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枕骨大孔区病变的治疗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通过显微外科手术治疗44例枕骨大孔区病变,其中畸形35例,肿瘤9例;肿瘤为脑膜瘤5例,神经鞘瘤2例,脊索瘤1例,脊膜瘤1例。根据畸形和肿瘤附着点、生长方式及手术入路将病变分为2种类型:Ⅰ型:病变主要位于枕骨大孔前方,包括肿瘤基底起源于枕骨大孔上方、前方和前侧方,共9例;Ⅱ型:病变主要位于枕骨大孔后方,包括肿瘤基底起源于枕骨大孔后方、后侧方和椎管内,共35例。采用4种手术入路切除病变和肿瘤:枕颈后正中或侧方入路38例,远外侧或经髁入路1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1例,经口腔入路4例。结果肿瘤全切除7例,次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1例;35例畸形患者治疗效果均满意,无手术死亡。结论Ⅰ型枕骨大孔区病变,手术全切除病变困难,远外侧经髁入路是切除Ⅰ型枕骨大孔区病变有效的方法;Ⅱ型病变容易全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颈段椎管哑铃形神经鞘瘤的手术方法。方法对经改良枕下远外侧入路手术治疗的30例高颈段椎管哑铃形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均一期全切除,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随访6个月至13年,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无肿瘤复发。结论经改良枕下远外侧入路可一期手术全切除高颈段椎管哑铃形神经鞘瘤,无椎动脉、脊髓、脊神经等重要结构损伤,具有术野开阔、肿瘤显露充分、肿瘤全切率高、并发症少、出血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远外侧入路显微神经外科在治疗颈静脉孔肿瘤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远外侧入路显微神经外科治疗的15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的手术方法,并对其临床特点、手术操作和并发症等方面予以总结和分析。结果 15例肿瘤均经手术治疗,其中8例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分切除;术后病理证实神经鞘瘤10例,脑膜瘤4例,颈静脉球瘤1例;术后7例患者出现后组颅神经损害,2例出现皮下积液。术后随访未见有肿瘤复发。结论远外侧入路可以直接充分暴露颈静脉孔区,最小程度减少对脑干小脑以及周围神经血管的牵拉和干扰,最大程度切除肿瘤和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颈静脉孔区神经瘤的手术入路及其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颈静脉孔区神经瘤的临床表现、手术入路及疗效。分别采用乙状窦后枕下入路、远外侧入路和迷路下-髁旁-经颈入路进行治疗。结果28例肿瘤全切除,7例次全切除,4例大部分切除。35例获访,结果 显示21例痊愈,13例好转,1例死亡。结论 选择恰当手术入路是治疗颈静脉孔区神经瘤的关键,并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岩斜坡区肿瘤的手术入路。方法32例颈静脉孔区、岩斜坡区肿瘤患者均采用病变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切除肿瘤,其中颈静脉孔区肿瘤20例,均为神经鞘瘤;岩斜坡区肿瘤12例,均为脑膜瘤;本组病例影像学显示肿瘤未侵犯到海绵窦或颅外。结果本组32例患者21例肿瘤全部切除,6例为次全切除,大部切除5例。27例患者恢复正常工作(6例遗留有声音嘶哑),4例一侧肢体不全瘫疾,但基本能生活自理,1例死亡。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颈静脉孔区、岩斜坡区肿瘤,具有简捷、省时,患者疗效满意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的诊断及显微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至2007年经术前头部CT、核磁共振成像(MRI)及DSA造影诊断为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的10例患者。根据Samii分类法:颅内型(A型)3例,骨内型(B型)2例,颅外型(C型)2例,哑铃型(D型)3例。颅内型3例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余7例均采用远外侧入路显微镜下手术切除肿瘤,并观察肿瘤切除程度、术前术后的颅神经功能和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病理均证实为神经鞘瘤。肿瘤全切7例,次全切3例。术后3个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8例;神经功能障碍2例,其中声音嘶哑1例,吞咽困难1例,随访中亦逐渐好转;脑脊液漏1例;术后面神经和听神经功能均有所改善,1例术后复发。结论:临床症状和CT、MRI及DSA影像学相结合,能为临床诊断、鉴别诊断提供全面的信息,为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依据;远外侧入路能够一次性全切肿瘤,并保留面神经和听神经功能,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切除蝶-岩斜区肿瘤的最佳手术方法、经验和技巧,以提高手术全切率与改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治疗的36例蝶-岩斜区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脑膜瘤24例,神经鞘瘤8例,表皮样囊肿4例.采用颞枕经小脑幕-经岩嵴入路19例、乙状窦前入路15例、乙状窦后入路2例.结果 肿瘤全切29例(29/36,80.56%),次全切除7例(7/36,19.44%),无手术死亡病例.其中,乙状窦前人路15例,术后出现面瘫3例、听力下降2例、局部脑脊液滞留3例、脑脊液外漏合并感染1例.结论 采用颞枕经小脑幕-经岩嵴入路切除蝶-岩斜区肿瘤,有利于降低脑神经损伤、减少脑脊液漏的发生率,是目前治疗此类肿瘤的最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刘琰  赵丹  孙冬雪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20):1878-1880
枕骨大孔腹侧及腹外侧肿瘤部位较深,又有脑干及重要血管和神经,该区病变的手术入路一直是神经外科的难点。目前认为经远外侧入路具有路径短、术野空间大、能避免对脑干和重要神经血管的牵拉,早期显露并易于保护椎动脉等优点[1],是该区病变手术的最佳入路。然而,该手术难度大,危险性高,术中轻度刺激、牵拉,即可导致后组颅神经及脑干受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我院2002年1月~2006年6月,应用远外侧入路治疗了11例枕骨大孔区肿瘤患者,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1例,男6例,女5例。年龄21~72岁,平均47.5岁。脑膜瘤7例,神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枕大孔区肿瘤的各种手术入路的临床价值及其治疗体会.方法:2000~2005年6月间诊治的枕大孔区肿瘤32例患者根据肿瘤不同部位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治疗.结果:肿瘤全切30例(94%),次全切2例(6%).结论:根据肿瘤不同部位选择相应的手术入路对于切除肿瘤具有微创、暴露充分、全切率高、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MRI和CTA在枕骨大孔区肿瘤患者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枕骨大孔区肿瘤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评估肿瘤的部位、范围及与周围重要结构的关系,并与术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2例枕骨大孔区肿瘤中,良性29例,其中血管母细胞瘤4例,室管膜瘤3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2例,脑膜瘤13例,神经鞘瘤5例,脂肪瘤1例,表皮样囊肿1例;恶性3例,其中软骨瘤样脊索瘤1例,黑色素瘤1例,转移瘤1例。位于髓内9例,髓外23例(腹侧5例、腹外侧7例、背侧11例)。MRI诊断准确率为93.75%(30/32),且对肿瘤范围的评估与手术所见一致。CTA对血管评估与术中所见符合率为100%。结论 MRI和CTA能在术前准确评估枕骨大孔区肿瘤的部位及范围,明确病变与邻近组织及血管的关系,为临床选择手术入路、确定切除范围及处理重要血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不同手术入路下治疗岩斜区脑膜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本院就诊的52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分别通过远外侧入路(FLA)、乙状窦后入路(RSA)、内镜下经鼻蝶入路(EEA)以及联合入路切除岩斜区不同位置的肿瘤。评估不同手术入路下肿瘤切除程度。观察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KPS评分标准评价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结果经FLA切除肿瘤14例,经RSA切除肿瘤22例,经EEA切除肿瘤10例,经EEA合并FLA/RSA切除肿瘤6例。术后平均随访22个月,乙状窦后入路即RSA肿瘤全切率高于其他手术入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面,颅神经症状多发生于侧方入路(FLA和RSA),与其他手术入路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脑脊液漏多出现在EEA,与其他入路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他并发症在不同手术入路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不同手术入路术后患者生活质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手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RSA根治性切除率显著高于其他入路,可有效切除体积比较大的肿瘤,适合累及全斜坡的患者,但需要注意该手术方式容易引起术后颅神经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总结侧脑室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显微手术体会。方法:回顾分析我科近10年手术治疗的13例侧脑室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位于三角区、体部9例,枕角2例,颞角2例,肿瘤最大径4.1~8.0cm。结果:本组10例经顶枕入路,2例经颞中回入路,1例经胼胝体后部入路,均获肿瘤全切。无死亡及其他主要并发症。结论:侧脑室脑膜瘤早期临床无特异症状,肿瘤大小、位置、供血影响手术入路的选择。选择合适入路、应用显微技术、保护瘤周重要结构是全切肿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成人头颅标本相关解剖进行测量和分析,为下斜坡及枕大孔区病变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对10具(20侧)成人干颅标及10具(20侧)成人湿颅标本的枕大孔区结构及模拟远外侧经髁手术入路显露角度进行测量及分析.湿颅在模拟远外侧经髁手术入路解剖前、后均行CT扫描,从影像中获取相应解剖数据.结果 干颅标本测量结果包括:枕大孔面积(7.9 cm2),长(3.7 cm),宽(3.2 cm),枕髁前后径(2.4 cm),枕髁轴径(2.6 cm),枕髁磨除前、及磨除25%、50%后所显露的术野宽度a(2.4 cm)、b(2.7 cm)、c(3.1 cm)、角度A(38.5°)、B(49.2°)、C(54.2°):湿颅解剖前后分别行CT扫描后根据影像资料所得数据包括:枕大孔面积(8.3cm2),长(3.7 cm),宽(3.3 cm),枕髁前后径(2.2 cm),枕髁轴径(2.5 cm).枕髁磨除前、及磨除25%、50%后所显露的术野宽度a(2.6 cm)、b(2.9 cm)、e(3.3 cm)、角度数据分析结果相一致.结论 枕下远外侧经髁入路中随着枕髁磨除范围的增加,可提供更大的术野视角;CT扫描对于术前判断术中枕髁切除程度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远外侧枕下入路切除高颈段椎管内外哑铃型肿瘤及下斜坡肿瘤的治疗效果及手术技巧。方法 对 14例高颈段椎管内外哑铃型肿瘤及下斜坡肿瘤 ,采用外侧枕下入路进行手术切除。结果 肿瘤全切除 10例 ,次全切除 4例。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未出现与手术入路有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远外侧枕下入路具有手术径路短、视野宽广、显露硬膜内外病变清楚等优点 ,可减少不必要的手术步骤 ,是治疗高颈段椎管内外哑铃型肿瘤及下斜坡肿瘤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岩斜区脑膜瘤手术入路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生长方式选择手术入路,其中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15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12例,颞枕经小脑幕入路6例.结果肿瘤全切或次全切除21例(64%),大部切除12例(36%),无死亡病例,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51%(17/33).结论 根据肿瘤在斜坡的不同部位采用相应的手术入路,使手术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大大降低,肿瘤全切除率明显提高,患者预后好.  相似文献   

16.
锁孔手术入路治疗颅内病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锁孔入路的手术方法,评价其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对本组36例患者,包括脑膜瘤、垂体瘤、动脉瘤、听神经瘤、三叉神经鞘痛、小脑血管母细胞瘤以及胆脂瘤、AVM、视神经鞘脑膜瘤、三叉神经痛等,分别采用眶上,颞下、额部、颅后窝锁孔入路,实行了肿瘤切除,动脉瘤夹闭或周围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结果 23例肿瘤全切或次全切除,9例动脉瘤成功夹闭,2例AVM切除,2例微血管减压成功,无与手术入路有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锁孔入路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特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王晓澍  游潮  杨咏波  贺民 《华西医学》2005,20(3):511-512
目的:提高岩骨-斜坡区脑膜瘤的手术疗效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并总结我科2000年至2002年收治的14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采用颞下,枕下乙状窦后,幕上下联合3种入路。结果:9例全切,3例次全切,1例复发,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岩斜区脑膜瘤手术中应采取各种方法增加手术空间和病变暴露,肿瘤较大时应先作囊内切除,以获得手术空间,严格在显微镜下沿蛛网膜界面分离肿瘤边界,对于与脑干粘连严重者,不必强求全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适应证。【方法】在显微镜下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12例。【结果】术后无死亡,肿瘤全切有9例(其中肿瘤直径小于3cm均全切,且无功能障碍),次全切3例。术后随访8~36个月,颞叶脑内小血肿2例,3例出现部分神经功能障碍,均恢复良好。【结论】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是切除中上斜坡平面以上、直径小于3cm的岩斜肿瘤较理想的手术入路,具有操作简单,容易暴露,易于掌握,创伤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延髓及颈髓髓内肿瘤的手术技巧和优越性。方法:运用显微手术方法经后正中人路切除延髓及高颈髓髓内肿瘤。其中室管膜瘤1例,脑膜瘤1例,神经鞘瘤1例。结果;两例全切。1例大部分切除。结论:阐述了MR1诊断的优点及其对于指导手术切除范围的意义。指出了显微手术的技七与方法。指出了术后监护和治疗呼吸障碍的重要性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介绍25例鞍区肿瘤(脑膜瘤5例,颅咽管瘤8例,垂体瘤12例)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的治疗经验。方法经翼点入路开颅,骨窗扩大至颞底、咬除蝶骨嵴外侧部分,显微镜下充分解剖、显露侧裂池、颈动脉池、视交叉池、鞍上池。对脑膜瘤行分块全切、根部电灼。对颅咽管瘤及垂体瘤则充分利用鞍区四个间隙,先囊内后囊壁分块切除。术后均常规放疗。结果脑膜瘤5例均全切,颅咽管瘤8例全切6例、占75%,垂体瘤12例全切10例、占83.3%,无手术死亡,随访3月~5年未见复发。结论鞍区肿瘤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是最佳入路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