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外疝是指内脏器官或组织,经过栗一正常或不正常的孔隙进入腹壁突出体表的伴或不伴症状的疝出物。腹股沟区是前外下腹壁的一个三角形区域,其下界为腹股沟韧带,内界为腹直肌外侧缘,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的一条水平线。腹股沟疝就是指发生在这个区域的腹外疝①。腹股沟疝分为斜疝和直疝,腹股沟斜疝是指疝囊经腹壁下动脉外侧腹股沟管内环(深环),向内、向下、  相似文献   

2.
<正>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该部位腹壁存在缺损,具有突向体表的囊性结构,腹腔内的器官或组织可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腹壁缺损或薄弱点向体表突出而形成。典型的腹外疝有疝环,疝囊,疝内容物,疝外被盖构成。依据解剖学上的"肌耻骨孔"概念[1],腹股沟疝分为:斜疝、直疝、股疝和股血管周围疝。腹股沟是位于下腹部两侧的三角形区域。其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的水平线,下界为腹股沟韧带,内侧界为腹直肌外侧缘。该区域有腹股沟管  相似文献   

3.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即前外下腹壁一个三角形区域,其下界为腹股沟韧带,内界为腹直肌外侧缘,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的一条水平线的腹外疝. 1 病因 腹股沟斜疝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胚胎早期,睾丸位于腹膜后L2~3旁,以后逐渐下降,同时在未来的腹股沟管内环处带动腹膜、腹横筋膜以及各层肌肉经腹股沟管逐渐下移,并推动皮肤而形成阴囊.随之下移的腹膜形成一鞘状突,而睾丸则紧贴在鞘状突的后壁.  相似文献   

4.
腹股沟疝发生于男性者占大多数,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15:1.腹股沟斜疝是最多见的腹外疝,占全部腹外疝的75%~90%.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内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并可进入阴囊,称为腹股沟斜疝.疝囊经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阴囊,为腹股沟直疝.  相似文献   

5.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即前外下腹壁一个三角形区域,其下界为腹股沟韧带,内界为腹直肌外侧缘,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的一条水平线的腹外疝.  相似文献   

6.
正腹股沟疝分为斜疝和直疝两种,斜疝是最多见的腹外疝,发病率约占全部腹外疝的75%~90%,腹股沟疝发生于男性者占大多数,右侧比左侧多见。我院自2011年1月~2012年12月外科住院确诊腹股沟疝患者34例。因成年人腹股沟疝病人都存在程度不同的腹股沟管前壁或后壁薄弱或缺损,只有在疝囊高位结扎后,加强或修补薄弱的腹股沟前壁或后壁,治疗方为彻底,单纯的疝囊高位结扎不足以预防  相似文献   

7.
腹外疝是腹部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并以突出的解剖部位命名,其中以腹股沟疝发生率最高,占90%以上,股疝次之,占5%左右,较常见的腹外疝还有切口疝、脐疝和白线疝.此外,尚有腰疝等罕见疝.发生在腹股沟区的腹外疝,统称为腹股沟疝,包括有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以斜疝最多见.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成人腹股沟疝病人腹外斜肌腱膜及腹直肌鞘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成人腹股沟疝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免疫组化方法测定MMP-2、MMP-9的表达变化.结果 MMP-2在腹股沟直疝的腹直肌前鞘中的表达明显强于斜疝组及对照组,而MMP-9在各组均未见表达.结论 MMP-2参与了腹股沟直疝病人腹直肌前鞘基质降解过程,与腹股沟直疝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9.
腹外疝是普通外科常见病之一,是指腹内的某个脏器或者组织离开其正常生理部位连同壁层腹膜经腹壁的薄弱点或孔隙(婴幼儿脐环、腹白线、腹股沟管、股管、直疝三角等)向体表突出于腹壁范围之外的病理产物。典型的腹外疝由疝环(疝颈)、疝囊、疝内容物和疝外被盖组成。临床最多见的腹外疝是腹股沟疝,后者又据其发生部位和突出具体途径不同可分为腹股沟斜疝(约占全部腹外疝的75%~90%)和腹股沟直疝占全部腹股沟疝的85%~95%。  相似文献   

10.
人体组织或器官由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某些正常的或不正常的孔隙或缺损等薄弱区域进入邻近部位的情况统称为疝.发生于腹股沟区的腹外疝统称为腹股沟疝,有斜疝和直疝.斜疝是最常见的腹外疝,发病率约占全部腹外疝总数的75%-90%,或占腹股沟疝的85%-95%,腹股沟疝发生于男性者占大多数,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15:1,右侧比左侧多见[1] .  相似文献   

11.
腹腔内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离开了原来的部位,经腹壁或盆腔壁的薄弱或缺损处向体表突出,在局部形成包块称腹外疝.腹外疝根据其发生部位分为腹股沟疝(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股疝、脐疝、切口疝、白线疝等.其中以腹股沟斜疝最多见,占全部腹外疝的75%以上.减少和消除腹外疝复发,对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做护理工作,以防止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2.
腹股沟疝可分为腹股沟直疝和腹股沟斜疝两种。其基本征象是患处出现一肿块,特点有三:①只发生在解剖结构薄弱区,即直疝三角(Hesselbach三角)和腹股沟管。②用手按住肿块并嘱病人增加腹压,可有膨胀性冲击感。③具有还纳性,即可向腹腔回纳而消失。虽然直疝与斜疝均为常见多发病,但临床上仍不断遇到一些误诊误治或者在手术后才能获得确诊的病例。因此,重视腹股沟疝的鉴别诊断是很有必要的。一、腹股沟直疝直疝的主要特点是耻骨结节外上方有一可复性肿块,其诊断并不困难,但需与斜疝相鉴别。  相似文献   

13.
腹股沟疝是指疝囊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内环突出,向内、向下进入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管皮下环,可突入阴囊内或大阴唇前端的疝。它是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腹股沟斜疝是最常见的腹外疝,约占腹股沟疝的90%,是由于腹内脏器或组织经腹股沟管突出形成。  相似文献   

14.
<正>小儿腹股沟疝是腹外疝中最常见者,多属先天性,可分为腹股沟斜疝和直疝.临床上见到的几乎均为腹股沟斜疝.本病一旦发生很少自愈,需手术治疗.手术操作并不复杂,因为是小手术往往不被重视,可能在手术操作各环节出现失误和并发症.小儿腹股沟疝术后复发率较高,据国内文献报告复发率为1-2.5%.我院自86年以来,共  相似文献   

15.
腹股沟疝是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由于腹壁区域性强度减弱和腹内压力增加,导致腹腔内器官组织通过腹股沟区的薄弱部位向外突出的腹外疝.腹股沟斜疝发病率占腹外疝的90%,占腹股沟疝的95%,腹股沟疝的发生男性占多数,男女比例约为15:1,右侧多发.  相似文献   

16.
带蒂腹直肌前鞘片修复腹股沟斜疝腹横筋膜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一种腹股沟斜疝腹横筋膜缺损的手术修复方法。方法 对 2 8例腹股沟斜疝腹横筋膜缺损明显患者采用带蒂腹直肌前鞘片修复内环及腹横筋膜缺损的方法。结果 手术平均时间为 65min ,术后第 1次下床时间平均为 3 4h ,所有患者伤口均一级愈合。随访 1~ 3年无复发。结论 采用带蒂腹直肌前鞘片修复腹股沟斜疝内环及腹横筋膜缺损 ,简单、经济 ,无复发 ,无异物反应  相似文献   

17.
正1疾病介绍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薄弱或缺损向体表突出而形成的疝,百姓俗称"疝气"。腹股沟疝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种。腹股沟斜疝从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内环突出,经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外环(皮下环),可进入阴囊中,约占腹股沟疝的95%。腹股沟直疝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三角(海氏三角,Hesselbach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内环和腹股沟管,也不进入阴囊,仅占腹股沟疝的5%。仍然腹股沟疝男性患者占绝大多数。男女比例为15∶1,右侧比左侧多见。老年患者中直疝发生率有所上升,但仍然以斜疝为多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疝气困扰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如果治疗不及时,容易引起严重并发症(肠梗阻及肠坏死等)。引起腹股沟疝的原因很  相似文献   

18.
<正>腹股沟疝是发生在腹股沟区的腹外疝,包括腹股沟直疝、腹股沟斜疝及股疝,其中斜疝最常见,其次是直疝,股疝较少见。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增高,发病机制有先天性解剖异常与后天性腹壁薄弱或缺损等原因。腹股沟疝的治疗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保守治疗无效。传统手术主要是采用前路张力修补,由于复发率高,已很少采用。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现在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治疗腹股沟疝,我院于2010—2014年期间对54例腹股沟疝患者实  相似文献   

19.
屠的研究腹股沟疝和股疝的多层螺旋CT(mLilti—Slice spiralcT,MSCT)表现,探讨如何通过MsCT对腹股沟疝和股疝做出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证实的腹股沟疝和股疝MscT包括多平面重组(multi planar reformation。MPR)表现,重点观察疝的位置、形态、走行、内容物及与周围结构间的关系以及继发征象。结朵MSCT诊断腹股沟斜疝16例,腹股沟直疝11例,股疝3例。16斜疝中l2例有腹股沟深环的扩大,16例显示腹股沟管的扩大。以耻骨结节为参考点,10例斜疝和4例直疝跨越中线位于外上象限和内上象限,3例股疝则位于外下象限。3例股疝中2例显示股静脉受压变形。结论MSCT能够显示腹股沟疝和股疝的位置、形态、走行、内容物、与周围结构之间的关系及并发症,能够为腹股沟疝和股疝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对于腹股沟疝和股疝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应综合观察腹股沟管、腹股沟管深环的改变以及疝与腹壁下血管、股血管、腹股沟韧带的关系,并重视多平面重组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局麻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18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自 1999年 9月至 2 0 0 0年 9月 ,作者用局麻方法完成腹股沟疝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 18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本组 18例 ,均男性 ,年龄 40~ 80岁 ,平均6 5 .2岁 ,其中大于 6 5岁的 12例。 18例均为腹股沟疝 ,其中斜疝 15例 ,直疝 3例 ,病程 3个月至 8年。麻醉手术方法 患者仰卧位 ,0 .5 %利多卡因“三点一线”法行腹股沟区局部浸润麻醉。沿腹股沟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打开腹外斜肌腱膜 ,游离精索 ,打开睾提肌 ,游离疝囊至腹膜外脂肪。置入巴德公司 Perfix圆锥状充填物 ,使疝囊反向纳入腹腔。如疝囊过大 ,则在腹股沟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