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辟谷”一词由来已久,在古代“辟”字通“避”,也有称“却谷”、“休粮”、“绝粒”等,现代有叫“断谷”、“断食”之意。辟谷在古代一直被视为祛除疾病、延年益寿之法,史书记载辟谷之人非常之多,辟谷时间或几月、几年甚至十几年,其间难免存在子虚之嫌。  相似文献   

2.
郑君  张昆 《吉林中医药》2012,32(10):975-977
探讨古时间针法理论科学性时发现,古时间针法之间存在矛盾,其理论中时间、经脉、腧穴、气血等要素之间的关联缺乏严谨性和必然性,无法实现“知气之可取之时”而“与之期”的目的,实负古时间针法按时取穴的初衷,而真实的时间针法可以不守“穴”,不守“经”,不守“时”,但不能不守“气”.“守機”即是“守气”,通过合理处理各部分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使之形成系统的过程中来实现“守气”,如此才能保证经脉、腧穴、时间的内涵不失真,实现“天人合一”.具体的临床操作是在“审扪循三部九候”的“循上及下”的过程中,体察经络、腧穴气血运行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方能掌控“天人合一”的机制,并达到按时取穴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中的时间医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间医学认为,人体的养生防病、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及疾病的治疗均与时间周期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黄帝内经》一书中并没有提出“时间医学”之概念,但其内容中包含着丰富的“时间医学”的思想,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谓“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灵枢·岁露篇》中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现就《黄帝内经》一书中的“时间医学”之思想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俗云:“病者靠医,医者靠药”,诚有理也。然有效的治疗,除辨证准确,选方恰当,用药合理等重要因素外,药物煎熬的方法也不可忽视,因药物煎熬方法恰当与否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祖国医学历来对中药汤剂的煎熬方法十分重视,根据药物的气味、性能、质地等不同情况从火侯掌握上有“文火”、“武火”的不同,从药物煎熬方法上有“先煎”、“后下”、“布包煎”等各异,并且在煎熬时间上也有区别。如缪希雍先生说:“观夫茶味之美恶,饭味之甘(饣曷),皆系于水火烹饪之得失,即可推矣。”徐灵胎《医学源流》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药物、人体、病原体及时间等四者之间本质联系的研究,在治疗疾病时选择最佳的服药时间,以最小剂量,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和最佳的药物效应,是时辰药理学包含的主要内容,而根据时间特性,研究药物作用的时间函数规律则是时辰药理学的核心问题。“天人相应’、“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以及“子午流注”等理论表明:祖国传统医学早已认识到人  相似文献   

6.
一、向使洪成玉所著《古汉语复音虚词和固定结构》(以下以作者姓名代之)曰:“向使,假设连词。”“向”本为“从前”之意,“使”才表假设。“向”与“使”连用,除表假设外,一般还表时间,即表示“如果从前存在着……”。这种假设完全是虚拟的。语译时,可在“如果”等前后加时间词。如“向使不有公在,必有童便……之所弊。”(张介宾《景岳全书·杂证谟》)——假如当时没有先生在场,病人一定被童  相似文献   

7.
<正>前言灸法是一种古老之医疗方法。灸,汉·许慎《说文解字》云:“灸,灼也,从火久声。”又按其字义,从“久”从“火”系以较久之火来治疗疾病,意谓以火治病,需维持一定时间,广义之灸法乃藉各种热源当介质,将热能、中药等经由皮肤直接传至机体,来产生物理及药理之综合治疗方法,可包含火法、熨法、熏法、烁法、焠法等,古代是以点燃之艾绒或其它可燃药物或材料,现  相似文献   

8.
便秘是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的一种病证.本病在《内经》中称便秘为“大便难”、“后不利”,在《伤寒论》中有“阳结”、“阴结”及“脾约”等.临床上便秘有虚秘、实秘、气秘、热秘、寒秘及血秘等之分.  相似文献   

9.
本文梳理从先秦时期到隋唐时代中医学代表著作中“中气”一词的含义,发现主要有如下6种:(1)中焦脾胃之气;(2)运气学术语,指中见之气或天气;(3)皮肤内的经络之气;(4)指体内五脏的真气;(5)二十四节气内容;(6)病证名,指类中风类型之一,即气中。从《黄帝内经》时期到隋唐时期,“中气”一词的概念除指代运气学术语、病证名称等固定名词以外,在用于阐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治法方药等内容时已经逐渐淘汰“经络之气”“五脏真气”等含义而归为“中焦脾胃之气”这一种解释。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气”一词的概念经历了由博返约的过程。本文通过探讨中医学术语“中气”一词概念的发生与演变过程,以期对于理解中医学古代文献和研究中医学基础理论及临床应用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辨证施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临床较常见,临床主要表现为自发性皮肤淤点、淤斑粘膜和内脏出血等,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小板计数减少、出血时间延长等,多见于儿童及青年,尤以女青年为多。其发病机理有四个方面:①血小板生成低下:②血小板破坏过多;③血小板在体内滞留;④血小板被稀释。祖国医学认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于热毒内伏营血或脏腑气血所致,根据出血部位之不同可归为“肌衄”、“葡萄疫”、“齿衄”、“鼻衄”、“便血”、“尿血”等范畴。《医宗金鉴·失血总括》曰:“皮肤出血曰肌衄”。《外科正宗·葡萄疫》曰:“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  相似文献   

11.
万毅刚 《国医论坛》1997,12(4):16-17
湿温初起的发热、出汗、腹满或痛、神志变化等症候,是湿郁肌表,湿郁化热,湿热交蒸等病理变化的具体表现,湿温感邪途径既有从表伤肺卫者,又有由口鼻而入肺胃者,因此,湿温初起的治疗特点是“汗之”、“下之”,治疗时间应在日中或子夜。  相似文献   

12.
提出“位、时、象”三法,从空间、时间和形态3个角度认识六经,并根据六经病之特点结合临床应用之体会,分析病证的“连续性与间断性”“六经病的单一性与复杂性”“症状的显性与隐性”“因果关系”“脉证关系”“伤寒与杂病的关系”,以期为临床应用经方治疗疾病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我们根据《内经》,“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等有关论述,分析病历完整的死亡病例,以探究死亡时间在季节、月辰上的差异,及其与五脏之关系。  相似文献   

14.
针刺时间疗法最早应溯源于《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载有“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灵枢·四时气》日:“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腧,邪在府,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说明《内经》奠定了针刺时间疗法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难经·七十难》“春夏刺浅、秋冬刺深”等观点,也是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四时八正之气的变化,以及月之盈亏的周期改变,对人体气血的盛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心气虚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并无“冠心病”之称。但从医籍中对“心悸”、“真心痛”、“胸痹”等病症的记载及描述来看,与现代医学中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极为相似。因此目前都将冠心病归于中医学的“心悸”、“胸痹”、“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心居上焦,位于胸中,主一身之阳气。心行血脉,主神志,领“君主之官”,为阳中之阳。心之阳气鼓动周身血脉运行,永无休止。血运周身,以荣脏腑、养神志、濡筋骨、利关节。心阳虚,则鼓动生化之机能减弱。心之阳气不足,血脉不得运行,浊阴不得温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时间因素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意义越来越突出。中医学在“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制定出“因时制宜”的治疗原则,强调时间因素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强调针灸治疗必须注重时间因素。针刺时间疗法最早应溯源于《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中说:“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继发于消渴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归属于中医“血痹”“痿证”等范畴。赵进喜教授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时,基于《黄帝内经》“治痿独取阳明”的理法,强调“取阳明”具有“补阳明之气”“养阳明之阴”“清阳明之热”“除阳明之湿”等多重内涵,同时重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核心病机“气虚血瘀、络脉瘀结”,治疗思路在补气活血、化瘀活络的基础上,酌情配合养阴、清热、除湿及补肾通督等方法。文章举验案一则,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医藏象学说和“象思维”理论,结合脏腑解剖、生理功能、病理特点探讨脾之具象、外象、意象、原象、病象的属性与特点。考脾之名“脾”“裨”“散膏”“膵”等,辨脾之实为胰腺与现代医学脾之总提;考脾之形态与解剖“扁似马蹄”“形如刀镰”“脾与胃以膜相连”,辨脾之原始特征;考脾之五色、五液、五志、五神,辨脾之现象特征;考脾之“牝藏”“至阴”“孤脏”五行“谏议之官”,辨脾之本源实体;考脾之静兼、运化、燥湿,辨脾之物用整体;考脾病、脾急,脾经之病,探讨脾之病变规律,辨胰腺肿瘤“积聚”“痞气”“伏梁”之病变部位。依据“候之所使,道之所生”的内经思维方式,五维一体阐释脾(中医学)、胰腺(Pancreas)、脾(Spleen)的区别联系,并考辨脾之藏象。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肝炎属于中医“黄疸”、“胁痛”、“痞满”等范畴。根据脏腑辨证、八纲辨证,其病机可归纳为湿热、气滞、寒湿、血瘀、阴虚、阳虚等证型。祖国医学认为,病有寒热虚实之分,药有四气五味之别。而“药食同源”、“药以祛之,食以随之”。近年来,笔者遵“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则  相似文献   

20.
我们研制的药枕是根据药物的“气味”通过皮肤、经络的接触感受作用于人体周身而达到内病外治之目的原理而研制的。人的一生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枕头上度过的。中医把头脑誉为“精明之府”“元神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