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眼部遗传性状的分布特征。方法:对684名贵州汉族(男性186人,女性498人)睫毛、眼色、眼裂开度、眼裂方向的群体遗传学特征进行活体观察,并对其关联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贵州汉族人群睫毛、眼色、眼裂开度、眼裂方向的显性基因频率分别为0.429 9、0.155 6、0.474 6、0.440 5、0.317 4、0.413 5。其中,男性分别为0.437 0、0.096 1、0.466 1、0.487 2、0.277 5、0.308 6,女性分别为0.428 2、0.178 4、0.477、0.424 7、0.332 2、0.458 7。眼色存在性别差异(P〈0.01)。眼裂开度与睫毛、眼裂方向,眼色与眼裂方向之间具有一定的遗传关联性(P〈0.05或P〈0.01)。结论:贵州汉族眼部遗传性状的性别分布差异不明显,且部分性状间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亻+革]家人4对眼部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亻+革]家人眼部群体遗传学特征。方法:对412名[亻+革]家人(男性217人,女性195人)睫毛、眼色、眼裂开度、眼裂方向4对遗传性状进行调查。结果:[亻+革]家人睫毛、眼色、眼裂宽度和眼裂方向的显性基因频率分别为0.621 8、0.196 5、0.680 6、0.606 3。其中,男性分别为0.660 9、0.165 8、0.674 4、0.592 6,女性分别为0.582 9、0.232 1、0.687 8、0.620 5。结论:[亻+革]家人睫毛、眼色、眼裂宽度和眼裂方向4对遗传性状的性别分布差异以及性状间的相关性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贵州4个民族群体3对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了解贵州布依族、苗族、水族和白裤瑶眼部遗传性状基因频率分布特征。方法:采用群体遗传学公认的方法,对贵州布依族、苗族、水族和白裤瑶眼色、眼裂开度和眼裂方向3对遗传性状进行调查,并计算出各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被调查者年龄18—55岁,三代均为同一民族。结果:贵州布依族、苗族、水族和白裤瑶眼色的显性基因频率分别为0.0376、0.0493、0.0488和0.0110,眼裂开度的显性基因频率分别为0.6763、0.7048、0.8139和0.6769,眼裂方向的显性基因频率分别为0.0816、0.1441、0.1969和0.0575。结论:眼裂方向性状的民族间差异较大,眼色、眼裂开度则较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贵州汉族部分遗传性状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贵州684名汉族人群(男性186人,女性498人)的卷舌、叠舌、前额发际、发旋、耳耵聍5对遗传性状进行调查。结果:贵州汉族卷舌、叠舌、前额发际、发旋、耳耵聍显性性状出现率分别为67.5%、18.0%、37.1%、60.4%、30.8%。其中,男性分别为68.8%、23.1%、38.7%、64.5%、33.9%,女性分别为67.1%、55.6%、16.1%、36.5%、58.89%、29.7%。叠舌率存在性别间差异(P〈0.05),卷舌与叠舌、耵聍与前额发际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或P〈0.01)。结论:贵州汉族5项遗传性状的性别间差异不明显,且彼此相关性极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延边农村地区朝鲜族和汉族人群不同类型肥胖分布特征.[方法]于2004年8月—2005年8月间,在延边地区图们市和安图县4个乡镇内采用单纯随机原则抽取30岁以上朝鲜族和汉族人群1786人,测量身高、体重、腰围及臀围等体格指标.[结果]朝鲜族和汉族男性整体型肥胖的粗患病率分别为16.2%,24.1%,女性分别为27.1%,30.8%;男性的标准化患病率分别为19.9%,24.7%,女性分别为26.3%,29.7%;汉族男性粗患病率高于朝鲜族男性,而汉族男女标准化患病率均显著高于朝鲜族男女.朝鲜族和汉族男性以腰围臀围比值(WHR)为诊断指标而诊断为向心性肥胖的粗患病率分别为35.4%,33.9%,女性分别为60.2%,52.4%;,男性的标准化患病率分别为33.9%,31.6%,女性分别为53.4%,51.1%;朝鲜族女性粗患病率高于汉族女性,而朝鲜族男女标准化患病率均显著高于汉族.朝鲜族和汉族男性以腰围身高比值(WHtR)为诊断指标而诊断为向心性肥胖的粗患病率分别为49.5%,47.6%,女性分别为69.8%,60.9%;男性标准化患病率分别为48.8%,44.0%,女性分别为63.7%,60.3%;朝鲜族女性粗患病率高于汉族女性,而朝鲜族男女标准化患病率均显著高于汉族.[结论]延边农村地区朝鲜族和汉族人群的不同类型肥胖水平的分布特征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延边农村地区朝鲜族和汉族居民脂质代谢异常分布特征.[方法]于2004年8月—2005年8月,在延边地区图们市和安图县随机选择4个镇的30岁以上朝鲜族和汉族居民1 786人,取清晨空腹(禁食12 h)静脉血,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指标.[结果]朝鲜族和汉族男性脂质代谢异常的粗患病率分别为64.3%,50.6%,女性分别为76.6%,58.4%;朝鲜族和汉族男性标准化患病率分别为62.7%,50.4%,女性分别为70.2%,58.0%;朝鲜族男女粗患病率及标准化患病率均显著高于汉族.朝鲜族和汉族男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粗患病率分别为15.9%,17.3%,女性分别为24.2%,18.8%;朝鲜族和汉族男性标准化患病率分别为11.9%,15.4%,女性分别为17.7%,18.4%,其中朝鲜族女性粗患病率显著高于汉族女性,汉族男性标准化患病率显著高于朝鲜族男性.朝鲜族和汉族男性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粗患病率分别为43.5%,32.7%,女性分别为42.7%,34.1%;朝鲜族和汉族男性标准化患病率分别为39.3%,33.2%,女性分别为34.7%,33.7%,其中朝鲜族男性粗患病率及标准化患病率均显著高于汉族男性,朝鲜族女性粗患病率显著高于汉族女性.朝鲜族和汉族男性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粗患病率分别为31.5%,20.5%,女性分别为47.0%,29.8%;朝鲜族和汉族男性标准化患病率分别为34.4%,21.1%,女性分别为47.9%,29.5%;朝鲜族男女粗患病率及标化患病率均显著高于汉族.[结论]延边农村社区朝鲜族和汉族人群的不同类型脂质代谢异常分布特征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贵州北部地区彝族、白族、穿青人头面部形态特征。方法:采用整群抽取贵州北部地区彝族、白族、穿青人和汉族群体1581人(男性868人、女性713人)的头面部28项指标进行活体观察和比较。结果:各民族既有许多相同之处,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结论:贵州北部地区彝族、白族、穿青人和汉族群体头面部形态特征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这些特征对探讨贵州少数民族起源及其渊源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贵州毛南族9项人类群体遗传学特征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了解贵州毛南族部分遗传性状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贵州平塘县471名毛南族(男性237人,女性234人)的卷舌、叠舌、前额发际、发旋、耳耵聍、拇指类型、中指毛、环食指长和小指弯曲9对遗传性状进行调查。结果:贵州毛南族卷舌、叠舌、前额发际、发旋、耳耵聍、拇指类型、中指毛、环食指长和小指弯曲显性性状出现率分别为91.3%、56.5%、24.6%、60.5%、25.1%、43.9%、31.2%、13.0%、96.8%。其中,男性分别为89.5%、57.4%、38.4%、57.0%、25.7%、43.0%、39.2%、9.7%、97.9%,女性分别为93.2%、55.6%、64.1%、24.4%、44.9%、23.1%、16.2%、95.7%。结论:贵州毛南族9个遗传性状的性别分布特征存在一定差异,且彼此相关性极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贵州世居民族群体头面部形态特征的多样性。方法:对贵州布依族、苗族、水族、彝族、仡佬族、土家族、侗族、白族、回族、毛南族、畲族、穿青人和汉族群体5655人(男性3045人,女性2610人)的头面部28项指标进行活体观察和聚类分析。结果:贵州世居民族头面部形态特征,既有许多相同之处,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基本上呈现南北部两大类型。结论:贵州世居民族头面部形态特征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这些特征对探讨贵州少数民族起源及其渊源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延边地区朝鲜族和汉族居民脂肪分布特征.[方法]于2006年8月8日—17日间在延边地区安图县九龙和翁声社区随机选择40~60岁朝鲜族和汉族常住居民2378名,进行内脏脂肪率、体脂肪率、血压、血脂及血糖等指标的检测.[结果]汉族男性的内脏脂肪率和体脂肪率均值分别为10.51%±3.66%,22.70%±4.85%,朝鲜族男性分别为9.16%±3.81%,20.28%±5.02%,汉族男性均显著高于朝鲜族男性;汉族女性的内脏脂肪率和体脂肪率分别为6.22%±2.27%,35.31%±5.65%,朝鲜族女性分别为5.88%±2.19%,34.00%±5.72%,汉族女性均显著高于朝鲜族女性.汉族男性的内脏脂肪超标率和体脂肪超标率分别为12.1%,45.8%,朝鲜族男性分别为7.8%,28.6%,汉族男性均显著高于朝鲜族男性;汉族女性的内脏脂肪超标率和体脂肪超标率分别为6.7%,47.9%,朝鲜族女性分别为3.8%,37.3%,汉族女性均显著高于朝鲜族女性.[结论]延边地区不同民族内脏脂肪率和体脂肪率平均水平及其超标率间均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初步学习群体遗传性状出现率分布及其特征间的相关关系的研究方法。方法采用群体遗传学公认的方法,调查了530人(汉族412人、少数民族118人)8对群体遗传学性状,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计算出各遗传性状的出现率,并将其与文献数据进行比较。性别间差异的统计学处理采用U检验,各特征间相关关系分析等使用χ2检验进行。结果贵州某地区卫校汉族学生前额发际、眼睑、唇厚、下颏类型、睫毛、耵聍、门齿类型、发质8对遗传性状显性出现率分别为33.50%、77.20%、14.10%、65.00%、61.20%、20.90%、88.30%、18.90%;少数民族学生则分别为25.40%、76.30%、16.90%、62.70%、62.70%、22.00%、88.10%、25.40%。结论①贵州某地区卫校学生发质存在性别差异(P<0.05),汉族学生性别间前额发际、眼睑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少数民族学生性别间下颏类型、耵聍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8项群体遗传学特征间相关性较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白裤瑶部分遗传性状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贵州荔波县瑶山瑶族乡402名白裤瑶(男性202人,女性200人)的发质、达尔文结节、门齿类型、唇厚、下颏类型、通贯纹和指甲类型7项遗传特征进行活体观察。结果:白裤瑶硬发质、达尔文结节、铲形门齿、厚唇、下颏前突、通贯纹、长形指甲出现率分别为84.7%、74.4%、15.2%、84.3%、77.6%、25.6%、48.8%。其中,男性分别为92.1%、66.8%、15.8%、90.6%、76.2%、33.7%、43.1%,女性分别为77.5%、82.0%、14.5%、78.0%、79.0%、17.5%、55.5%。结论:白裤瑶7项遗传特征的性别分布存在一定差异,且彼此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贵州布依族7项人类学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贵州布依族部分遗传性状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贵州平塘县426名布依族(男性222人,女性204人)的卷舌、叠舌、前额发际、发旋、耵聍、中指毛和小指弯曲7对遗传性状进行调查。结果:贵州布依族卷舌、叠舌、前额发际、发旋、耵聍、中指毛和小指弯曲显性性状出现率分别为87.8%、54.0%、21.8%、60.8%、27.2%、23.7%、93.7%。其中,男性分别为83.8%、52.3%、28.8%、62.2%、25.7%、32.0%、94.1%,女性分别为92.2%、55.9%、14.2%、69.3%、28.9%、14.7%、93.1%。结论:贵州布依族7对遗传性状的分布特征存在性别差异,且彼此相关性极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贵州某地汉族学生手部5对群体遗传学性状的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群体遗传学常用方法,调查了贵州某地汉族学生384人(男105人,女279人)手部5对性状.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性别间、群体间差异比较采用u检验,各特征间相关关系分析用χ2检验.结果 贵州某地汉族学生拇指类型、环食指长(男)、环食指长(女)、小指弯曲、利手4对性状的显性基因频率分别为0.3367、0.0641、0.0667、0.3852、0.8239,非方型和方型指甲形状的出现率分别为73.44%、26.56%.在相关性分析中,仅有拇指类型与环食指长、小指弯曲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性状组合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①贵州某地汉族学生利手和指甲形状两对遗传性状存在性别差异.②各特征间相关性较小.③贵州某地汉族学生小指弯曲与其他民族群体存在区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丰富我国人群眼部特征资料.方法:调查了582例内蒙古地区蒙古族、汉族青年内眦楣、上眼睑皱褶、眼裂倾斜度,对调查的资料进行了性别间、民族间、地区间(内蒙古东部区与西部区)比较。结果:(1)蒙古族与汉族内眦褶、上眼睑结果皱褶、眼外角高出现率无显著性差异.(2)蒙古族、汉族内眦假、上眼睑皱楣出现率无性别间盖异,眼外角高出现率则均为女性高于男性.(3)汉族东部区女性上眼睑皱褶出现率明显低于西部区女性.(4)蒙古族、汉族眼外角高出现率低于傣族、布朗族、基诺族.结论:内蒙古蒙古族、汉族青年内眦楣出现率高,上眼睑皱假出现率较高,眼裂倾斜度多为眼外角高于眼内角,具有我国北方人群共同的眼部特征.  相似文献   

16.
Yao nationality is one of the minority nationalities living mainly in South China (Guangxi Provinc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provide data of MHC classI and GLO in Chinese Yao nationality and the different genetic background of Yao and Han nationality, the latter representing the major nationality in China. The genetic polymorphism of MHC classI and GLO in Chinese Yao nationality was determined. Previously the Japanese were considered to have the lowest C*2C frequencies (0.9386), but now we ascertained that the Yao have the lowest C2*C frequencies (0.9336). The data concerning gene frequencies of Yao are presented. They were also compared with the available data of H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