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为带血管游离移植腓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69例尸体下肢标本上,对腓动脉起点至腓骨滋养动脉间的距离,腓骨滋养动脉至腓骨小头的距离,腓动脉行程、外径、周围关系以及滋养动脉的长度和外径进行了观察。结果 腓动脉起点至腓骨小头的距离为6.66mm±1.95cm,腓骨滋养动脉起点至腓骨小头的距离为13.20±2.46cm,腓骨脉外径为2.52±0.84mm,腓骨滋养动脉外径为0.79±0.23mm。结论 腓骨中段血供丰富,如果截取的腓骨超过腓骨全长的1/3,宜取中1/3为佳。如果截取较短的腓骨,宜取腓骨中、上段为佳。腓动脉走行紧贴或紧邻腓骨下行,手术中必须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带血供腓骨移植临床应用的结果。方法:分别采用膝下外血管,腓血管为蒂的游离腓骨移植和以腓动脉为蒂的腓骨顺行或逆行转位移植,治疗13例炎症,肿瘤,先天性畸形造成的尺挠骨(包括骨骺)缺损。结果:双膝下外血管为蒂的腓骨上段骨(骨骺)移植,修复挠骨远端缺损,重建挠腕关节疗效满意1例骨骺移植,获较好的继续生长,随访3年,与对侧等长,以腓动脉为蒂的腓骨干移植,无论是游离或转位移植,用于修复生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小腿腓肠神经滋养血管的走行、来源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吻合关系.设计以腓动脉穿支为血供的逆行岛状皮瓣,进行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通过选取10例成人小腿标本,进行腓肠神经及其伴行血管的显微解剖研究,观测腓肠神经滋养血管的来源、构成及相互吻合关系,在此基础上应用节段性腓动脉穿支为血供的带蒂逆行岛状皮瓣并应用于临床。修复足踝部缺损10例。结果:解剖研究表明:小腿腓肠神经全程均有伴行动静脉滋养,行程中不断接受不同平面的穿支加强,并与周围组织形成广泛的吻合。在踝上3~7cm范围内有较大的腓动脉穿支与之吻合,提供血液滋养并藉此为其周围皮肤供血。以此神经血管蒂设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10例,全部成活。结论:以腓动脉穿支一腓肠神经滋养血管一皮肤血管网的营养皮瓣,为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较好的方法,且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4.
王建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22):926-926,974
目的:探讨带静脉血管蒂的腓骨移植治疗胫骨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合并胫骨骨缺损,同时合并同侧腓动脉损伤的病人,做带腓静脉血管蒂的腓骨移植,治疗胫骨骨缺损。结果:两例带静脉血管蒂的腓骨移植与带腓动脉血管蒂的腓骨移植治疗胫骨骨缺损的功能康复结果相近。明显优于单纯用腓骨移植。结论:胫骨大段骨缺损,同时合并同侧腓动脉损伤或同时合并胫前、胫后动脉损伤需保留腓动脉的病人,给予带腓静脉血管蒂的腓骨转移,是一个可行的手术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王建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1):926-926
目的探讨带静脉血管蒂的腓骨移植治疗胫骨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合并胫骨骨缺损,同时合并同侧腓动脉损伤的病人,做带腓静脉血管蒂的腓骨移植,治疗胫骨骨缺损.结果两例带静脉血管蒂的腓骨移植与带腓动脉血管蒂的腓骨移植治疗胫骨骨缺损的功能康复结果相近.明显优于单纯用腓骨移植.结论胫骨大段骨缺损,同时合并同侧腓动脉损伤或同时合并胫前、胫后动脉损伤需保留腓动脉的病人,给予带腓静脉血管蒂的腓骨转移,是一个可行的手术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带血管蒂腓骨复合组织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带血管蒂腓骨复合组织瓣修复下颌骨提供解剖学依据,作者对下肢作了进一步解剖,对多种应用参数进行了观测.结果:腓骨全长338.4±26.76mm,滋养孔2±0.8个,腓动脉始于胫后动脉者为91.2%,其起始处外径为2.95±0.54mm,腓动脉起点距第一滋养孔长度平均52mm.并有2条静脉伴行.提示:带血管蒂腓骨复合组织瓣是修复下颌骨复合缺损较理想的材料.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69例尸体下肢的腓动脉与腓滑滋养动脉起点到腓骨小头的距离、腓动脉起点到腓骨滋养动脉起点间的距离、腓动脉的行程、周围关系、直径及滋养动脉的长度和直径进行了测量和观察.并对其中四侧新鲜肢体进行了腘动脉造影,证实了腓动脉、腓骨滋养动脉的分出部位和滋养动脉进入腓骨骨干的确切位置.同时对腓动脉切取的长度与腓骨主要滋养血管的关系及保护支配胫骨后肌、胟长屈肌的神经免受损伤等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自Taylor(1075)首次报告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治疗外伤性胫骨缺损获得成功以来,由于腓骨形态笔直.质地坚硬,具有充裕的长度可供利用,一直是临床作为修复长管状骨大段骨缺损的主要供区,并且通过塑形可用于下颌骨缺损的修复;又由于腓骨是唯一可携带骨骺和骺端关节面的供区,故可用于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的治疗及肩、腕等关节的重建。目前腓骨瓣有4组血管蒂可供选择,即腓血管、胫前血管、膝下外血管、腓浅血管。有关胫前返血管可否作为血管蒂,存在不同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其动脉主干太短,不宜作为血管蒂选择。本文通过对胫前返动脉较为详尽的解剖学观察认为,胫前返动脉起始不仅恒定,而且长度和外径符合显微外科吻合要求,设计了以胫前返动脉为蒂的腓骨上段骨瓣,可用于移位或吻合血管移植。现将有关的解剖学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带血供腓骨移植临床应用的结果.方法:分别采用膝下外血管、脉血管为蒂的游离腓骨移植和以跳动脉为蒂的腓骨顺行或逆行转位移植,治疗13例炎症,肿瘤,先天性畸型造成的尺挠骨(包括骨骺)缺损.结果:以膝下外血管为蒂的腓骨上段骨(骨骺)移植,修复挠骨远端缺损,重建挠腕关节疗效满意,1例骨骺移植,获较好的继续生长,随访3年,与对侧等长,以用.动脉为蒂的用腓骨干移植,无论是游离或转位移植,用于修复长度>6cm的长骨缺损疗效满意.结论:根据不同骨缺损,灵活运用四种不同腓骨移植可收到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作者对25具新鲜尸体的50只小腿作了解剖,结果表明,小腿前外侧缘皮肤的血供,主要由来自胫前动脉的二个肌间隙分支所供养,即上腓外侧支和下腓外侧支血管。前者血管分布恒定,外口径平均1.6mm(1.2~2.5mm),血管蒂平均长度为7.2cm(6~12cm)。后者血管的出现率为70%,外口径平均1.4 mm(1~2mm),血管蒂平均长度为5cm(3.6~7.5cm之间)。将腓骨颈到外踝分成三等分,则上腓外侧支血管位于上中1/3、腓骨肌前缘处穿出:而  相似文献   

11.
游离腓骨瓣嵌合腓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腓骨瓣嵌合腓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20例新鲜成人带膝关节的小腿标本,红色乳胶灌注后进行解剖.将腓骨分为三段,观测各段腓动脉发出的皮穿支及骨穿支的分布、数目、蒂长、外径、走行及两种穿支之间的关系.结果 腓动脉于腓骨头下方7.23±3.76 cm开始贴紧腓骨走行并发出穿支.小腿中段穿支血管恒定.数目最多,骨、皮穿支均为5±1支;管径最大,皮穿支为1.12±0.56 mm,骨穿支为0.82±0.44 mm;皮穿支血管蒂较长为6.38±1.72 cm.腓动脉的骨、皮穿支基本在不同位置(间距小于2 cm).结论 腓动脉骨、皮穿支关系密切,具有嵌合皮瓣血管特点,适合灵活设计腓骨瓣嵌合腓动脉穿支皮瓣.  相似文献   

12.
小腿外踝岛状皮瓣是以腓动脉在小腿远端胫腓关节韧带近侧的血管穿支为蒂的轴型皮瓣。作者通过4例尸体解剖研究,在临床上应用5例,临床效果满意。该皮瓣血管蒂解剖位置较恒定,血供安全,尤其是应用该皮瓣不损伤小腿和足的主要供血动脉。适用于修复足跟和踝周部的皮肤缺损。本文详细描述了皮瓣的应用解剖及其手术方法,讨论了皮瓣应用中的问题和优缺点。  相似文献   

13.
在3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腓动脉至胫腓骨远段的分支、腓血管行至小腿中部时,位于腓骨内面、胫骨后外侧.腓动脉至胫骨下段的分支可以发自吻合支或直接发自腓动脉.腓动脉至腓骨下段的分支为弓形动脉.根据解剖结果,设计了以腓血管为蒂的胫腓骨远段联合骨(膜)瓣,移位修复胫骨骨不连、骨缺损或逆行行踝关节融合等.  相似文献   

14.
李灏  王红建  常林顺 《河北医学》2010,16(6):724-725
目的:探讨改良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对29例足背软组织缺损应用改良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皮瓣血管筋膜蒂不仅包含腓浅神经及其营养血管、深筋膜,还包含肌膜及部分小腿前外侧肌间隔,外缘达腓骨前缘,内缘达胫前肌外缘,并保留1.0-1.5cm宽皮桥,形成立体的供血系统,皮瓣通过明道转移至足背软组织缺损处,并分析手术效果。结果:29例皮瓣全部成活,27例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皮瓣外观及质地满意。结论:改良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丰富,切取方法简便易行,成功率高,病人痛苦小,是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24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和2侧新鲜截肢标本上,对腓骨上段的血供来源进行了观测,并设计了以膝下外血管为蒂的腓骨上段移植术,已成功应用于临床。本文详细介绍了膝下外血管蒂腓骨瓣的应用解剖、手术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6.
带血管的腓骨移植是骨移植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既往手术切取时间长。作者采用的改进方法主要是考虑到腓动静脉深在,在解剖血管蒂之前先截下腓骨段,切开骨间膜,移植段腓骨得以游离,向前翻转易找及在腓骨后面的腓动静脉;直视下解剖血管蒂则其不易受伤,且手术视野清楚,能大大缩短手术切取时间。  相似文献   

17.
带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的远端蒂筋膜皮下组织瓣修复足背缺损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报告带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的远端蒂筋膜皮下组织瓣的血管解剖和临床应用研究.方法:通过对32侧固定的下肢标本和4侧新鲜下肢标本的解剖学研究,观察腓浅神经的血供来源及其与小腿筋膜皮肤血供的相互关系.临床上设计带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的小腿前方筋膜皮下组织瓣,翻转修复5例足背创伤缺损.结果:腓浅神经由腓浅动脉伴行.在小腿的下1/3段,腓浅动脉变细成交织的血管丛,并得到胫前动脉肌间隙穿支、腓动脉外踝上穿支和足背动脉回返支的加强,在小腿深筋膜表面和皮下组织中,形成丰富的深筋膜和皮神经链式吻合纵向血管丛.据此设计带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的远端蒂筋膜皮下组织瓣,翻转180°修复足背创面5例,组织瓣面积(10~14) cm×(4~5) cm,蒂宽3~4 cm,均完全成活.结论:带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的远端蒂筋膜皮下组织瓣,血供丰富,方法简单,是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李新  朱吉武  付宝驰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3):1792-1792
目的:探讨腓动脉穿支血管蒂皮瓣在修复足部创面的应用。方法:对2001年6月至2004年8月收治的5例足部皮肤组织缺损、坏死患者进行小腿外侧带腓动脉穿支血管蒂皮瓣修复手术治疗,其中足背及踝前外侧外伤撕脱缺损4例,均予急症手术治疗。冻伤致双足跟皮肤坏死、缺损1例,给予Ⅰ期切痂手术修复。结果:本组5例患者,6例皮瓣均成活。结论:应用带腓动脉穿支血管蒂皮瓣修复足背、踝前外侧及足跟皮肤缺损,对肢体血供影响小,皮蒂长度及皮瓣大小选择灵活,皮瓣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19.
腓动脉穿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瑞斌  李学渊  陈宏  魏鹏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10):1161-1162
目的分析腓动脉穿支的发出位置、蒂部长度及管径特点,评价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解剖20例甲醛浸泡尸体20侧小腿,观察并分析腓骨长度,腓动脉穿支数量、距离腓骨小头的位置、各穿支的管径及血管蒂的长度。结果腓动脉穿支在腓骨小头下方(9.8±0.93)、(13.4±0.90)、(17.2±1.13)和(21.3±0.77)cm四处的穿支出现率较高,分别为90%、80%、85%和90%,穿支直径分别为(1.33±0.39)、(1.30±0.46)、(1.17±0.30)和(1.22±0.23)mm,血管蒂长分别为(5.87±0.73)、(5.83±1.73)、(5.44±1.09)和(5.1±1.93)cm。结论腓动脉有四处穿支出现基本恒定,血管管径在约1 mm,适宜血管吻合,血管蒂长度约5 cm,有足够的长度作为皮瓣血管蒂,适合穿支皮瓣设计。  相似文献   

20.
在临床骨科对于大型骨块缺损的治疗往往是困难的,过去常采用游离骨移植,但疗效有时又不甚理想,故提出对这类病人可应用带血管的骨块游离移植的治疗。随着显微外科的进展,临床开展了带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术,为了更好地开展此项手术,本文利用各类标本对腓骨的血液供应进行了一些解剖学的观察和研究,对营养腓骨的腓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腓骨滋养动脉及肌一骨膜动脉支和其有关的腓骨滋养孔等进行了测量和观察,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