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储红斌 《安徽医学》2014,35(1):66-6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经心率校正的Tp-Te间期(Tp-Tec)和Tp-Te间期离散度(Tp-Ted)与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方法 分析我院治疗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的Tp-Te、Tp-Tec和Tp-Ted,观察其与心肌梗死不同时期的关系.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是否发生过室性心动过速(VT)或心室颤动(VF))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31例)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19例),分析心肌梗死急性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Tp-Te、Tp-Tec和Tp-Ted的差别,分析Tp-Te及其相关指标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的Tp-Te、Tp-Tec及Tp-Ted长于心肌梗死恢复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p-Te、Tp-Tec及Tp-Ted与AMI患者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呈正相关(r=0.671,P〈0.05;r=0.703,P〈0.05;r=0.694,P〈0.05).结论 Tp-Te、Tp-Tec及Tp-Ted在AMI急性期较恢复期延长,Tp-Te、Tp-Tec及Tp-Ted可能成为预测AMI患者发生多种室性心律失常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T波峰末间期(Tpeal-Tend inferval, Tp-Te)及校正心率后的T波峰末间期(Tpe/√RR ,Tcpe)对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53例AMI患者作为观察组,60例正常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测量正常健康者体检时及AMI患者入院24小时内第一份12导联心电图的Tp-Te,并计算Tcpe,把AMI患者分为恶性心脏事件组和非恶性心脏事件组,分析比较AMI观察组和正常对照组,恶性心脏事件组和非恶性心脏事件组的Tp-Te间期及Tcpe间期.结果 AMI患者的Tp-Te、Tcpe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AMI组中事件组的Tp-Te、Tcpe均较非事件组明显延长(P<0.01).结论 AMI患者的Tp-Te及Tcpe增大,表明AMI患者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增大,易发生恶性心脏事件.  相似文献   

3.
苏杭  刘思丽  吴婕 《海南医学》2023,(2):180-184
目的 探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及心室重构患者的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测结果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1月高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入院24 h内进行12导联同步心电图监测,并于入院后第2天和出院后6个月进行超声心电图检查,根据是否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49例(包括室性心动过速28例,室性早搏21例)和非室性心律失常组31例,根据是否发生心室重构分为重构组33例和非重构组47例。所有患者在入院24 h内进行12导联同步心电图监测,对其Tp-Te值、校正后Tp-Te间期(Tp-Tec)、校正的QT间期(QTc)和Tp-Te/QT水平进行测定。比较不同组间患者的Tp-Te、Tp-Tec、QTc和Tp-Te/QT水平。从出院后6个月开始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24个月的随访调查,比较不同结局患者的Tp-Te、Tp-Tec、QTc和Tp-Te/QT水平。结果 室性心律失常组患者的Tp-Te、Tp-Tec和Tp-Te/QT水平分别为(137.34±23.92) ms、(128.48±21.35) ms、0.29±0.04...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电图T波峰-末(Tp-Te)间期及Tp-Te/QT比值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测量78例AMI患者(AMI组)和20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的Tp-Te间期及Tp-Te/QT比值,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的Tp-Te间期及Tp-Te/QT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78例AMI患者中,发生复杂室性心律失常23例,其Tp-Te间期及Tp-Te/QT比值均明显高于未发生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组(55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AMI患者Tp-Te间期及Tp-Te/QT比值较健康成人长,且与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对AMI的预后有重要的预警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经心率校正的Tp-Te间期(Tp-Tec)的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心肌梗死急性期间有无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组,将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63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77例患者纳入研究组。记录两组急性期、恢复期心电图Tp-Te、Tp-Tec水平;采用Pearson分析Tp-Te、Tp-Tec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急性期Tp-Te、Tp-Tec均较恢复期长,且研究组急性期、恢复期Tp-Te、Tp-Tec均较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证实,Tp-Te、Tp-Tec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呈正相关(P<0.05)。结论:心电图Tp-Te、TpTec延长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呈正相关,可作为临床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患者心电图复极离散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庞明  李维  关浩增  史文  苏卫红 《广西医学》2010,32(4):401-40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电图复极离散度的意义。方法非器质性心脏病对照组50例,冠心病组50例,描记两组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间期(QT)、QTc间期(QTc)、QT离散度(QTd)、校正QT离散度(QTcd)、T波峰-T波末间期(Tp-Te)和T波峰-T波末间期离散度(Tp-Te间期离散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心病组Tp-Te间期、Tp-Te间期离散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有延长(P〈0.001)。结论 Tp-Te间期及Tp-Te间期离散度的延长对预测危险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缺血性J波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05年6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286例急性STEMI患者,以人院时体表心电图记录到缺血性J波的41例为观察组,未记录到缺血性J波的245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入院48 h、住院期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2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T、及QT离散度(QTd)、T波峰-末间期(Tp-Te).结果 观察组患者入院48 h、住院期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QTd、Tp -Te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均<0.01),2组QT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中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Td、Tp-Te较同组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明显延长(P均<0.01).结论 缺血性J波出现于急性STEMI患者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可作为急性STEMI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如结合QTd、Tp-Te能进一步提高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8.
韩伟华  高丽意 《吉林医学》2022,(8):2198-2201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Tp-Te与QT间期比值(Tp-Te/QT)比值与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取5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的非糖尿病者50例作为对照组,入院后所有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测,分析两组患者Tp-Te、Tp-Te/QT比值及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Tp-Te、Tp-Te/QT比值及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Tp-Te、Tp-Te/QT比值高于对照组,QT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危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患者中发生高危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Tp-Te、Tp-Te/QT比值高于非高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T低于非高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p-Te、Tp-Te/QT比值与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呈正相关(P<0.05)且具有较高的预测诊断价值。结论:糖尿病患者Tp-Te、Tp-Te/QT比值与高危室性心律失常呈明显正相关,且对...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组别冠心病患者T波峰末(Tp-Te)间期的差异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15例住院患者,同时予以Holter检查,将不同患者按Holter检查结果进行分组,记录受试者12导联心电图,对其Tp-Te间期、Tp-Te/(RR)~(1/2)进行测定,从而评估其对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能力。结果Tp-Te间期、Tp-Te/(RR)~(1/2)对复杂室性心律失常(复杂性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有预测价值,可以对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提供早期干预依据;对于单纯性室性期前收缩无预测价值。结论Tp-Te间期、Tp-Te/(RR)~(1/2)可以作为临床上预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Q—T离散度(QTd)即标准12导联心电图的Q—T间期的差异。急性心肌梗死(AMI)后Q—T离散度延长易引起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本文回顾性观察了21例AMI病人的心电图资料,旨在探讨Q—T离散度与AMI的重危病人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T波顶点至T波终末段(Tp-Te)心电图特征、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CD40L)、肿瘤坏死因子(TNF-a)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128例AMI患者,根据患者处在急性期时是否发生过室性心动过速(VT)或心室颤动(VF),分别为室性心律失常观察组(64例)、无室性心律失常对照组(64例),以及同期参与体检的55例健康人群作为此次研究的健康对照组。观察分析三组Tp-Te心电图相关指标、CD40L、TNF-a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结果:急性期发生过VT或VF所导致的室性心律失常观察组的Tp-Te相较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对照组明显偏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清CD40L、TNF-a水平均要比对照组高(P<0.05);健康对照组的Tp-Te、CD40L及TNF-a水平均比观察组及对照组低(F=176.258、186.635、333.816 ,P<0.05);ROC曲线显示,Tp-Te、CD40L及TNF-a水平诊断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AUC为0.979、0.866、0.927,诊断灵敏度、特异度:Tp-Te为100%、95.3%,CD40L为70.9%、78.1%,TNF-a为100%、87.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Tp-Te心电图特征、CD40L、TNF-a对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诊断价值,可以将其作为临床检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与扩张型心肌病(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对42例DCM患者按室性心律失常性质分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与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并按心功能状态分为轻度心力衰竭组和重度心力衰竭组,另选4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并计算QTd、QTcd。结果(1)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较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QTd、QTcd显著延长(P<0.01),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较正常对照组QTd、QTcd显著延长(P<0.01);(2)重度心力衰竭组较轻度心力衰竭组QTd、QTcd显著延长(P<0.05),轻度心力衰竭组较正常对照组QTd、QTcd显著延长(P<0.01)。结论QTd、QTcd对DCM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或猝死有一定预防价值,并可作为评价DCM患者心功能状态的一项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与扩张型心肌病(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对42例DCM患者按室性心律失常性质分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与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并按心功能状态分为轻度心力衰竭组和重度心力衰竭组,另选4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并计算QTd、QTcd(校正QTd)。结果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较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QTd、QTcd显著延长(P<0.01),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较正常对照组QTd、QTcd显著延长(P<0.01);②重度心力衰竭组较轻度心力衰竭组显著延长(P<0.05),轻度心力衰竭组较正常对照组QTd、QTcd显著延长(P<0.01)。结论QTd、QTcd对DCM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或猝死有一定预防价值,并可作为评价DCM患者心功能状态的一项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AMI患者Tp -e时间及Tp -e时间离散度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方法: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58例发病24 h之内首次心电图的Tp-e时间及Tp-e时间离散度进行测定.结果:AMI组Tp-e、Tp-e离散度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AMI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Tp-e、Tp-e离散度较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延长(P<0.05).结论:AMI患者Tp-e、Tp-e离散度增大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可能性增大.认为Tp -e、Tp -e离散度可作为预测早期AMI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Tp-Te间期、QTd、QTcd及其组合在预测冠心病恶性心律失常中的价值.方法 入选158例确诊冠心病患者,入院时全部予以12导联心电图检查,将患者按照是否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纤颤)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Tp-Te、QTd、QTcd值,计算它们及其组合在预测恶性心律失常中的敏感度、特异性等指标.结果 病例组Tp-Te、QTd、QTcd均大于对照组(P<0.01).Tp-Te在预测恶性心律失常中的价值最高,其次为QTcd,其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46% vs 84.62%、92.5% vs 77.5%、92.0% vs 78.6%、89.2% vs 83.8%.Tp-Te与QTcd并、串联未能提高对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能力.结论 与QTd、QTcd相比,Tp-Te是预测冠心病恶性心律失常强有力的指标,尤其当Tp-Te间期>148ms时应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探讨其与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比观察89例AMI患者和42例正常对照者的QTd以及校正QTd(QTcd)变化,并对AMI组有室性心律失常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QTd及QTcd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QTd及QTcd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AMI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及QTc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结论 AMI患者QTd及QTcd显著延长。AMI患者QTd及QTcd增大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QT间期离散度可作为AMI患者病情预测的一项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探讨其与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比观察89例AMI患者和42例正常对照者的QTd以及校正QTd(QTcd)变化,并对AMI组有室性心律失常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QTd及QTcd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QTd及QTcd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AMI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及QTc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结论 AMI患者QTd及QTcd显著延长。AMI患者QTd及QTcd增大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QT间期离散度可作为AMI患者病情预测的一项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Tp-Te间期离散(Tp-Ted)的变化,为预测心血管危险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将2011年2月至2013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收治的60例T2DM患者与60例健康对照组的Tp-Ted进行比较,并分析Tp-Te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结果 T2DM组患者的Tp-Ted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增高是Tp-Ted延长的危险因素(P<0.01);Tp-Ted延长易诱发室性心律失常(P<0.01)。结论血糖的增高会加重心肌电活动的不稳定性,易诱发心血管危险事件。  相似文献   

19.
蔡少娟 《广东医学》2005,26(9):1252-1253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急性期QT离散度(QTd)与恶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研究4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1周内的常规12导联体表心电图,比较室性心动过速(VT)/室性颤动(Vf)患者及无室速/室颤患者的QT离散度。结果在常规12导联体表心电图上,室速/室颤患者的QT离散度(83±26)ms显著大于无室速/室颤的QT离散度(63±18)ms,P<0.01。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进行QT间期测量和QT离散度分析时,应选择在胸前V1~V3导联测量最大QT间期。而心肌梗死急性期QT离散度增加可作为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信号。  相似文献   

20.
室速患者T波峰末间期及T波峰末间期离散度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茴  李珍  邝碧娟 《吉林医学》2008,29(5):401-402
目的:检测室速患者T波峰末间期(Tpe)及T波峰末间期离散度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3例室速患者及45例非室速患者分别测量其同步12导联动态心电图的Tpe间期,并进一步得出Tpe离散度(最长Tpe减最短Tpe之差),计算心率校正值。结果:室速组的Tpe/√RR、Tpe离散度/√RR均较非室速组明显延长(P〈0.01)。结论:室速发作前的Tpe间期、Tpe离散度延长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pe间期、Tpe离散度延长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