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小儿“脾常不足”,是古代医家根据《内经》理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对小儿脾胃生理病理特点的概括。源于丹溪的“肝常有余,脾常不足”之论,明确记载最早见于明万密斋所著《育婴家秘》一书。应用于临床治疗和保健预防,很有实用价值,为后世一些儿科医家所推崇。 小儿时期,机体各器官的形态发育和生理功能都是不成熟和不完善的,形和气都相对的不足。《诸病源侯论·养小儿候》提出:“小儿脏腑之气软弱”;《小儿药证直诀·变蒸》说:“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温病条辨·解儿难》则更进一步指出小儿时期脾胃薄弱。《幼科发挥…  相似文献   

2.
1 咳喘病根———痰小儿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所谓脏腑娇嫩 ,既是五脏六腑皆属不足 ,尤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这是因为肺主一身之气 ,肾为先天之本 ,脾为后天之本 ,而痰之本水 ,源于肾 ;痰之动湿 ,主于脾 ;痰之本水 ,贮于肺 ;肺为水之上源 ,脾胃乃水谷之海 ,肾主人身津液。若肺气虚则治节无权 ,失于输布 ,液凝为痰 ;脾气虚则运化失司 ,湿聚为痰 ;肾气虚则失于蒸化 ,其阳虚者水泛为痰 ,阴虚者炼液为痰。小儿肺质未坚 ,肺气未全 ,生痰容易 ,去痰不易。痰湿内盛 ,从体内扰乱了脏腑机能 ,成为咳喘的内在因素。遇到气候变化 ,情…  相似文献   

3.
古代小儿体质主要的学术观点包括“纯阳”学说、“稚阴稚阳”学说、“少阳”学说和“五脏有余不足”学说。“纯阳”学说突出“小儿纯阳,无烦益火”。“稚阴稚阳”学说强调小儿之阳为未充稚阳。“少阳”学说将“纯阳”与“稚阴稚阳”学说辩证统一,阐明小儿生长发育处在以阳为主导的动态平衡当中,且为娇嫩软弱之少阳。“五脏有余不足”学说从临床应用入手总结出小儿脏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的特点。近代小儿体质研究主要探讨小儿个体化体质分型及发病特点,并根据影响小儿体质的先天与后天因素,针对其易感因素制定标准规范化的养护及诊疗方案,纠正偏颇体质。  相似文献   

4.
下法在儿科临床中应用时,历代医家多言慎重,如宋·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指出:“小儿之脏腑柔弱,不可痛击,大下必亡津液而成疳。”然而在同一本书中,他又载述了大黄丸、三黄丸、泻青丸、犀角丸等十几张含大黄的名方,应用于心热、肝热、胃热之证,这就存在一个审...  相似文献   

5.
疳积,又称疳、疳气、疳证、疳疾、干疳、五疳、疳瘦等,在古代儿科医籍中有五十多个名称。本病为小儿脾胃虚损、运化失常、脏腑衰败、气液干涸、形体赢瘦的一类疾病,多见于乏乳或断乳后喂养不当之婴幼儿,相当于现在医学中的“慢性营养不良(Ⅱ—Ⅲ度)”等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以形体赢瘦、头大颈细、精神萎靡、面色枯黄、毛发焦稀、饮食异常(恣食、厌食、异嗜等)、大便不调、腹胀如蛊或腹凹似舟为其特征。本  相似文献   

6.
咳嗽是常见病、多发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颅囱经·病证》提出:"孩子气脉未调,脏腑脆薄,腠理开疏."清代吴鞠通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将这种生理现象归纳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小儿五脏之中以肺、脾不足较为突出.肺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腠理.肺脏娇嫩,则卫外不固,而易为外邪所侵.  相似文献   

7.
一、小儿生理特点我国历代儿科医家对于小儿生理特点的知识,是相当丰富的。认为小儿生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二)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脏腑,即为五脏六腑。形指的是形体,即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等形态结构。气,指的是生理功能和生理活动,如脾气、肺气等。《颅囟经》中说:“孩子气脉未调,脏腑脆薄”。隋代巢元方在《请病源候论》中说:“小儿脏腑娇弱”。宋代《小儿药证直诀》中指出:“小儿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  相似文献   

8.
米壳一药,古来所述颇多,元朝朱震亨曰“今人虚劳咳,多用粟壳止劫……其治之功虽急,杀人如剑宜深戒之”,故此药素有治病如神,杀人如剑之说。《本草纲目》第十九、廿三、廿九卷中亦有记载“米壳治谷气素壮之人的久咳、久嗽”和以米壳为君的疗咳、止泻之方剂。廿三卷中云“治咳多用粟壳不必疑,但要先去病根,此乃收后药也。”此之一戒令后人对米壳望而生畏,而“病根和后药”的观点又令后人徘徊于雷池之界,更何况小儿先天脾常不足,谷气素亏,临床诸多医家视米壳为儿科禁剂。王老师重米壳止咳、止泻之神效,又谨守《景岳全书·小儿则》倡导的“夫有是病而用是药则病  相似文献   

9.
小儿生理病理的特点,概括“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气蓬勃,发育迅速”;“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稚阴稚阳之体,正气未充,易于感邪得病,而且病情多变,邪正之间寒热、虚实各症候之间,消长转化迅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在治疗上必须掌握时机,力求及时控制病情的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10.
小阴旦汤证是外感阳邪致"精化为气"太过,则少阳生气太过,少阳为枢功能偏向于助东方升气,使六经升的力量表现太过,总体上表现"天气下降"不及,则取芍药"酸收"以抑太阳之开(少阳升气),取黄芩"苦降"以助阳明之合(少阳天气),更取姜草枣正补脾胃"地气",用药之性味补入下降的力量,矫正少阳为枢偏于升太过的病证;而小阳旦汤证是外感阴邪致"精化为气"受阻(不及),则少阳生气不及,少阳为枢功能难以使地气上升,使六经升的力量表现不及,总体上表现"地气上升"不及,则取桂枝"辛开"以助太阳之开(少阳升气),取赤芍"酸收"以助降南方火气和西方天气,再取姜草枣正补脾胃"地气",用药之性味补入上升的力量,矫正少阳为枢偏于升不及的病证。至于赤白芍之活用,则根据二者对阴的力量赤泄白补,小阴旦汤用白芍助阴以增加降的力量,小阳旦汤改用赤芍药则恰为防止白芍助阴而更加阻碍"地气上升",且能泻南方火气太过。  相似文献   

11.
哮喘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正如《证因脉治》所说:“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证作矣”,又如《证治汇补》中提到:“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易寒易热故本病有反复发作难以根治的特点。绵阳市名中医周莉副主任医师长期从事咳喘的临床治疗工作,医理精深,尤对小儿哮一证独具卓见。自拟哮平汤配合捏脊疗法治疗小儿哮喘疗效显著,笔者有幸师从于周师,获益匪浅。1 病案举例案1…  相似文献   

12.
钱氏在《颅囟经》“小儿纯阳”之说的启示下,体会到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和“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等生理病理特点,认为小儿属稚阳之体,阴气未盛,阳气柔弱,辨证必须抓  相似文献   

13.
<正> 太、少阴阳,即太阴、少阴、太阳、少阳。它们是根据阴和阳各自在“量”的方面的多少不同而划分的。《素问·天元纪大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有太阴、少阴、太阳、少阳的区分。太、少阴阳这些名称在《内经》中的应用主要有:①用于说明四时五脏之气的,如《素问·六节脏象论》曰:“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②用于说明脏腑经脉  相似文献   

14.
“六腑以通为顺”属祖国医学下法,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各科,亦被儿科医家所重视。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机能不固,“稚阳体,邪易干”,感邪易于入里。稚阴体,阳易亢,易于发病,热病居多。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1]生  相似文献   

15.
小儿发热,临证最多,其中尤以外感发热,更为常见。笔者在儿科临床工作中,对外感发热的治疗,初步获得一些体会。兹不揣浅陋,爱书于次,不妥之处尚祁同道指正。 1病之初寒热互见,疏表宜温凉并用小儿外感,有感于风寒者,有感于风热者,亦有风寒风热两感者。冬春季节,或气候暴暖之时,小儿外感病最多,且以寒热兼感为众;小儿脏腑娇嫩,“六气之邪,皆从火化”,即使感受风寒,也多从热而化;或素有里热,热为寒束,均形成寒热夹杂之证。此时治疗若单用辛凉解表,往往汗出不透,邪不畅达;若单以辛温发散,又常汗出而热不解。故常须辛温辛凉并用。一般风寒常用荆芥、防风、紫苏叶、淡豆豉、前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导36例急性胰腺炎的中医治疗情况,其中痊愈31例,好转3例,无效2例。作者认为胰腺炎从脏腑位置、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等都可归属少阳阳明兼病。根据急性胰腺炎的主要证候,结合脏腑、八纲、气血辨证,主要可归纳为气滞血瘀证、阳明腑实证、少阳腑证、瘀湿相搏证及火邪伤络血热妄行证等证型。除火邪伤络血热妄行证急需手术外,其余各证都可应用大柴胡汤为主辨证施治的非手术疗法。大柴胡汤兼有小柴胡汤与大承气汤之意,符合急性胰腺炎的少阳阳明兼病的病理,故以该方为主辨证施治疗效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17.
基于《黄帝内经》与《伤寒论》,结合历代医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辨析少阳病。认为《黄帝内经》为《伤寒论》的主要学术渊源之一,《黄帝内经》少阳相火病与《伤寒论》少阳病有相似之处,但《黄帝内经》少阳相火病所涉及范围更为广泛,而《伤寒论》对其少阳病的论述更为精详。并且论述了基于五运六气气化理论对少阳病的辨证,提出少阳病分为经证、腑证、热化证、寒化证。天地少阳相火气化异常,可以影响人身少阳经气运行及其所络属脏腑的气化,从而引发少阳病,其病症特点随少阳相火与其余运气因素相临的不同情况而不同。人身少阳相火气化异常,多引动太阴、阳明、少阴等气化异常。少阳病病性多为火热、湿热、实证,亦可兼寒化等证,病位多在少阳经及其所络属之脏腑。少阳病往往经证与腑证并见,易气郁化火,与阳明燥金、太阴湿土、少阴君火相搏结,生痰、生饮、生水,亦有少阳寒化证及寒热错杂证存在。  相似文献   

18.
从《内经》有关理论出发,阐述少阳在输转卫阳之气中的"枢机"作用。认为少阳病寒热往来的发生机理为:邪郁少阳,正邪相争,少阳经气郁滞,升发不畅,其输转阳气之机不利,阳气不能畅达于体表,则太阳经气偏寒于外而见恶寒;少阳相火内郁,加之正邪相争则导致发热,随正邪分争胜负而见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同时揭示了少阳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9.
王立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95-96,99
咳喘是小儿肺系疾患中最常见的证候之一,它包括了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多种疾病。中医儿科对于小儿咳喘的证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通常将其分为咳嗽、哮喘等病症。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六腑成而未全、未壮,故外感或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影响肺系,引起肺的宣发肃降失常,肺气不利而咳喘。小儿咳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发病率高。  相似文献   

20.
凡小儿脏腑功能及阴阳气血逆乱而产生的手足厥冷,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手足厥冷等均可称之为厥证。厥证并非一种疾病,而是多种疾病都可能出现的一类证候。小儿因其“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神气怯弱,抗病力差,故厥证的发生率较成人高。但是,如果临证时对引起厥证的病因认识不清,总以阳虚寒盛统之,投以温阳救逆之品,则后果不堪设想。导致厥证的原因甚多,如阳气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