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轩岐精言(19)     
<正>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中风之证,多由肌体积损正衰,脏腑失调,阴阳偏盛,气血逆乱所致。而中风在发病前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征兆,如气血运行不畅,手指麻木、眩晕、头昏等。元代名医罗天益在其《卫生宝鉴》中记载道:"凡人初觉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不用者,三年之内有中风之疾。"而清代王清任也在他的《医林改错》中记录了三十四种中风前期症状,其中就包括眩晕、手指麻  相似文献   

2.
麻木在《内经》及《金匮要略》中称“不仁”,《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称“邪在于络,肌肤不仁”。朱丹溪云:“曰麻曰木,以不仁中而分为二也。”《医学正传》云:“麻者,非痒非痛……唧唧然不知痛痒,如绳扎缚处松之状。”《医学入门》云:“木者,不痒不痛……按之不知,搔之不觉,如木之厚。常木为瘀血,间木为湿痰。”四肢麻木,即麻木见于四肢者。常见证候为风寒入络、气血失荣、气滞血瘀、肝风内动、风痰阻络、湿热郁阻。西医学中风先兆、中风后遗症、周围神经炎、植物神经失调、脊髓空洞症、神经根中毒失调损伤、颈腰椎退行性变等,均…  相似文献   

3.
眩晕一证 ,一般认为虚者居多 ,《景岳全书·眩运》指出 :“眩运一证 ,虚者居其八九 ,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无虚不作眩” ,在治疗上认为“当以治虚为主”。《丹溪心法·头眩》则偏主于痰 ,有“无痰不作眩”的主张 ,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笔者认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生活频率的加快 ,恣食肥甘、劳倦太过引起的痰眩似有增多趋势。现代人体型偏胖者逐渐增多 ,古人云 :胖者痰多也。恣食肥甘油腻之物 ,劳倦太过 ,伤于脾胃 ,脾胃虚弱 ,一则气血无生化之源 ,导致眩晕 ;二则脾失健运 ,水湿运化失司 ,造成土不生金 ,金不生水…  相似文献   

4.
二陈汤加减在肺系疾病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切湿痰证均是二陈汤在临床上的适应证,“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名医方论》云:“二陈为治痰之妙剂,其于上下左右,无处不到,然只能治痰之标,不能治痰之本,痰本在脾在肾,治者详之”;《证治准绳》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  相似文献   

5.
孙思邈《千金翼方》中明确提出了劳心烦神、嗜欲妄念、摄养不慎是中风的根本原因,五脏失养,风邪乘虚而入,发为卒中。指出中风之证,多属于热。中风之本以内虚为主,中风之证有闭、脱、痰、痪等不同,然而五脏所藏的阴精亏损,往往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表现为阴不敛阳、阳亢则热,热盛动风。“凡患风人多热”“凡中风多由热起”。熊继柏教授在此理论基础上强调“当分中络经腑脏,更审虚实寒热痰。中脏腑当辨脱与闭,审查慎微知先兆”。  相似文献   

6.
侯丘黑散在《金匮要略》中被列为治中风之首方,“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仅有一条论述,其他别无所载,又历代医家偏重注解其补虚填窍之说(除《外台》载治风癫),其《编注》云:“直侵肌肉脏腑,故为大风,邪团在脾,则四肢烦重,阳气虚而未化热,则心中恶寒不足”。说明了邪只在心脾。其实也在肝肾,木旺火炽风生而气血上逆,痰涎猝壅,此即《索问》:“气血并走于上之大厥。一俟气焰平熄,治当求本,然本病多狭痰浊,若顾其虚,应宜滋补,而滋腻之药与痰浊不宜,潜阳镇逆多以介类为主,善咸寒质重性能沉降,以定奔腾之火,…  相似文献   

7.
小中风胶囊治疗中风先兆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小中风胶囊对中风先兆痰瘀阻络证临床作用。结果显示:小中风胶囊不仅能明显改善中风先兆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症状,且对血液流变学、血压、血糖、血脂有明显改善作用。结论:小中风胶囊治疗中风先兆痰瘀阻络证疗效优于阿斯匹林。  相似文献   

8.
中风一病,病机复杂,证见多端,变化迅速,多留后遗症,诊治颇难。陈老指出:本病以肝肾阴虚为本,以风、痰、瘀为标。临证如能辩证论治,选方合理,用药得法,并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就能取得满意的疗效。现将其临证经验简介于下。一、风自木生,治风必治肝:《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证之产生,无论何种原因,必累及肝经,始能生风。故临证常常首从肝经入手。根据辩证,用紫胡、黄岑、生地、栀子等疏肝清肝,用钩藤、天麻、全蝎、僵蚕等平肝熄风;用杞果、白芍、山茱萸、珍珠粉、珍珠母、石决明等滋阴潜阳;用当归、熟地、蒸首乌、鸡血藤等养血柔肝。二、脾为生痰之源,治痰当健脾:“脾主运  相似文献   

9.
痰是体内水液代谢失常所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其生成后又成为一种继发病因,可随气流行,无处不到,在内可停聚于脏腑,在外可阻滞于经络,可凝结于身体各处组织。正如元·朱丹溪在《丹溪心法·痰》中所云:“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而其所到不同,以致百病丛生。临床常见之咳嗽、哮喘、头痛、眩晕、中风、肿瘤、失眠、心悸、胸痹、癫、狂、痫、皮下结节等病证以及一些皮肤病、不孕症等等皆无不与痰相关。针灸对痰证治疗有较好的疗效,笔者就针灸治痰的思路作初步探讨。1针对病因治疗明·张景岳的《景岳全书·痰饮》篇对痰证的治疗论述较详,…  相似文献   

10.
头痛、眩晕乃高血压病常见证候 ,中医辨证则责之于风。多本虚标实 ,病人素质又有阴阳偏胜偏衰之殊 ,故用药须权衡轻重缓急 ,慎防跌仆厥脱之变 ,是为要着。1 治以苦降辛泄 ,少佐微酸 ,勿使风阳上翔 ,蒙蔽清窍叶天士《临证指南·中风门》治某妪一案云 :“平日怒劳忧恐 ,以致五志气火交并于内 ,肝胆内风 ,鼓动盘旋……固为中厥之萌。”此乃高血压病而有中风先兆者。叶氏用“苦降辛泄 ,少佐微酸 ,折其上腾之威 ,使清空诸窍 ,勿使痰浊壮火蒙蔽 ,乃暂药之权衡也”。意即急则治其标。药用 :石斛、橘红、蒺藜、秦皮、草决明、桑叶、钩藤、白芍等 8…  相似文献   

11.
华庭芳教授认为,中风一证无论由“内风”“外风”何者引起,都归根于“正虚邪实”的基本辨证思路。临证应首先辨明标本缓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证论治,若伴有气滞血瘀、痰瘀脉络者用自拟方温胆四物汤或涤痰汤以治标;若正虚肾精不足者用地黄饮子加减方填补肾精以治本;若属于虚实夹杂、气虚血瘀者用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标本兼治。灵活运用“急则治其标,实则泻之”“缓则治其本,虚则补之”“虚实夹杂,标本兼治”3法,处方用药不离扶正固本。  相似文献   

12.
涌泉穴为足少阴肾经的起始穴和输穴的井穴,肾经有条支脉从肺部出来,联络心脏,流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连接。故能醒神开窍,清心泻热,回阳救逆,交通心肾。我们在临床上应用于如下病证: 1.中风闭证:中风闭证系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升风动,气血上逆,挟痰阴火上蒙清窍,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面色潮红,身热呼吸气粗,口臭,躁扰不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苔风挟温痰,上壅清窍,痰湿阻滞阳气不得温煦,则面色苍白、唇青、四肢不温、舌淡苔腻、脉沉滑而缓。针刺涌泉、丰隆、能开窍醒神、除痰熄风,可治中风闭实之证。 2.不语症:足少阴肾经直行的脉,进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肺主气,开窍于鼻、喉为肺之门户,喉部的发音依赖于肺气的作用结合其穴开窍之功,治  相似文献   

13.
先贤朱丹溪说:“怪疾多属痰,痰火生异证。”沈全鳌说:“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对痰的认识,最早见于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后诸家提出百病兼痰学说。张介宾说:“痰生百病,百病多兼有痰”。清代林佩琴著《类证治裁》更具体指出;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心则悸,在肾则冷,在肠则泻,在头则眩,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变化百端。所论之痰,有内痰,外痰之分;有有形,无形之别,并非皆是病理实体,既有咳嗽,痰核瘰疬之痰,也有胸脘痞闷,痰气郁结,中风癫痫,眩晕呕恶,神昏痴呆,痰蒙心窍等,所述痰病,界域宽阔,内容复杂。  相似文献   

14.
中风的理论始源于《内经》,但其无中风之名,而以扑击、薄厥、大厥、偏枯、偏风等称之。其病机不外风、火、痰、气、虚、瘀六端,病性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弱;在标为风火相扇,痰湿壅盛,气逆血瘀。而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为其基本病机。治疗原则为急则治其标,以醒脑开窍、通腑泄热、活血化瘀为主,恢复期应涤痰通络、活血化瘀与扶正并用,后遗症期应注意益气养血、补益肝肾及活血通络。  相似文献   

15.
著名老中医俞慎初教授从医已60载,擅治内妇儿科病证,积有丰富临床经验,尤其对疑难杂症的治疗每有独到之处。笔者随俞老临证,屡见起流商痼疾,得海颇深。兹择其诊治疑难杂症验案数例,整理介绍如下:惊惶恐惧祛痰治肝兼以宁心惊惶恐惧症是由于索体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忽受情志内伤或恐惊而诱发的一种神志失调的证候。俞老认为临床诊治惊恐症应区分虚实,虚者多责之心肝,《诸病源候论》有“心虚则惊,肝虚则恐”之说;实者每因痰热扰心而致,如《红炉点雪》所云:“惊者一…痰因火动”。故俞老临床治惊恐症,善从心肝两脏和痰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风痱”之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阐释《古今录验》续命汤之立方依据,并引出其方药诠解.方法:结合《黄帝内经》及《金匮要略》原文,采用整理综合、比较类比、分析归纳及演绎升华等法对“中风痱”病及《古今录验》续命汤进行深入研究.结果:“中风痱”即仲景所云“内虚外中之中风入藏府”之证,其病机为“因虚邪中,藏气逆乱,升降失序,出入无权”,治之当“补虚损而除外邪,复出入以调升降”.结论:《古今录验》续命汤临证施用,但得方证相应,则必有桴鼓之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在中风先兆证痰瘀阻络型和气虚血瘀型发病进程中的检测及与其临床症状改善的相关关系.方法:观察16例痰瘀阻络型和14例气虚血瘀型中风先兆证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及其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中风先兆痰瘀阻络型和气虚血瘀型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而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改善不明显.结论:中风先兆证痰瘀阻络型和气虚血瘀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的改善与血液流变学变化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临床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对中风先兆证的病情发生、发展及预后观察等方面指导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8.
明代新安医家孙一奎对中风一证多有创建。其认为中风的病因是“血病、痰病为本,外邪为标”,是由于外感与内伤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应简单以“内风”与“外风”分类。对于中风的治疗,孙一奎认为应以养血除风、顺气化痰为主,主张内外同治,不可偏废。此外,孙一奎对中风的先兆症状非常重视,强调饮食起居的慎养。  相似文献   

19.
哮喘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正如《证因脉治》所说:“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证作矣”,又如《证治汇补》中提到:“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易寒易热故本病有反复发作难以根治的特点。绵阳市名中医周莉副主任医师长期从事咳喘的临床治疗工作,医理精深,尤对小儿哮一证独具卓见。自拟哮平汤配合捏脊疗法治疗小儿哮喘疗效显著,笔者有幸师从于周师,获益匪浅。1 病案举例案1…  相似文献   

20.
痰是人体疾病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病理产物,同时又是一种致病因素,能促使病情的发展或产生另一种并发症,以致病情复杂,缠绵难愈。因此,痰病的治疗,在临床中就显得十分的重要。1痰的病理痰是津液的病理形态,人体水液代谢障碍产生的病理产物。古人将粘稠者称为痰,清稀者称为饮。痰与饮,异名同类。《三因方》曰:“人之有痰饮病者,由荣卫不清,气血败浊,凝结而成也。”《仁斋直指方》曰:夫痰者,津液之异名也,人之所恃以润养肢体者也,气血平和,关脉条畅,则痰散而无。气脉闭塞,脘巧凝滞,则痰聚而有。”古人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盖痰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