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甘肃省不同级别医院哮喘患者的控制现状和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为本地区的哮喘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甘肃省三甲医院、三乙医院和二甲医院,以面对面问卷形式对医院门诊或住院的哮喘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完成调查的患者共542例。①哮喘控制情况:按照哮喘控制测试(ACT),完全控制、良好控制和未控制者分别为3.5%、16.9%和79.5%。三个不同级别医院哮喘患者完全控制率均较低,无明显差异;三甲医院和三乙医院良好控制比例明显高于二甲医院(P〈0.05)。41.1%的患者在过去1年因疾病加重而住院。二甲医院住院者明显多于三甲医院和三乙医院(P均〈0.01),三乙医院多于三甲医院(P〈0.05)。46.9%的患者看过急诊,二甲医院看急诊者明显多于三甲医院和三乙医院(P均〈0.01)。②哮喘管理情况:在过去1年中进行肺功能随访者23.6%,二三甲医院随访者明显多于三乙医院和二甲医院(P均〈0.01)。只有2.8%的三甲医院患者每日规律使用峰流速仪。专科医生为患者制定长期治疗计划者19.7%,其中三甲医院和三乙医院高于二甲医院(P均〈0.05)。③药物治疗情况:30.6%的患者规律使用吸人皮质激素(ICS)或ICS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ICS/LABA)治疗,其中三甲医院与三乙医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高于二甲医院(P均〈0.05)。27.7%的患者规律使用茶碱治疗,三级医院之间无明显差异;30.3%的患者未规律使用药物,主要为二甲医院和三乙医院患者(分别为54.1%和32.9%)。11.4%的患者使用抗生素、中药等非常规药物治疗,主要为二甲医院和三乙医院患者(分别为50%和30.6%)。④疾病的认知程度:26.2%的患者理解哮喘是炎症性疾病;51.3%的患者认为ICS或ICS/LABA应作为哮喘长期治疗药物,三甲医院的回答情况优于三乙医院和二甲医院(P均〈0.05);1年内参加过哮喘讲座的患者为13.1%~14.7%,三甲医院略优于三乙医院和二甲医院,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肃省特别是地县乡哮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偏低,病情控制不佳,管理及治疗欠规范,是当前甘肃哮喘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被锐器伤的情况及探讨预防对策。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医务人员被锐器伤的情况。结果 被调查200医务人员中,163名均被锐器所刺伤,其总刺伤率为81.5%。其中100名护士发生锐器伤95名,发生率95%,50名医生发生锐器伤31名,发生率62.0%,50名医技人员(包括检验、麻醉)发生锐器伤26名,发生率52.0%。结论 树立职业防护管理理念,建立建全职业防护管理制度、防护流程,教育培训安全防护,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是防止发生锐器伤和减少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手术工作人员锐器伤发生情况,探讨相应的防护对策。方法:对3所二甲及以上医院255名手术人员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2013年1月~2013年6月锐器伤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手术人员锐器伤发生率为63.14%,按职别统计发生率医生,护士,护生分别为46.67%、80.00%、92.73%;按工龄统计发生率与工龄长短关系密切;锐器伤类型与职别关系密切;伤后主动上报率医生、护士、护生分别为38.57%、87.50%、3.92%;进行潜在血液接触操作每次戴手套执行医生、护士、护生分别为88.00%、80.00%、16.37%。结论;手术人员面临锐器伤危险;护生和新进人员是受伤高发人员也是安全防范的重点人群;完善操作规程;规范职业防护管理是降低锐器伤发生率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的现状,分析原因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方法:采用问卷式调查法对成都市七所医院共计113名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的情况进行相关资料的调查。结果:84.1%的手术室护士在过去18个月里发生过锐器伤,累计发生4次以上的占31.1%;61.1%的护士近期皮肤粘膜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锐器伤的发生时间主要是清洗器械和为病人输液或配药时,分别占46%、42.5%;发生锐器伤的手术类型中无HBV等相关实验室检查报告的占23.6%;锐器伤与护士的护龄及学历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职称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40.7%的护士认为上级领导对手术室锐器伤不关心;而仅有9.2%的护士在发生锐器伤后上报院感科。结论: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职业危害较大,应加强重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锐器伤对护士的伤害。  相似文献   

5.
樊蓉  孟宇  陈付华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12):1633-1634
目的:调查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心供应室2011~2012年常见职业损伤的发生情况.方法:通过发放自行设计的〈职业损伤事件调查表〉获取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2011年中心供应室共发生职业损伤34例,其中烫伤15例,锐器伤10例,化学伤9例;2012年发生职业损伤11例,其中烫伤4例,锐器伤5例,化学伤2例.2012年烫伤与化学伤的发生率均低于2011年(P〈0.01和P〈0.05),而锐器伤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职业防护教育,可降低职业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刘益萍 《医学与社会》2011,24(12):57-59
目的:了解手术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探讨有效的防护对策。方法:对2006年1月.2010年12月武汉市某三甲医院手术室报告的职业暴露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年共报告职业暴露368例,其中护士180例(48.9%),医生116例(31.6%),工龄〈3年人员发生率最高(87.5%),主要为针刺或锐器割伤(82.1%),最常见的关联操作为手术缝合(22%)、清点和分类锐器(18.8%)及传递锐器(14.9%),暴露后局部处理正确率为42.8%,暴露源以感染HBV为主(53.1%)。结论:手术室医务人员易发生锐器伤,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特别是工龄〈3年)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宣教,规范各种操作规程,建立健全职业暴露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某三甲医院医务工作者锐器伤发生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医院实施有效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回顾性分析某三甲医院2015年全年可能接触锐器的医务工作者共1 156人的锐器伤发生情况,共回收有效问卷1 071份,探讨性别、工作性质、科室、工作年限、职称、学历、参加培训情况等因素与锐器伤的相关性。结果该院2015年全年共发生锐器伤284例,锐器伤发生率为26.5%。除性别(P>0.05)外,不同工作性质、工作年限、职称、学历、科室和参加培训情况的医护人员间锐器伤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将锐器伤发生率作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年限、参加培训、职称和科室均为锐器伤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P < 0.01)。结论针对医院锐器伤发生的影响因素,对医务工作者进行知识培训,有助于降低锐器伤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雷智丽 《当代医学》2009,15(16):24-24
随着现代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艾滋病、乙肝等疾病对供应室工作人员的危害性也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我们重视供应室人员的职业防护,科学管理,科学运用现代防护措施,加强安全教育及培训,提高防护意识,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尽量避免锐器伤的发生。锐器伤一旦发生,要及时处理,预防性用药,避免发生血缘性疾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消毒供应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情况,提高职业防护水平.方法 对我院消毒供应室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统计2013年—2015年2年发生的锐器伤情况,分析其原因并探讨针对性预防措施.结果 2年间共17人发生40次锐器伤,损伤概率与职称和学历呈负相关;致伤物品以针类和刀类为主,合计占到75%;在清点分类和清洗环节致伤概率最高,合计占到82.5%;发生锐器伤时有18人次没有或未按要求正确戴防护手套;锐器伤后能够及时正确处理伤口和上报的比率较低,分别为24人次和7人次.结论 我院消毒供应室护士锐器伤发生率高,应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安全管理、提高防范意识,最大限度降低职业暴露风险.  相似文献   

10.
广州地区犬伤特点及两种疫苗免疫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犬伤特点,选择比较不同种抗狂犬病疫苗的免疫效果,为疫苗的选择和狂犬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抽取2005年1~12月份治疗的犬伤者1083人,根据登记记录,了解犬伤特点,对伤口给予正确处理,按就诊者意愿选择接种人用狂犬病纯化疫苗(地鼠肾细胞)(甲组)及人用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冻干疫苗)(乙组),并在全程接种疫苗后2周采血,检测抗狂犬病毒抗体水平,比较免疫效果和副反应发生率。结果犬伤者男性多于女性,以上肢、单处伤和浅层伤多见;10d内伤口愈合者占绝大多数;免疫后乙组抗体阳性率90.2%高于甲组73.7%,差异有显著性(P〈0.05);甲组异常反应高于乙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伤口经正确处理.可在短期内愈合,甲组和乙组疫苗都有较好的免疫水平,建议在检测和抢救条件稍差的基层单位,最好选择异常反应较少的冻干狂犬病疫苗。  相似文献   

11.
宋玲 《实用全科医学》2010,8(9):1162-1163
目的了解实习护生实习期间职业防护现状,探讨减少实习护生锐器伤的干预预防措施。方法对2007-2008年162名实习护生实习结束后进行锐器伤及职业防护知识问卷调查。结果 162名护生中,发生锐器伤的有113人次,发生的主要原因依次为:输液及注射结束拔针时、处置医疗废弃物时、手掰安瓿时和其他原因。2008年实习护生岗前医院感染职业防护相关知识培训,护生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2007年的实习护生,培训组87名中锐器伤40人次,锐器伤发生率45.98%,未培训组75名中锐器伤73人次,锐器伤发生率9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习护生锐器伤发生率高,锐器伤的发生与职业防护知识缺乏、防护意识淡漠,技术操作不熟练、不规范密切相关,加强实习护生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规范操作行为,开展有针对性的行为干预和效果评价,是减少实习护生锐器伤发生的有效干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诊科护士职业防护意识情况,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选择本市三所综合性医院的急诊科护士86名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自行设计"临床护士职业防护现状"调查表进行职业防护意识调查。结果:三甲医院急诊科护士的"防护措施"、"自身健康危害"、"污物废物处理"三方面得分明显高于二甲和二乙医院(P〈0.05);二甲医院"防护措施"得分明显高于二乙医院(P〈0.05),而二甲医院急诊科护士的"自身健康危害"得分明显低于二乙医院(P〈0.05);二甲医院及二乙医院的"污物废物处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劳动关系急诊科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护龄、学历、职称、所在医院的急诊科护士职业防护意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甲医院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最高,其次是二乙及二甲医院;另外,护士的护龄、学历、职称、所在医院级别不同,职业防护意识也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工勤人员锐器伤规范处理的依从性,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应对措施。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某医院476名工勤人员(包括护工、保洁员、外勤工)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结果 476名工勤人员中发生锐器伤149例次,发生率为31. 30%;其中57例次锐器伤后能规范处理伤口,占38. 26%;15例次锐器伤后能及时向主管部门上报,占10. 07%;54例次锐器伤者主动了解患者有无携带HIV、HBV、HCV情况,占36. 24%;38例次进行了血液监测,占25. 50%;只有7例次进行定期随访,占4. 70%。结论工勤人员锐器伤发生率较高,规范处理的依从性较低。  相似文献   

14.
临床护士医疗锐器伤调查分析与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锐器伤的发生情况,并探讨相应的防护对策。方法对我市二级(含二乙)以上医院的部分临床护士发放自行设计的医疗锐器伤问卷调查表,进行回顾性调查后行统计分析。结果163名护士都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医疗锐器伤,发生率为100%,其中1年内发生针刺伤412次,年刺伤率人均发生2.5次;安瓿损伤172次,人均发生1.1次;其他锐器伤53次,人均发生0.3次。结论临床护士的自身防护问题应引起重视,尤其要加强对护士的安全教育,规范其操作行为,减少锐器伤,避免职业感染等危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危孕产妇医院感染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对2006年5月~2008年4月住院的1200例孕产妇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登记,并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高危孕产妇医院感染发生率为6.34%,明显高于正常孕产妇的0.81%(P〈0.05)。在高危孕产妇中,农村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6.9%,城镇患者为4.3%(P〈0.05);不定期产前检查患者发生率为5.6%,定期产前检查的患者为3.8%(P〈0.05)。结论:农村高危孕产妇和不定期产前检查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最高;做好围产期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可以减低高危妊娠的发生率,减少其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门诊护士锐器伤的发生与自身素养的相关性,分析影响护士锐器伤的相关因素,为护士合理防范锐器伤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调查问卷方法调查1 500名门诊护士的自身素养情况,调查前向被调查者说明本次调查意义,并由调查者给予统一的指导语,运用多种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调查问卷显示,1 500名门诊护士共发生锐器伤3 600人次,人均2.4次。根据单因素分析,护龄、文化程度、职称、培训情况、上报情况与门诊护士锐器伤存在相关性(均P〈0.05)。根据多因素分析,与门诊护士锐器伤相关的因素有4项,分别为护龄、职称、文化程度和培训情况(P〈0.05)。结论:自身素养对门诊护士锐器伤的发生有影响,护理管理者和医院应从不同层面提高护士的自身素养,同时要加强医院护理管理,维护护士的身心健康,从而更好地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7.
韦光武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9):2270-2270
目的:了解常见的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乙肝病毒在医务人员中的感染情况,以确定预防措施。方法:对崇左市某二甲医院312名工作人员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调查,并对其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全院工作人员患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为20.19%,医务人员与非医务人员乙肝病毒感染率分别为23.08%、11.54%,两者之间有统计学的意义(P〈0.01)。临床手术科室人员乙肝病毒感染率为30.43%,显著高于临床非手术科室人员15.97%(P〈0.05)。结论:医院工作人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检出率高于正常人群,其中医护人员感染率很高,是医院预防的重点,为进一步降低发病率作好疫苗接种工作,同时必须注意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防止锐器伤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并分析新生儿科医院感染发生的发生率,分析其相关因素,从而制定有效的防控对策。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新生儿科发生医院感染的29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6469例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298例,感染率为4.61%。胎龄〈37周的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高于≥37周的新生儿(P〈0.05),有侵入性操作的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高于无侵入性操作的新生儿∽〈0.05),住院时间越长,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越高伊〈0.05)。本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部位分布前3位分别是消化道感染、败血症和呼吸道感染。结论加强早产儿管理,加强侵入性操作的监控和管理,缩短住院时间,加强新生儿入室处置和分室管理,能有效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改进实习护生的培训与实习管理,降低实习护生锐器伤的发生率。方法以我校2008级实习护生(A组,n=219)和2009级实习护生(B组,n=202)为研究对象,A组按常规模式进行岗前培训及实习管理,B组应用FMEA进行前瞻性分析、评估,明确锐器伤的高危因素,计算危机值,制定相应防范优先行动计划和改进措施并用于岗前培训及实习管理。比较两组实习护生锐器伤的发生率。结果A、B两组实习护生锐器伤的发生率分别为83.11%和3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FMEA可尽早发现现存的和潜在的风险因素,及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有效地降低实习护生锐器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遵义市医务人员锐器伤流行现状,分析锐器伤高危人群、高危环节及高危致伤锐器物种类,为制定区域性锐器伤防护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医务人员锐器伤防护调查问卷,对遵义市14所医院1 200名医务人员过去1年内发生锐器伤情况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 133份,有效回收率94.4%.结果 1 133名医务人员有695人发生锐器伤,共1 871例次,锐器伤发生率为61.34%,发生密度为每年1.65次/人;其中412人发生污染锐器伤,共767例次,污染锐器伤发生率为36.36%,发生密度为每年0.68次/人;护士锐器伤发生率高于医生(x2=23.046,P=0.001);低年资、低职称医务人员是发生锐器伤的高危人群;折断安瓿、输液、拔针、手术缝合、整理及处理锐器物是发生锐器伤的高危环节;安瓿、注射器针头、头皮针、缝合针是高危致伤锐器物种类;锐器伤上报率仅为17.69%.结论 医疗机构应立足于锐器伤分布特征,重点控制锐器伤高危人群、高危环节及锐器物种类,减少医务人员锐器伤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