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选取2016年3月15日至2017年1月10日90例高危冠心病患者按病历号,双号为观察组进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单号为对照组不进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观察时间为2年。结果:经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护理治疗的观察组护理评分(75.34±0.56),高于对照组(62.12±1.23),(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22%),低于对照组(33.33%),(P0.05)。患者的满意度为(91.11%),高于对照组(64.44%)(P0.05)。结论:经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冠心病患者,并发症明显减少,死亡率降低,患者的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术时常规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选择20例行介入治疗的高危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辅助治疗。结果本组20例患者应用IABP治疗时间1~7d,平均(2.25±1.40)d。应用IABP治疗后血压均明显增高(P〈0.05),心率明显减慢(P〈0.05)。结论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可增加治疗的安全性、降低病死率、减少血管再闭塞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高危冠心病患者预防性置入主动脉球囊反搏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 121例高危冠心病患者在介入治疗时预防性置入主动脉球囊反搏,设为治疗组(A组),将同期119例冠心病高危患者行常规介入治疗,设为对照组(B组),比较两组术中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猝死的发生率;比较两组30 d内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左心室收缩功能以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心源性猝死、严重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以及1年后NTpro BNP、左心室收缩功能以及MACE的发生率。结果 A组术中恶性心律失常(1.7%比7.6%,P=0.010)、急性左心衰竭(1.7%比1.7%,P=0.008)、心源性休克(1.7%比5.0%,P=0.013)、猝死(0.9%比3.4%,P=0,027)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0天,A组的NT-pro BNP[(417.8±71.8)μg/L比(461.2±72.3)μg/L,P=0.023]、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44.3±7.2)mm比(46.5±6.8)mm,P=0.039]均低于B组,A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4.1±8.6)%比(52.8±7.3)%,P=0.046]高于B组;MACE,包括心源性猝死(5.0%比11.7%,P=0.021)、严重心力衰竭(8.2%比16.0%,P=0.032)的发生率均低于B组。术后1年A组的NT-pro BNP[(511.3±78.9)μg/L比(567.2±93.4)μg/L,P=0.001]、LVEDd[(48.4±8.7)mm比(52.1±9.6)mm,P=0.001]均低于B组,A组的LVEF[(46.4±9.2)%比(43.5±10.2)%,P=0.001]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ACE,包括心源性猝死、严重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危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疗时,预防性置入主动脉球囊反搏,可能减少术中并发症发生率,降低30 d内心源性猝死、严重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改善1年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26例高危冠心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高危冠心病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的有效性、并发症和病死率。方法26例高危冠心病患者在接受血管重建术或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作血流动力学支持,记录临床、治疗和随访情况。结果26例患者均存在严重左心功能不全、多支冠脉病变、高危险评分等高危因素。21例进行经皮冠脉介入、冠脉搭桥或溶栓治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平均时间为91.7小时±13.5小时,有效率为76.9%(22/26),病死率为34.6%(9/26)。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安全、可靠,与冠脉血管重建术联合运用于高危冠心病患者,可减轻血流动力学障碍,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心脏辅助装置之一,本文就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作用机制,在不同病变中对冠状动脉血流的影响,以及作为辅助和过渡治疗,在各种高危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高危冠心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心脏辅助装置之一,本文就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作用机制,在不同病变中对冠状动脉血流的影响,以及作为辅助和过渡治疗,在各种高危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预防性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在高危冠心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并总结我院2013年01月-2020年06月175例CABG围术期行IABP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平均年龄(61.2±9.2)岁,其中男性131人(74.9%)。根据IABP置入时机分为预防性置入组(术前置入IABP)(n=66)和对照组(术中或术后置入IABP)(n=109),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预防性置入组IABP支持时间(h,107.5±68.3 vs 130.4±72.6),机械通气时间(h,76.9±82.1 vs 129.6±160.5),ICU监护时间(h,145.9±99.9 vs 196.4±180.5)显著减少(P?0.05)。术后急性肾损伤(13.6% vs 28.4%)、低心排量综合征(0 vs 6.4%)、多器官功能衰竭(0 vs 7.3%)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性置入组围术期死亡率(10.6%)低于对照组(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接受CABG治疗的高危冠心病患者,术前预防性置入IABP可降低患者围术期死亡率,降低术后急性肾损伤、低心排量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缩短IABP支持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监护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高危冠心病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8年6月,运用IABP治疗69例高危冠心病患者的经验。结果在IABP辅助下,有43例患者接受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治疗(PCI),14例进行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保守治疗12例。52例好转或痊愈;病死17例,其中冠状动脉再血管化治疗前死亡6例。结论IABP可为高危冠心病患者进行下一步治疗,如PCI和CABG,赢得有效时机,并提高患者围术期的安全性和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预防性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在高危冠心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并总结我院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175例CABG围术期行IABP置入术患者的临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支持治疗进行临床观察,分析评估与其住院病死率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5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和(或)PCI,全部病例围术期因合并心源性休克行不同时期的IABP辅助支持,并对其中54例(93.1%)梗死相关动脉(IRA)植入冠脉支架(64枚).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冠脉造影,PCI治疗情况和住院期疗效.结果 58例患者平均住院12.3天±9.7天,住院期间39例(64.24%)存活(存活组),19例(32.76%)死亡(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年龄增大,左主干和三支血管病变增多,术后IRA血流TIMI 0-1级发生率增高(P<0.05).结论 IABP为急诊PCI围术期合并心源性休克的AMI患者提供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支持,高龄、左主干病变、三支血管病变和IRA未充分开通是住院期病死率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进行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ACS患者在IABP辅助下行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按年龄分为两组:中青年组(年龄<60岁)58例,老年组(年龄≥60岁)102例。对两组的手术成功率、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及IABP相关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8.3%,97.1%;院内存活率分别为89.7%,83.3%;IABP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4%,5.9%。上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ABP辅助介入治疗老年ACS患者具有与中青年ACS患者应用时相似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性,88岁,因"间断胸闷、憋气3 d,加重15 h"于2009年5月23日入院.既往高脂血症10年,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史,无吸烟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联合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效果。方法将确诊的13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实施PCI手术,观察组实施IABP联合PCI手术。比较两组心肌酶谱指标、心脏彩超指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 Tn)I及c Tn T等心肌酶谱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察组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多器官衰竭发生率及死亡率分别为13.8%、12.3%及15.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8%、38.5%及35.4%(P0.05)。结论 AMI患者实施IABP联合PCI手术后,可明显减轻心肌细胞损伤,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血流动力学支持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救治高危冠心病的效果。方法:回顾2017-01-2018-12入住我院的10例接受ECMO联合IABP支持下PCI治疗的高危冠心病病例,分析其临床特征、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特点、ECMO联合IABP支持的时程、并发症及临床诊疗结果等。结果:入院时诊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心源性休克4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4例,并发心脏骤停2例,合并心力衰竭1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3例;左主干严重狭窄3例,左前降支近段完全闭塞6例,左回旋支完全闭塞4例,右冠脉完全闭塞2例,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脉3支冠脉至少1支血管闭塞、其余2支均有严重病变者8例;Syntax评分23分者8例,平均Syntax评分33.5分。所有患者均在行PCI前进行ECMO及IABP支持,其中5例患者PCI术后即刻停止ECMO,其余5例患者则在术后2~4d撤除ECMO;IABP均于术后5~7d撤除。下肢缺血1例,肺出血1例,皮下出血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由于贫血输注红细胞5例;ECMO穿刺处皮肤感染2例。临床结果:1例患者气管插管,呼吸机应用;2例无创呼吸机应用。出院时平均射血分数值较入院时明显提升[(53.44%±8.73%)∶(42.44%±11.88%),P0.01)];9例患者痊愈出院,1例遗留轻度双下肢肌肉萎缩,肌力下降。半年后随访均生存。结论:ECMO联合IABP血流动力学支持能够保障高危冠心病患者PCI血运重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搏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在高危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行体外循环下OPCABG术患者41例,比较术前及术后心功能变化。结果术后早期临床效果良好,平均远端吻合口数目(2.7±0.8)个,呼吸机辅助时间(30.1±16)h、监护时间(3.5±2.4)d、院内死亡率5%。结论体外循环下OPCABG术在高危冠心病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18.
我院自1990年以来经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68例收到满意疗效,结合文献分析如下。1 一般资料 性别男35例,女33例。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56岁,有冠心病心绞痛病史38例,陈旧性心肌梗塞6人,阵发性房颤及各种心律失常19例。全部病例基本符合1979年全国修订“冠心病诊断标准”。2 仪器及方法 使用仪器为广州医疗器械厂生产的WFB~Ⅲ型增强型体外反搏装置。每日治疗一次,每次60分钟,12次为一疗程,气囊充气压力为0.4Kg/cm~2耳垂脉搏波指示舒张期反搏波超过收缩期叩波,每次治疗前均测血压、心率、脉搏。在疗程的前中后各查心电图一次,并作好治  相似文献   

19.
临床资料1.病例选择:本组43例冠心病均按1979年全国冠心病诊断参考标准确诊,年龄46~76岁,其中男性32人,女性11人;药物治疗组34例,年龄45~78岁,其中男、女各17人。  相似文献   

20.
患者 ,男 ,40岁。于 2 0 0 3年 5月以心前区剧烈疼痛 6h、口服硝酸甘油不缓解入院治疗。患者有原发性高血压史半年 ,3个月前曾在其他医院诊断为心肌梗死 ,梗死部位不详。入院检查 :意识清 ,呼吸略急促 ,血压 1 1 0 /70mmHg( 1mmHg =0 .1 33kPa) ,心率 1 1 0次 /min ,节律规整 ,双肺呼吸音粗糙 ,心电图V1~6导联QS波形成 ,ST段弓背向上抬高 ,间歇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实验室检查 :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及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均 2倍以上升高 ,临床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由于患者入院时拒绝冠状动脉介入 (PCI)治疗 ,给予尿激酶 1 5 0万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