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超声心动已确诊的44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均行常规l2导联心电图检查,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心电图异常(ST-T改变、异常Q波、心室肥厚等)发生率为93.2%.Ⅳ型ST-T改变多见于前侧壁导联(V1 ~V3)、高侧壁导联(Ⅰ~aVL),具有特殊性,(0.05).其他3型患者ST-T改变、异常Q波的发生率及部位差异均无统计意义(0.05).结论: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电图异常,但除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外,其他各型心电图改变没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超声心动已确诊的44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均行常规l2导联心电图检查,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心电图异常(ST-T改变、异常Q波、心室肥厚等)发生率为93.2%.Ⅳ型ST-T改变多见于前侧壁导联(V1 ~V3)、高侧壁导联(Ⅰ~aVL),具有特殊性,(0.05).其他3型患者ST-T改变、异常Q波的发生率及部位差异均无统计意义(0.05).结论: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电图异常,但除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外,其他各型心电图改变没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电图在诊断肥厚型心肌病中的特点与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已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住院患者32例,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对出现的异常心电图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2例患者中正常心电图有2例(6.2%),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心电图改变30例(93.8%),其中,伴ST段压低22例(73.3%),发生率最高;其次是T波改变,以T波倒置为主16例(53.3%),异常Q波有12例(40.0%)。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多出现心电图异常改变,虽无特异性特征,但心电图在该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大大提升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准确性,减少误诊漏诊,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心电图特点。方法 36例已确诊的HCM患者,按肥厚部位分为室间隔肥厚21例,游离壁肥厚3例,心尖部肥厚6例,全心弥漫性肥厚6例,分析其心电图特点。结果 ST-T改变最多34例(94.4%),ST段下移的程度在4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波倒置振幅超过0.5 mV者26例(72.2%),T波倒置在心尖肥厚组多于间隔肥厚组(P〈0.05)。异常Q波13例(36.1%),病理性Q波多出现在室间隔肥厚型患者中,间隔肥厚为主患者中,11例(52.4%)存在病理性Q波,心尖肥厚、单纯游离壁肥厚组均仅1例心电图存在病理性Q波。结论 HCM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呈多样性,特异性不高,但敏感性较高。ST段改变、T波倒置、异常Q波是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主要心电图表现。  相似文献   

5.
孙红梅  李彩  赵军  李伟  张晋  薛秋慧 《河北中医》2013,35(8):1274-1275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一种与基因遗传有关的心血管疾病,人群发病率约为2‰[1].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是HCM患者易于发生的心律失常之一,发生率为10%~28%[1],又是HCM患者临床恶化的最主要原因.2004-10-2012-01,我们应用胺碘酮治疗HCM并发AF 36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肥厚型心肌病 (HCM )患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 1(IGF - 1)与HCM心室肌肥厚程度的关系。方法 分 3组 :正常对照组 (n =2 9)、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组 (n =2 6 )和HCM组 (n =18)。以超声心动图测算左室重量指数 ,以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IGF - 1水平 ,比较 3组血清IGF - 1水平 ,分析IGF - 1水平和心室肌肥厚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HCM组和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组血清IGF - 1水平无统计学差异 ,但两组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血清IGF - 1与左室重量指数高度相关 (R =0 .91,P <0 .0 1)。结论 IGF - 1可能参与肥厚型心肌病心肌肥厚发生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选取临床1例心电图酷似右室心肌梗死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探讨肥厚型心肌病与右室心梗心电图鉴别方法。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主要以ST-T改变最为常见,ST-T改变是心内膜细胞在电学上的非均质型导致。这种情况常易被误诊为"心肌缺血"或者"急性冠脉综合征"。但是肥厚型心肌病短时间内ST-T没有动态演变过程,可予以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冠脉造影评价心电图ST—T改变的疾病分布,进而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选取动态心电图ST—T段改变的患者30例,总结心电图有ST—T改变与最后确诊疾病的组成分布。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冠脉直径狭窄≥50%为阳性。结果冠状动脉造影阳性24例,阳性率80%;单支血管病变15例(左主干病变3例),双支血管病变6例,三支血管病变3例;心肌梗死8例,变异型心绞痛16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6例,肥厚型心肌病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3例,病毒性心肌炎1例,早期复极综合征1例。结论临床常认为心电图ST—T的改变是心肌缺血的表现,但并非心肌缺血所特有,其他如肥厚型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早期复极综合征等疾病也可引起,因而心电图ST—T改变应密切联系临床,综合评判。  相似文献   

9.
患者不典型胸痛、晕厥,体格检查发现有心前区收缩期杂音伴第三心音和(或)第四心音,心电图有缺血性ST-T改变和(或)异常Q波,但临床上难以用冠心病、高血压病和心瓣膜病来解释者,应考虑分析肥厚型心肌病,进一步超声心动图常规检查可以明确.  相似文献   

10.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较少见的特殊类型,临床上极易误诊为冠心病、非Q波心肌梗死等疾病,故掌握其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十分重要。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为正确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作者重点探讨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诊断,提高对该病诊断的认识。肥厚型心肌病是不明原因的以心肌肥厚为特征的心脏疾病,临床常表现为胸闷、心悸、晕厥,甚至猝死。心电图有缺血性ST-T改变,易误断为冠心病、心内膜下心肌梗塞,二维超,心导管、磁共振可确定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冠脉造影评价心电图ST—T改变的疾病分布,进而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选取动态心电图ST—T段改变的患者30例,总结心电图有ST—T改变与最后确诊疾病的组成分布。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冠脉直径狭窄≥50%为阳性。结果冠状动脉造影阳性24例,阳性率80%;单支血管病变15例(左主干病变3例),双支血管病变6例,三支血管病变3例;心肌梗死8例,变异型心绞痛16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6例,肥厚型心肌病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3例,病毒性心肌炎1例,早期复极综合征1例。结论临床常认为心电图ST—T的改变是心肌缺血的表现,但并非心肌缺血所特有,其他如肥厚型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早期复极综合征等疾病也可引起,因而心电图ST—T改变应密切联系临床,综合评判。  相似文献   

13.
1992年6月~1996年5月,我们应用超声心电图检查中老年人高血压病患者300例,其中17例患者心脏有独特改变,不同于一般的高血压性心脏病和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符合1985年TOPOi等报告中命名为中老年高血压性肥厚型心肌病[1]的诊断,现将这17例患者的诊断结果分析如下。1检查方法和结果1.1观察对象按照WHO高血压诊断标准,选择门诊及住院患者300例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中17例患者(男10例,女7例,年龄50~83岁)心脏特点,有严重左心室向心性肥厚,室壁厚度≥1.65cm,室间壁与左室后壁厚度之比1:l,无瓣膜损害及冠状动脉疾病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
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为特征,以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变的心肌病。根据左心室流出有无梗阻分为梗阻性及非梗阻性,心电图主要表现为ST—T改变,左室高电压,病理性Q波以及各种心律失常。超声心动图检查对其确诊有重要意义。本图不光有Ⅱ.IlI.avF导联的ST段抬高,还有I.avL导联的相应改变,其相应改变是下壁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的主要线索。特别是该患者又有下腹痛的临床表现,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是首先需要考虑及需及时排除的。:经过进一步的检查,最后该患者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的异常Q波类似心肌梗死的Q波。这种病理性Q波常见于前壁及下壁导联。但像本例既有病理性Q波同时伴有ST—T改变的极为罕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应用消心痹方治疗的疗效及心脏功能、心率变异性的变化。方法所有临床资料来源于心内科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90例肥厚心肌病(HCM)患者,按不同治疗方案分2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消心痹方治疗,比较2组疗效、心脏功能及心率变异性。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 33%相较于对照组77. 78%更高(P 0. 05);观察组治疗后LVEF(56. 08±1. 56)%、SV(62. 90±9. 34) ml、E(0. 89±0. 23) m/s相较于对照组高,A(0. 67±0. 18) m/s相较于对照组低(P 0. 05);观察组治疗后SDNN(92. 37±18. 75) ms、PNN50 (10. 40±4. 67)%相较于对照组高,SDANN(56. 78±2. 90) ms相较于对照组低(P 0. 05)。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应用消心痹方治疗的效果显著,而且能有效改善心功能,降低心率变异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报告并分析16例ST-T改变的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6例误诊为"冠心病、心内膜下心肌梗塞"的ST-T患者的临床特征、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冠脉造影)、进行分析,探讨其误诊原因.结果:13例均具有心尖肥厚性心肌病典型心电图表现.经心脏彩超检查确诊为心尖肥厚性心肌病.1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无1例冠脉狭窄,确诊5例心肌桥患者同时伴高血压2例,伴心尖肥厚性心肌病患者2例.结论:患者有持续ST-T改变,分析心电图特征,对于心电图无法鉴别的心尖肥厚性心肌病,心肌桥.应作心脏彩超,冠脉造影,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扩张型心肌病(DCM)的特点是以左心室(多数)或右心室有明显扩大,且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肌肥厚,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以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栓塞为基本特征.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心脏病学联合协会(WHO/ISFC)将心肌病分为三种:①扩张型心肌病(DCM);②肥厚型心肌病(HCM);③限制型心肌病(RCM)[1].其中DCM是最常见类型,占心肌病的绝大多数.本病发展一般缓慢,常反复发作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可出现血栓栓塞,住院时间均较长,思想负担重.为了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做好DCM病人的护理十分必要.现将我院2010年1月-12月收治的26例扩张性心肌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患者不典型胸痛、晕厥,体格检查发现有心前区收缩期杂音伴第三心音和(或)第四心音,心电图有缺血性ST-T改变和(或)异常Q波,但临床上难以用冠心病、高血压病和心瓣膜病来解释者,应考虑分析肥厚型心肌病,进一步超声心动图常规检查可以明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收治的40例老年高血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诊治资料,总结老年高血压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老年高血压肥厚型心肌病无特异性的临床特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结合可以进行准确诊断,其治疗可采用常规的抗冠心病病药物,以钙离子拮抗和β受体阻滞剂为主。结论:采用超声心动图及早诊断,采用β-受体阻滞剂联合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杨新红  徐红梅  黎明江 《河北中医》2009,31(12):1869-1870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脏病,主要表现以左心室或右心室肥厚为特征,其最大危险是严重心律失常致猝死。QT离散度(QTd)反映心室肌复极的不一致性,在心室肌内形成折返,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密切相关,可用于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2005—10-2008—12,我们采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肥厚型心肌病30例,并对治疗前后心电图的QTd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