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颈淋巴转移规律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颈部淋巴转移的规律及临床阳性淋巴结(cN+)的颈部治疗模式;评价术前彩超在诊断甲状腺癌颈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7月-2005年7月诊治93例(113侧)cN+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术前颈部淋巴结触诊阳性患者(64侧)和术前颈部触诊阴性,彩超诊断为颈淋巴转移患者(49侧)两组。记录术后颈清扫标本中转移淋巴结的数量及在Ⅱ、Ⅲ、Ⅳ、Ⅴ、Ⅵ区的分布。结果93例患者中双侧颈转移占21.5%(20/93),113侧颈清扫标本中92侧(81.4%)为多分区转移;转移淋巴结在颈部的分布以Ⅱ、Ⅲ、Ⅳ、Ⅵ区为主,分别为60.2%(68/113)、70.8%(80/113)、61.9%(70/113)、58.4%(66/113);Ⅴ区较少分布22.1%(25/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597,P〈0.001)。颈部触诊阳性患者颈清扫标本中转移淋巴结数量(10.1个),多于颈触诊阴性、彩超检查阳性患者(6.9个);淋巴转移区域也多于后者(3.18区与2.61区);术前彩超检查可以发现43.4%(49/113)的颈部触诊漏诊的颈部淋巴转移。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颈部淋巴转移为多分区分布,Ⅱ、Ⅲ、Ⅳ、Ⅵ区为主要的转移部位;彩超在甲状腺癌颈淋巴转移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对cN+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应进行包括Ⅱ、Ⅲ、Ⅳ、Ⅴ、Ⅵ区的改良性颈清扫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Ⅱ区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213例术前Ⅱ区淋巴结临床阴性,颈侧其他区阳性的初治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淋巴清扫标本经病理证实颈侧区(Ⅱ~Ⅴ)有淋巴转移。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颈部Ⅵ区淋巴结转移率79.3%( 169/213),Ⅲ、Ⅳ、Ⅴ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83.6%( 178/213)、75.1% (160/213)、13.1% (28/213),Ⅱ区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率为16.0%(34/213)。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颈侧区Ⅲ、Ⅳ区淋巴结同时阳性或者术前Ⅲ区淋巴结阳性,与Ⅱ区淋巴结隐匿性转移密切相关(x2值分别为11.120和5.614,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颈侧区Ⅲ、Ⅳ区淋巴结同时阳性是隐匿性Ⅱ区淋巴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3,OR =3.846)。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前未发现Ⅱ区和Ⅲ区淋巴结阳性时,可以考虑暂时不进行预防性Ⅱ区颈淋巴清扫术。  相似文献   

3.
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NO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NO( clinical NO,cN0)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和外科处理方式.方法 前瞻性研究2007年8月至2010年9月5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cNO患者.术前采用核素法和染料法定位前哨淋巴结,并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与术后颈清扫标本常规病理进行对照.记录51例患者53侧颈部淋巴结清扫转移淋巴结的数量及在Ⅱ、Ⅲ、Ⅳ、Ⅴ、Ⅵ区的分布情况.研究患者年龄、肿瘤多中心病灶、被膜外侵、肿瘤大小、中央区淋巴转移数目与颈侧区淋巴转移的关系,影响颈侧区淋巴转移率单因素差异比较采用x2检验,Logistic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颈部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率77.4% (41/53),颈侧隐匿性转移率58.5%(31/53),中央区淋巴转移≥3枚是颈侧区淋巴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NO 12侧,pN+41侧,17侧仅有1个分区转移,占pN+的41.5%( 17/41);2个或2个以上分区转移24侧,占pN+的58.5%( 24/41).转移淋巴结分布以Ⅵ区最常见,为62.3%(33/53),其次为Ⅲ区52.8%(28/53),Ⅳ区30.2%(16/53),Ⅱ区18.9%(10/53),Ⅴ区0% (0/53).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cNO患者隐匿性淋巴结转移以多区转移为主,Ⅵ、Ⅲ、Ⅳ、Ⅱ区常见.中央区淋巴转移≥3枚较易出现颈侧淋巴转移,对cNO患者选择性清扫Ⅱ、Ⅲ、Ⅳ、Ⅵ区能清除大部分存在的颈部隐匿性转移淋巴结.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伴高危因素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的颈淋巴结转移规律,并对其行选择性清扫的必要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临床颈淋巴结阴性伴高危因素甲状腺乳头状癌初次行甲状腺癌手术并同期行颈清扫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7例(89侧)患者中,颈淋巴结阳性率62.9%,其中中央组淋巴结(Ⅵ区)转移率58.4%,颈侧区(Ⅱ一Ⅳ)阳性率38.2%,Ⅵ区与颈侧区淋巴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配对x2检验,x2=11.12,P<0.01),同时行关联性分析表明,VI区与颈侧区转移有相关性(x2=20.11,P<0.05,Pearson列联系数C=0.43).Ⅵ区阳性者,Ⅱ、Ⅲ、Ⅳ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0.8%、61.5%、42.3%,颈侧各区之间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0,P<0.01).结论 cN0伴高危因素PTC患者,Ⅵ区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且Ⅵ区阳性者,颈侧各区之间转移率有差异,建议此类患者在常规清扫VI区淋巴结基础上进一步行颈侧清扫术,并可根据肿瘤位于甲状腺不同部位,选择颈侧各区的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5.
甲状腺乳头状癌Ⅵ区淋巴结清扫非劣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未行含Ⅵ区的择区性淋巴结清扫术的分化良好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复发情况;探讨分化良好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是否要常规行含Ⅵ区的择区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方法:不同时期处理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267例,按时间分成2组:A组为近期行含Ⅵ区的择区性淋巴结清扫的甲状腺乳头状癌151例;B组为早期未行Ⅵ区择区性淋巴结清扫的甲状腺乳头状癌116例。原发灶处理2组均一致:肿瘤发生侧行甲状腺全切除,甲状腺峡部全切,健侧甲状腺次全切除;若肿瘤两侧同时发生,则行双侧甲状腺全切术。统计第1组中Ⅵ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随访第2组患者,观察头颈部淋巴结复发情况以及生存情况。结果:A组151例患者中59例仅行Ⅵ区淋巴结清扫,其中发生转移者22例,其余92例同时行Ⅱ、Ⅲ、Ⅳ、Ⅵ区颈淋巴结清扫,其中各区都没有转移者31例,Ⅵ区和其他区均转移者33例(35.8%),只有Ⅵ区颈淋巴结转移者17例(18.4%),除Ⅵ区外其他区域淋巴结有转移者11例(11.9%)。即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中Ⅵ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7.7%(72/151)。B组11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伴有颈淋巴结转移者47例,占40.5%;5年生存率为99.3%;复发率为6.0%(7/116)。A组颈淋巴结转移率(54.9%)高于B组(40.5%)。结论:分化良好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较多的转移到气管前和喉返神经周围淋巴结,Ⅵ区淋巴清扫可成为常规。  相似文献   

6.
声门上型喉癌临床N1患者转移颈淋巴结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声门上型喉癌病例早期颈淋巴转移(clinical N1,cN1)的特点,探讨合理的颈清扫手术方式。方法 1987年3月-1997年10月收治108例声门上型喉癌cN1的患者行喉原发灶切除时,先行改良或经典颈清扫术,将颈清扫标本的淋巴结分区行病理学检查,确定最常见颈淋巴转移的分布。结果 108例(147侧)颈清扫标本中检出转移淋巴结126个,其中Ⅱ、Ⅲ区转移淋巴结占总数的89.7%(113/126),Ⅱ、Ⅲ、Ⅳ区占97.6%(123/126)。126个转移淋巴结分布在109个区次,其中Ⅱ、Ⅲ区占88.1%(96/109),Ⅱ,Ⅲ和Ⅳ区占97.2%(106/109)。45例(63侧)术后颈淋巴结病理检查阳性,声门上喉癌cN1的转移率为41.7%(45/108),双颈转移率为18.5%(20/108)。随访5~14年,随访率为98%,颈部复发8例,复发率为7.4%(8/108),复发部位分别位于Ⅱ、Ⅲ和Ⅳ区。5年生存率为81.5%(88/108)。结论 对声门上型喉癌cN1病例可行颈侧清扫术(即Ⅱ、Ⅲ、Ⅳ区的清扫),Ⅰ、Ⅴ区在无明显转移证据时可避免行该区的清扫术;一侧术后病理证实有转移或对侧cN1的病例,对侧亦应行颈侧清扫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cNO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状况及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cNO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为首次手术,手术方式均为甲状腺全切除或近全切除+中央区淋巴清扫+颈侧区淋巴清扫.分析指标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灶大小、肿瘤是否多发、肿瘤T分级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状况,同时对肿瘤原发灶位置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区域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 cNO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与男性(P=0.007)、原发灶最大径>1 cm(P =0.014)、肿瘤T分级为T3、T4 (P=0.006)及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数≥2枚(P<0.001)有关,而与年龄(P =0.947)及肿瘤是否多发(P =0.710)无关.颈侧区淋巴转移以Ⅲ区(47/116,40.5%)、Ⅳ区(41/116,35.3%)最常见,其次是Ⅱ区(18/116,15.5%),而Ⅴ区转移少见(2/29,6.9%).其中89.8%(79/88)的Ⅲ、Ⅳ区淋巴转移发生于原发灶位于(或包含)甲状腺中下极的患者,77.8% (14/18)的Ⅱ区淋巴转移发生于原发灶位于(或包含)甲状腺上极的患者,83.3%(15/18)的Ⅱ区转移同时伴随着Ⅲ区转移.2例Ⅴ区淋巴转移的患者都伴有Ⅱ、Ⅲ、Ⅳ区同时转移.结论 对于男性、肿瘤为T3、T4级及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数≥2枚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建议术中常规清扫颈侧Ⅲ、Ⅳ区淋巴结,如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或Ⅲ区淋巴结阳性者还应清扫Ⅱ区,只有当Ⅱ、Ⅲ、Ⅳ区同时有淋巴转移时才应考虑Ⅴ区淋巴清扫术.对于肿瘤最大径≤1 cm且局限于甲状腺内及无中央区淋巴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不建议行预防性颈侧区淋巴清扫术.  相似文献   

8.
彩超在诊断分化型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彩超在诊断甲状腺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2月~2002年2月收治51例颈淋巴转移的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30例(34侧)颈部可触及有肿大淋巴结并经彩超检查诊断有颈淋巴结转移;21例(24侧)颈部未触及有肿大淋巴结但彩超检查诊断有颈淋巴结转移.对上述58侧颈部实行改良性颈清扫,将术前彩超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彩超诊断有颈淋巴结转移的58侧行改良性颈清扫术后53侧病理报告有转移淋巴结,彩超检查的灵敏度为91.4%(53/58).4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发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复发率为7.5%.彩超可以发现39.6%有临床漏诊颈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术前彩超检查:中颈淋巴转移率最高71.7%(38/53);术后病理检查:Ⅲ区淋巴转移率最高67.9%(36/53),其结果基本相同.结论彩超在术前可以判断是否发生颈淋巴结转移并能够准确定位,在甲状腺癌的术前颈淋巴结的评价中十分重要,甲状腺癌患者应常规进行术前彩超检查.  相似文献   

9.
回顾性调查了84例口腔鳞癌患者颈郭清术后标本中颈淋巴结转移的分布特点,发现临床检查的假阳性率为51.7%,假阴性率为70.8%。在46例病理证实已发生颈淋巴转移的患者中,levelI的转移率为84.8%,其中53.8%伴其他平面转移,约15.4%跳越转移至levelⅣ和Ⅴ。当淋巴levelⅠ、Ⅱ、Ⅲ无阳性发现时,Ⅳ,Ⅴ发生转移者分别为4.4%和2.2%,当levelⅠ,Ⅱ,Ⅲ特别是Ⅲ有转移时,Ⅳ,Ⅴ伴发转移者为44.4%。结论:肩胛舌骨上颈淋巴清扫术适用于大多数无或仅有levelⅠ,Ⅱ转移的病例。当levelⅢ有阳性淋巴结时,应取其他术式。临床检查并非是准确判断转移程度的手段,要想确定淋巴平面的实际转移水平,术中冰冻切片活检才是可靠方法。山东医科大学口腔系口腔颌面外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进一步认识Ⅵ区淋巴结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转移中的地位及PTC患者颈部转移淋巴结的分布特点,为PTC的颈部淋巴结处理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97例病变局限于一侧腺叶的PTC患者的临床资料:72例术前检查为cNO,25例为cN+;32例原发灶长径≤1 cm,65例原发灶长径>1 cm.术中常规取Ⅲ、Ⅳ区淋巴结做冰冻病理检查,根据淋巴结病理结果、肿瘤原发灶大小及位置决定颈部淋巴结的清扫范围.Ⅲ、Ⅳ区淋巴转移患者行包括Ⅵ区的改良性颈清扫;伴有肿瘤包膜外侵患者行双侧Ⅵ区清扫;原发灶长径≤1 cm行患侧Ⅵ区清扫;原发灶长径>1 cm行双侧Ⅵ区清扫.结果 97例患者行Ⅵ区清扫122侧,45.1%(55/122)发生淋巴转移.72例cN0患者45.8%(33/72)发生Ⅵ区淋巴转移,25例cN+患者76.0%(19/25)发生Ⅵ区淋巴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90,P=0.009).10例原发灶包膜外侵患者的淋巴转移发生率为65.0%(13/20),87例无包膜外侵患者的淋巴转移发生率为41.2%(42/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33,P=0.047).32例原发灶长径≤1 cm的患者行患侧Ⅵ区清扫,43.8%(14/32)发生淋巴转移,65例原发灶长径>1 cm患者行双侧Ⅵ区清扫,69.2%(45/65)有患侧Ⅵ区转移,23.1%(15/65)有双侧Ⅵ区转移,两组间同侧Ⅵ区转移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43,P=0.016).结论 Ⅵ区为FTC较早发生淋巴转移的区域,伴有原发灶包膜外侵犯者易发生Ⅵ区淋巴转移.原发灶长径≤1 cm的患者可发生同侧Ⅵ区转移;原发灶长径>1 cm者可发生双侧Ⅵ区转移.PTC颈淋巴转移可单独或同时发生在Ⅵ区或侧颈区的任何一个区域.术中应常规做Ⅲ、Ⅳ区淋巴结冰冻病理检查,淋巴结阳性者行包括Ⅵ区的改良性颈清扫.  相似文献   

11.
声门上型喉癌临床颈淋巴结阴性患者颈清扫区域的选择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声门上型喉癌临床诊断NO(clinical NO,cNO)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清扫区域。方法 5例声门上型喉癌患者行喉切除术的同时行改良性颈清扫术,将颈清扫的淋巴结标本分区域逐一行病理学检查,确定转移区域或复发的区域。结果 57例(63侧)颈清扫标本共获淋巴结1877枚,平均每侧获29.8枚,有转移的43枚,其中41枚位于Ⅱ、Ⅲ区,占转移例数的95.4%(41/43)。15例(17侧)患者有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26.3%(15/57)。其中14例位于Ⅱ、Ⅲ区,占转移例数的93.3%(14/15)。颈部复发3例,复发率为5.3%(3/57),复发部位分别为Ⅱ、Ⅲ、Ⅳ区。5年生存率为80.7%(46/57)。结论 对声门上型喉癌cNO重点行Ⅲ和Ⅲ区颈淋巴结清扫术,Ⅲ区受累时应包括Ⅳ区,Ⅰ、Ⅴ区在无明显转移证据时可避免行颈清扫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突区皮下注射^99m锝-右旋糖酐(^99mTc-DX105)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颈淋巴显像对喉癌和下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喉癌和下咽癌患者术前经双侧乳突区皮下注射^99mTc-DX105 SPECT颈淋巴显像与颈廓清标本病理检查进行对比研究。结果:30例患者53侧颈部SPECT,显像阳性24侧,其中3侧为假阳性;阴性29侧,其中1侧为假阴性。53侧SPECT颈淋巴显像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为95.5%(21/22)、90.3%(28/31)和92.5%(49/53)。8侧隐匿性转移淋巴结中SPECT显像检出7侧,检出率为87.5%(7/8)。结论:乳突区皮下注射^99mTc-DX105 SPECT颈淋巴显像对指导喉癌和下咽癌的临床分期及颈淋巴结清扫,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声门上型喉癌颈淋巴隐匿性转移及其处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声门上型喉癌颈淋巴隐匿性转移规律及其处理方法。方法 选择术前未行放疗、化疗的声门上喉鳞状细胞癌,临床N0M0病例,共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40~72岁,平均54.8岁;按UICC(1997年)标准分期1、28例,1318例,T44例。行主病变侧肩胛舌骨肌上颈清扫术(supraomohyoid neck dissecton,SOHND),将获得淋巴结逐一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其转移规律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首次颈清扫术30例中有6例颈淋巴结转移癌阳性,在2~3年随访中有3例发生对侧颈淋巴结转移,计有9例颈淋巴转移,隐匿性转移率同侧为20%(6/30),对侧为10%(3/30)。颈清扫术共获淋巴结527个,平均每侧17.6个。获转移阳性淋巴结10个,其中Ⅱ区9个,Ⅲ区1个,Ⅰ区无癌转移。喉及主病变侧颈部均无复发,2年无瘤生存率86.7%(26/30)。结论 声门上型喉癌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率达30%,采用Ⅱ、Ⅲ区的择区性颈清扫术处理其颈淋巴结(Ⅰ区可不必作为常规清扫区域)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保留甲状旁腺的新方法.方法 36例初治甲状腺癌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甲状腺内注射纳米碳,30 min后行Ⅵ区颈淋巴清扫术,将清扫标本分为黑染和非黑染组织.对照组直接行Ⅵ区颈淋巴清扫术.通过病理学检查,分别计数试验组中黑染组织、非黑染组织以及对照组的Ⅵ区清扫标本中的淋巴结总数量、淋巴结转移数量,检查有无甲状旁腺.结果 试验组中共有19侧Ⅵ区行颈清扫术,对照组中共有20侧Ⅵ区行颈清扫术.Ⅵ区清扫标本中,试验组中黑染、非黑染和对照组淋巴结的总数分别为177、9和124枚,转移淋巴结数分别为83、2和80枚,甲状旁腺数分别为0、7和8枚.清除的黑染组织中淋巴结数量高于对照组淋巴结数量,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检验,t=0.340,P=0.003).纳米碳的淋巴结黑染率为95.2%.在黑染组织中未发现甲状旁腺.结论 纳米碳注射可较好地标记出Ⅵ区淋巴结,而不会使甲状旁腺黑染.在Ⅵ区行颈清扫术时只清除黑染组织,保留未黑染组织,就可能既保证清扫的彻底性,还可使甲状旁腺得以保留.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舌活动部鳞癌病人临床检查颈淋巴结阴性(cN0)的隐匿性淋巴结转移在颈部各区的分布,显示舌活动部鳞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并指导舌活动部鳞癌cN0的分区性颈淋巴清扫的范围。方法:回顾分析33例cN0的舌活动部鳞癌行选择性全颈淋巴结清扫和挽救性颈淋巴结清扫术的病例,分析手术后病理阳性淋巴结(pN^ )在颈部各区的分布。结果:病理证实单个淋巴结转移14例,其中Ⅰ区淋巴结转移3例,Ⅱ区淋巴结转移7例,Ⅲ区淋巴结转移4例,Ⅳ区和Ⅴ区未见淋巴结转移,多个淋巴结转移19例,各区转移频率分别为:Ⅰ区27.45%,Ⅱ区39.22%,Ⅲ区31.37%,Ⅳ区0%,Ⅴ区1.96%。结论:舌活动部鳞癌cN0的颈部处理没有必要采用经典性全颈清扫术,建议行肩胛舌骨肌上的分区性清扫,即Ⅰ区清扫 Ⅱ区清扫 Ⅲ区清扫即可,避免全颈清术给患者造成的术后损害。  相似文献   

16.
喉癌颈部转移淋巴结分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回顾分析我院 1990年 4月~ 2 0 0 0年 4月收治的喉癌患者 2 89例颈部转移淋巴结的分布情况 ,指导颈清扫手术。方法 :将 2 89例分为 3组 :第 1组 :颈清扫术后有转移淋巴结的分布 (181例 ) ;第 2组 :术后病理诊断阴性淋巴结的免疫组化研究 (71例 ) ;第 3组 :未清扫者随访中再转移淋巴结的分布研究 (37例 )。结果 :第 1组清扫 2 4 2侧 ,颈部Ⅰ、Ⅱ、Ⅲ、Ⅳ、Ⅴ、Ⅵ区转移率分别为 2 .8%、98.3%、32 .6 %、15 .0 %、13.0 %、2 1.4 % ;第 2组 71例 ,其中 4 6例 (5 0侧 )免疫组化研究发现 13个淋巴结内有微灶转移 ,分布于 11例患者中 ,所有转移淋巴结均分布在Ⅱ区 ;第 3组 37例 ,施行挽救性手术共 4 5侧 ,Ⅰ、Ⅱ、Ⅲ、Ⅳ、Ⅴ区转移率分别为 2 .2 %、10 0 %、4 8.9%、2 6 .7%、13.3%。结论 :喉癌首先转移和主要转移部位为Ⅱ区 ,其次为Ⅲ区 ;Ⅳ、Ⅴ区发生率则较低 ,颌下区几乎不发生转移。喉癌患者的颈清扫应在常规清扫颈侧Ⅱ~Ⅳ区淋巴结的同时 ,根据病变范围情况行Ⅳ区的清扫 ,对颌下三角和颈后三角 (Ⅴ区 )在无影像学和术中证实的条件下 ,应予以保留 ,以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处理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我院2011-2012收治的13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所有患者在切除原发灶的同时均进行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临床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行颈侧区功能性淋巴结清扫术。结果:136例患者中央区淋巴结阳性率为56.6%(77/136),其中临床淋巴结阴性(cN0)患者,中央区淋巴结阳性率为47.5%(48/101),临床淋巴结阳性(cN1)患者,中央区淋巴结阳性率为82.9%(29/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没有增加手术风险的情况下,切除甲状腺癌原发灶的同时应该行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规律,为选择最佳手术方式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13年8月济南军区总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616例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616例有完整统计资料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病理诊断颈部淋巴结总转移率为58.77%(362/616),中央区(Ⅵ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8.70%(300/616),颈侧区(Ⅱ、Ⅲ、Ⅳ、Ⅴ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8.80%(239/616),原发肿瘤的部位、最大直径、是否累及包膜、是否为多发病灶及患者年龄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率有显著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肿瘤直径越大,转移到颈侧区的可能性越大。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Ⅵ区,术中应常规清除,其次依次为Ⅲ、Ⅳ、Ⅱ、Ⅴ区,对于患者原发肿瘤具有累及包膜、直径>1cm、多发病灶及位于双侧等特点应清扫颈侧区,术中快速病理检查颈侧区淋巴结病理状态,确定颈侧区淋巴结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影响梨状窝癌肿瘤对侧颈淋巴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术前没有接受其他治疗的96例梨状窝癌,通过随访资料分析肿瘤对侧颈淋巴转移与哪些因素相关。判定肿瘤对侧颈淋巴转移的条件是:①双侧颈淋巴清扫术后在肿瘤对侧可病理确诊的转移淋巴结(pN2c);②术后首先发现有肿瘤对侧转移的复发病例,其中除外有原发病灶的复发。结果96例中有31例出现肿瘤对侧颈淋巴转移,总转移率为32%。与T分期的关系是:T1无肿瘤对侧转移(0/3),T2病例中肿瘤对侧转移占18%(2/11),113占37%(22/60),T4占32%(7/22)。与N分期的关系是:NO病例中肿瘤对侧转移占12%,N1占13%,N2a占17%,N2b占39%,N2c占100%,N3占75%。与肿瘤是否过中线的关系是:过中线组肿瘤对侧转移为52%,未过中线组为18%。结论梨状窝癌随着T分期和N分期的增高,肿瘤对侧淋巴颈淋巴转移率有增高趋势。肿瘤过中线后肿瘤对侧淋巴转移率明显增高,应积极选择颈清扫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下咽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患者颈部淋巴转移规律,评价择区性颈清扫术(selective neck dissection,SND)在下咽癌颈淋巴转移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接受颈清扫术的下咽鳞癌患者63例,其中cN0患者17例,cN+46例.单侧SND共计15例;双侧SND共计22例;改良性颈清扫术(modified radical neck dissections,MRND)共计16例;一侧行经典性颈清扫术(radical neck dissections,RND)或MRND,另一侧行SND共计10例.随访48例(76.2%),随访时间范围为24~143个月,随访中位时间为41个月.结果 颈清扫术后发现淋巴结病理阴性(pN0)22例,淋巴结病理阳性(pN+)41例.95侧清扫标本中共发现106枚阳性淋巴结,其在颈部的分布如下:Ⅰ区0%,Ⅱ区47.2%(50/106),Ⅲ区33.0%(35/106),Ⅳ区11.3%(12/106),Ⅴ区2.8%(3/106),Ⅵ区5.7%(6/106).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cNO还是cN+下咽癌患者,对侧颈部都可出现淋巴转移和复发.在随访的48例中,共有18例(21例次)复发.颈清扫术后淋巴结复发主要分布在Ⅱ区和Ⅲ区(19例次).根据Kaplan-Meier方法计算3年生存率,pN0患者为58.1%,pN1患者为44.9%,pN2患者为41.1%.Cox同归分析:N分级是影响预后最重要的因素,pN1的危险比为1.7,pN2的危险比为2.2.结论 淋巴转移是下咽鳞癌最重要的预后因素.恰当的选择双侧SND,可以取得较满意效果,同时减少患者形态和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