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唐容川,名宗海,清末医家。所著《血证论》一书,对气血的生理、血证的病理及证治等有着系统而精辟的论述。其中有关血证的治疗方面,体现了唐氏的学术思想,对后世临床尤具指导意义。本文即从其“治血四法”中探讨这一辨证论治的思想,以加深对唐氏学术思想的认识。“治血四法”,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唐氏在《血证论·卷二·吐血》(以下所述均出于此)中详加论述。现对其核心问题加以讨论: 一、不同阶段立以不同治法唐氏根据出血的不同发展阶段,立以  相似文献   

2.
《血证论》,是清代名医家唐容川论述血证的专书,是唐容川治疗血证的临床经验总结。该书“吐血篇”指出了治疗血证的四大原则,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目前仍被视为治疗出血证的一般原则。笔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就唐容川的治血四法于此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3.
《血证论》,是清代著名医家唐容川论述血证的专书,是唐容川治疗血证的临床经验总结。该书“吐血篇”指出了治疗血证的四大原则,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目前仍被视为治疗出血证的一般原则。笔者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就唐容川的治血四法于此略陈管见。1止血为第一...  相似文献   

4.
急性大出血是临床常见危重病证,亟需抢救及时,方能挽救垂危于顷刻。邓老积数十年临床经验,对治疗此症,深有体会。现把其部分治疗经验整理于下,以供参考。治疗血证,邓老推崇唐容川《血证论》,认为它集历代辨治血证之大成,而又有个人独立创见。唐氏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虚中,以消瘀最为重要。凡离经之血都是瘀血;瘀血不除,则脉络阻滞,血不归经,出血难止,新血不能复生。邓老曾自拟止血散,由花蕊石、白芨、血余炭三味药组成,其比例为2∶2∶1,以花蕊石化瘀止血为君,配以收涩止血之白芨、血余炭,活血与收敛相辅相成。去年在急诊室以此方试用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止血率达95%以上,大便隐血平均5  相似文献   

5.
1 《血证论·吐血》 "盖肺为华盖,位在背与胸膈,血之来路,即由其界分溢出,自当治肺为是.肝为统血之脏,位在胁下,血从其地而来,则又以治肝为是. 然肝肺虽系血之来路,而其吐出,实则胃主之也. 凡人吐痰吐食,皆胃之咎. 血虽非胃所主,然同是吐证,安得不责之于胃. 况血之归宿,在于血海.  相似文献   

6.
急性出血的范围相当广泛,为各科常见急症之一。本文仅对急性鼻出血、胃夏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咳血、妇科出血量大且急的病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重用大剂量止血药物,组方量大、力专,主要采用“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循法守度以《血证论》指出的“惟以止血为第一要法……”为准绳,达到了效捷的止血目的。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本方药仅三味,但配伍精当。方中重用大黄为君药,取其釜底抽薪,泻火清热,苦降行瘀;佐以黄连、黄芩苦寒直折,以增泻火清热之力。俾使火降热清则血自宁,虽不止血而血自止...  相似文献   

8.
清·唐容川《血证论》是祖国医学一部论述血证的专著。“吐血篇”指出了治疗血证的四大原则,即“止血、消淤、宁血、补虚”,唐氏称“四者乃通治血证之大纲”.笔者验之临床,取效甚捷,兹录医案四则,略陈管见,以就正于同道。例1 咳血案胡××,女,50岁,工人,住院号:5205。因咳血二天,血色鲜红,量约600毫升,于86年6月30日收入院.旧有干咳病史,胸片示:“支气管扩张”。咳血,咽干喉痒,伴心烦易怒,烘热  相似文献   

9.
“泻心场”是张仲景《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篇)中的一张著名方剂,用以治疗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方中以大黄sog为君,清泻阳明实火,去瘀生新,凉血止血,辅以黄连、黄答各30g,分清上焦、中焦邪热,三味相合,则泻火通腑,操湿解毒,凉血止血,为治疗各种出血证的良方,该方药味虽简,但配伍精当,寓义无穷;余应用本方临证加味,治疗吐血、咳血、鼻娥等血证多获满意效果,兹举验案说明,供同道参考。l吐血:(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张某,女,56岁,干部,因肝硬化失代偿期收住院,X线检查:“食道、胃底静脉中度曲张…  相似文献   

10.
唐容川为清代名医之一,医理精通,所治多验,对于出血症治尤有研究,所著《血证论》一书是其治疗出血证的经验结晶,蕴藏着许多学术特点,诸如治疗血证当先明“阴阳水火气血”之间的关系,当先予止血,次予祛淤,宁血,后再补血善后等等。这些特点至今还非常适用,兹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表现主要为吐血或呕血、便血以及由出血引起的全身症状。上消化道出血的大便呈柏油样,一般称黑便。属祖国医学“吐血”、“便血”范畴,病在脾胃。从病因、病机分析,多与饥饱无常、暴饮暴食、饮酒、劳倦过度、努伤有关。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吐血候》中指出,吐血是“因伤损胃口”,指出吐血的病位在胃,其病因为“皆大虚损及饮酒劳伤所致”。宋·严用和《济生方》认为便血多因“过饱酒食,无度房室”而致劳损荣卫,气虚风冷侵入,劳倦过度,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中气虚衰,脾不统血,气不摄血,血无所归,离于血脉,溢入肠道而成便…  相似文献   

12.
唐宗海,字容川,四川彭县人;生于清咸丰光绪年间(1862—1918)。容川早岁学医,由于在此之前,诸医家对血证的认识不够全面,其父病“吐血”,“下血”,施治罔效,延请名宿仍无确见,其妻也患血疾,这激发唐氏对血证研究。虽名为中医汇通学派之士,只汇通出“内经多言其神化,西洋多滞于形迹”(《血证论·卷二·吐血》)。有名无实。而主要贡献在于对血证的阐发上。  相似文献   

13.
唐容川是清末著名医家,所著《血证论》重视肝与血的关系,在“脏腑病机论篇”中首先阐述肝的生理病理特性以及对血证的影响:“肝主藏血,血生于心,下行胞中,是为血海。凡周身之血,总视血海为治乱。血海不扰,则周身之血,无不随之而安,肝经主其部分,故肝主藏血焉。至其所以能藏之故,则以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设木郁为火,则血不和,火发为怒,则血横决,吐血、错经、血痛诸证作焉。”说明肝病导致血证的病机证状极为复杂。现将唐氏从肝治血法分别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上消化道出血是内科常见急症之一,以呕吐及黑便为主要症状,属祖国医学“血症”中吐血和便血范畴。中医治疗本病有许多独特见解,如缪仲淳治吐血三诀:“宜行血不宜止血,宜降气不宜降火,宜补肝不宜伐肝”。唐容川治血四法:先止血,后消淤,继则宁血、补血。沿用至今仍为临床治本病的主要原则。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深入,在此基础上更有许多新发展。据统计,中药止血率大多在90%以上,且止血速变快,吸收热消退快,有利于机体恢复,费用低廉,使用方便,便于推广,现根据手头有限资料,将本病治疗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唐容川《血证论》中诊治便血的经验特色,从而为临床诊治便血提供思路.[方法]以《血证论》"便血篇"为研究对象,结合《黄帝内经》《伤寒论》《济生方》等相关著作论述,对唐氏辨治便血的特色进行系统阐发.[结果]唐容川将便血分为近血及远血进行辨治,认为近血病位在大肠,同肺、胃、肝、肾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可分为脏毒下血...  相似文献   

16.
漫谈黄土汤     
黄土汤方源自《金匮要略》,原文说:“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远血,是因出血处距肛门较远,故表现为先大便,后出血;若出血处距肛门较近,表现为先下血后大便的,则称为近血。又,原方名后有“亦主吐血、衄血”的提示。唐容川《血证论》认为,此方乃“下血崩中之总方”。说明本方不仅适用于便血,吐、衄、崩中等亦可应用。  相似文献   

17.
治血四法出自唐容川《血证论》,其对血证的论述见解独到,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法,堪称血证之治法大纲.吴润秋教授临床治疗血证专宗唐容川治血四法,并对唐容川治血四法关系进一步阐发,指导血证临床辨证及处方用药.  相似文献   

18.
和法“为血证第一良法”,《血证论》最为推崇;小柴胡汤为和法之良方,唐氏最为喜用。该方在《血证论》中,共有54见(包括方列在内),为书中用方数之冠。说明本方在治疗血证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现将《血证论》运用此方的情况,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9.
唐容川《血证论》认为:"一切血证总不外理肝",其辨治血证注重调肝。唐氏通过调理肝气、清泻肝火、平肝熄风、疏肝祛瘀、清肝化痰、补养肝虚六法,调理肝之气、火、风、瘀、痰、虚,使肝体用和调以治诸血证。  相似文献   

20.
一、“凡治血证,须知其要,而动血之由,惟火惟气耳。”是谁提出的?你如何理解?(15分) 答:是明代张景岳提出的。其意思是治疗血证应明确出血的原因不外火与气两方面。因于火者,有实火与虚火之分,实火迫血妄行,治宜清热泻火止血;阴虚火旺,灼伤血络出血,治宜滋阴降火止血。因于气者,有气苑、气虚、阳虚、气虚血瘀之分。气血并苑于上者,应清气降气以止血;气虚不摄者,当益气摄血;阳虚经脉失于温煦者,应温经止血;气虚血瘀者,宜益气活血以止血。二、简述脾胃气虚、脾肾气虚、脾肾阳虚泄泻的证治要点。(20分) 答:脾胃气虚由中气不足、运化功能减退引起。临床以食少、便溏、倦怠乏力,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