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用CT扫描诊断涎腺疾病113例,男42例,女71例,年龄16~74岁。良性肿瘤50例:多形性腺瘤32例,腺淋巴瘤(Warthin瘤)4例,脂肪瘤11例,淋巴管瘤2例,神经纤维瘤1例。良性涎腺肿瘤的CT表现为腺体肿大,可见孤立的软组织肿物,CT值42±1.9HU(腮腺肿瘤)或48±5.1HU(颌下腺肿瘤),常在腺内生长,呈均质性结构,轮廓规整清晰。脂肪瘤轮廓不规整,CT值为-114.3±15HU。  相似文献   

2.
正常成人眼外肌的CT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用CT测量成人眼外肌正常解剖径线。材料与方法分别测量100例和80例冠状和横轴CT扫描双眼内、外、上、下直肌及上斜肌横径和高径。对用两种方法所测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正常成人六条眼外肌横径和高径平均值为内直肌4±0.7mm、10.7±1.0mm;外直肌3.7±1.0mm、10.0±1.0mm;上直肌9.6±1.0mm、3.9±0.9mm;下直肌8.8±1.0mm、4.4±0.8mm;上斜肌2.5±0.4mm、5.5±0.8mm。下斜肌高径2.6±0.4mm。视神经最大横径5.6±0.8mm。眼眶外侧壁与矢状面夹角47.5±4.8°。结论CT扫描对眼外肌的测量准确、全面且直观。横轴CT对眼外直肌横径的测量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3.
颈髓CT横断面测量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颈髓CT横断面测量对于诊断脊髓型颈椎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异常组选取 76例临床明确的脊髓型颈椎病的病人 ,正常 (对照 )组选取 6 8例临床排除脊髓型颈椎病及CT证实无椎管狭窄的正常人。全部进行C4~ 5 和C5~ 6 椎间盘螺旋CT扫描 ,并测量相关层面颈髓的矢状径和颈髓的横断面积。结果 :异常组的C4~ 5 椎间盘水平颈髓矢状径均值为 5 .90± 0 .78mm ,颈髓的横断面积均值为 76 .91± 11.5mm2 ,C5~ 6椎间盘水平颈髓矢状径均值为 5 .83± 0 .73mm ,颈髓的横断面积均值为 6 9.5 1± 10 .9mm2 ;正常组相对应的数据为 7.87± 0 .89mm ,95 .2 9± 12 .4mm2 ,7.75± 0 .82mm和 86 .35± 12 .0mm2 。上述两组数据两两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结论 :CT测量颈髓的矢状径和横断面积对于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成人髋白发育不良的CT测量评价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评价成人髋臼发育不良(acetabulardysplasia,AD)的CT测量诊断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33例成人AD及210例正常成人髋关节CT图像进行对照测量研究。结果 AD组与正常成人组股骨头内间隙分别为(1003±232)mm和(706±127)mm,前后唇长度之和分别为(375±072)cm和(510±051)cm,前后唇长度之和与股骨头直径比值分别为090±014和112±010,顶唇长度分别为(331±046)cm和(454±038)cm,顶唇长度与股骨头直径比值分别为085±011和101±006,前唇头距分别为(632±183)mm和(410±133)mm,后唇头距分别为(502±145)mm和(360±080)mm,臼头距分别为(978±305)mm和(534±234)mm,股骨头覆盖率为(3364±856)%[男(5003±695)%、女(5360±702)%],Sharp角分别为(4688±611)°和(3575±360)°,两组间指标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并提出了各项指标的正常值。认为“光头征”及托球征”为成人AD的直接CT征象。结论 CT测量诊断成人AD优于X线平片,能直接测量髋臼各唇的长度,了解髋臼各部分的发育状况,可作为一种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胆胰管扩张的CT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探讨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胆胰管扩张的异同。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 96例胰腺癌与 2 8例慢性胰腺炎的CT资料 ,每例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 ,层厚、间隔各 10mm ,局部病变区 5mm薄层 ,观测胆总管 (CBD)、主胰管、肝内胆管扩张情况。结果 胰腺癌胆胰管扩张发生率如下 :CBD 5 5 .2 % (5 3/ 96 ) ,平均直径 15 .3± 5 .0mm ;主胰管 45 .8% (4 4/ 96 ) ,平均直径 6 .2± 3.7mm ;肝内胆管 43.8% (4 2 / 96 ) ,左侧平均直径 10 .0± 3.1mm ,右侧平均直径11.1± 3.5mm。胰腺炎发生率如下 :CBD 6 0 .7% (17/ 2 8) ,平均直径 13.9± 4.0mm ;主胰管 42 .9% (12 / 2 8) ,平均直径5 .8± 3.2mm ;肝内胆管 46 .4% (13/ 2 8) ,左侧平均直径 8.2± 4.3mm ;右侧平均直径 9.5± 5 .0mm。胰腺癌主要表现为扩张的CBD于胰头内突然中断或变形 ,主胰管平滑扩张 ,“双管征”对提示诊断有重要意义。慢性胰腺炎则主要表现为扩张的CBD逐渐变细 ,主胰管不规则扩张 ,部分可见沿胰管分布的钙化和结石。结论 胆胰管扩张的CT特征对鉴别诊断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颌下腺多形性腺瘤的CT特征,以期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颌下腺多形性腺瘤的CT表现.结果:病灶均为单侧单发,位于腺体内16例,腺体外2例,呈类圆形或椭圆形13例,分叶状5例.平扫时病灶相对周边正常腺体为稍低密度9例,等密度4例,稍高密度2例,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合并低密度囊变区3例;病灶与周边腺体分界欠清12例,分界较清6例;病灶内均未见钙化.增强后病灶轻、中度强化,强化较均匀,在周边明显强化腺体实质勾画下边界清晰;3例病灶行双期扫描均具有渐进性强化特征.病灶最大径1.3~4.6cm,平均2.9cm.结论:颌下腺多形性腺瘤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CT增强有很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经导管闭合房间隔缺损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评价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继发孔型心房间隔缺损 (ASD)的疗效。方法  11例患者中男 3例 ,女 8例 ,年龄 4~ 46岁 (平均 2 5岁 )。术前经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房间隔缺损直径为 12~ 2 8mm ,平均 (18.5± 6 .1)mm。在透视及经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闭合ASD。结果  11例ASD直径的球囊测量值为 (2 5 .2± 8.3)mm(15~ 36mm) ,选择的封堵器直径为 (2 5 .4± 7.7)mm(15~ 36mm)。 11例封堵器置入均获得成功 ,术中无并发症。 2例术后即刻超声检查显示微量残余分流。术后 1周复查均无分流。结论 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ASD是一种有效的非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100例正常人脑底动脉直径的MR血管成像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测量并建立国人正常脑底动脉直径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正常值。方法 常规MR检查脑实质及脑动脉三维时间飞越法 ( 3DTOF)MRA检查脑底动脉表现无异常者 10 0例 ,其中男5 3例 ,女 47例 ,年龄 4~ 75岁 ,平均 45 8岁 ;≤ 14岁者 12例 ,>14岁者 88例。采用投影仪放大胶片间接测量法测量各脑动脉直径 ,分析其左右侧、年龄和性别上的差异性 ,并统计出各动脉直径的正常参考值。结果 各脑动脉直径测量值为 :眼动脉 (OphA)男为 ( 0 8± 0 2 )mm ,女为 ( 0 9± 0 2 )mm ;颈内动脉 (ICA)C2段男为 ( 3 0± 0 3)mm(≤ 14岁 )和 ( 3 5± 0 6 )mm( >14岁 ) ,女为 ( 2 8± 0 6 )mm(≤14岁 )和 ( 3 1± 0 5 )mm( >14岁 ) ;ICAC4段男为 ( 4 3± 0 6 )mm ,女为 ( 3 9± 0 6 )mm ;大脑前动脉(ACA)A1段男为 ( 2 1± 0 4)mm ,女为 ( 2 1± 0 4)mm ;前交通动脉 (ACoA)男为 ( 1 4± 0 4)mm ,女为( 1 3± 0 4)mm ;大脑中动脉 (MCA)M1段男为 ( 2 7± 0 4)mm ,女为 ( 2 6± 0 4)mm ;基底动脉 (BA)男为 ( 2 9± 0 5 )mm ,女为 ( 2 8± 0 4)mm ;大脑后动脉 (PCA)P1段男左为 ( 2 1± 0 5 )mm、右为 ( 2 0±0 5 )mm ,女左为 ( 2 0± 0 3)mm、右为 ( 1 9± 0 3)mm ;PCAP2段男为 ( 1 8± 0 4)mm  相似文献   

9.
正常成人垂体的磁共振测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正常垂体形态、测量其大小并探讨其与年龄、性别的变化关系。方法:选取300例非鞍区病变及内分泌症状的正常成年人。按性别、年龄分为5组:20~29岁组,30~39岁组,40~49岁组,50~59岁组及60岁以上组,每组男女各30例,MRI测量矢状位腺体及后叶前后径、高径以及垂体柄前后径;冠状位腺体宽径、高径及垂体柄宽径;比较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段上述各径线MR测量值的变化特点。结果:成人男、女正常垂体冠状高径分别为(4.01±1.08)mm、(3.99±1.37)mm,冠状宽径分别为(9.75±1.63)mm(、10.17±1.59)mm;矢状高径分别为(4.46±1.24)mm(、4.68±1.61)mm;前后径分别为(10.15±1.51)mm(、10.24±0.90)mm;垂体后叶矢状高径分别为(4.01±1.43)mm(、4.59±1.17)mm,前后径分别为(2.01±0.66)mm、(1.98±0.70)mm;垂体柄冠状宽径分别为(1.56±0.21)mm、(1.59±0.21)mm,前后径分别为(1.50±0.23)mm、(1.52±0.22)mm。垂体高径在20~29年龄组最大,有随年龄增大而逐渐减小趋势;垂体宽径及前后垂体后叶及垂体柄各径线有先增大后减小趋势。结论:成人垂体各径线随年龄的变化有先变大后减小趋势。各径线与年龄有一定统计学差异而与性别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慢性周围动脉闭塞的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价值。方法 :36例慢性周围动脉闭塞中 ,男 19例 ,女17例。年龄 38~ 6 9岁 ,平均 4 8.5± 6 .8岁。右下肢 11例 ,左下肢 16例 ,左上肢 6例 ,右上肢 3例。按治疗方式分为 3组 ,常规动脉内导管药物溶栓者 16例 (A组 ) ,改良动脉内导管药物溶栓者 12例 (B组 ) ,超声溶栓结合导管内药物溶栓者 8例(C组 )。溶栓后球囊成形者 13例 ,同时行内支架植入者 4例。结果 :36例慢性周围动脉闭塞均溶栓成功 ,无 1例产生并发症。A、B、C三组的平均溶栓时间分别为 18.4± 5 .8h ,9.6± 3.2h和 8.5± 2 .8h ,C组的溶栓时间明显短于A、B组 (P <0 .0 5 )。A、B、C三组的平均尿激酶量分别为 10 6 .8± 38.5万u ,112 .5± 2 5 .6万u和 4 5 .6± 12 .5万u ,C组的平均尿激酶用量明显少于A、B组 (P <0 .0 5 )。结论 :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是慢性周围动脉闭塞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腹腔转移瘤CT模拟定位立体定向适形放疗的剂量分布优势。方法 :选择腹腔转移瘤病人共 38例 ,在CT定位并确定计划靶区 (planningtargetvolume,PTV)后 ,采用三维适形治疗计划系统 (TPS) ,以尽量小的治疗区 (treatedvolume,TV)完全包绕PTV区的原则 ,设计适形野照射计划 ,利用TPS的剂量、体积计算功能评价本组病例适形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剂量分布特点和优势。结果 :38例患者PTV内平均最大剂量为 ( 115 .30± 5 .2 3) % ,最小剂量为 ( 88.0 0±2 32 ) % ,平均剂量为 ( 99.2 0± 1.2 0 ) % ;PTV区相应水平膀胱、肾脏、脊髓、肝脏等邻近正常重要器官的平均最大剂量分别为 ( 6 5 .4 5± 2 .2 3) %、( 35 .2 2± 1.32 ) %、( 6 0 .32± 1.13) %、( 2 6 .32± 2 .5 7) % ;平均剂量分别为 ( 30 .2 0± 1.6 6 ) %、( 2 6 .12±31 12 ) %、( 2 9.4 2± 1.0 2 ) %、( 15 .32± 2 .0 2 ) % ;(TV PTV) /TV值为 ( 7.2 2± 2 .32 ) %。结论 :采用适形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腹腔转移肿瘤 ,TV高度适形PTV ,从而使PTV受到高剂量照射的同时大大减少了邻近正常器官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12.
16层螺旋CT在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前的应用测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术前左心房、肺静脉和食管16层螺旋CT成像技术及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40例心房颤动患者在术前1-3天行多层螺旋CT(MSCT)检查,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重组并测量各肺静脉口直径、左心房至肺静脉第一分支的距离、食管与左心房后壁接触的范围、食管壁厚度、左心房后壁厚度以及左心房与食管间的脂肪垫厚度。结果共显示肺静脉165支,右上肺静脉口前后径和上下径分别为(16.3±3.1)mm和(19.0±2.6)mm;右下肺静脉分别为(16.4±3.6)mm和(18.0±3.5)mm;左上肺静脉分别为(14.4±3.0)mm和(18.4±3.6)mm;左下肺静脉分别为(12.6±2.8)mm和(17.0±2.8)mm。食管与左心房后壁接触的平均长度为(56±12)mm,在双上、下肺静脉水平与左心房后壁接触的食管平均宽度分别为(10±5)mm和(14±5)mm。60%的食管位于左心房后壁中线偏左,大致与左上、下肺静脉口平行;40%的食管沿左上肺静脉向右下肺静脉斜行走行。左心房后壁和食管前壁的平均厚度分别为(2.2±0.8)mm和(3.5±1.6)mm。95%的左心房与食管间可见脂肪垫,其平均厚度为(0.8±0.2)mm。结论应用MSCT造影增强扫描可清楚显示各肺静脉口直径、分支特征、走行以及有无发育畸形,同时还能评价食管与左心房的关系,为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的顺利实施提供重要解剖依据。  相似文献   

13.
3.0 T MR检测胸导管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3.0 T MR重T2WI技术对成人胸导管进行成像,并探讨病变对其形态的影响.方法 对139例患者进行胸腹部三维MR胰胆管成像(MR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MRCP),选取达到测量要求的97例,并分为正常对照组、门静脉高压组和胆管扩张组.观察乳糜池和胸导管的形态、位置、淋巴干、淋巴管等情况,并对其上下径、左右径和前后径等进行测量,探讨以上测量数值在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乳糜池的形态变异较大,73.20%(71例)为管状或梭形,84.54% (82例)位于第1、2腰椎水平之间,74.23%(72例)位于椎体中央的前方.乳糜池平均的长径、前后径和左右径分别为(26.94±10.24)、(4.86±2.01)和(4.96±1.89) mm.88例(90.72%)患者的胸导管从乳糜池上行后在第8~11胸椎水平逐渐转向椎体的左侧再继续上行.在正常对照组、门静脉高压组和胆管扩张组,胸导管的左右径分别为(3.58±0.95)、(4.83±1.33)和(3.65±1.57) mm,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5.638,P=0.005),其他数值在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3.0 T重T2WI MR技术可以对胸导管进行有效的显示和测量,门静脉高压影响胸导管的宽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99TcmO-4 唾液腺显像在角结膜干燥症颌下腺自体移植术前患者选择和术后判断移植腺体的活力、分泌功能及导管通畅中的价值。方法  12例重症干燥角结膜炎患者 ,均行99TcmO-4唾液腺显像 ,其中 9例行单侧自体腺体移植手术 ,术后再行99TcmO-4 唾液腺显像 ,其中 5例于术后 1周、1、3和 6个月进行动态及静态显像 ,观察移植腺体的形态、摄取显像剂情况及排泄管通畅与否。结果 术前 3例患者颌下腺显像不良 ,未行手术。 9例自体颌下腺移植术患者中 6例移植腺体摄取显像剂正常。但在早期 (1~ 4周 )除个别患者外 ,眼内均未见明显放射性分布 ;3个月后 ,6例患者眼内均有放射性分布 ,移植腺体功能均正常。 3例患者术后无泪液排出 ,其中 2例99TcmO-4 唾液腺显像阴性 ,手术证实为腺体坏死 ,1例经超声检查证实腺体无血运。另 1例移植腺体显像正常 ,但排泄导管不通 ,经冲洗导管后 ,眼内显影亦正常。结论 99TcmO-4 唾液腺显像可评估颌下腺功能 ,判断移植手术是否成功及有无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应用国产偏心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嵴内型 (IVSD)和肺动脉瓣下型室间隔缺损 (SVS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 8例室间隔缺损患者 ,其中IVSD 2 2例 ,肺动脉瓣下型缺损6例。男 15例 ,女 13例 ,年龄 3~ 34岁 ,平均 (12 .4± 5 .9)岁。封堵器由两个圆形盘片和连接腰组成 ,腰部长 2mm ,两侧盘片呈不对称型 ,左心室侧的盘片呈偏心型 ,靠主动脉侧的边缘为 0mm ,与其相对的边缘为 6mm ,右心室侧的盘片比腰部直径大 4mm。在X线透视和经胸超声引导下 ,经 7~ 10F鞘管通过股静脉途径放置封堵器。结果 左心室造影测量的缺损直径 2~ 12mm ,平均 (4 .5 4± 1.93)mm。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 0~ 1mm ,平均 (0 .35± 0 .4 5 )mm。 2 2例IVSD患者封堵全部成功 ,6例SVSD中 4例封堵治疗成功 ,1例合并微量主动脉瓣返流。 2例因缺损大而放弃封堵治疗。未发生其他并发症。X线暴露时间9~ 4 0min ,平均 (14 .0 7± 5 .19)min ,操作时间 4 0~ 15 0min ,平均 (5 9.81± 17.76 )min。结论 国产偏心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可以成功封堵IVSD和部分SVSD ,近期疗效佳 ,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分析颌下腺混合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颌下腺混合瘤的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轴面平扫和增强扫描,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为单侧单发病灶。平扫7例密度低于正常腺体,4例呈等密度,2例密度不均匀,病灶与正常腺体分界不清,13例患侧腺体均增大,肿瘤均未突出腺体包膜,与周围组织的脂肪间隙仍存在;增强扫描病灶强化程度均低于正常腺体,表现为轻至中度强化,3例病灶内出现大小不等圆形低密度影。病灶直径1.4-3.2 cm。结论:颌下腺混合瘤CT表现具有良性肿瘤的特点,结合临床病史,CT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嵴内型和肺动脉瓣下型室间隔缺损的经导管封堵治疗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 评价应用国产偏心型室间隔缺损 (VSD)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嵴内型 (IVSD)和肺动脉瓣下型室间隔缺损 (SVS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 8例VSD患者 ,其中IVSD 2 2例 ,SVSD 6例。封堵器由 2个圆形盘片和连接腰组成 ,腰部长 2mm ,两侧盘片呈不对称型 ,左心室侧的盘片呈偏心型 ,靠主动脉侧的边缘为 0mm ,与其相对的边缘为 6mm ,右心室的盘片比腰部直径大 4mm。在X线透视和经胸超声引导下 ,经 7~ 10F鞘管通过股静脉途径放置封堵器。结果 左心室造影测量的缺损直径 2~ 12mm ,平均(4 .4 5± 1.93)mm。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 0~ 1mm ,平均 (0 .35± 0 .5 )mm。 2 2例IVSSD患者封堵全部成功 ,6例SVSD中 4例封堵治疗成功 ,1例合并微量主动脉瓣返流。 2例因缺损大而放弃封堵治疗。未发生其他并发症。X线曝光时间 9~ 4 0min ,平均 (14 .1± 5 .2 )min ,操作时间 4 0~ 15 0min ,平均 (5 9.8± 17.8)mm。结论 国产偏心型VSD封堵器可以成功封堵IVSD和部分SVSD ,近期疗效佳 ,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8.
正常中脑导水管脑脊液流动磁共振定量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运用磁共振相位对比电影法非侵袭性测量中脑导水管脑脊液流动方向、流速及流量改变情况。方法 :测量 15例正常志愿者 (年龄 2 1~ 4 7岁 ,平均 31 4岁 )中脑导水管脑脊液流动情况 ,在正中矢状位T1WI图像上选择垂直于导水管层面 ,编码速率 2 0cm/s。测量相应层面导水管截面积 ,计算相应导水管区脑脊液流量 ,并研究在一个心动周期内CSF流动改变情况。结果 :正常中脑导水管脑脊液流动在一个心动周期内表现为双向流动 ,即收缩期向下流动和舒张期向上流动 ,收缩期平均向下峰流速和舒张期平均向上峰流速分别为 12 6 7± 3 5 8mm/s和 11 5 8± 3 96mm/s,平均向下及向上流量分别为 1 311± 0 74 0ml/min(0 0 18± 0 0 12ml/心动周期 )和 1 0 6 8± 0 5 6 8ml/min(0 0 14± 0 0 0 9ml/心动周期 ) ,平均净流量为 0 2 6 0± 0 2 4 9ml/min(0 0 0 4± 0 0 0 4ml/心动周期 ) ;脑脊液向下流动平均最大峰速发生在一个心动周期的R波后平均 18%时间点 (心动周期的 5 7ms,平均心动周期 85 7ms) ,向上最大峰流速出现在心动周期的 87%时间点 (心动周期的6 86ms,平均心动周期 85 7ms) ,而逆向流动发生在R波后平均 4 4 %~ 5 8%时间点 (心动周期的 343~ 4 5 7ms,平均心动周期85 7ms)。结论 :磁共振相位对比  相似文献   

19.
作者介绍4例右侧躯干下部钝器伤肾上腺出血的CT、US和MR表现。男女各2例,年龄6个月至40岁。4例均在伤后24小时内行层厚10mm的连续CT扫描。显示肾上腺血肿边缘清楚,平均2.5×2.8cm大小,密度与未增强的肝脏及正常肌肉相同或略高。3例表现肾上腺床内血肿,未显出腺体。1例为尾部肿大,其肢位于肿块之后。4例中的3  相似文献   

20.
低剂量螺旋CT肺部扫描对肺密度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螺旋CT扫描剂量、层厚是否对肺密度有影响 ,以决定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测得的肺密度值能否适用于低剂量螺旋CT。资料与方法 对 2 0名志愿者进行胸部螺旋CT扫描 ,采用 5种不同参数重复扫描 :低剂量 (5 0mA) ,层厚 8mm、5mm、3mm ;常规剂量 (2 0 0mA) ,层厚 5mm、3mm。分别在主动脉弓、气管隆突、下肺静脉干平面测量肺密度 (HU) ,计算不同剂量、层厚平均肺密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低剂量CT扫描 3种层厚中 8mm的肺密度值为 - 793± 4 5HU ,5mm为 - 80 0± 4 6HU ,3mm为 - 80 2± 5 1HU ,三者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层厚 5mm的肺密度值 ,低剂量为 - 80 0± 4 6HU ,常规剂量为 - 80 1± 37HU ,两者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层厚 3mm的肺密度值 ,低剂量为 - 80 2± 5 1HU ,常规剂量为 - 80 5± 4 9HU ,两者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结论 扫描剂量和层厚对肺密度没有显著影响 ,低剂量螺旋CT值可以参考常规剂量扫描测得的肺密度值来判断有无肺气肿等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