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陈晨  高群  卢贤映 《安徽医学》2015,36(6):731-732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单孔腹腔镜辅助经脐孔切口对50例下消化道出血患儿进行治疗,于脐孔置入单孔腹腔镜 Trocar,探查肠管,找到憩室或重复畸形肠段后,行憩室楔形切除术、肠重复畸形囊肿剥离或病变肠管切除及肠吻合术。结果50例患儿的手术中,48例发现小肠畸形,行腹腔镜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平均60 min;平均住院天数为5 d。术中发现并病理检查证实为梅克尔憩室45例、小肠重复畸形3例、2例未发现病变肠管。术后24 h进流质饮食,术后3天换药,切口无红肿出院。无脐疝、肠瘘及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单孔腹腔镜对因梅克尔憩室或肠重复畸形引起的下消化道出血具有诊断与治疗价值,且具有创伤小、切口隐蔽、外形美观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腹腔镜诊治小儿消化道出血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下对小儿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 1996年5月~2004年2月对22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患儿行腹腔镜探查术。结果 本组腹腔探查22例中,发现多种小肠畸形。其中包括Meckel憩室11例.回肠重复畸形9例,肠壁血管瘤1例,小肠息内1例。病变均位于小肠,22例手术均成功。结论 对于小儿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合并有小肠畸形的诊断及治疗,腹腔镜辅助下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的优点,适用于开腹之前的另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3.
1996年 1月~ 1999年 3月 ,我院经选择性腹腔内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检查确诊肠道血管畸形出血 7例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7例中男 4例 ,女 3例 ,年龄 15~ 79岁 ,平均 5 9 8岁。病史 1天~ 4年。临床表现均为消化道出血 ,其中 3例反复发作黑便或暗红色大便 ,2例近期间断性便血 ,2例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本组行DSA检查前 ,5例行电子胃镜检查除外上消化道出血。 4例同时行纤维结肠镜检查 ,有 2例诊断结肠血管畸形。 2例行放射性核素99mTc扫描检查 ,确诊出血部位 1例。有 3例在外院行气钡双重造影检查 ,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及全长型纤维结肠镜在小肠病变致原因不明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出血期间行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术中应用olympus CF-LB3B(全长型)纤维结肠镜检查小肠病变致原因不明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4例。结果末段回肠平滑肌肉瘤1例,行部分末段回肠切除,术后5年无复发;空肠溃疡并出血1例,行部分空肠切除术,术后2年无复发;空肠黏膜下小动脉瘤出血1例,行空肠部分切除,术后3年无复发;回肠黏膜下血管畸形出血1例,行部分回肠切除,术后4年无复发。4例术后均无并发症,无死亡。结论术前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对小肠病变致原因不明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术前定位定性有确诊意义,对术中内镜检查有指导性作用。术中应用全长型纤维结肠镜对进一步准确定位定性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有决定性意义。术前血管造影配合术中内镜检查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阳性率。  相似文献   

5.
叶再元 《浙江医学》1997,19(2):111-112
肠道血管畸形常以下消化道出血和贫血为临床特征,过去因对其缺乏足够的认识,难以确诊,自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开展以来,才逐渐认识到本病是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我院1993年1月至1995年3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肠道血管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8例,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情况:本组8例,男1例,女7例。年龄19~70岁,平均50.8岁,其中55岁以上6例。病史最短1个月,最长为7年。均表现为反复便血,其中2例引起出血性休克。 2.检查与治疗结果:本组所有病人均先行纤维胃镜检查,排除上消化道出血。再作纤维肠镜检查,发现盲肠及升结肠粘膜有血管畸形伴出血2例,阳性率为25%。然后作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发现系膜血管有异常6例,阳性率达75%。病变位于盲肠及升结肠6例,行右半结肠切除、回肠横结肠端端吻合。病变位于小肠2例,行小肠部分切除端端吻合。病理报告均为血管异常伴出血,术后出血均停止。随访时间最长2年3个月,最短2个月,均未发现有再出血。  相似文献   

6.
肠道血管畸形所致消化道出血临床并非少见 ,由于缺乏相应的检查手段和对本病认识不足 ,往往导致漏诊。近十几年来随着选择性腹部动脉造影开展 ,肠道血管畸形病例检出率逐渐增多。作者收集到经血管造影诊断 14例肠道血管畸形所致消化道出血病例 ,结合有关文献报告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 14例 ,男性 9例 ,女性 5例 ,年龄 38~ 75岁 ,平均 62 .5岁。病史 1天至 14年。临床表现均为黑便 ,无 1例呕血 ,其中 10例反复黑便并慢性失血 ;3例间断性便血 (便血量每次 2 0 0~ 4 0 0ml) ;1例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 (出血量每次 >10 0 0ml)。血红…  相似文献   

7.
消化道重复畸形致下消化道反复大出血病例少见,现将我们遇到的一例报告如下:患儿男性,6岁,主因反复发作性腹痛、便血、消瘦、贫血2年住院.患儿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脐周及上腹部阵发性疼痛,有恶心、食欲不振,无  相似文献   

8.
我院1992年11月~1998年12月,门诊与病房共诊治小儿消化道出血104例,其中经胃肠X线钡餐透视、纤维胃镜检查确诊为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30例,均由内科保守治疗,效果满意,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30例患儿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新生儿1例,3岁1例,~5岁3例,~7岁8例,~9岁10例,~14岁7例,病程1d~6年,多数在6个月~2年。1.2 临床症状与体征 3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患儿中呕血4例,便血21例,呕血伴便血者5例。呕血或便血伴有腹痛24例,呕血或便血伴有贫血者20例,呕血或便血伴有循环障碍者1例。原发性溃疡伴出血者27例,继发性溃疡伴出血者3…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明原因中下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与治疗价值. 方法 16例急性或慢性反复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全部为中下消化道出血,全部经Seidinger's方法股动脉插管进行靶血管造影后进行诊断与介入治疗. 结果 定位诊断率100%,定性诊断率86%,病变性质分为:肿瘤性病变5例,血管性病变11例,其中血管畸形4例,动脉瘤3例,慢性血管病变4例.16例出血患者全部治愈. 结论 血管造影对不明原因中下消化道出血病变诊断和治疗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初诊时80%出血原因不能确定,出血部位的判断更是困难。我科采用选择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不仅可明确病变的部位和性质,而且对病变血管行栓塞治疗,共27例,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收集消化道大出血患者27例,男性19例,女性8例。其中因肝胆手术后经T管引流出血5例;十二指肠溃疡出血7例;胰腺炎伴大出血3例;其余均为原因不明的呕血和便血,均表现反复大量的呕血和便血,出血量均在1000ml/d。2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行右侧股动脉穿刺插管,选择性将导管插入腹腔干开口,肠系膜上、下动脉或肝固有动脉行造影检查确定出血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消化道大出血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机制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2年l0月我院收治的25例消化道大出血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同期50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消化道大出血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时,患者年龄大、死亡率高、既往疾病多。结论:消化道大出血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对于年龄大、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患者需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Dieulafoy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5年来我院确诊的33例Dieulafoy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结果:21例患者首次内镜下止血成功未发生再出血,4例内镜下止血效果不佳行栓塞治疗或外科手术,1例直接外科手术治疗,7例无活动性出血患者经内科保守治疗未发生再出血。结论iDieulafoy病可经内镜检查确诊,内镜治疗是Dieulafoy病的首选方法,对于内镜治疗失败的患者可行栓塞治疗或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筛选长期以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致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心血管、消化科132例长期接受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患者,采用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经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高血压、幽门螺杆菌(H.P)感染、年龄、饮酒史及吸烟史(按贡献大小)5个变量是长期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长期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应特别注意其有较高的上消化道出血风险,应控制血压,根除H.P,戒酒,戒烟,减少危险因素的聚集发生.  相似文献   

14.
肝外胆管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总结肝外胆管癌的诊治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方法回顾分析242例肝外胆管癌临床资料及部分获临床切除病例的随访资料。结果上段胆管癌168例(69.4%)、中段胆管癌18例(7.4%)、下段胆管癌56例(23.2%)。超声和CT联合检查术前梗阻部位和病变性质确诊率分别提高到97.0%和94.9%。近5年上段、中段和下段胆管癌临床切除率分别提高到50.0%、50%和71.4%。随访显示有肝门区转移者临床切除后1年复发率73.9%,3年复发率100%,平均复发时间术后9.6月。未见转移者切除术后1年复发率13.3%,3年复发率71.4%,平均复发时间术后17.5月。复发的主要原因为肝及肝门区转移。主要并发症为肝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上消化道出血和腹腔感染等。结论胆管癌病例数近年上升趋势明显。超声和CT联合应用一般能够确定诊断,应尽量避免有创和介入性检查。扩大手术切除范围并尽可能切除肝门区淋巴、神经纤维、脂肪和纤维结缔组织,甚至包括右侧腹腔神经节,有利于减少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联合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及治疗体会。方法:51例在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的基础上,经腹以管状吻合器离断吻合食管下段而切断肌层及黏膜层血管(即联合断流术),预防门静脉高压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分析联合断流术围手术期准备、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术后营养支持、术后治疗及并发症的处理等。结果:痊愈出院50例,病死1例,吻合口瘘1例,吻合口狭窄1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腹水23例,发热9例。随访7年,无再次出血。结论:联合断流术是治疗门静脉高压预防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儿童过敏性紫癜6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虹 《四川医学》2011,32(9):1427-1428
目的分析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8月~2010年5月61例儿童过敏性紫癜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及治疗经过。结果 61例患者无1例死亡。所有患者出院时皮疹均消退,随访3个月有8例复发。3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均治愈,未发生失血性休克等并发症。25例紫癜性肾炎中11例门诊复查小便仍有镜下血尿。有3例住院期间即诊断为肾病综合征,另有2例门诊复查尿蛋白(+++),再次住院后确诊肾病综合征。结论过敏性紫癜经过早期正规的治疗后多数预后良好,对于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要加强对症支持治疗,对于有肾脏损害高危因素者应加强随访,注意小便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分析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对婴儿出生后发育的影响及防治对策。方法:对我院2001~2006年48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病例进行分析。结果:48例中有26例表现为抽搐,前囟饱满;18例有全身散在出血点;20例有惊厥、易激惹;6例有呕血、便血;16例注射部位出血不止。结论:①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所致颅内出血率达83.3%,预后不良。②早期诊断,早期治疗。③母乳喂养的母亲口服维生素K1,新生儿出生时肌注维生素K1。  相似文献   

18.
乔宪伟  杨月娥  马民杰 《当代医学》2009,15(17):280-281
目的评价PSA血管造影诊断和介入治疗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2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分别行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DSA造影检查。DSA表现有明确出血的采用栓塞治疗,不宜栓塞部位出血的行垂体后叶素灌注治疗。随访1~3个月。结果62例中43例血管有异常表现,表现为造影剂外溢征23例、新生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征3例、动脉瘤4例、血管畸形13例,43例中,栓塞治疗27例,有明确血管出血的23例、血管异常4例。药物灌注治疗29例,血管异常药物灌注治疗16例。无血管异常灌注血管加压素13例。结论DSA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动脉栓塞或药物灌注治疗出血性病变创伤小、安全、高效。  相似文献   

19.
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伴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宋扬  沈洪  刘全达 《中国全科医学》2006,9(10):791-792,795
目的总结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伴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4年我院诊治的28例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其中9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结果28例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病因分别为急性胰腺炎(7例)、慢性胰腺炎(13例)和胰腺肿瘤(8例);9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中分别为1例、5例和3例,表现为反复呕血、血便/黑便,伴有出血性休克,平均单次出血量>1000ml。诊断主要依靠超声、CT和内镜,彩色Doppler可以发现脾静脉主干栓塞,增强CT可以明确胃底周围静脉扩张和/或脾静脉主干栓塞,胃镜检查显示主要为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患者中3例行内镜下硬化治疗,成功1例;7例脾脏切除后成功止血。结论对于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若无出血症状,只需治疗原发疾病;脾脏切除术是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合并消化道出血的确切治疗措施,内镜硬化治疗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20.
先天性肺囊性病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儿童先天性肺囊性病的诊治经验,探讨手术时机和方式。方法1993年1月至2006年5月,手术治疗52例先天性肺囊性病患儿,男26例,女26例,平均年龄3.5岁,包括新生儿16例。术前诊断主要依靠X线胸片和胸部CT。病种包括:先天性肺囊肿37例,先天性肺大叶气肿6例,肺隔离症10例。肺囊肿行肺叶切除27例、囊肿摘除8例、肺楔形切除2例;肺大叶气肿中5例有呼吸窘迫,均行肺叶切除术。肺隔离症中包括叶内型3例,叶外型7例,均手术切除。结果无手术死亡,近期主要并发症包括反复气胸1例、少量胸腔积液1例、肺炎2例。所有病人均痊愈出院。随访病人中1例肺囊肿复发,术后3年再次行左下肺叶切除术。其余病人均恢复良好,肺功能正常。结论小儿先天性肺囊性病应早诊断、早手术,对有明显压迫症状和呼吸窘迫者应急诊手术。手术是先天性肺囊性病的主要治疗方法,肺叶切除是标准术式,术后肺功能均可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