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鉴别正常大脑镰与纵裂池出血的CT表现,以便提高纵裂池出血的诊断准确性,减少漏诊或误诊。方法收集经CT检查确诊为纵裂池出血35例和正常对照者80例,均行轴位CT扫描,将大脑镰与纵裂池以胼胝体和侧脑室为界分为上、前、后3部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正常大脑镰表现为细线状高密度影,纵裂池出血则表现为呈一较正常大脑镰粗的高密度影,边缘模糊,少数呈高密度“之”字征或“Y”字征,正常镰旁脑脊液间隙消失,天幕切迹缘增宽。结论CT对正常大脑镰与纵裂池出血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正常大脑镰各段密度的差异及大脑镰密度对CT诊断纵裂池出血的影响。材料和方法:与颞肌密度对比,目测100例正常大脑镰和50例纵裂池出血的密度,并测量其各段CT值。结果:目测93%正常大脑镰密度<颞肌密度,其中88%胼前段大脑镰密度<胼后段,100%胼上段大脑镰中部密度<前、后部;纵裂池出血时82%出血处大脑镰密度>颞肌密度,18%二者相仿,大脑镰各段的密度改变视纵裂池出血部位和量而异;正常/纵裂池出血时大脑镰各段的平均CT值分别为:胼前段40~54Hu,胼后段45~58 Hu,胼上段前部42~55 Hu,中部36~52 Hu,后部47~65 Hu,颞肌52~53 Hu。46例(92%)出血处密度均>颞肌。结论:正常大脑镰各段密度有一定差异,熟悉其特点有利于CT诊断纵裂池出血。  相似文献   

3.
纵裂池出血的CT诊断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旨在提高即时确诊纵裂池出血的能力。材料怀方法:搜集经CT复查确诊纵理解池出血30例,另顺序取自我科正常颅脑CT210例资料作对比。均作轴位CT。按Zimmerman等提法,将大脑镰及纵裂池以胼胝体例和侧脑室为界分为上、前及后三部分分析。结果:纵裂池出血呈一高密度稍宽线影;高密度“之”字征;前纵裂高密度线影延长;〉1/2胼胝体膝深度或〉15mm;于侧脑室上1cm层面即呈一连贯完整线影;天幕切迹  相似文献   

4.
5.
大脑镰和纵裂池的正常CT解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为了正确认识正常大脑镰及纵裂池的CT表现,以便识别纵裂池出血。方法:本组210例,按年龄分七组。OM线为基线作颅脑轴位CT扫描,将大脑镰及纵裂池分前、后、上三段讨论。结果:大脑镰绝大多数为细发丝状高密线影。CT显示率>96%,后段大脑镰绝大部份达胼胝体压部或天幕口。前段大脑镰长度大多数≤15cm,<12胼膝深度。上段大脑镰于侧脑室体上1cm层面绝大多数呈间断状。前纵裂池及上纵裂池前份,随年龄增大而增宽。而后纵裂池较窄,显示率低。纵裂池与内侧脑沟共同形成低密之形。结论:上述大脑镰及纵裂池正常CT表现与纵裂池出血的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脊髓纵裂的CT诊断(附一例报告)张庆福李凤雏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北京100039脊髓纵裂(diastematomyelia)系罕见的先天性发育畸形〔1〕。本病于1837年由Oliuies首先命名。传统X线检查对本病已有较详尽的研究。随着CT及MRI...  相似文献   

7.
外伤致大脑纵裂血肿的临床特点及救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脑纵裂血肿 (interhemisphericsub duralhematomas ,ISH)是一种相对少见的特殊硬膜下血肿 ,目前国内外少有文献报道[1 3] 。其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 ,如未及时发现和治疗则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笔者回顾分析 1996年以来收治的 3 1例ISH病例 ,报告如下。临 床 资 料1.一般资料 :本组 3 1例 ,男 17例 ,女 14例 ;年龄 5~ 65岁 ,平均 3 2 .12岁。致伤原因 :钝器击伤 5例 ,坠物砸伤 7例 ,交通伤 14例 ,跌伤 5例。着力部位 :顶部 10例 ,枕部 7例 ,前额 8例 ,颞顶部6例。CT检查 :入院时首次CT检查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结合临床表现和常规X线根尖片,探讨早期牙根纵裂(简称“根裂”)的锥形束CT诊断价值.方法:对17例临床检查可疑为根裂且通过X线根尖片不能确诊的患牙,拍摄锥形束CT(CBCT)判断是否存在根裂影像.早期根裂的CBCT诊断标准为:至少连续2个牙根断面上可见明显的低密度裂隙影或折断片明显移位.结果:所有病例经截根术和拔...  相似文献   

9.
大脑镰和小脑幕硬膜下出血的CT表现及其解剖学基础(附28例分析)@黄癸卯!510370$广州市芳村区人医院放射科@潘素芬!510370$广州市芳村区人医院放射科~~  相似文献   

10.
脊髓纵裂畸形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了8例脊髓纵裂畸形的CT表现,8例中骨性间隔6例,纤维性间隔1例,无间隔者1例。合并畸形有椎管内脂肪瘤1例,皮样囊肿1例,皮下脂肪瘤1例,皮下脂肪堆积1例,椎体或附近发育异常6例。CT不仅能100%显示纵裂中的骨性间隔,而且可显示存在的合并畸形,因此它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与临床(附94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74例经腰穿证实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及20例经CT检查为外伤性SAH的CT和临床表现。着重探讨了自发性SAH的病因诊断,笔者认为常见原因是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AVM)、高血压动脉硬化。而动脉瘤、AVM最常见,占查出原因的74%,CT像上有SAH表现的又以动脉瘤最常见,根据CT像上SAH的分布及附近并发的脑内血肿可推断动脉瘤破裂的位置。本文还概括了SAH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常见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CT表现与临床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CT表现与临床预后关系。材料和方法:通过CT检查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00例,观察出血部位、出血量、出血是否破入脑室、中线结构移位与临床预后情况。结果:凡出血部位深,脑出血>50ml,中线结构移位>10mm,血肿穿破脑室者,预后差,死亡率高。结论:CT的影像学表现对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出血(ICH)患者CT灌注成像(CTP)的影像学特点。资料与方法27例患者于发病后5h~2周行CTP检查,观察其影像学特点。结果上矢状窦的时间密度曲线稳定,能够反映ICH后颅内的总体灌注情况。灌注缺损面积介于血肿与水肿加血肿面积之间;这种现象在基底节区前后侧比左右侧明显,且在某一方向更为显著;血肿周围灌注降低呈阶梯样改变,靠近血肿区达到缺血损伤的程度。ICH并发脑积水患者的灌注明显降低。脑血管畸形继发的出血可见血管影像。结论CTP可以反映ICH患者颅内的血液动力学变化,血肿周围存在缺血性损伤,这种损伤可能与血肿压迫和出血时的机械损伤等有关。CTP能够反映脑积水和颅内高压继发的低灌注。亦可能在鉴别出血的原因和出血方式上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CT表现和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经临床确诊的25例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观察出血部位特征。全部病例均为平扫。结果:颅内出血的CT表现为:1多部位混合性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23/25),硬膜下出血(17/25),脑实质出血(12/25)。2伴发脑水肿(19/25),脑疝(12/25)和对侧侧脑室扩大(4/25)。结论: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能起到定位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的CT、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的CT与MRI表现.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和MRI诊断为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23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CT轴位扫描18例,其中增强扫描4例, CT冠状位扫描2例;MRI检查14例;单独MRI检查5例. 结果 23例病灶均位于两侧脉络膜裂区,右侧15例,左侧8例,均为单发病灶,最大者22mm×28mm,最小者直径5mm.CT轴位像病灶呈长卵圆形、圆形,与环池相连14例,CT值6~20HU,平均为11.4HU.MRI冠状位像呈"双凸透镜"形、卵圆形,矢状位像呈卵圆形、"箭头样"表现;均呈长T1长T2信号,FLAIR序列示囊肿呈低信号.CT、MRI增强扫描均无强化.其中CT首次诊断而误诊为其他疾病10例,MRI 2例. 结论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在CT和MRI上的密度/信号与其他部位的蛛网膜囊肿无差异,认真分析脉络膜裂解剖,多可明确诊断,MRI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脉络膜裂囊肿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脑脉络膜裂囊肿的CT和MRI表现。结果:19例病灶均位于脉络膜裂内,右侧12例和左侧7例。CT示病灶呈边界清楚的类圆形囊性,MRI显示病灶圆形或类圆形,长T1、T2信号,在各序列均与脑脊液信号一致;CT和MRI复查均未见病灶形态和信号发生变化。结论:CT和MRI均可检出脑脉络膜裂囊肿,但在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应用螺旋CT检查的特异性征象及临床价值。方法筛选2007年5月~2013年3月本院收治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进展型急性期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给予所有患者螺旋CT扫描检查并依据影像结果进行诊断及CT分级。结果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急性发作期患者CT影像下可见明显新鲜血肿,且血肿边界清楚分明、周围可见低密度环形影像;而依据CT计算出血量进行CT分级表示不同分级与患者的临床结局具有显著相关性( P<0.05)。结论应用螺旋CT检查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依据其特异性表现可进行准确诊断,同时根据模拟计算出血量可进行CT分级,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