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致心律失常作用,由于其发生较为隐匿,不为临床所重视,直至1989年心律失常抑制实验(CAST)的结果发表之后,人们才提高了对抗心律失常药物所致心律失常作用的认识及重视程度。本文仅就抗心律失常药致心律失常的定义、基本机制、预防等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2.
3.
4.
5.
在乡镇卫生院及社区诊所接诊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室性早搏的病人 ,对于这类病人 ,应如何掌握用药原则 ?过早搏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在健康人或无器质性心脏病者中常见 ,称良性早搏。良性早搏与精神、情绪、过度疲劳、过多吸烟、饮酒、喝浓茶有关。老年人中良性早搏十分常见。患有心脏疾病 ,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病、心肌炎时 ,更易出现室性早搏。良性早搏如症状不明显 ,不需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应加强锻炼 ,增强体质 ,保持情绪稳定 ,戒烟 ,少饮酒和浓茶。不少良性早搏病人的自觉病状是精神紧张所致 ,医护人员的… 相似文献
6.
抗心律失常药物引起心律失常在临床上表现形式有二种,即缓慢型心律失常和快速型心律失常。 1.缓慢型心律失常 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窦性静止、房室传导导阻滞等。抗快速型心律失常药都可能诱发缓慢型心律失常,如Ⅰ类(钠通道阻滞剂)、Ⅱ类(β-受体阻滞剂)、Ⅳ类(钙拮抗剂)抗心律失常药及洋地黄可引起极度窦性动过缓或窦性静止,大剂量或高浓度时可引起房室传导阻滞,原有房室传导延迟者,当使用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丙吡胺、氟卡胺或思卡胺等药物时,可发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7.
抗心律失常药物均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所谓致心律失常作用(prorrhythmia)是指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使原有心律失常恶化或引起新的心律失常.致心律失常作用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有些致心律失常作用明显与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其相关疾病有关,称为原发性致心律失常作用.当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发生需要某些调节因素如血药浓度过高,药物相互作用,电解质紊乱和心肌缺血等存在时,称为继发性致心律失常作用. 相似文献
8.
9.
心律失常治疗的目的是终止或预防心律失常复发。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是肯定的,但往往存在致心律失常作用及负性心力等风险。事实上,心律失常还有多种非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以下称非药物治疗)的方法。1去除病因去除病因是首要的,特别是在治疗严重心律失常时易被忽视。酸、碱及电解质平衡紊乱:如碱中毒、酸中毒、高/低钾、高镁、高钙、低铜等。药物及药物作用: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别是IC及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洋地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医学杂志》2007,5(5):20-20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有时也会引起心律失常,其发生原因可能与用药剂量不当、药物相互作用、病人机体状况等影响因素有关,其中以用药剂量不当、药物相互作用有关的影响最大。通常在服用抗心律失常药过程中,如出现下列情况则要考虑是药物所致: 相似文献
11.
12.
张振起 《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08,(16):1933-1933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多数学者赞成仅对恶性心律失常或有明显自觉症状者进行治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适应证:①室性期前收缩Lown分类Ⅱ级以上;②室上速(PSVT)有或无心功能不全;③室颤(vF)或多形性室速;④预激综合征(WPW)伴房颤(AF);⑤Q—T延长综合征等。 相似文献
13.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多数学者赞成仅对恶性心律失常或有明显自觉症状者进行治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适应证:①室性期前收缩Lown分类Ⅱ级以上;②室上速(PSVT)有或无心功能不全;③室颤(vF)或多形性室速;④预激综合征(WPW)伴房颤(AF);⑤Q—T延长综合征等。 相似文献
14.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20例分析杨龙雄(广西龙胜县人民医院龙胜县541700)关键词心律失常;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ADD)主要用于治疗心律失常,但本身可引起或加重心律失常。笔者近年来遇见ADD致心律失常20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 相似文献
15.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多数学者赞成仅对恶性心律失常或有明显自觉症状者进行治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适应证[1-3]:①室性期前收缩Lown分类Ⅱ级以上;②室上速(PSVT)有或无心功能不全;③室颤(VF)或多形性室速;④预激综合征(WPW)伴房颤(AF);⑤Q-T延长综合征等. 相似文献
16.
<正> 任何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有治和致心律失常的双重作用,但临床上往往忽视其致心律失常作用。随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广泛应用及众多的新抗心律失常药物相继问世,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和/或加重心律失常频有发生,这一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和重视,现将我们遇到的11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见附表。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正> 按照现有的分类方法,抗心律失常药物分为细胞膜稳定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和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物等四类。但近年来随着临床药理学的深入研究,发现除上述经典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外,还有一些药物具有良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称之为“非抗心律失常药物”。且这些药物副作用小,已被临床应用。本文将就其应用范围、作用机理及用法等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