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乌梅丸主治病症,以寒热错杂、虚实兼并为特点.张仲景之乌梅丸原为蛔厥而设,蛔厥即因蛔而厥的寒热虚实错杂之证.但随着古今医家对乌梅丸证更加深入的认识,使它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使其功效得到了更切合实际的发挥.自清代以来,乌梅丸便被视为治疗虫证的通用方,而不局限于治疗蛔虫病.直至今天,中医院校的方剂学教材也一直沿用此说,将乌梅丸列为杀虫剂第一方.此外,一些医家还将乌梅丸用于其他内科杂病的治疗,著名伤寒注家柯琴提出凡是厥阴病皆可用之的观点.笔者在临床当中,曾多次辨证应用乌梅丸治疗支气管哮喘,取得了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前西医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感觉症状的难度大,而中医药治疗有其优势。本文通过分析以麻木疼痛为主的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病因病机,辨证其为阴阳错杂,符合六经辨证中厥阴病的病机特点。经过梳理厥阴病核心病机及乌梅丸的制方特色,认为乌梅丸可以平调寒热,使阴阳平衡,以乌梅丸加减治疗以感觉症状为主的格林巴利综合征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乌梅丸出自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厥阴篇,被认为是驱蛔要剂。厥阴病篇历来争议颇多,乌梅丸亦是如此。张仲景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因此本文试从肝木、脾土角度出发,对乌梅丸是否为厥阴病的主方及蛔虫的生源进行阐释,同时对乌梅丸证的病机和其用药机理进行讨论。认为乌梅丸是厥阴主方,而蛔虫生于肝木,养于土湿。另一方面,乌梅丸证是由于木土不和而成,且乌梅丸作为理肝重剂,可用于调肝理脾治疗临床诸多疾病。  相似文献   

4.
乌梅丸为《伤寒杂病论》厥阴病脉证治篇经典方,随着"经方热",乌梅丸在临床中大量应用以及现在药理学研究、临床研究的深入发现乌梅丸可应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临床发现符合乌梅丸寒热错杂病机,厥阴病特点的患者,均可考虑用乌梅丸,体现中医异病同治的特点。同时发现乌梅丸可作为"精神调节剂"治疗因肝气不舒或者阳气馁弱致使肝用不及而出现肝气郁结的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5.
乌梅丸源自《伤寒论》厥阴病篇,自清代起认为乌梅丸不仅仅是治疗蛔厥的主方,而应该是厥阴病主方。文章对2015年5月至2017年3月门诊乌梅丸的验案患者,进行舌脉、症、药的分类归纳与分析统计,以期发掘其中的运用规律,更好地理解乌梅丸和指导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6.
付焕香  蔡少峰 《陕西中医》2010,31(6):746-746
乌梅丸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蛔撅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但在临床中发现,乌梅丸并非只为蛔厥而设,乃为厥阴诸病之主方。现将笔者运用该方治疗各种疾病的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乌梅丸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是厥阴病的主方,其特点为寒热并用、清上温下,主治“蛔厥”。后世医家对乌梅丸的适用疾病和病机进行了深化,扩大了乌梅丸的应用。清代伤寒学家柯韵伯首次提出“乌梅丸为厥阴主方,非只为蛔厥专剂矣”。现代中医将乌梅丸加减用于消化系统疾病,也用于妇科疾病,皮肤病及肿瘤的治疗[1-4]。  相似文献   

8.
<正>1乌梅丸证治述略乌梅丸首见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说:"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后世医家认为乌梅丸为治疗厥阴病之主方,适用于"寒热错杂"或"上热下寒"的治疗,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杂病,而不仅仅作为驱虫剂的代表方。根据历代医家应用乌梅丸的经验,可将乌梅丸  相似文献   

9.
乌梅丸是《伤寒论》厥阴病主方,治厥阴肝风内动,寒热错杂之证。因其集酸甘苦辛,大寒大热之品于一体,后世医家广泛用此方来治疗各种杂病,并且在运用中促进了本方新的发展与变化。其中,清代大医家叶天士对于乌梅丸的发展贡献甚多,总结其临床应用乌梅九的经验,对于理解本方的制方理论,熟悉其加减变化规律,进而扩大乌梅丸的运用范围,提高诸多杂病的临床疗效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0.
方证辨证主张"有是证,用是方"。乌梅丸为治厥阴病的主方,适用于"寒热错杂"或"上热下寒"的治疗,故临床上凡是符合寒热错杂的病机,符合症状在下半夜出现或加重的时间特点,兼四肢厥冷等阴阳失调的表现,都可用乌梅丸治疗。清代以来的诸多医家认为乌梅丸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杂病,而不仅仅作为驱虫剂的代表方。  相似文献   

11.
目的乌梅丸的临床观察研究。方法乌梅丸是《伤寒论》厥阴篇主方,由乌梅、附子、干姜、川椒、桂枝、细辛、人参、黄连、黄柏组成,主要用于治疗寒热错杂所致的蛔厥、下利证。在临床上运用乌梅丸加味治疗呕吐、痫病、便血等疑难杂症,紧紧抓住"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的病机,异病同治,进行临床观察。结果乌梅丸加味治疗呕吐、痫病、便血的疑难患者,疗效确切。结论乌梅丸加味治疗呕吐、痫病、便血三种病,异病同治,其关键是抓住了"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的相同病机,故得心应手,疗效如神。  相似文献   

12.
吴文尧教授临床善于运用六经辨证治疗脾胃病,对于运用乌梅丸治疗脾胃病的经验亦颇为丰富。吴老认为传统中医院校的教材中对于乌梅丸的理解和运用不甚完备,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厥阴主方的地位。乌梅丸并非只是用以治疗所谓"蛔厥"与"久利",还可以用来指导内科脾胃杂病的辨证,运用得当,常获恒效。  相似文献   

13.
《光明中医》2021,36(13)
乌梅丸首见于《伤寒论》,原治蛔厥及久泻久利之证,因其寒热刚柔同用,被历代医家作为厥阴病主方,广泛应用于临床多种疾病。此文基于六经辨证探讨乌梅丸治疗腹痛、畏寒验案2则并分析其病因病机,以期为乌梅丸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4.
乌梅丸是厥阴病主方,具有温脏补肝,调理阴阳的作用,治疗蛔厥证确有良效,吾师李士懋教授基于长期的临床实践,认为乌梅丸的应用,只要抓住其实质,可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各科。1 仲景遣方,意在立法乌梅丸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李士懋教授常说仲景遣方,意在立法,以方示法,临床审症求因,辨证测机,法随机出,依法施治,凡是符合乌梅丸适用病机———肝虚而寒热错杂的,无论何证都可广泛的应用乌梅丸。2 谨守病机、寒热错杂临证遣方用药、审因测机,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之特色。寒热错杂的病机,临床并非少见,可由多种原因所致,但凡厥阴肝虚而形成的寒热错…  相似文献   

15.
乌梅丸载于《伤寒杂病论》厥阴篇,历代医家多认为其有温脏安蛔之功,临床应用范围较为局限,自清代医家柯琴提出其为厥阴病之主方后乌梅丸才被医家重视,其临床应用亦得以拓展。乌梅丸证之成因,实则归于厥阴风木气运失常,阴阳不相顺接,而非仅为蛔虫内扰所致。以《黄帝内经》“开阖枢”理论分析六经之功能,并结合《伤寒杂病论》原文可证“阴枢”实为厥阴,乌梅丸为厥阴病之主方,有顺接阴阳之功,故其可治疗厥阴枢机不利,寒热错杂之证。《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与《伤寒杂病论》二者同源,均参考了《汤液经法》所载内容,《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补泻诸方及救逆方之组成有规律可寻,均依文中所载“汤液经法图”而成,与五行理论密切相关。该文通过探索“汤液经法图”组方规律及药物五行归属,以“汤液经法图”组方规律剖析乌梅丸,可证乌梅丸主要作用于肝、脾、心三脏,依黄帝内经五脏藏神理论,此三脏与情志调节密切相关,故以乌梅丸论治厥阴枢机不利、寒热错杂所致之情志病有据可循,文末亦列举概述近年乌梅丸治疗情志病的报道。该文为临床应用乌梅丸治疗情志病提供了思路及依据,扩展了其应用范围,古方亦能为今用。  相似文献   

16.
乌梅丸临床应用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厥阴篇》,主治蛔厥与久利。后世医家多视其为厥阴病之主方;近代不少医家亦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又提出了新的见解。如蒲辅周认为“外感陷入厥阴,七情伤及厥阴,虽临床表现不一,谨守病机,皆可用乌梅丸或循其法而达异病同治。”郑统魁认为“无论外感或内伤,凡见有寒热错杂,能归於厥阴范围以内的病证,皆可以乌梅丸加减治之。”刘炯夫亦认为“此方有温阳,固本、熄风、清火、杀虫、止痛之功,并非专力驱虫而设。”从而扩大了乌梅丸的治疗范围。现仅就八二年有关乌梅丸临床应用的报导,选摘综  相似文献   

17.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厥阴病篇,主治蜕厥,又主久利。后世医家对乌梅丸的认识多有争议,大致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乌梅丸是专为鱿厥而设,另一种观点认为乌梅丸是厥阴病的主方。有感于斯,笔者也想结合原文就乌梅丸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乌梅丸源自《伤寒论》,现代方剂学将其归类为蛔厥、久利方。随着现代临床研究的进展,乌梅丸应用范围日趋扩大。本文例举乌梅丸治疗功能性腹痛、干燥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咳嗽验案四则,其主病虽各有不同,但存在共同病机,即寒热错杂、肝旺脾虚。据此,笔者得出结论:乌梅丸适应证绝非只有蛔厥、久利;临床应用不应只拘泥于“病”,凡六经辨证属厥阴病,脏腑辨证属肝旺脾虚,八纲辨证属寒热错杂,发病时间于凌晨1时至7时加重的疾病,皆可考虑应用乌梅丸。  相似文献   

19.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之厥阴病篇,主要以之治疗蛔厥。笔者通过分析厥阴病条文及此方药物组成,改乌梅丸为汤剂,临证应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试论乌梅丸证与慢性萎缩性胃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喜奎  陈亦人 《中医杂志》2002,43(4):245-247,280
研究表明,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且乌梅丸证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存在诸多一致之处,主要体现在主症相似,病机雷同,病势一致,治法吻合,疗效确切。并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初步探讨了乌梅丸治疗CAG的疗效机理,为进一步研究《伤寒论》厥阴病实质,推广乌梅丸的临床应用,探求中药治疗CAG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