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     
《中国药店》2014,(11):18-18
国家食药监管总局目前发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3年)》。2013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31.7万余份,比2012年增长9.0%。其中,新的和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29.1万份,占同期报告总数的22.1%。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县级覆盖率达到93.8%,全国每百万人口平均报告数量达到983份。  相似文献   

2.
数字     
《广东药学》2010,(5):I0004-I0004
去年报告药品不良反应63万份,化学药品逾8成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消息,2009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638996份,数量与2008年的报告数量基本持平。  相似文献   

3.
近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发布了2011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据悉,2011年全国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852799份;每百万人口平均病例报告数量637份;其中新的和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145769份,占同期报告总数的17.1%,与2010年相比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4.
《家庭用药》2011,(6):56-57
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布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从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总体概况、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统计分析、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统计分析等三个方面通报了年度药品不良反应情况。从总体看,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质量有所提高,报告来源基本稳定。医疗机构仍是报告的主要来源,企业报告的比例较上年略有增长,监测网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5.
《家庭用药》2012,(7):52-53
5月30日下午14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2011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从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总体概况、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统计分析、药品风险控制措施总结等三个方面通报了年度药品不良反应情况。  相似文献   

6.
《中国处方药》2012,(3):31-31
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布2011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1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852799份,其中化学药品中抗感染类在总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和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均排首位,在所有抗感染药的严重报告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山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山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现状。方法:以2013年上半年山东省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据为依据,从不同角度分析其特点。结果:报告数量逐年大幅增长,新的和严重报告比例稳步提高;报告结构合理;报告时效性、评价及时性、均衡性不佳;临床超说明书用药比例估计为9.9%。结论:山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比较完善;新的和严重报告比例、报告均衡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临床应重视超说日月l书给药现象。  相似文献   

8.
药品不良反应自发报告系统所采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的内容和方式都决定了自发报告系统能否快速有效的收集药品不良反应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在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及其填写说明中能够体现,报告表的填写说明通常包括对报告内容、报告原则、报告范围、报告方式以及保密原则等方面的说明.本文通过介绍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以及加拿大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及其填写说明中的主要内容,并与我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进行对比分析,希望能为进一步优化我国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采集的内容和方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药物警戒》2023,(6):712-719
目的 全面、客观地分析2022年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情况,提示公众安全合理用药。方法 总结2022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对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的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并作出解读。结果 2022年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202.3万份。其中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64.2万份;涉及怀疑药品218.5万例次,其中化学药品占82.3%、生物制品占2.6%、中药占12.8%;涉及基本药物报告94.2万份。关注抗感染药、心血管系统用药、抗变态反应药、儿童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结论 应持续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高安全用药水平,更好地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目的:了解我国近年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监测情况,分析其原因,提出建议,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监测、降低药品质量风险、保障公众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3~2016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对我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总体情况、基本药物监测情况、抗感染药物监测情况以及中药注射剂监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覆盖率逐年增加;收集的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也逐年增多;医疗机构是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主要来源;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数量仍居首位。结论: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监测事业的稳定运行是公众安全用药的有力保障,应当形成全员参与的意识,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提高对上市药品的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力度;重视抗感染药物和中药注射剂的药品不良反应;关注老年人和儿童用药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张俊  裴振峨  周冰  张黎明 《首都医药》2010,17(13):15-15
2009年,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以下简称报表)14157份,平均每百万人口报告948份,与2008年(13562)相比略有增加,表明药品经营使用单位对药品不良反应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2.
信息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2,(6):489+494+523+566
2011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近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发布了2011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据悉,2011年全国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852 799份;每百万人口平均病例报告数量637份;其中新的和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145 769份,占同期报告总数的17.1%,与2010年相比基本相同。按照2011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来源统计,来自医疗机构的占83.1%,来自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占13.7%,来自个人的报告占3.2%。对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统计分析表明:1、化学药品中抗感染类仍排在首位抗感染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占化学药总例次数的51.2%,也是严重病例报告中最常见的类别,占44.9%,较2010年降低了3.6个百分点。在所有抗感染药的严重报告中,病例报告数量超过1 000例次的分别是头孢菌素类(34.8%)、  相似文献   

13.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年度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品管理法》规定"我国实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自1999年成立了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以来,我国已建立了覆盖全国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每年通过在线报告系统收集多达几十万份甚至上百万份的不良反应报告。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数据以年度为单位向社会公布,自2009年开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的发布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简称《年度报告》)的形式  相似文献   

14.
葛文超  汪峰  黄萍 《安徽医药》2015,(7):1419-1422
目的:分析安徽省10年来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情况,为今后监测工作发展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4—2013年安徽省上报的严重报告数据,进行回顾性统计与分析。结果2004—2013年安徽省严重报告数量呈增长趋势,患者年龄呈增大趋势,涉及药品以抗感染药和注射剂为主,严重不良反应累及系统损害以全身性损害为主。结论应加强临床上对不良反应的监测力度,发挥临床药师的用药指导作用,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救治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的能力,开展药品上市后再评价研究,提升药品安全性,降低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15.
我院18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提供药品安全性信息。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利用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对我院2004年1月~2007年8月上报的ADR报告检索统计,并将检索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184例报告中,男女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10岁以下和60岁以上患者的ADR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发生ADR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最多见;静脉注射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ADR的临床表现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多见;严重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和听力降低。结论:抗微生物药品是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意识,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李雯 《中国药事》2004,18(7):403-404
1999年,国家药监局与卫生部联合印发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试行),2000年召开了全国第一次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会议,2001年修订后的<药品管理法>第71条也明确规定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这一系列办法、法规的出台,有力地促进了此项工作的开展,各大城市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数量与质量正在逐年增长和提高.然而,对于偏远山区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来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仍是一个新生事物,施行起来有一定难度.以至于我区的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停滞不前,至今报告数为零.  相似文献   

17.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2004年3月4日正式颁布实施。这对上市药品的安全监管、规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笔者作为基层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人员,对基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现状提出个人的一些想法,与同行一起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与分析无锡地区2009上半年药品不良反应(ADR),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上半年江苏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的无锡地区2158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对其中79例严重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重点分析.结果 在发生的ADR中,女性发生比例较高(男:女为1:1.17),小儿发生ADR比例也较大(15.01%),静脉给药(74.28%)和联合用药(26.00%)易发生ADR,抗微生物药(60.76%)、抗肿瘤药(13.92%)是引发严重不良反应的主要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过敏样反应.结论 临床用药时应综合分析药物与患者的关系,合理选择药物并加强监测,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我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的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民 《中国药事》2009,23(2):157-158
目的为提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质量提供参考意见。方法评价淮北市2006年、2007年收集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质量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结果与结论我国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正逐渐由报告体系向评价体系过渡。提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质量,将是保证其顺利过渡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自1999年11月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卫生部联合颁布《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试行)以来,我国的ADR监测工作进入了法制化管理新阶段,2004年3月4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正式出台,实行了“强制性报告系统”,开展此项工作,其目的是提高合理用药水平、药品使用安全有效、提高医疗质量、减少不良反应。现将我院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