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鞠通论治湿热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的记载始见于《内经》 ,其论痹的专篇《素问·痹论》对痹证的病因病机、证候类型、演变规律都有阐述。《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已有了如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治痹的专方。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痹证论》除了对风痹、湿痹、寒痹加以论述外 ,还对热痹的因、症、治作了概括 ;清代尤在泾《金匮翼·热痹》专论热痹 :“热痹者 ,闭热于内也 ,……脏腑经络先有蓄热而复感风寒湿邪客气 ,热为寒郁 ,气不得通 ,久之寒亦化热。”清代温病学说兴起 ,对热痹的认识亦随之加深 ,特别是湿热病理论和证治的系统化 ,湿热痹作为湿热病的一类病…  相似文献   

2.
养阴是中医治疗阳虚证之大法,在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中亦有用此法者,然而,必须运用得当,才能提高疗效,兹就个人临床一得,略陈管见,就正于同道。1忌过早使用病毒性肝炎之病因,祖国医学认为主要是湿热之邪,尤其是见有明显黄疸者,早在《索问六元正纪大论》中即已指出:“溽暑湿热相薄……民病黄疸而为付肿”。即使无黄疸之患者,根据临床辨证,亦大多有湿热之症。因此,清利湿热已成为治疗本病之基本法则,湿去热清,其病即可逐渐向愈。然湿性粘减重浊,与热相合,常非短时间所能尽祛。《丹台玉案谓》:“湿得热而益深,热因湿而愈炽,…  相似文献   

3.
《素问·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是古人对咳嗽的分类方法。其分类的依据是根据伴随咳嗽所出现的诸多兼证,结合五脏六腑的功能及其经脉所主部位划分的。这种划分,对咳嗽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如肾咳,咳则腰背相引而痛,在治疗咳嗽的同时。必用治肾之剂,方能提高疗效。后世医家在《素问·咳论》基础上把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从理论和实践上丰富了祖国医学对咳嗽病证的认识。现将本人学习《素问·咳论》并结合临床,略述体会如下。1心咳 《素问·咳论》曰:“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  相似文献   

4.
解 一词首见于《内经》中,《素问》五则、《灵枢》二篇录之如次,意当纲审。 一、《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曰:“尺脉缓涩,谓之解协。”(王冰注:尺为阴部,腹肾主之,缓为热中,涩为无血;热而无血,故解 ,并不可名之。然寒不寒,热不热,弱不弱,壮不壮,伫(守)不可名,谓之解协也。《脉要精微论》日:“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则腹肾主尺之义也。) 二、《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谓:“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日:太过则令人解 ,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若饥,耻不清,脊中痛,少腹满,小…  相似文献   

5.
浅谈淋证从胃治疗史嘉林《素问·水热穴论》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论也。”笔者遵循这一理论,淋证从胃治疗收效良好,愿与同道共讨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阳明司天之政…其病中热胀,面目浮肿…小便黄赤,甚则淋。”“热至则身热…淋闷之...  相似文献   

6.
欧阳枝磊主任中医师认为本病中医归属于“淋证”范畴,其病位主要在膀胱,与肾、肝、脾、心有关。病因病机主要在于虚、郁、瘀、湿(热),常相互夹杂,亦可相互影响,不同阶段各自轻重份量不同,当仔细辨证,随证治之。治疗以补益肝肾、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清利湿热为法。  相似文献   

7.
“湿胜则濡泻”语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原文系“风胜则动 ,热胜则肿 ,寒胜则浮 ,燥胜则干 ,湿胜则濡泻”。本意是描述六淫之邪侵入人体后典型的症状特征 ,被称之为“五胜为病” ,但后世医家认为其意义不仅限于外邪侵入人体 ,凡人体脏腑功能失常 ,出现“内生五邪” ,其病机与症状特征之间均存在以上密切联系。因此 ,五胜为病的理论首先用于临床病因病机的分析 ,同时 ,又被应用于指导临床治疗。以湿胜则濡泻为例 ,本句经文既可理解为湿邪是导致泻泄的重要因素 ,又可理解为濡泻是湿邪的典型症状特点 ,因此 ,湿邪成为后世医家分析泻泄的…  相似文献   

8.
急性黄疸型肝炎,属于祖国医学黄疸病中“阳黄”范畴,为热证实证。本病主要是湿邪为患,故以利湿为主要治则。阳黄者,阳盛热重,湿从热化可致不同病证,临床上,笔者选用泻热利湿,清泄利湿,解毒利湿,化浊利湿,宣通利湿等法,诊治千余例患者,收效比较满意,现将具体方法介绍如下。1 泻热利湿法 湿热蕴蒸,热重于湿,里气壅滞,病偏里实。症见目黄身黄,鲜明如桔色,无汗  相似文献   

9.
首先阐述了淡渗利湿法具有3大特点:(1)与各种祛湿治法相较,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湿邪因阻身体任何部位时皆可使用;(2)具有分消湿热邪气,疏通三焦水道,促进三焦气化的作用;(3)可清降湿热之邪上蒸之势。继之论述了淡渗利湿法可运用于3种病证中:(1)运用于各种外感湿热病的治疗;(2)正气未伤的各种湿证中,可酌情使用;(3)运用于湿热上蒸,蒙蔽清窍之证。并提出使用该法时宜避免耗气伤阴。  相似文献   

10.
龙胆泻肝汤出自《兰室秘藏》是专为清泻肝胆实火湿热而设。由龙胆草、木通、车前子、柴胡、黄芩、栀子、当归、生地、泽泻、甘草组成。全方在苦寒直折肝胆实火之中不伤其流展条达之性,在清利湿热之中预防耗伤肝之明血,泻中有补·利中有养·使邪去而正不伤·确属清泻肝胆实火湿热之良剂。临症用之·诺能谨守病机,因证化栽·可收到异病同冶的功效。笔者在临证中以此方治疗多种疾病.获效甚佳,谨举验案三则为证。l眼睑跳动症李某.女.32岁.教师。1992年11月17日初诊,患者右侧耳后至太阳穴处有以行感.伴头目眩晕2年余。近3月来又感两眼…  相似文献   

11.
温者,病也。清者,法也。治温病用清法,其源来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此“热”指病性,“寒”指药性,即治热性之病,用寒凉之药,也含热退身凉之临床效应。《素问》所言为祖述法,后世“治温以清”为总治法。二者之别,可以看出学术上的继承性与发展性。“治温以清”的涵义,将温病治疗总法,概括为“清”,“清”有治法,药性,效应三层含义。  相似文献   

12.
慢性前列腺炎是男科常见疾病之一 ,近年来 ,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一般西药的疗效欠佳 ,而中医药疗法有一定优势 ,笔者治疗男科疾病多年 ,在临床中总结出一些辨证治疗规律 ,介绍如下。1 湿邪为主因 ,肾虚是本质 ,痰瘀最关键《素问·太阴阳明篇》 :“伤于湿者 ,下先受之”。从症状上看 ,本病多出现小便余沥不尽 ,或尿后滴白 ,小腹坠胀 ,阴囊潮湿等一派湿邪侵淫之象 ,所以本病与湿邪密不可分。湿邪致病有外感内伤 ,外感湿邪易夹湿携寒而成湿热蕴结或寒湿凝聚之候 ,笔者认为湿热蕴结乃前列腺炎的重要致病因素 ,由于本病病程较长 ,加上病人长期服…  相似文献   

13.
泄泻一证,四时皆有,夏秋之季多而易患,唯小儿及老人更为常见。在病型上以伤食挟湿者尤多。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湿胜则濡泄”。在分型上有:一、全身证候性质上分为热泻与寒泻;二、在发病器官上区分为胃泄、脾泻、大肠泄、小肠泄、肾泄;三、以腹泻症状特点上分为飨泄、洞  相似文献   

14.
类风湿性关节炎 (简称类风关 )是以关节滑膜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在中医学中属“痹证”范畴 ,辨证大体分为寒热两类 ,而类风关热痹证临床上较为多见 ,其表现以关节灼痛、局部肿胀、皮色变红、触之觉热为主。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热痹证的研究有较大进展 ,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 理论探讨早在《内经》时代就有对热痹证的明确论述。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提出“厥阴有余病阴痹 ,不足病生热痹”[1] 。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痉湿病脉证治》中采用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汤治疗“风湿” ,即…  相似文献   

15.
<正>茵陈蒿汤出自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辨治湿热黄疸证的代表性方剂。茵陈蒿汤组方严谨,用药精简,疗效确切。张仲景根据湿热黄疸形成的机理提出"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热湿在里者,法当下",治宜清热、利湿、退黄。方中茵陈、栀子、大黄均为苦寒之品,寒能清热,苦能泄湿,相辅相成,合为清热泄湿、利胆退黄之剂。茵陈苦平,微寒,是清热利湿、疏肝利胆要药,故以为君;《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茵陈"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栀子苦寒,善于清泄三焦,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王新华教授运用清热化湿法治疗湿热咳嗽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临证、聆听讲授、整理医案,分析王师对于湿热蕴肺型咳嗽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的认识,并与痰热郁肺型咳嗽相鉴别,释述王师临床中应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的组方意义,并以临床典型病例加以佐证。[结果]王师结合自身临证经验,认为湿热蕴肺型咳嗽病因多与外感湿热,饮食、情志失宜,失治误治有关,治疗需清热化湿并举,然而热易清,湿难去,故当以湿邪为重。湿性粘滞,需在寒凉药物中加用淡渗利湿之品,通调水道,使邪有出路,才可化缠绵湿邪,清亢盛之热。临床中运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以清热化湿、宣肺止咳。治疗过程中需关注舌象变化,以此推定湿热的进退传变及湿、热的孰重孰轻,随证加减,临床疗效佳。所举案例,充分展示了上述辨证思路和治疗经验。[结论]王新华教授运用清热化湿法治疗湿热蕴肺型咳嗽,临床上行之有效,值得临床医者借鉴。  相似文献   

17.
湿邪致病临床多见,明晰湿邪的性质有利于指导湿病的治疗。湿邪具有隐匿性,发病难于察觉,湿气通于脾,治宜护脾;湿性重浊,临床常依"重"感和"浊"象诊断湿病,其治常兼疏风、清热之法以助除湿之力;湿邪致病病程缠绵,攻只能缓攻,补只可清补,贵乎守法,故常选取平和之药利湿而不伤正;湿性黏滞,常在祛湿剂中佐以理气之药以复脏腑气化之常,有不治湿而湿邪自除之妙;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治疗常顺应湿邪趋下之势,采用通利小便之法以除湿。通过阐述湿邪的特性及辨治,体现中医学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临床诊治特点。  相似文献   

18.
正慢性肾衰竭是指各种肾脏病导致肾功能渐进性不可逆性减退,直至功能丧失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所组成的临床综合征[1]。湿浊之邪在慢性肾衰竭患者中广泛存在,它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且随着疾病的发展逐渐加重。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确切,简便廉验,临床上常用祛湿泄浊法,现将笔者临床应用体会介绍如下。1湿浊阻滞为慢性肾衰竭的重要病机湿浊证是慢性肾衰竭的常见证候,为感受湿浊之邪所致。湿邪重浊粘腻,最易阻滞气机,耗伤阳气,《素问·生气通天论》就有"因于湿,首如裹"的论述,临床常表现为头身困重、大便  相似文献   

19.
黄疸 ,是以身黄 ,小便黄 ,尤以目黄为主证的疾病。“黄疸”最早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 ,其云 :“目黄者曰黄疸”。但对其病因病机及治法均未论及。仲景禀承《内经》要旨 ,集秦汉证治大成 ,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火逆发黄、瘀血发黄、寒湿发黄、湿热发黄诸种类型。笔者在学习《伤寒论》的基础上 ,仅就湿热发黄一证的病因病机及其方治 ,浅书已识。谬误之处 ,望希指正。1 湿热发黄的病因病机“湿热郁蒸”而发黄 ,作为湿热发黄的病因病机而言 ,虽被历代医家所公认 ,然对原文中的“瘀热在里”的看法不一 ,注释有别。成无己认为“胃为土而色黄 ,…  相似文献   

20.
湿热者,湿与热(温)合之病(证);薛生白先生从临床体察到它既异于“伤寒”(狭义),又与“温病”不同,乃汇其先辈之论,参合经验之所得,著《湿热论》(或称《湿热条辨》)专篇,“或阐发前人,或摅己意”,成为温病学说典籍之一。爱就笔者重读此篇之管见,浅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