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初步总结了近十多年来有关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的报道。黄酮(包括黄酮醇)的抗肿瘤活性比其它的黄酮类化合物强,可作为寻找新抗癌药物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2.
曾秋红 《海峡药学》2011,23(1):137-139
目的 研究半枝莲中黄酮类化合物的体片抗肿瘤活性.方法 采用MTT法,测定半枝莲药材中的5个黄酮类化合物(木犀草素、野黄苓苷、黄苓素、芹莱素,4'-羟基汉黄苓素)休外分别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人胃癌细胞株MGC-803、急性早幼拉细胞白血病细胞株HL-60、人红白血病细胞株K562的增殖抑...  相似文献   

3.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肿瘤作用已成为研究热点。迄今已发现8000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癌作用。现综述主要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肿瘤药理学的相关研究,并阐述其在肺癌、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等肿瘤中表现出的调节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损伤的潜在抗肿瘤机制,为其研究、开发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清除羟自由基的构效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12种天然黄酮类化合物清除羟自由基(OH)的构效关系。方法:使用产生并能灵敏检测.OH的抗坏血酸-CuSO4-酵母-H2O2的化学发光体系。结果:槲皮素,泽漆新苷,金丝桃苷,山奈素,黄芩苷,补骨脂甲素,石吊兰素,映山红素,补骨脂乙素和染料木素能有效地清除OH,抑制体系化学发光,它们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95%可信限)分别是:12.1(9.9-14.5)g/L,15.8(14.0-19.2)g/L,19.5(16.8-27.4)g/L,20.1(13.6-29.0)g/L,34.6(28.4-43.4)g/L,66.8(63.2-74.4)g/L,187(147-235)g/L,211(165-284)g/L,262(190-346)g/L和708(498-994)g/L,而川陈和补甲Ac则无效。结论:(1)黄酮类酚羟基是清除OH的主要活性基团;(2)B环上羟基和A环上羟基都是清除OH的重要活性基因;(3)位于A环和/或B环上的邻二羟基能大大提高相应环的清除OH活性。(4)对槲皮素,泽新新苷,金丝桃苷,黄芩苷,石吊兰素和映山红素的IC50值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B环3′,4′位上的羟基具有高清除OH活性。它们的B环上羟基清除活性高于A环上羟基;它们的C环3位上的羟基或糖苷与清除OH的能力也有相关性。(5)黄酮类化合物的种类也影响其清除OH活性。  相似文献   

5.
景新 《国外药讯》2005,(1):34-35
缬草根(Valeriana)提取物可用作镇静剂和睡眠辅助药。一般认为缬草中有许多物质有镇静作用,包括缬草酸衍生物,缬草醚酯及baldrinals。最近,一种称为6-甲基芹菜素(6-methylapigenin,MA)的黄酮类化合物从缬草wallichii中分离出来,也在缬草officinalis中有发现。本文描述了一种称为橙皮式(hesperidin,HN)的另一种缬草黄酮类化合物,并评估了这二种黄酮化合物的生化和药理学性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藏药翁布中11种黄酮类化合物的体外抗氧化作用.方法 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FRAP总抗氧化能力、ABTS总抗氧化能力和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等4种实验方法对11种黄酮化合物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及抗氧化活性进行体外评价.结果 3,5,4'-三羟基-7-甲氧基黄酮、3,5,7-三羟基-4'-甲氧基黄酮、柽柳素、山奈酚、槲皮苷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较强(半数抑制浓度IC50低于维生素C);3,5,4 '-三羟基-7,3'-二甲氧基黄酮、山奈酚、5,7,4'-三羟基-3-O-β-D-葡萄糖醛酸、5,7,3',4'-四羟基-3-O-β-D-葡萄糖醛酸的ABTS总抗氧化值相对于Trolox标准溶液>0.01 mmol· L-1;FRAP法测得11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总抗氧化能力,但均低于阳性对照Trolox;11种黄酮类化合物对酪氨酸酶活性具有抑制活性,但IC50均高于阳性对照曲酸.结论 11种黄酮类化合物中,3,5,4'-三羟基-7-甲氧基黄酮、3,5,7-三羟基-4'-甲氧基黄酮、柽柳素、山奈酚、槲皮苷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7.
金莲木科植物金莲木Ochna integerrima Merr.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泰国的树木,其树皮在当地民间用作治疗消化失调的药物,植化研究表明它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抗疟筛选发现金莲木外皮的80%乙醇提取物有良好的抗疟活性(IC50为6.5〉g/mL);而其内皮提取物无此活性。作者从金莲木的外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一个具有显著抗疟活性(IC50为0.08μg/mL)的双黄烷酮化合物1,  相似文献   

8.
<正>黄酮类化合物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类化合物,在高等植物体内分布较多。本文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药理活性、提取分离方法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展望。1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特点及分布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多酚类物质。现泛指具有15个碳原子的多元酚类化合物,其中2个芳环(A环、B环)之间以一个三碳链(C3)相连,其骨架可用C6-  相似文献   

9.
10.
从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的雄蕊中分离的提取物和黄酮类化合物可抑制活性氧(ROS)的形成,抑制DPPH和脂质过氧化离子的活性,防治氧化应激引起的疾病。莲的雄蕊用水、甲醇、丁醇等极性溶剂或醋酸乙酯、正己烷、二氯甲烷或氯仿等非极性溶剂提取得到具抗氧化作用的粗提物。莲雄蕊提取物和黄酮类化合物具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1.
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类化合物,是色原烷的衍生物,其特点是具有C6-C3-C6的基本骨架,并可根据中间吡喃环的不同氧化水平和两侧A、B环上连接的各种取代基,而分为不同的黄酮类型.  相似文献   

12.
13.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活性及其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李荣  李俊 《安徽医药》2005,9(7):481-483
总结黄酮类化合物在抗氧化、抗炎、抗肿瘤作用方面的研究近况,在阐述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的同时,对其构效关系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并对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提出进一步的展望.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溪黄草黄酮类化合物对亚硝化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根据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提取得到3个主要的黄酮类化合物,研究其对亚硝化反应的抑制作用。结果溪黄草总黄酮提取率可达91.98%,水溶性部分阻断亚硝胺的合成及清除亚硝酸盐作用较强,分离得到的3个黄酮类化合物中芦丁的抑制作用较强,对亚硝胺的合成的最大阻断率可达91.5%,对亚硝酸盐的最大清除率可达89.2%。结论溪黄草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抑制亚硝化反应的活性。  相似文献   

15.
黄酮类化合物磷脂复合物的制备与功能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诸多生物活性,但因其脂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近年来对黄酮类化合物改性技术及开发备受关注,例如黄酮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可显著增强黄酮的脂溶性,促进其在消化道中的吸收,提高黄酮类的生物利用度。本文对国内外黄酮磷脂复合物的制备、药代动力学及功能活性方面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日后对黄酮类化合物临床应用价值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黄酮类化合物来源广泛,毒副反应少,多数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影响多种酶活性是其作用广泛性的基础。还影响免疫及炎症细胞的分泌过程和有丝分裂、清除氧自由基、减少自体活性物质的产生和抑制多种病源微生物等。本文就黄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作一综述,为该类物质的开发提供较为系统的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17.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于植物界,根据不全面的统计,在最常用的750种植物药(分布于162科)中,有71科(占44%)的140种(占18.7%)含有黄酮类化合物。自1814年发现第一个黄酮类化合物白杨素(Chrysin)以来,到1973年已发现的化合物约有750种,估计到目前已有1000种化合物以上。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繁杂而多样,统计文献记载,效果比较熟知的有消炎、强心、降压、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胆固醇、利尿、祛痰和护肝等活性作用。在生物活性的研究方面,早在1931年Koike首先发  相似文献   

18.
天然植物的生药中广泛含有黄酮醇衍生物。作者认为,黄酮醇的衍生物可能有致癌性。已知欧洲蕨有致癌作用。作者采用鼠伤寒沙门氏菌(TA-98,TA-100菌株),以变异原性为指标,分析了欧洲蕨的成分。由于这种变异原性受肠内细菌及肝脏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近10年来从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黄酮类化合物及其药理活性,为该属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新分得的黄酮类化合物包括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异黄酮、二氢异黄酮和多环系黄酮等,药理活性包括抗菌、抗肿瘤、抗炎、抗病毒、抗雄性激素样作用等。  相似文献   

20.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大族具有维生素P 性质的治疗剂。它们通过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脆性来防止心血管病变。这种作用可能与它们的抗氧化功能有关,因为细胞膜的氧化受损可导至心血管病变。存在细胞膜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很易被由酶催化的或通过如右图所示自由基链反应自动进行的过氧化作用所氧化。类脂过氧化的引发阶段(Ⅰ)可以被生物系统中产生的自由基(O_2~-,OH)和单线态氧(~1O_2)所诱发。因此,类脂的过氧化可能在引发阶段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