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输液泵全自动控制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在多功能心电监护仪监测下,外周静脉输血,速度2~3 mL/(kg·min),外周动脉抽血,采用留置针头连接输液泵,抽血速度加上肝素盐水输液泵速度为排血速度.换血前后行血常规、血生化、血总胆红素、血糖及血培养等检查.结果 10例患儿平均总胆红素由换血前480μmol/L,下降至换血后235μmoL/L,换出率是51.04%,平均换血量153 mL/kg,迅速改善了内环境.结论 输液泵全自动控制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效果肯定,方法简单,实用,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输液泵全自动控制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的可行性及采用2∶1的红细胞与血浆进行换血的效果.方法 患儿在多功能心电监护仪监护下,外周静脉输血,输入血液按2∶1的红细胞与血浆进行混合输入,速度均为2~4 mL/(kg·min),外周动脉抽血,采用留置针头连接输液泵,抽血速度加上肝素盐水输液泵速度为排血速度.换血前后行血常规、血生化、血气分析、血总胆红素、肝肾功能、血糖及血培养等检查.结果 42例患儿平均总胆红素由换血前425 μmol/L下降至换血后的197 μmol/L,换出率是53.6%,平均换血量157 mL/kg,迅速降低了总胆红素.予2∶1红细胞与血浆混合进行换血,术后患儿贫血症状明显减少或减轻,低血钾减少,明显改善了内环境.结论 输液泵全自动控制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及采用2∶1的红细胞与血浆混合进行换血效果肯定,方法简单、实用、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输液泵控制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输液泵控制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外周静脉输血,速度150mL/h,外周动脉抽血,采用留置针头,抽血速度与输血速度一致。多功能监护仪监测生活体征,记录有关参数。换血前后行血常规、生化、肝功能、血培养等检查。结果 21例惠儿平均总胆红素由换血前434.44μmoL/L下降至换血后260.38μmoL/L。换出率是38.51%,95%的可信区间是33.49%~43.53%。平均换血量163mL/kg,,换血后除白细胞、血小板、Na^ 、BUN有轻微变化外。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 输液泵控制下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是简单、实用、安全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黄疸的疗效。方法对血清胆红素超过342μmol/L的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或胆红素脑病前期的35例患儿采用留置针穿刺,外周静脉输血,桡动脉抽血,同步进出速度180ml/小时,配血量160~180ml/kg(其中10~15ml/kg为换血后输血用),换血前后监测胆红素、电解质、血常规、血培养、血气、乙肝抗体、丙肝抗体、梅毒及艾滋病抗体。结果换血后比换血前胆红素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1),换血前后电解质钾、钙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气分析及血色素无显著性差异,换血前后均无乙肝抗体、丙肝抗体、梅毒及艾滋病抗体检出。结论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度黄疸,简单、易行、疗效可靠,无明显并发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度溶血症的疗效.方法:对确诊为溶血症的10例患儿采用留置针穿刺,外周静脉输血,桡动脉抽血,每次抽输血量3~4ml/kg,每次5~10分钟,换血量以150~180ml/kg计算,换血前后监测胆红素、电解质、血常规、血压.结果:换血前总胆红素438.43μmol/L,间接胆红素429.57μmol/L,换血后分别降为188.79μmol/L,181.55μmol/L,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红蛋白换血后较换血前显著升高(P<0.01),电解质、钾、钠无明显变化,血钙略有下降.结论:外周动静脉换血治疗新生儿重度溶血症,简单、易行、疗效可靠,无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溶血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溶血症的疗效。方法 :对确诊为溶血症的 3 1例患儿采用留置针穿刺 ,外周静脉输血 ,桡动脉抽血 ,同步进出速度 90~ 15 0ml/h ,配血量 160~ 180ml/kg(其中 10~ 15ml/kg为换血后输血用 ) ,换血前后监测胆红素、电解质、血常规。结果 :换血前总胆红素 44 8 86± 5 7.5 8μmol/L、间接胆红素 412 46± 15 6.3 8μmol,换血后分别为 2 0 7 5 4± 2 1 87μmol/L、183 72± 65 2 4μmol/L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血红蛋白换血后较换血前显著升高 (P <0 .0 1) ,电解质钾、钠、氯、钙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度溶血症 ,简单、易行、疗效可靠 ,无明显并发症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曾海权 《中外医疗》2009,28(3):91-91
目的探讨外周动静脉同步自动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自动换血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6例。监测换血前后胆红素、血常规、电解质、血糖、pH值及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并监测患儿换血过程中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外周动静脉自动换血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分别为(529.6±84.6)μmol/L、(219.8±89.6)μmol/L,换血前后间接胆红素分别为(463.3±51.8)μmol/L、(218.6±62.3)μmol/L。换血前后胆红素值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可有效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血胆红素值,且具有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6例新生儿溶血病患儿,所有患儿均实施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观察换血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水平改变情况。结果所有患儿均换血治疗成功,换血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238±42)μmol/L、间接胆红素(215±32)μmol/L及直接胆红素(18±10)μmol/L水平均显效低于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517±39)μmol/L、间接胆红素(477±51)μmol/L及直接胆红素(39±11)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溶血病疗效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治疗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及对机体内环境的影响。方法:选取96例严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为研究对象,经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治疗,比较换血前、换血后血常规、电解质、血清胆红素以及血糖变化。结果:换血前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血红蛋白、血钾、血钠、血氯、血钙、血糖分别为(424.98±105.68)μmol/L、间接胆红素(402.86±100.77)μmol/L、(15.53±6.67)×10~9/L、(304.08±100.73)×10~9/L、(146.27±24.17)g/L、(4.95±0.70)、(138.01±3.06)、(107.24±6.22)、(2.40±0.22)、(4.93±1.17)mmol/L;换血治疗后分别为(214.48±63.31)μmol/L、(200.46±66.27)μmol/L、(8.51±3.50)×10~9/L、(92.59±37.39)×10~9/L、(159.19±19.13)g/L、(4.31±0.69)、(137.60±2.80)、(107.16±4.48)、(2.29±0.32)、(8.13±2.33)mmol/L;经换血后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较换血前明显下降,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血钾、血钙较换血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换血后血红蛋白上升,血糖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钠和血氯换血前后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是治疗严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最迅速的方法,快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有效防治胆红素脑病发生,或减轻胆红素脑病损害程度,机体内环境无明显变化,值得临床推广,但严格掌握换血指征。  相似文献   

10.
双管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横  黄尤国  余加林 《四川医学》2004,25(12):1338-1339
目的 探讨经外周血管双管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和危险性。方法 对 40例符合换血指征的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进行换血治疗 ,平均换血量 15 9.13ml/kg ,速度 78.5 6ml/(kg·h) ,换血前后抽送血清总胆红素、血气、血常规、血糖及电解质检查。结果 换血前后TB分别为 :43 6.72± 13 7.67( μmol/L)及 189.0± 63 .2 9( μmol/L) ,血清总胆红素换出率 5 6.72 % ;换血前后血糖为 5 .12± 2 .2 5 (mmol/L)及 10 .89± 4.62 (mmol/L) ;换血前后血钙为1.2 1± 0 .0 9(mmol/L)及 1.0 1± 0 .12 (mmol/L) ;同时血钾、血镁、血红蛋白换血后也降低 (P <0 .0 1)。结论 经外周血管双管同步换血可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 ,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但对血糖及电解质影响较大 ,应慎重选择其适应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输液泵控制全自动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对40例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进行输液泵控制全自动换血治疗。结果 40例患儿血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均较换血前下降,平均分别下降55.7%、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肾功能和血清钾、钠、钙、镁、血糖以及心肌酶CK-MB、凝血常规换血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自动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疗效好、副作用少、操作简单,值得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及护理干预方法。方法对70例重症胆红素血症患儿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即同时、同步由外周静脉注血,挠动脉或肱动脉抽血。换血前、中、后检测血生化、肚功能、血培养及多功能监护仪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等。结果换血后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显著下降,换出率分别为52.66%、52.25%,有显著性差异(P〈0.05),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稳定,换血后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效果好、快捷、安全、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328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琴 《中外医疗》2011,30(17):1-2
目的探讨328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328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资料。结果 328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相关因素中,感染因素164例(50%)、围产期因素113例(34.45%)、溶血性因素17例(5.26%)。感染因素和围产期因素在血清胆红素(257~342μmol/L)影响较大。结论加强新生儿胆红素监测和病因的分析,可及早发现病理性黄疸、减少黄疸发生和预防核黄疸。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管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机体内环境的影。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儿童医院新生儿科136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经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治疗的临床资料,比较换血前后血清胆红素、生化、血常规的变化。结果换血后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P〈0.01),同时,血清钾、钠、氯、钙离子、血小板、白细胞、碳酸氢根浓度均由不同程度下降(P〈0.01);血糖、血清磷有升高(P〈0.01);血红蛋白、pH则在换血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外周双管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显著疗效,对内环境有一定影响,但这些影响不对机体构成严重危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退黄散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新生儿黄疸216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蓝光 退黄散治疗;对照组采用蓝光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退黄时间及胆红素下降情况。结果观察组1周内日均胆红素值及退黄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蓝光照射 退黄散对由不同原因引起新生儿黄疸胆红素下降情况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退黄散对新生儿黄疸有一定治疗作用,可缩短治疗时间,降低血胆红素水平,尤其适用于早期新生儿黄疸治疗及高胆红素血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深静脉置管同步换血疗法与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在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观察组采用锁骨下静脉双腔置管作换出、换人途径,对照组用外周静脉作换入、换出途径,约置换出体内2倍血量,治疗高胆红素血症及胆红素脑病。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分别下降了(67.69±13.92)%和(53.49±13.03)%,观察组下降更迅速(P〈0.05)。两组血清胆红素和皮肤黄疸下降时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糖和贫血状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静脉双腔置管同步换血疗法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疗效好、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7.
早产儿和异常黄疸新生儿DPOAE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正常新生儿、黄疸新生儿(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和高胆红素血症)和早产儿的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的检出率和幅值,以探讨黄疸及早产对听力的影响。[方法]对20例正常新生儿、37例的异常黄疸患儿及23例早产儿使用CELESTA 503进行DPOAE测试。[结果]①首次筛查仅f_0=1.0kHz、3.0kHz时的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两两间比较显示正常组与早产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②首次未通过耳3个月后再次复查,病理性黄疸组原未通过耳均通过再次筛查,仅早产儿组3例4耳仍未通过;③幅值比较显示f_0=2.0kHz、4.0kHz和6kHz时黄疸组的幅值高于早产组幅值,其差异有显著性;f_0=2.0kHz时正常组的幅值高于早产组幅值,其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或高胆红素血症及时而有效治疗使体内胆红素增高的时间短而轻,对内耳外毛细胞的影响就可能较轻而且可恢复;早产对听力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吕瑗玲 《西部医学》2011,23(5):842-844
目的探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对40例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换血前后进行血常规、电解质、血糖、血液酸碱度及肝功能等检查。结果换血后总胆红素平均下降56.35%,间接胆红素平均下降57.46%,血气?血糖比较平稳。血常规?电解质有一定变化,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是抢救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黄疸治疗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英 《医学综述》2011,17(5):723-726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黄疸性疾病,黄疸的原因复杂,既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出现黄疸的新生儿大多数预后良好,但严重者可发生胆红素脑病(核黄疸)而致残,甚至危及生命。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以往以光疗和换血为主,但新生儿科工作者不断研究探索,对光疗和换血疗法进行改良,并评估了清蛋白、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及一些药物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并对基因治疗等新疗法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