min自行外用药油后缓解。上述症状反复发作,7月28日曾在某医院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头颅CT均无异常,脑电图为轻度异常波形,诊断为“癔症”,治疗后症状缓解出院。出院后仍有发作。入院前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退休工人,67岁,因冠状动脉(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2年,活动后气促、胸闷2个月入院。患者2年前因持续胸痛10h,确诊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在外院行急诊经皮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术后予以规范化抗血小板治疗,病情相对稳定。2个月前,患者活动后出现气促、胸闷,夜间需高枕卧位,夜间有阵发性呼吸困难,体力活动明显受限,病程中有心前区隐痛,含服硝酸酯类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1.
病史摘要 患者,男性,75岁。因“反复咳嗽、咳痰、气喘10余年,加重2d”于2010年12月24日入院。患者10余年前开始出现反复发作咳嗽、咳痰,冬春季及季节变化时为甚,每年发作持续时间超过2个月,抗炎平喘等治疗有效。近年有活动后气促。2d前患者又出现咳嗽、咳痰,为白黏痰,不易咳出,伴气促,不伴发热、胸痛、咯血、盗汗、刺激性干咳、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少尿、下肢浮肿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采用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108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并按照双盲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予以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并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胸闷气促、咳嗽、肺哮鸣音的消失时间、PEF、FVC以及FEV1水平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6. 30%,高于对照组的79. 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胸闷气促、咳嗽以及肺哮鸣音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PEF、FVC以及FEV1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采用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的临床效果显著,症状改善时间较短,改善肺功能水平。  相似文献   

13.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农民,63岁,因“发作性胸闷、气短3年,加重6d”于2013年2月16日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呼吸内科.患者于2010年3月活动后及情绪激动时出现胸闷、气短,呈发作性,伴双侧肩部负重感,有突发跌倒史,每年2~3次,发作时感双下肢无力明显,双手可持物,无意识不清、大小便失禁等伴随症状.患者自觉双下肢无力逐渐加重,6d前无明显诱因感胸闷、气短再次加重.近3年有慢性咳嗽病史,每年咳嗽约2~3月,无明显季节性,每次持续约半月.  相似文献   

14.
1病例介绍 患者,男,14岁,因"活动后气促8年,加重伴胸闷2月"于2013-09-22入院。患者自幼体质差,易感冒,于8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后气促,四肢乏力,肌肉进行性萎缩,无畏光、脱发,无皮肤、面部红斑等不适。曾于2008年至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行左小腿腓肠肌肌肉活检,提示肌营养性不良,肌电图检查表现为肌源性改变,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47岁,因胸闷、气促5个月,加重20 d入院.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感胸闷、气促、心慌伴面部浮肿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给予利尿及对症治疗后出院.  相似文献   

16.
病历摘要 患者男,54岁,汉族。主因间断胸闷气短3年余加重伴发作性晕厥2个月,于2004年3月11日收入院。3年余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于活动中出现胸闷气短,程度不重,伴头晕乏力,休息10余分钟可缓解。后活动耐力逐渐下降,并逐渐出现呼吸道感染诱发的尿少、腹胀、夜间不能平卧。多次于外院就诊,予抗炎、强心、利尿等治疗症状可减轻。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44岁,因"反复双下肢浮肿2月余,再发1周"入院。2个多月前始,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浮肿,呈双侧对称性、凹陷性,伴腹胀,无腹痛,无反酸、嗳气,无恶心、呕吐,无胸闷、心悸、气促,无晨起颜面及眼睑水肿。1周前始,患者再次出现上述症状,性质同前。今为进一步诊治,来我  相似文献   

18.
<正>患者,女,51岁。因胸闷、气促4 d,加重2 d于2016年9月18日入院。患者入院前4 d受凉感冒后出现持续性胸闷、气促,活动后加重,伴全身乏力,休息后症状可稍缓解。入院前2d症状加重,休息不能缓解,夜间不能平卧位休息,当地医院诊断为"气促查因:肺栓塞?心力衰竭?",予以利尿、扩血管、氧疗等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好转。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查体:端坐位呼吸,双肺呼吸音低,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及胸膜摩擦音;心率80次/min,心律齐,心界无明显扩大,未闻及奔马  相似文献   

19.
探讨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治疗后复发的相关因素,以期能为后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 年5 月-2014 年3 月眉山市中医医院门诊收治的479 例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和无复发组。统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治疗后复发情况,包括复发率、复发时间和复发次数。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479 例,其中101 例(21.09%)复发,复发时间:1~6 个月41 例(40.59%),6~12 个 月48 例(47.52%),12 个月以上11 例(10.89%);复发次数:1 次54 例(53.47%),2 次39 例(38.61%),3 次及以上 8 例(7.9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年龄、受累半规管、病程、复位次数、发作次数、外伤史、合并高血脂、糖尿病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7 d、复位次数、外伤史、合并高血脂、糖尿病是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治疗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病程、复位次数、外伤史、合并高血脂、糖尿病是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治疗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医护人员应加强临床护理,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20.
1 病例简介 患者,男,41岁,渔船驾驶员.因"间断胸闷、气促3年,加重2周"收入院.患者3年前无诱因出现胸闷、气促,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冠心病,药物治疗后症状未见缓解.2周前患者上述症状加重,发作较前频繁,持续时间延长,于2009-06-29收入我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