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应用普伐他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应用普伐他汀的疗效.方法对首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病人30例早期予普伐他汀10mg/d,观察治疗后发生梗死后心绞痛,冠心病死亡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的情况,并比较服药前后血小板聚集度(PAg)、纤维蛋白原(FG)及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结果应用普伐他汀使心梗后心绞痛发生率、冠心病死亡率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下降,PAg、FG、CRP下降.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服用普伐他汀效果肯定,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应用普伐他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应用普伐他汀的疗效。方法:对首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病人30例早期予普伐他汀10mg/d,观察治疗后发生梗死反心绞痛,冠心病死亡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的情况,并比较服药前后血小板聚集度(PAg)、纤维蛋白原(FG)及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结果:应用普伐他汀使心梗后心绞痛发生率,冠心病死亡率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下降,PAg、FG、CRP下降。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服用普伐他汀效果肯定。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抗血小板治疗,对降低病人病死率、改善机体残疾率的临床疗效。本试验简称CAST临床试验。方法:采取多中心、随机、双盲治疗。对发病48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经头颅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或临床检查基本排除出血性脑卒中即可入选。每日口服阿司匹林160mg或安慰剂4周。结果:自1993年11月至1997年4月全国413家医院共入选21106例病人。治疗期间阿司匹林组死亡343例,较对照组(死亡398例)下降14.0%(P=0.04)。再发缺血性脑卒中阿司匹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1.6%比2.1%,P=0.01)。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阿司匹林组较对照组略有增加,但差别不显著(1.1%比0.9%,P>0.1)。结论:本项研究显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进行早期抗血小板治疗,可显著降低住院期间死亡率及再发脑卒中发生率,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病人的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系统评价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ST-AMI)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应用计算机检索美国国立生物医学信息中心PubMed医学数据库、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2007年第3期)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资讯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医学数据库,同时筛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收集氯吡格雷联用阿司匹林治疗ST-AMI的随机和半随机对照试验,两名评价员独立评价文献质量和提取资料,并采用RevMan 4.2软件对资料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10个研究,52 43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与单用阿司匹林比较,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能降低任何原因导致的死亡(RR=0.91,95% CI为0.85~0.97)、再发心肌梗死(RR=0.80,95%CI为0.72~0.89)、脑卒中(RR=0.81,95% CI为0.68~0.96)、心肌梗死后心绞痛(RR=0.35,95% CI为0.19~0.66)、冠状动脉内血栓(RR=0.73,95% CI为0.64~0.83)和降低死亡、再发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的联合终点事件(RR=0.89,95% CI为0.84~0.95)的发生率;(2)改善心力衰竭和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7,95% CI为0.92~1.03;RR=1.14,95%CI为1.00~1.30;P>0.05);(3)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与单用阿司匹林比较,并发症出血相似(RR=1.1l,95% CI为0.92~1.34). 结论 与单用阿司匹林比较,联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能降低ST-AMI患者的死亡(任何原因)、再发心肌梗死、脑卒中及梗死后心绞痛、冠状动脉内血栓和降低死亡、再发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的联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但在改善心力衰竭和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方面两者疗效相当.短期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与单用阿司匹林发生出血并发症相似.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的近期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原发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近期疗效。方法:204例AMI患发病0.5-26h内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冠状动脉闭塞,仅对梗死相关血管直径行TPCA及原发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结果:全组204例患再通197例,成功率96%,发病至血管再通的时间1-27h,平均5.6h,PTCA失败7例,其中心包填塞2例,钢丝不能通过2 ,术中死亡2例(均发生在伴有心源性休克的前壁心肌梗死患),率为0.9%,5周内死亡2例(经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心功能未明显改善,死亡心功能不全),2-6个月死亡6例(因再发心肌梗死而死亡,总死亡率4.9%。结论:AMI后早期(6h内)成功的再灌注可挽求涉死的心肌,缩小梗死面积和明显降低死亡率,即使 在较晚时间(>12h),病人仍有胸痛及ST段抬高,使梗死的血管再通仍可达到治疗的目的。早期充分的再灌注可明显改善患的预后,急诊TPCA治疗,可命名开通闭塞血管的届时时间提前,PTCA后残余狭窄甚微,再灌注血流充分,极少发生恢复期心肌缺务及心功能不全,在条件的大型A,TPTCA治疗AMI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出血高危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应用小剂量替格瑞洛抗血小板聚集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出血高危老年AMI患者100例,根据应用替格瑞洛治疗剂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PCI术后均给予阿司匹林每次100 mg,每天1次。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替格瑞洛每次90 mg,每天2次;观察组给予替格瑞洛每次45 mg,每天2次;持续治疗1年。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1周血小板聚集率;随访1年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MACCE)发生及出血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性别、年龄、BMI及合并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1周,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高于对照组(P均<0.05)。随访1年,两组心源性死亡、支架内血栓形成、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等MACCE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总出血发生率(10%)低于对照组(26%)(P<0.05)。结论出血高危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小剂量替格瑞洛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但不增加MACCE...  相似文献   

7.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5,11(2):112-112,117
疾病 急性心肌梗死;目的 探讨联合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及β受体阻断药美托洛尔(倍他乐克)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3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两支以上病变,未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A组)、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负荷剂量组(B组)、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组(C组)。观察1年,记录3组病人的临床终点事件和不良反应情况。终点事件为心绞痛发作、急性心肌梗死、死亡、脑卒中、严重出血。结果联用氯吡格雷使心绞痛发作、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出血发生率与阿司匹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严重出血者增加。结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可作为抗血小板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梗死延展和早期再梗死的临床特点,并发症和预后。方法:10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中发生梗死延展和早期再梗死的病人11例为1组,未发生为2组,就两组梗死发生部位,心功能分级,并发症,住院期间病死率等进行对比。结果:发生梗死延展和早期再梗死病人的心功能,并发症发生率(100%),病死率(55.6%),均显大于未发生梗死延展和早期再梗死组。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过程中发生梗死延展和早期再梗死梗死部位多发生于前壁,广泛前壁(72.7%),严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需严密监测,积极治疗以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75例AMI患者在发病12小时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并对73例的梗死相关动脉行急诊PCI,随访1~12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73例接受PCI的患者中7例行单纯PTCA,66例(88%)置入支架;2例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例术中发生室颤,复律无效死亡,共有3例于住院期间死亡。随访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1.6%(8/69),其中2例猝死,4例出现再梗死,2例因支架内再狭窄行再次PCI。结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可有效地使梗死相关动脉再通,成功率高,死亡率低,近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32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5年6月~2008年9月共32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在我院行急诊直接PCI治疗,观察介入治疗效果,患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死亡、非致命性再梗死、靶血管再血管化治疗)的发生率。结果PCI成功率为87.5%,术后住院期间死亡2例,MACE发生率为6.25%;出院后临床随访30例患者,随访时间3~39个月,无死亡和再发心肌梗死发生,5例患者在术后10~12月时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未发现支架内再狭窄。结论急性STEMI患者行急诊直接PCI治疗,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充分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肝素进行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替罗非班可显著降低直接PCI术后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β受体阻滞剂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多项大型临床试验均显示早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以降低心肌梗死病人的总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猝死及非致死性再梗死的发生.同时对β受体阻滞剂的保护作用的机制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基层医院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无条件做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早期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发病3h内符合溶栓条件的104例AMI患者实施瑞替普酶(Reteplase)溶栓治疗。溶栓前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血型、心肌酶谱及心电图,给予吸氧、镇静、止痛、心电监护。溶栓前口服阿司匹林300mg,静脉推注肝素5000IU,然后2min内静脉推注瑞替普酶10MU,间隔30min再静脉推注10MU。第1次静脉推注肝素1h后开始静脉点滴肝素700-1000IU/h,持续24-48h。结果104例AMI患者中有94例溶栓后符合冠状动脉再通指标,可判断为再通,再通率为90.4%。住院死亡7例(6.7%),脑出血1例(0.96%),消化道出血3例(2.9%),牙龈出血17例(16.3%)。结论基层医院对AMI患者在无条件做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早期溶栓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近10多年来的溶栓治疗使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发生了质的变化。急性心肌梗死的处理重点已从过去的预防和治疗恶性心律失常转移到减少梗死范围和预防再梗死及心室重构方面,突出了心肌的挽救。引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为:大面积梗死导致泵功能衰竭,出现致命的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或心脏停搏,心脏破裂,再梗死,梗死扩展和心室扩张。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早期临床研究提示80%~90%的病人有冠脉血栓堵塞。AMI后如能及时溶解梗死相关冠脉内的血栓,则可降低死亡率,维持左室功能并改善预后。AMI的范围可通过溶解血栓,增加心肌血流,改善氧的供需而缩小。再梗死可  相似文献   

15.
心肌梗死病人临床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心肌梗死的治疗在过去数十年发生了很重要的变化 ,改善了病人的近期和远期愈后。 60年代CCU的建立 ,能早期检出致死性心律失常 ,并立即给予除颤 ,使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病死率从原来的 3 0 %降到 15 % ;溶栓治疗的开展 ,改变了AMI的病程 ,冠状动脉内血栓的溶解 ,缩小了梗死的范围 ,梗死相关的冠状动脉再通 ,已被证实减少了短期和远期病死率和病残率 ,病死率下降到 10 %以下。AMI急性期后应用倍他乐克 ( β -blocker)和阿司匹林 (Asprin) ,提高了生存机会 ,降低了再梗死率 ,对危险因素的控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近来证实降低血脂能使…  相似文献   

16.
比较抗血小板制剂第斯格瑞 (trifusal)和阿斯匹林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预防心血管事件上的药物疗效和耐受性。试验采用双盲对照多中心连续性系统研究 ,实验对象均为 2 4小时内发病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病例随机化分组 ,并分别给予第斯格瑞 (trifusal) 6 0 0 mg或阿斯匹林 30 0 mg每日一次 ,服用 35天。最初的试验终点为死亡 ,非致死性心肌再梗死或非致死性脑血管事件 ,其次为这些事件的单独发生率和紧急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在 80 %检验效能内纳入的 2 12 4份有效病例 ,经整理最初的试验数据 ,已经证实两组治疗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接受零假设检验…  相似文献   

17.
老年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糖增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老年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血糖增高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1 2 8例老年非糖尿病AMI患者早期血糖增高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 ,并与非糖尿病AMI血糖正常者进行比较。结果 血糖增高组病人的合并症、病死率及大面积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血糖正常组 (P <0 0 5)。结论 老年非糖尿病AMI早期血糖增高提示病情重 ,其梗死面积大、并发症多及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8.
规范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专家共识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大量的研究奠定了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基石地位,新近的抗栓试验协作组汇总分析显示,阿司匹林使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高危患者的血栓性血管事件和非致死性卒中分别减少四分之一,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减少三分之一,血管性死亡减少六分之一。但在国内对于脑卒中的二级预防用药尚未达成一致,为规范阿司匹林在脑血管疾病的应用,中华内科杂志编辑部特约请国内心血管和神经学科专家充分讨论并最终达成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阿司匹林规范应用的专家共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尽早、有效、合理的抗血小板治疗无论是对于开通梗死相关冠状动脉还是防止再梗死等临床事件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替罗非班是一种高选择性非肽类、短效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具有很强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20.
辛伐他汀早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口服辛伐他汀早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研究 176例胆固醇正常的AMI患者 ,在给予溶栓、抗血小板、抗凝和抗缺血治疗同时 ,其中 10 1例接受口服辛伐他汀 2 0mg d持续治疗至少 3个月 (辛伐他汀组 ) ,另 75例未接受辛伐他汀治疗 (非辛伐他汀组 )。随访观察两组患者首次入院后 1年的终点事件发生率〔死亡、再次非致死性AMI、再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和再入院率。结果 :辛伐他汀组与非辛伐他汀组比较 :1个月的死亡率 (4.95 %∶14 .6 7%P <0 .0 5 ) ,1年的死亡和再次非致死性AMI复合发生率 (10 .89%∶2 2 .6 7%P <0 .0 5 )、心绞痛发生率 (13.86 %∶2 7.0 2 % ,P <0 .0 5 )、再次PCI或CABG率 (8.90 %∶2 1.33% ,P <0 .0 5 )、再入院率 (14 .85 %∶2 8.0 0 % ,P <0 .0 5 )均显著降低 ,无肌病和严重肝功能损害。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 :高龄、左前降支病变、广泛前壁AMI与死亡、再次AMI和心绞痛复合终点发生率呈正相关 ,而左室射血分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辛伐他汀、PCI则与之呈负相关。结论 :AMI胆固醇正常患者早期口服辛伐他汀 2 0mg d能减少 1年的死亡和心脏缺血事件发生率 ,用药安全、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