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总结大疱性皮肤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方法对48例大疱性皮肤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中48例大疱性皮肤病患者中有28例患者为大疱性类天疱疮,占总数的58.3%。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中20例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皮损痊愈8例,好转11例,治愈率40%;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的4例患者中,3例达到皮损痊愈,治愈率75%。大疱表皮松解型药疹患者中4例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皮损痊愈2例,好转2例,治愈率50%;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的6例患者中,4例达到皮损痊愈,1例好转,治愈率66.7%。结论本研究提示大疱性类天疱疮是大疱性皮肤病中最常见的一类疾病;糖皮质激素在大疱性皮肤病治疗中的疗效肯定,且注射丙种球蛋白是一种重要的支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大疱性皮肤病急性期住院病人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大疱性皮肤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全身皮肤出现水疱、大疱、糜烂和渗液为主要临床表现。现将我科1996~2000年10月收治的13例大疱性皮肤病病人急性加重期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3例病人中男性8例,女性15例,年龄范围27~72岁,平均49.5岁。以寻常型天疱疮和类天疱疮为主。其中寻常型5例,类天疱疮7例,还有1例第1次住院为类天疱疮,第2次住院为寻常型天疱疮。皮损累及全身,以躯干、四肢、腹股沟、腋下较重,伴有明显疼痛和瘙痒。皮损面积达60%~95%。病程最长3~4个月,住院最长44d,最短7d,平均20~25d,除1例好转提前出院外,其余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3.
天疱疮是一种严重的大疱性皮肤病。长期反复出现表皮内大疱。发病与自身免疫机制有关。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 ,可能与某些药物如青霉素、保太松、利福平等有关。此病如得不到及时治疗和精心护理 ,后果十分严重 ,有的甚至危及生命。1 临床资料2 0 0 0年 7月~ 2 0 0 1年 3月我院共收治天疱疮患者 11例 ,男 3例 ,女 8例 ,年龄最小 2 1岁 ,最大 4 8岁。好转出院者10例 ,死亡 1例。2 临床护理2 1 加强各个皮损部位的皮肤护理 :天疱疮患者常伴有全身各个部位的大面积的渗出和油性鳞屑及黄褐色痂皮 ,正确、及时的皮肤护理十分重要。对于头面部…  相似文献   

4.
20例大疱性皮肤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疱性皮肤病,是以大于0.5cm的大水疱为主要皮损的自体免疫性皮肤病。临床常见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及疱疹样皮炎。近几年,笔者收治大疱性皮肤病20例,在首选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同时,注重循证护理,倡导个案护理、程序护理,实行整体护理,收到良好的医护效果,全部  相似文献   

5.
天疱疮是一个以表皮内棘细胞松解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临床上以躯干,四肢出现松弛的大疱,尼氏征阳性,疱宜破溃为大片状糜烂面,且不宜愈合。在损害广泛的病例,由于糜烂面大量渗出,蛋白质丢失,加之水电解质紊乱,可导致患者死亡,现将进年来我科住院所见的21例寻常型天疱疮患者经过精心细致的护理配合药物治疗,无1例出现并发症而死亡,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用于大疱性皮肤病血清学诊断的临床应用及意义。方法用 ELISA 法检测34例天疱疮患者、32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和33例非大疱性皮肤病患者血清,分别检测血清中的 Dsg1、Dsg3和 BP180的表达。结果 ELISA法检测大疱性皮肤病抗体的特异度为93.94%,敏感度为87.88%。结论 ELISA法对大疱性疾病具有诊断价值,在疾病的分型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天疱疮〈Pemphgus〉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反复发作的大疱性皮肤病,近年来多数研究证明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或粘膜上出现Nikalskg征,呈松弛性大疱。在皮质类固醇激素应用之前,其病死率接近90%;应用激素后,病死率下降为22.5%。我院自1980年以来先后收治天疱疮10例,其中寻常型8例,落叶型1例,红斑型1例。经治后痊愈6例,好转出院2例(后经随访已痊愈),死亡2例,均为寻常型合并败血症而死亡。  相似文献   

8.
天疱疮是一种慢性、复发性、严重性表皮内大疱性皮肤病 ,年发病率 0 .5 / 10万~ 3.2 / 10万 ,病死率较高 ,在未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之前 ,死亡率高达60 %~ 90 % ,目前已下降为 5 %~ 15 % [1] 。通过对10例天疱疮的护理 ,我们体会到除合理的治疗外 ,精心整体护理及健康教育对本病的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995年 2月~ 2 0 0 2年 9月 ,我院共收治天疱疮患者 10例 ,均经临床、组织病理检验、部分经免疫学检查确诊。其中寻常型 7例 ,红斑型 2例 ,落叶型 1例。男 6例 ,女 4例。年龄 4 0~ 64岁 ,平均 (47.2…  相似文献   

9.
目的 进一步确定存在分歧的靶抗原在细胞间或皮肤基底膜带中的位置。验证有关大疱性皮肤病自身抗体靶抗原定位的不同研究结果。方法 采用包埋后金标记直接和间接免疫电镜技术,结合免疫印迹技术分别对5例天疱疮(寻常型4型、落叶型1例)皮损组织中IgG的沉积部位、8例天疱疮(寻常型6例、落叶型2例)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IgG结合正常人皮肤的部位进行超微水平的研究;采用同样方法对5例大疱性类天疱疮皮损组织中IgG的沉积部位及8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IgG结合正常人皮肤组织的部位进行定位研究;对3例线形IgA大疱病的皮损组织和血清中自身抗体IgA结合正常人皮肤组织的位置进行定位研究。结果 5例天疱疮患者皮损组织的直接免疫电镜见金颗粒沉积在桥粒上,非桥粒部位的角朊细胞间未见金颗粒的沉积,8例天疱疮血清的间接免疫电镜见金颗粒沉积在桥粒上,寻常型和落叶型的金颗粒沉积部位无区别。5例大疱性类天疱疮皮损组织的直接免疫电镜见有2例金颗粒沉积在半桥粒上,3例金颗粒沉积在半桥粒上及其下方的透明层中;间接免疫电镜技术对8例大疱性类天疱疮血清进行金标记研究,发现有2例金颗粒沉积在半桥粒部位(免疫印迹显示其血清抗体识别BP230)、4例在半桥粒下方的透明层内见金颗粒的沉积(其血清抗体分别识别  相似文献   

10.
病案讨论甲:本病例的皮损以多发性大水疱为主,故属于大疱性皮肤病。此类疾病虽也包括不少病种,但主要还是指天疱疮、疱疹样皮炎、类天疱疮、大疱型多形性红斑及大疱型药物疹等。该患者全身症状严重,皮肤及粘膜原因不明的发生了多个以水疱、大疱为主的皮疹,伴有明显的棘细胞松解现象,尼氏征阳性,细胞学检查可见到天疱疮细胞(亦称棘层松解细胞、Tzanck 氏细胞).所以,虽未能作病理组织学检查(因家属不同意作活检),亦可诊断为天疱疮。天疱疮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大疱性皮肤病。临床上常根据水疱形成的部位以及引起的各种特殊症状,可分为四型:寻常性天疱疮、落叶性天疱疮,增殖  相似文献   

11.
天疱疮是一种慢性、复发性、严重的大疱性皮肤病 ,临床比较少见。寻常型天疱疮病程较长 ,是一种危及生命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 。该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尚不明确 ,在没有激素治疗前死亡率很高[2 ] 。我科于 1996年 4月收治1例寻常型天疱疮的患者 ,经过以皮质类固醇为主的一系列治疗及心理、疮面与饮食的护理 ,病情得以控制 ,现将体会介绍如下。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 ,5 4岁。因全身大疱、糜烂 ,口腔、头皮大疱性损害泛发全身 ,逐渐加重而收入院。入院查体 :T :36 .5℃ ,P :80次 /min ,BP :110 / 80mmHg(14 7/10 7kPa)。心肺无异常 ,口唇、…  相似文献   

12.
天疱疮是一慢性、复发性、严重性表皮内棘刺松解性大疱性皮肤病。其疱壁薄,易破溃,破溃后易引起皮肤感染。天疱疮好发于青壮年,皮损多见于头面部和躯干,主要给予大剂量类固醇激素治疗。脓毒症是指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体温、循环、呼吸有明显的改变者,用以区别一般非入侵性的局部感染旧。。我院收治了1例寻常型天疱疮并发脓毒症的患者,在疾病转归过程中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效果满意,现将相关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笔者对16例完整的天疱疮及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以期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案,分析与预后有关的因素。1 对象与方法1.1 病例16例大疱性疾病患者均为笔者所在医院1989年5月~2004年7月住院患者,男9例,女7例。平均年龄601岁(37~81岁),60岁以上11例,占6875%。平均病程66个月(9天~3年)。临床类型:天疱疮13例(其中寻常型11例,红斑型1例,副肿瘤型1例),大疱性类天疱疮3例。合并糖尿病2例。16例患者均具典型临床表现,临床诊断确定。1.2 治 疗1.21 皮质类固醇的应用 治疗过程中使用了多种类型的激素,如泼尼松、甲泼尼龙、地塞…  相似文献   

14.
重证皮肤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科自1997年至2000年2月共收治重症皮肤病18例,其中红皮病型银屑病5例,红皮病型药疹4例,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4例,多形红斑型药疹1例,白塞氏病2例,天疱疮2例。治愈16例,1例自动放弃治疗,1例死亡。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病房要求 重症皮肤病患者皮肤粘膜损害严重。病房应安静、整洁,室温在25℃—28℃,每天用紫外线照射消毒1  相似文献   

15.
天疱疮 (Pemphigus)是一组以表皮内棘细胞松解为特点的、有器官特异性的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临床仅累及皮肤和粘膜 ,病程缓慢 ,预后较差。落叶型天疱疮 (PF)为天疱疮相对少见的一亚型 ,其临床及病理表现等有所不同。我科诊治 3例 ,对其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进行了观察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3例均为我科住院女性 PF患者 ,2例维吾尔族 ,1例回族 ,年龄分别为 2 8岁、34岁及 43岁 ,病期分别为 2 4个月、4个月及 5个月。 2例曾误诊为银屑病 ,1例曾误诊为湿疹。 1例有右大腿复发性单纯疱疹病史 1年 ,每 1至 2个月复…  相似文献   

16.
宋翔  王国丽  杨为 《四川医学》2003,24(1):50-51
大疱性皮肤病是一组以大疱和疱疹样损害为特点的疾病。我们对 12例患者同时进行组织病理与荧光免疫检查 ,比较两种试验在诊断方面的意义。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大疱性皮肤病共 12例 ,其中寻常性天疱疮 (PV) 7例 ,平均年龄 4 8.9(2 2~ 71)岁 ,男 4例 ,女 3例。大疱性类天疱疮 (BP) 4例 ,平均年龄 5 5 .5(5 0~ 6 0 )岁 ,男 1例、女 3例。疱疹样皮炎 (DH) 1例 ,6 4岁男性[1] 。1.2 实验室检查1.2 .1 组织病理学检查 :取新发水疱部位皮肤组织 ,让水疱靠近取材的一侧。标本一分为二 ,水疱部分用10 %福尔马林溶液固定 ,石蜡切…  相似文献   

17.
大疱性类天疱疮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除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激素冲击疗法、免疫抑制剂等常规治疗外,皮肤创面的处理也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1例高龄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应用复方紫草油和安普贴处理水疱破溃面,效果良好。因此,安普贴薄膜应用到大疱性类天疱疮的大疱破溃处红色创面,可发挥无痛愈合快的作用,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正>天疱疮(pemphigus)是一组慢性、复发性、严重的表皮内棘层松解性大疱性皮肤病[1]。典型皮损特征为正常皮肤或皮肤红斑基础上发生水泡或大疱,疱壁较厚紧张,疱糜烂后上面覆盖血痂或痂皮,好发于四肢伸侧、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多数可合并黏膜损害及并发2型糖尿病,严重者可泛发全身或导致死亡,因此要加强护理,有效保护创面。现1例如下。  相似文献   

19.
天疱疮是一种以棘层松解出现大疱为特征,反复发作,病程长的慢性严重性皮肤病。我科2006年10月-2008年10月共收治寻常型天疱疮10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寻常型天疱疮并发肠梗阻的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天疱疮(Pemphigus)是一组慢性、复发性、严重的表皮内棘层松解性大疱性皮肤病。寻常型天疱疮(Pemphigus vulgaris)在天疱疮中所占比例最高,约70%[1]。由于糜烂面有大量渗出,导致蛋白质的丢失,加之水电解质紊乱及继发感染,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天疱疮可并发恶性肿瘤、糖尿病及甲下出血等疾病,但合并肠梗阻(Intestinal obstruction)者在国内文献中报道较少。现将我科1例寻常型天疱疮合并肠梗阻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