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困难性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的操作技巧。方法2005年1月~2010年3月,本院共行ERCP556例,分别采用下列方法进行插管:(1)采用双腔乳头切开刀常规插管;(2)捻导丝辅助法;(3)预备性切开后插管;(4)十二指肠乳头针形刀开窗术。结果556例采用双腔乳头切开刀常规插管,成功467例,成功率84.0%;未成功89例采用捻导丝辅助法,成功33例,总成功率89.9%;余下56例采用预备性切开后插管36例,成功31例,总成功率95.5%;余25例未成功者采用十二指肠乳头针形刀开窗术14例,成功13例,总成功率97.8%。共12例未成功者,其中1例因担心大出血和十二指肠穿孔停止开窗术,采用外科手术治疗,余下11例因无预备性切开及开窗术指征,ERCP失败。与常规插管方法比较,十二指肠乳头针形刀开窗术和辅助法插管总成功率明显升高(P〈0.05)。术后无穿孔及死亡病例,高淀粉酶血症、PEP等并发症在ERCP术后总的发生率与插管成功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困难性胆管插管的ERCP病例中,应用十二指肠乳头针形刀开窗术和辅助法可以有效提高ERCP诊治的成功率,而并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针状刀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插管困难病例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 对2003年12月至2008年12月我科常规ERCP插管困难的712例患者行针状刀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观察疗效和并发症. 结果 701例切开后插管成功胆管显影,成功率为98.5%.并发症共55例(7.7%). 结论 对于插管困难的病例,用针状刀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可安全、有效地提高ERCP诊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4.
ERCP治疗在胆道术后早期并发症处理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其相关治疗对胆道术后患者早期并发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胆道术后早期出现各种并发症患者206例,经ERCP检查、明确病因后,对胆总管残余结石、胆总管下端狭窄患者行括约肌切开术或乳头球囊扩张术,对胆总管中段狭窄、术后胆瘘患者行内镜下胆道内支架引流或鼻胆管引流.结果 201例ERC...  相似文献   

5.
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是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诊疗中常用的技术,具有安全、有效、便利等优势.ENBD的主要作用是胆汁的外引流,但在其他方面的作用(如灌注治疗、预防感染及复查残余结石等)也不容小觑.本研究通过回顾ENBD在ERCP中应用的相关研究,主要介绍ENBD的应用范围及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导丝技术(DGT)与早期经胰管乳头括约肌切开术(TPS)在困难性胆管插管(DSBC) ERCP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9年1月在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行ERCP插管时DSBC患者152例,根据插管方法分为单导丝技术(SGT)组(对照组)、DGT组和TPS组,比较3组患者插管时间、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DGT组、TPS组的插管时间分别为(6.47±1.84)min、(5.29±2.01)min,显著低于SGT组的(8.17±2.3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GT组、TPS组的成功率分别为84.45%、93.75%,显著高于SGT组(7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GT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07%,TPS组并发症发生率20.83%,SGT组并发症发生率30.43%, DGT组和TPS组与SGT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胆管插管困难而导丝进入胰管时继续SGT成功率低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经DGT、TPS均可有效提高插管成功率,且并发症发生率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7.
丙泊酚在ERCP检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丙泊酚已广泛用于无痛人流、放射介入等多种门诊手术,并证实有苏醒快、安全有效之优点。我们将丙泊酚用于ERCP(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并与单独使用安定比较其催眠、镇静作用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戚正伟  陈铭  方燕飞  高敏 《浙江医学》2021,43(1):107-111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临床上诊治胰腺胆道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实施后有诱发胰腺炎、十二指肠胰胆管及壶腹周围穿孔、出血、感染等可能.其中ERCP后胰腺炎(post-ERCP pancreatitis,PEP)是较常见的并发症,而重症胰腺炎是并发症中最严重的不良事件.当前PEP预防主要包括药物及操作技巧上的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ERCP对各种胆胰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肝胆胰外科2007年3月~2010年12月完成的ERCP 1 003例,对其中175例(17.45%)常规影像学检查未能确定诊断而经ERCP进行诊断和治疗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镜下可疑乳头或壶腹肿瘤局部活检,确诊后部分病人根治性手术.选择性胆胰管造影,动态观察胆胰管扩张情况并注意结石及占位特征及胆胰管造影剂排空情况,根据ERCP诊断结果采取相应内镜下治疗措施.结果 175例ERCP检查中,成功率98.29%(172/175).均经ERCP检查确定病因和/或定位诊断.61例胆总管结石行EST切开取石或碎石,其中60例胆总管结石及2例胆道蛔虫症一次取出成功;49例十二指肠乳头、胆管下段炎性狭窄行EST; 33例ERCP诊断十二指肠乳头壶腹癌中15例行外科手术治疗;10例十二指肠乳头壶腹癌、6例胆管癌及胰腺癌、2例胆管良性狭窄及2例硬化性胆管炎行经内镜胆管内引流术(ERBD);15例医源性胆管损伤中5例胆瘘病人经ENBD后痊愈,10例经胆肠吻合术后痊愈.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ERCP对部分胆胰疾病的诊断仍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诊断的同时加做内镜下治疗是ERCP的突出优势,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是一种新兴的将疾病的临床诊疗过程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上世纪80年代初首先在美国开展,目前已经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应用[1-2]。1996年,鱼敏[3]第一次将这种管理模式引入我国。它可以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服务质量,减少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11.
ERCP在检查治疗胆道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军 《中外医疗》2010,29(4):98-98
对于手术造成的胆道损伤,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对医源性胆道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意义重大,多数的胆漏患者和部分胆管狭窄患者可通过内镜治疗痊愈,避免了再次手术的创伤。  相似文献   

12.
陈萍 《中外医疗》2008,27(31):52-52
目的 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早期内镜治疗的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 ERCP检查明确胆总管结石后行标准乳头括约肌切开,结石嵌顿在壶腹者用针形或弓形乳头预切刀行乳头切开,切开长度根据结石大小和乳头情况决定.结果 17例患者经ERCP治疗后腹痛很快缓解,16例临床治愈,1例好转出院. 结论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ERCP早期治疗是安全的,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减少患者住院天数和费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胰胆管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球部在胆胰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总结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中发现的8例胰胆管共同通道开口于十二指肠球部的特点以及胆胰病变特点。结果8例均有胆绞痛表现,肝外胆管扩张,伴肝内胆管扩张,8例证实为胆总管结石。胆总管逐渐变细变窄,远端呈现钩状。乳头周围可见黏膜糜烂改变。结论胰胆管共同通道开口于球部较为少见,不但与复发性、难治性十二指肠溃疡有关,而且与胃溃疡、急性胆管炎等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与经内镜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在治疗肝外胆管结石方面的异同。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内科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间277例肝外胆管结石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EST的168例,行EPBD的109例,分别对EST组和EPBD组病例的基本情况、结石直径、取石方法、手术时间、结石一次取净率、术后住院天数、近期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比、合并十二指肠憩室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ST组结石直径为(11.3±6.2)mm,EPBD组结石直径为(10.1±5.7)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5 6);EST组和EPBD组不同取石方法构成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EST组手术操作时间平均为(21.2±3.1)min,EPBD组为(20.7±2.5)min,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9 1);EST组结石一次取净率为95.2%,与EPBD组的94.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2 8);术后住院天数EST组为(4.1±1.9)d,EPBD组为(4.1±2.0)d,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 0);EST组近期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1%,EPBD组为1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2 2);EST组中出血的发生率为3.6%,EPBD组为0%,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PBD组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为8.3%,EST组为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T和EPBD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各有利弊,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无须局限于结石的大小。  相似文献   

15.
吴本俨  柴宁莉 《当代医学》2009,15(26):29-35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下应用逆行胰胆管造影技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edochopancreatography,ERCP)技术对胆道恶性肿瘤的诊断及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38例胆管癌患者的ERCP下影像学诊断要点,并探讨十二指肠镜下胆管引流术对该病的治疗作用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38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经ERCP确诊为肝门部胆管癌5例、肝门以下33例;行胆管塑料支架内引流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ERBD)者24例、金属支架内引流术(Endoscopic Metal Biliary Endoprothesis,EMBE)者9例,5例接受了内镜下鼻胆引流管置放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除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外,其他胆管癌患者在治疗术后2周黄疸症状均得到了完全缓解[(91.5±22.6)umol/Lvs.(26.8±10.4)umol/L,P&lt;0.01],所有患者2周后ALT较前明显下降(P&lt;0.05),且一般状况好转;追踪随访发现术后3个月内塑料支架堵塞率25.0%(6/24例...  相似文献   

16.
目前,随着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临床应用的日趋成熟,以及基于ERCP的放化疗、光动力等各种新的治疗方法,扩展了其临床应用范围.同时,伴随着肝移植和胃旁路手术的开展,给ERCP也带来了新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7.
赵帅  李淑梅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3):409-410,413
目的:观察丙泊酚联合芬太尼在治疗性ERCP检查中应用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86例ASAⅠ~Ⅲ级择期行治疗性ERCP的患者随机分成丙泊酚麻醉组(P组)和丙泊酚联合芬太尼麻醉组(PF组),每组143例。记录每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MAP、HR、SpO2、丙泊酚用量及手术持续时间、术毕患者的苏醒时间、麻醉期间的不良反应如舌后坠、肢体扭动、呼吸抑制等。结果:PF组术中MAP、HR变化与术前、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组苏醒、离院时间及丙泊酚用量小于P组(P<0.05)。结论:丙泊酚联合芬太尼在治疗性ERCP中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ERCP和EPT在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诊治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研究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结合乳头肌切开术(EPT)对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PCS)的诊治价值。方法170例胆囊切除术后症状再发或反复发作患者,接受ERCP检查和EPT等治疗,90 例诊为PCS。分析PCS患者胆道异常、胆总管直径及内镜下治疗后临床表现的改变,不良反应及血清淀粉酶的变化。结果 PCS在ERCP下发现的病变主要为残余胆囊管过长、胆总管狭窄、总肝管狭窄、胆囊管低汇流、乳头旁憩室、胆道括约肌压力增高。ERCP测定的胆总管直径显著大于B超的测定值,分别为(1.38±0.43)cm和 (0.58±0.32)cm(P<0.05)。介入治疗组12例术后临床表现显著改善,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高淀粉酶血症,但血清淀粉酶多在3d内转为正常。结论对PCS患者,ERCP不失为一项有价值、安全的诊断措施,必要时尚可行EPT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临床资料 患者男 ,4 6岁 ,因“反复寒战、高热 1个月余”入院。患者于 2 0 0 2年 6月 2 4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寒战、高热 ,体温 39.8℃ ,当地医院查血常规 ,WBC 12 .8× 10 9/ L ,N0 .6 8,上腹部 CT示胆总管下段略扩张 ,经抗感染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7月 2 3日患者再次出现上述症状 ,体温 39.0℃ ,WBC11.3× 10 9/ L,N0 .6 8;肝功能 :TB12 μmol/ L,DB5 .6μm ol/ L,AL T112 U/ L,γ- GT832 U/ L,抗感染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此后又反复寒战、高热 3次 ,均经抗感染治疗缓解。病程中未出现皮肤巩膜黄染 ,二便正常 ,体质量约减轻 5kg…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sEST+EPBD)与常规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憩室内乳头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103例憩室内乳头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为sEST+EPBD组(n=47)和EST组(n=56)。比较两组患者取石效果:一次性取石成功率、结石完全清除率、机械碎石率、平均取石次数、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出血、高淀粉酶血症、胰腺炎发生率等。结果:sEST+EPBD组一次取石成功率高于EST组(89.36%vs.71.43%,χ^(2)=5.063,P<0.05),sEST+EPBD组平均取石次数低于EST组[(1.11±0.31)vs.(1.39±0.68)次,χ^(2)=2.823,P<0.05],sEST+EPBD组术后高淀粉酶血症高于EST组(14.89%vs.1.79%,χ^(2)=4.436,P<0.05),EST组术后出血率高于sEST+EPB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71%vs.0,P<0.05)。结论:sEST+EPBD与EST均是治疗憩室内乳头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有效方式。sEST+EPBD一次性取石效果优于EST,但要警惕术后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