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药治疗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 sPGN)是一组以弥漫性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及不同程度系膜基质增多为主要特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1]。根据其免疫病理可将其分为IgA肾病及非IgA肾病两型,其中非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占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肾活检病例的24.7%~30.3%[2]。对于该病现代医学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临床仍以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对症治疗为主,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及毒性和不良反应,而中医药对于M sPGN的治疗则具有一定的疗效且毒性和不良反应小。现将近年来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中医治法研究楼季华等…  相似文献   

2.
大鼠系膜增殖型肾小球肾炎模型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探讨胃肠道粘膜免疫与系膜增殖型肾小球肾炎的关系,作者采用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分次静脉注射,牛血清白蛋白(BSA)隔日灌胃及弗氏佐剂分次皮下注射,建立SD大鼠系膜增殖型肾小球肾炎模型,观察肾小球的病理变化。结果显示:自实验的第6周末大鼠肾小球出现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增生,至第8周末呈现明显的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增生。本模型制作时间较短(6~8周),病变稳定,模型的建立进一步证实胃肠粘膜免疫在系膜增殖型肾小球肾炎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是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继发性肾小球性肾炎。HBV-GN的病因为HBV感染,其发病机制理尚未完全清楚,与遗传背景、免疫复合物介导、HBV直接感染及自身免疫紊乱等有关[1]。肾脏病理改变以膜性肾病最多见,其次是膜增生性肾炎,其他如弥漫增生性肾炎、IgA肾病、系膜增生性肾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局灶增生性肾炎,轻微病变及新月体肾炎等[2]。本文就HBV-GN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是通过循环中含IgM的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的沉积介导的。我们在临床以及实验中发现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存在含IgM和FN的循环聚合物。纤维连接蛋白(FN)是一族高分子量的糖蛋白(440-500KD)。可以可溶性形式存在于血浆和其他细胞外体液中;或以非可溶性形式存在于细胞外基质中。可涉及到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小球肾炎如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炎症反应。 本文应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IgM-FN聚合物的水平,以探讨其对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辅助诊断价值。同时应用免疫荧光定量技术检测活检组织切片中FN的含量,并观察其与血清IgM-FN聚合物水平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大鼠系膜增殖型肾小球肾炎模型的改进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为深入探讨胃肠道粘膜免疫与系膜增殖型肾小球肾炎的关系,作者采用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分次静脉注射,牛血清白蛋白(BSA)隔日灌胃及弗氏佐剂分次皮下注射,建立SD大鼠系膜增殖型肾小球肾炎模型,观察肾小球的病理变化。结果显示:自实验的第6周未大鼠肾小球出现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增生,至第8周末呈现明显的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增生,本模型制作时间较短(6-8周),病变稳定,模型的建立进一步证实胃肠粘膜免疫在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免疫复合物性肾炎是Combes于1971年从1例膜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肾活检中首次证实,在肾小球内有乙肝表面抗原、TgG和C_3沉积。其病理组织类型以膜性肾小球肾炎和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最多  相似文献   

7.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RPGN)简称急进性肾炎,是一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起病急,进展迅速,由少尿、蛋白尿、血尿迅速进展为急性肾功能衰竭,预后恶劣.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的基本发病机制为免疫反应,根据免疫病理表现不同可分为三型.I型为抗肾小球基膜型,系抗肾小球基膜抗体与肾小球基膜抗原结合,激活补体而致病;Ⅱ型为免疫复合物型,系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于或原位免疫复合物种植于肾小球,激活补体而致病,该型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其致病抗原可能为细菌或病毒;Ⅲ型为非免疫复合物型,其发生可能与肾微血管炎有关,病人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常呈阳性[1].  相似文献   

8.
《陕西医学杂志》2014,(7):856-85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原因、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收集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HBV-GN)40例,进行病毒学检查、光镜病理检查及免疫荧光病理检查,在保肝基础治疗,给予恩替卡韦抗病毒、口服醋酸泼尼松,配合中药知柏地黄汤加减治疗6个月。结果:40例病毒学检查中,HBsAg均显示阳性,HBcAg阳性26例,HBeAg阳性22例,HBcAg+HBeAg+HBsAg阳性8例,HBV-DNA定量>105copies/ml 26例。光镜病理检查显示,慢性肾炎17例中,肾病综合征15例,隐匿性肾炎8例;病理类型依次为膜性肾病21例、膜增生性肾炎6例、系膜增生性肾炎5例、IgA肾病3例、硬化性肾小球肾炎3例,免疫荧光病理检查显示IgG、C3、IgM、IgA等多种多种免疫复合物同时沉积,治疗6个月后24h尿蛋白定量均明显减少,总有效率87.5%,所有患者HBV-DNA均明显下降。结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多表现为由免疫复合物引起的膜性肾炎、膜增生性肾炎、系膜增生性肾炎,免疫荧光病理检查显示多种多种免疫复合物同时沉积,采用保肝、抗病毒、抑制免疫反应,结合中药等综合治疗可收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刘连升  陈德彬 《甘肃医药》1994,13(4):215-216
狼疮性肾炎(LN)是一种免疫复合物性肾炎,也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主要死亡原因。由于大量的自身抗体产生,在循环系统内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并沉积于肾小球的系膜区和毛细血管袢周围,在补体的参与下,导致肾小球的损伤。近年来采用强的松和环磷酰胺冲击治疗,使LN导致急性肾衰和慢性肾衰的发生率明显下降,死亡率降低。  相似文献   

10.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是指以肾小球系膜细胞(GMC)增生和细胞外基质(ECM)增生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类肾小球疾病的总称[1]。1961年Jnennings首次提出系膜增生的问题[2]。1970年,Churg等在小儿肾病综合征中报道了系膜增生性肾小球病变[3]。四十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MsPGN病因多样,临床涉及范围广,是肾小球疾患中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4]。在儿科,系膜增生是肾小球疾病最多见的病理改变[5]。近10年来,中医对MsPGN也有了系统的认识,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MsPGN显示出较好的疗效。本文就…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静脉注射小牛结晶性血清白蛋白(由小剂量逐渐增大),用弗氏佐剂作辅助免疫,诱发家兔慢性肾小球肾炎,结果免疫荧光显示肾小球系膜区及毛细血管丛基底膜逐渐出现强度不等的IgG颗粒状沉积;光镜下,系膜细胞呈进行增生伴有系膜基质增多和局限性肾小球硬化;电镜下见肾小球毛细血管丛系膜区及基底膜上皮侧和内皮下电子致密物沉积。上述病变类似人类系膜增生性肾炎,进一步说明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着可引起多种类型慢性肾炎。  相似文献   

12.
临床所谓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Chronic Glomorulonephrits)是指肾炎症状,如蛋白尿、血尿、管型尿、水肿及高血压等迁延不愈超过1年以上或伴有肾功能减退音。在病理分类上包括系膜增殖性肾炎、膜性肾病、膜增殖性肾炎、局灶性肾小球硬化等。根据资料统计,在我国一般以系膜增殖性肾炎最多见,其次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相似文献   

13.
本义选用右旋糖酐作抗原诱发小鼠IgA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光镜下,肾小球系膜区增宽;荧光镜下,肾小球内有颗粒状IgA免疫复合物沉积,部分鼠伴IgG沉积;显微分光光度计测定IgA荧光强变,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电镜下,系膜基质内有电子致密物沉积,系膜细胞呈轻度增生及吞噬现象;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  相似文献   

14.
紫癜性肾炎是小儿血尿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过敏性紫癜肾损害达20%~100%。该病系免疫复合物病,IgA 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主要病变为肾小球系膜增殖,基质增多,新月体形成。肾小球基膜的松解程度,铅弹样微粒的存在及电子致密沉积物的数量与临床及预后密切相关。本文也介绍了一些诊断和防治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15.
对50例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常见的病理类型为IgA肾病、非IgA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为单纯血尿者疗效最好,病理类型为非lgA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疗效最好,隐匿性肾小球肾炎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6.
肾小球肾炎应用免疫炎症抑制治疗,缺乏特异性,且副作用较大[1]。经过对13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临床观察及研究,证实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对维持正常机体功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观察到来源于冬虫夏草的纯中药制剂——金水宝胶囊可明显改善肾功能,提高红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水平。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所有病例来源于天津第一中心医院免疫病房、天津中医二附院内科病房及胸科医院中医科病房,共130例。其中男性患者80例,女性患者50例;年龄最大者51岁,最小者29岁,平均年龄(39.7±10.2)岁;病程1~3年。均符…  相似文献   

17.
急性肾小球肾炎大多数是由于感染引起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和系膜区而发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常常由于失治、误治而迁延难愈,甚至出现肾功能衰竭.笔者自2002年以来,采用中医药内外兼治急性肾小球肾炎4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血清血脂和载脂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在B超引导下,行穿刺肾活检并且明确诊断为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测量其血清的血脂和载脂蛋白水平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清TG、CHO、ApoB,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有明显增高,而ApoA1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发展与脂代谢紊乱有密切关系,临床中选择合适的降脂药物治疗,有利于缓解病情,减慢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清Th1和Th2类细胞因子(INF-γ、IL-4、IL-10)表达变化.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10例正常人和25例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轻中度系膜增生性非IgA肾小球肾炎)外周静脉血血清INF-γ、IL-4、IL-10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清INF-γ分泌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增多(P<0.01),而IL-10分泌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减少(P<0.05),IL-4分泌水平则与正常人无显著差异(P>0.05),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INF-γ/IL-4、INF-γ/IL-10值均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结论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在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存在Th1/Th2免疫失衡,可能参与了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免疫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20.
膜性肾小球肾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膜性肾小球肾炎 (MGN)是由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膜 (GBM)和脏层上皮之间 ,并引起基底膜弥漫性增厚的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又称膜性肾病 (MN)。目前国内外对MN的研究报告较多 ,主要为Heymann肾炎 (HN)和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 (C BSA)制作的原位免疫复合物 (IC)型肾炎模型以及其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Ⅱ类分子间关系 ,现对其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Heymann肾炎模型的研究195 9年Heymann等用大白鼠肾匀浆和佐剂反复免疫健康同种大白鼠 ,制作出类似人类MN模型 ,称为HN。免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