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安琪  林巧 《环球中医药》2020,13(2):239-241
茯苓杏仁甘草汤出自于《金匮要略》,主要用于治疗胸痹之饮阻气滞证。文章本于经典,参考历代医家的论述,并结合临床,阐述了何庆勇主任医师对茯苓杏仁甘草汤的运用经验,主要包括:把握方证辨证与抓主证,茯苓杏仁甘草汤的方证是:胸痹之气短,喜长出气,胸中气塞,气短重于气塞,小便不利,舌质淡,苔白腻,脉沉滑,尤以"气短,喜长出气,气短大于气塞"为主证;最好遵循原方的比例和药物剂量,茯苓与杏仁之比为3∶1,且避免使用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的杏仁;鉴别茯苓杏仁甘草汤证与橘枳姜汤证和升陷汤证。并附医案一则展示临证使用本方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仲景先师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中,制定了九方(九痛丸不计在内),各有主治,如法用之,皆有良效。第1、2、3方应用最多,成为治疗胸痹心痛的常用方剂,由于这3个方中均有瓜蒌、薤白二药,所以后世医家有的特称这3方为“瓜蒌薤白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古代胸痹心痛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古代医案,建立胸痹心痛中药数据库,从用药进行频数和频率分析.结果:1.总体用药规律:用药类别由高到低依次为:理气药、补虚药、化痰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2.常用中药:半夏、薤白、甘草、茯苓、桂枝、白芍、陈皮、瓜蒌、桃仁、杏仁、丹参、当归、香附、橘红、生姜、干姜、郁金、白术、枳壳、附子、人参、枳实、桔梗、吴茱萸、肉桂、益智仁是古代医家治疗胸痹心痛的主要药物和有效药物.结论:古代医家治疗胸痹心痛用药种类以理气药、补虚药、化痰药、活血化瘀药、解袁药为主,药性以温热性质为多,五味以辛苦甘三味居多,归经多入脾、肺、心、胃经.  相似文献   

4.
杨瑞平 《光明中医》2000,15(3):11-13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胸痛”、“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胸痹一证早在《内经》已有记载 ,《灵枢·五味》篇就指出 :“心病宜食薤”。历代医家治疗胸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随着对本证的广泛深入研究 ,对其病因病机及治疗又有了新的发展 ,现就其用药规律作一学术探讨 ,不足之处 ,望同道斧正。1 通补兼施 ,明辨标本缓急冠心病之病人多为体虚之躯 ,临床观察病人以气虚为主 ,同时 /或兼见血虚、阳虚、阴虚。而气为血帅 ,血为气母 ,气虚帅血无力或失温煦、椎动之功 ,血液运行受阻 ,津液输布不畅 ,而至血疼、寒凝、疾阻、气滞。故在治疗时…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下列条文可视为“同病异治”的典范,《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笔者也是基于如此这般的条文来谈论“同病异治”的。  相似文献   

6.
茯苓杏仁甘草汤出自《金匮要略》,原文为“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全方即获苓、杏仁、甘草三味药物组成。仲景用之治疗因饮阻、气滞所致的胸痹证,整方用药短小精捍,配伍严谨,而且处方衍变之机明晰。笔者根据本方临证加味应用,常获良效,兹举案如下:1.胸痹证王xx,男,68岁。患者于1992年5月28日因阵发性心前区闷痛一周入院,入院时还伴有心慌,喘气,胸闷,双下肢浮肿,纳差。大小便正常。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心电图检查报告:前间壁心肌梗塞。中医辨证考虑心脉瘀阻,痰饮阻滞。治拟活血通瘀,宣肺化饮之…  相似文献   

7.
《丹溪心法·心脾痛七十》云:“心痛即胃脘痛……痛甚者脉必伏.用温药附子之类,不可用参、术。诸痛不可补气。”其中“诸痛不可补气”之说,后世有不少医家遵循之,如《医学正传·胃脘痛》、《杂病广要·胸痹心痛》等著作多有引用。  相似文献   

8.
茯苓杏仁甘草汤出自于《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原文曰:“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不差,更服。”笔者根据欧阳锜氏编著的《中医病名诊断规范·胸痹心悸类篇·心痹》概念,以病名诊断相结合运用于临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欧阳氏指出:“本病是因痹病久不愈,病邪内舍于心所致。以悸、喘、咳、肿进行性加重为主要表现的胸痛类疾病。临床早期偶有心悸,继而心悸胸闷,劳累后呼吸气促,每因复感外邪病情加剧。严重时足背浮肿,渐及周身,呼吸喘促,不能平卧,咳嗽咯血,颈脉动甚,唇舌青紫,甚至额汗如珠,突发晕厥或猝死”的  相似文献   

9.
《温病条辨》对杏仁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治“气”角度可从功效特点、用法特点两方面分析《温病条辨》对杏仁的妙用。功效特点方面,杏仁可降上逆之肺气,在《温病条辨》风温、暑温、秋燥等温热类温病的治疗中有所体现,可用于治疗温热咳喘等证,临床应用着眼于肺之气;杏仁可开壅闭之肺气,气化则湿化,在《温病条辨》湿温、暑湿、伏暑等湿热类温病的治疗中有所体现,可用于治疗湿热咳喘、湿阻中焦、湿遏三焦等证,临床应用着眼于一身之气;杏仁还可利气以治血,可用于血证的治疗。用法特点方面,不同配伍可使杏仁发挥不同功效,取降气之效时配伍功擅开宣之品,取其开宣之功时配伍利湿除湿之品,取利气治血之效时配伍治血之品;杏仁的用量大小需考虑全方功效,避免影响整体疗效;甜杏仁、杏仁泥、杏仁粉等不同性状的杏仁的使用助其在《温病条辨》不同方剂中发挥不同功效。  相似文献   

10.
历代医家对宋本《伤寒论》第15条“其气上冲”认识不一。基于《伤寒杂病论》奔豚证治相关原文,结合黄元御《伤寒悬解》注释,分析了奔豚之症状和病机,提出本条所谓“其气上冲”亦可因心阳不振、肝气上逆而发,桂枝汤亦可用于治疗奔豚轻证。  相似文献   

11.
略谈张仲景对"诸气膹郁,皆属于肺"理论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通常的理解是“谓满,郁谓奔迫”,指气满胸中而呼吸迫促的一类病证,然笔者认为“诸气郁”的“郁”泛指各类气机郁滞的病证,多与肺脏相关。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对相关病证的治疗较全面地运用了这一理论,现将有关内容整理概述如下。1心气痹阻——合用宣肺宽胸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脉,肺朝百脉,心之气血的畅通有赖肺气的宣畅。张仲景治“胸痹,胸中气塞,短气”,用茯苓杏仁甘草汤。此类胸痹病机为心胸气滞、水饮内停,方中茯苓化痰除饮,甘草益气和中,杏仁宣利肺气,诸药合用,以求心胸气…  相似文献   

12.
叶天士与薛生白,清代同一时期的著名医学家,擅长温病治疗。笔者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对两位医家治疗湿热痞证的医案进行研究,对比分析其用药特色。叶氏与薛氏治疗湿热痞证均以湿热分治、三焦分消为原则,用药以苦、辛、温为主,理气化湿,重视脾、胃、肺三脏的气机调节,但在具体药物选择上有所不同,两者共用药物中,厚朴、杏仁、陈皮、滑石使用频率均较高。叶天士还好用半夏、黄芩、黄连、茯苓;薛生白较多用茯苓皮、草果、藿香。药物配伍方面,两位医家均喜用陈皮、厚朴,厚朴、杏仁配伍;叶氏还多用半夏、杏仁,半夏、黄芩,滑石、杏仁等;薛氏则用厚朴、陈皮、茯苓皮三者相互配伍为多。两位医家治疗中的相同、不同之处对临床治疗湿热类痞证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胸痹心痛的论述文只九条,叙证可谓简略,然却言简意亥,论理严谨,治法详备,疗效卓著。其论述上承灵素,下启各家,为临证治疗胸痹心痛开创通阳逐阴治则之先河,历来被后世医家视为规矩准绳。故此,本文拟以《金匮要略》方论为依据,谈谈我们学习《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的肤浅体会。一、学术源流胸痹、心痛病名始见于《内经》。《灵枢·本脏篇》云:“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灵枢·邪气脏病形篇》云:“心脉微急,为心痛引背”;《灵枢·杂病篇》亦云:“心痛,但短气不足以息,  相似文献   

14.
“不通则痛”探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不通”岂仅痛《内经》谓“不通则痛”,仅是言其大端而已,古人遣词造句极为简洁,微言大义,今人必须探微索隐,方能挖掘出更深的意义。在医学实践中,不通绝非仅痛而已。不通亦可胀满,亦可麻木,亦可肿胀,亦可成痈,亦可为痹,亦可致痿,亦可气逆,亦可不孕。对于不通所致的如此众多的病证,历代医家均有不少论述。如《金匮要略·肺瘘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论肺痈之形成时说:“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说:“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医学纲目·癫痫》篇说:“凡癫痫及中风、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汉以降著名医家治疗胸痹方剂配伍规律,为临床治疗胸痹及研发中药新药提供依据。方法:录入汉至清著名医家著作中治疗胸痹的101首方剂,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中证候统计、药物频次、关联规则、复杂网络、熵方法分析其配伍规律。结果:提取出治疗胸痹方剂中最常见的单药有:桂枝,40次(占39.6%)等;最常见的对药有:甘草-茯苓,21次(占20.8%)等;最常见的角药有:生姜-半夏-桂枝,13次(占12.9%)等;基于关联规则发现常见药物组合有:桂枝,前胡→生姜(置信度0.909 1);基于复杂网络发现核心药物有:桂枝,甘草等;通过熵方法提取出的新方组合有:薤白、桂枝、茯苓、杏仁等11个新处方。结论:研究发现古代医家治疗胸痹方剂是有配伍规律可循的,提示今后治疗胸痹及研发中药新药可从以下6个方面着手:①单味药可优先选择:桂枝等;②对药可优先选择:甘草-茯苓等;③角药可优先选择:生姜-半夏-桂枝等;④注重药物配伍关系,可优先选择关联度高的组合:桂枝,前胡→生姜等;⑤以核心治法为主,运用核心药物,适当配伍:如温阳驱寒法,核心药物为桂枝,可配伍生姜等;⑥应用新方:薤白、桂枝、茯苓、杏仁等。  相似文献   

16.
胸痹是指胸部的疼痛 ,甚则胸痛彻背 ,短气喘息不得平卧为主症的疾病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简称冠心病 )、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历代医学家对此病早有详尽的阐述 ,准确的辨证和系统的治疗。为后世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和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在《灵柩·经脉》中说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 ,脉不通则血不流。”说明了本病是由虚致病 ,导致心脉不通 ,不通则痛 ,而引起本病的。汉代医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 ,正式提出了胸痹的病名 ,并列有“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专篇 ,进行了专门的论述 ,详…  相似文献   

17.
胸痹方指源于《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的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人参汤、茯苓杏仁甘草汤、橘枳姜汤、薏苡附子散、桂枝生姜枳实汤、乌头赤石脂丸等九首方剂。仲景原为胸痹、心痛、短气而设。然咳喘证患者的胸满闷、气短、喘息、咳嗽、咯痰、端坐等临床表现与文中所述的“喘息咳唾 ,胸背痛 ,短气”、“胸痹不得卧”、“胸痹心中痞气 ,气结在胸 ,胸满”、“胸中气塞 ,短气”、“心中痞 ,诸逆”等证候颇有相似之处。探析其病机 ,当为“阳微阴弦”。“阳”为阳气及病位在上焦 (其时中、下焦阳气亦不…  相似文献   

18.
胸痹心痛是指由胸中闭塞不通,以膻中或胸膺部满闷窒塞,甚则疼痛为主要I临床表现的病证。胸痹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如《灵枢·本脏》载:“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而首先详于胸痹证治者,当推张仲景,其在《金匮要略》中列有“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专篇,并阐幽发微,将胸痹病机概括为“阳微阴弦”.  相似文献   

19.
月辰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9):1464-1464
“轻可去实”源于徐之才《药对》 ,指麻黄、葛根清扬宣散之属 ,后世医家不断发展拓宽其内涵 ,特别是清代医家善用轻剂 ,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后人多误解“轻可去实”即用轻清疏解的药物以治疗风温初起的表实证。今笔者朔本求源 ,剖析其义 ,以纠其偏。  相似文献   

20.
周嘉平 《四川中医》2001,19(10):6-7
《金匮》胸痹篇提出:胸痹的基本病机为“阳微阴弦”,本虚标实,治疗以宣痹通阳为主,以括萎薤白白酒汤为主治方剂。中焦阳虚者,以人参汤补中助阳;痰浊内盛者,药用瓜萎、薤白搂主涤痰理气,温化宣通,以除痰浊;阴寒内盛轻者,以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重者,则宜乌头赤石脂丸主之。临证治疗胸痹,须重视活血化瘀和寓通于补的临床应用,“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缺血性心脏疾病遵循胸痹论治,可取得显著疗效,明显降低心肌梗死病死率及三大并发症。胸痹证情缓解时,应注意调节饮食、调畅情志以疏通气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