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成人肠套叠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本组48例,2例钡灌肠复位,46例手术治疗,小肠部分切除吻合20例,小肠Meckel憩室切除1例,右半结肠切除术13例,左半结肠切除术7例,横结肠切除术3例,回盲部套叠复位后固定2例。结果46例手术后恢复良好。2例钡灌肠复位成功者术后先后发现都为结肠癌。结论成人肠套叠以手术治疗为宜,应尽早手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灌肠复位小儿肠套叠38例,探讨X线腹平片对小儿肠套叠诊断的价值,空气灌肠对小儿肠套叠诊断和复位,B超对肠套叠检查,钡灌肠对小儿肠套叠诊治.比较各种检查方法在小儿肠套叠诊断和治疗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共收集笔者所在科室灌肠复位小儿肠套叠38例,男30例,女8例.年龄3个月至3岁,均为原发性肠套叠,灌肠复位后,复位率为90%.通过对多种肠套叠影像诊断作比较.结果 对小儿肠套叠诊断部分病例腹平片才有X线征象,B超检查是肠套叠非常有效的辅助检查,钡灌肠时可见到钡剂前进受阻呈充盈缺损,在适当压力下,套入部退向回盲部,但由于钡灌肠对复杂型套叠诊断率低还有穿孔的危险,现在已少用,而在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所有病例,均可见肠管内的套入部呈软组织块影.结论 是X线腹平片对小儿肠套叠诊断有局限性,钡灌肠对肠套叠有穿孔的危险,尽量少用,B超检查是肠套叠最方便且无创伤的辅助检查,有关文献认同诊断符合率达到85%左右,而空气灌肠为小儿肠套叠的确诊提供准确的诊断方法,而确诊后能行复位治疗的,即可在透视中空气灌肠,复位率为90%.而快速、安全、成功并发症少等优点,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放射科医生有必要熟悉和掌握小儿肠套叠的各种诊断,以及复位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小儿小肠型肠套叠自发复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潍坊市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69例小肠型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手术组,将可能影响小儿小肠型肠套叠自发复位的13项因素(性别、月龄、病程、发热、腹痛、呕吐、腹部包块、果酱样便、腹胀、腹腔积液、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套叠直径、套叠长度)进行单因素分析和 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判断预测因素是否与患儿小肠套叠的自发复位有关。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程、发热、腹部包块、果酱样便、腹胀、腹腔积液、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套叠直径和套叠长度9项因素与小肠套叠能否自发复位密切相关;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有6项因素可预测小肠套叠患儿是否需紧急手术,其作用强弱依次为果酱样便、套叠直径、腹部包块、病程、套叠长度、腹胀。结论小儿小肠型肠套叠大部分是暂时性的,具有自发复位的特点,果酱样便、套叠直径、腹部包块、病程、套叠长度、腹胀是患儿小肠套叠自发复位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小儿肠套叠经灌肠复位后再套叠者临床常见,而手术整复后近期再套叠临床少见。常因失去警惕或临床表现不典型而延误诊断和治疗。我院收治3例,报告如下。例1.男,3.5个月。因阵发性哭闹伴果酱样大便12小时入院。行回肠结肠套叠复位术。术后恢复正常,第7天再度出现急性肠梗阻表现,于第11天再次剖腹见距回盲部30cm处回回肠型套叠,经松解复位获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肠套叠患儿发病年龄和时长、体重与套叠深度、复位成功率及空气灌肠压力的相关性,以期对疾病的治疗决策及病情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肠套叠患儿425例的临床资料。运用SPSS软件Kendallde(r_K)和Spearman(r_S)非参数相关系数相关性检验分析发病年龄、时长、体重与套叠深度(分为回盲部及升结肠、结肠肝曲、横结肠和结肠脾曲至肛门)、复位成功率及空气灌肠压力的相关性。结果:年龄与复位成功情况呈正相关(r_K=0.243,r_S=0.282,P0.05),与空气灌肠压力、套叠头深度均呈负相关(r_K=-0.870、-0.201,r_S=-0.114、-0.250,P0.05);体重与复位成功情况呈正相关(r_K=0.222,r_S=0.267,P0.05),与套叠头深度呈负相关(r_K=-0.175,r_S=-0.226,P0.05),与空气灌肠压力无关(r_K=-0.035,r_S=-0.049,P0.05);发病时长与复位成功情况、套叠头深度均呈负相关(r_K=-0.134、-0.090,r_S=-0.159、-0.116,P0.05),与空气灌肠压力无关(r_K=-0.005,r_S=-0.007,P0.05);空气灌肠复位压力与复位成功情况呈负相关(r_K=-0.286,r_S=-0.325,P0.05),与套叠头深度呈正相关(r_K=0.177,r_S=0.215,P0.05),复位成功情况与套叠头深度呈负相关(r_K=-0.092,r_S=-0.099,P0.05)。结论:发病年龄小、体重轻及临床表现出现早的原发性肠套叠患儿,套叠深度深、复位成功率低,穿孔等并发症出现风险更大;发病年龄越小,空气灌肠复位压力越大,但体重及发病时长并非空气灌肠复位压力的可靠评估因素;患儿发病年龄、体重及发病时长可能对评估套叠深度、空气灌肠复位压力及复位成功率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儿童小肠型肠套叠( small bowel intussusception,SBI)超声筛查特点,探讨影响儿童SBI自发复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9年12月~2023年3月收治且临床资料保存完整的SBI患儿69例,根据临床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SBI自发复位影响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影响因素与患者SBI自发复位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热、炎症、腹痛持续时间、腹腔包块、果酱便、外界或药物刺激、套叠肠管长径、套叠肠管宽度、腹腔积液、腹腔肠系膜淋巴结肿大10项因素与SBI自发复位有密切相关性;多因素分析表明,患儿炎症、腹痛持续时间、腹腔包块、套叠肠管长径、套叠肠管宽度、果酱便是自发复位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超声筛查是诊断儿童SBI比较准确与安全的影像学方法,根据儿童SBI自发复位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儿童保健是提高儿童SBI自发复位的有效措施,为该类疾病的临床干预及临床咨询提供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梁昌富 《海南医学》2001,12(7):38-38
目的 探讨自制遥控气钡灌肠机治疗肠套叠的效果。方法:用自制遥控气钡灌肠机行空气灌肠治疗肠套叠。结果:40例肠套叠中36例复位成功,其中1例间隔4小时后再次复位成功,成功率达90%。结论:若没有机械化的肠套叠复位机,用自制的遥控气钡灌肠机治疗肠套叠,同样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是早期治疗肠套叠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小儿原发性肠套叠早期再套叠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320例原发性肠套叠复位成功的患儿临床资料,收集记录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发病季节、轮状病毒感染情况、禁食时间)、灌肠方式(空气灌肠、温盐水灌肠)及超声特征(,否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根据,否再套叠分为分为有再套组(27例)与无再套组(293例),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出肠套叠灌肠治疗成功后再套叠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儿发生再套叠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有再套叠组与无再套叠组在性别、禁食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发病季节、轮状病毒感染与否、灌肠方式(空气灌肠、温盐水灌肠)及,否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发病季节、灌肠方式、,否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轮状病毒感染均,再套叠发生的影响因素(OR=2.511、1.584、3.352、3.232、4.212).结论 小儿原发性肠套叠复位后早期再套叠发生的影响因素分别为年龄、发病季节、灌肠方式、,否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轮状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探讨成人肠套叠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诊断和治疗。方法复习有关文献资料,回顾分析、总结78例成人肠套叠的临床表现、类型、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阵发性腹痛69例,恶心呕吐54例,腹部包块48例。引起套叠主要原因是良性肿瘤(26例)、恶性肿瘤(23例)、炎性水肿(12例)。71例接受手术治疗,7例行钡灌肠复位。78例均康复出院。结论成人肠套叠多由器质性病变引起,临床表现主要为阵发性腹痛、腹部包块、恶心、呕吐等,无特异性临床症状;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腹部B超、CT检查,结合腹部钡透、肠镜等辅助检查,可提高术前诊断率,确诊主要依据术中探查。治疗以手术为主,注意维持体液平衡,加强营养支持,术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肠套叠诊疗过程中一些容易忽视的操作细节及其可能导致的后果,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随机抽取1998年9月-2009年7月我院120例小儿肠套叠病例,做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采用X线透视下钡剂灌肠造影。结果11例患儿造影术中未能复位,采取手术治疗,5例患儿复位后再次复套(其中4例钡灌肠后再次复位,1例采取手术复位、固定),32例患儿术后有腹泻或伴发热症状,28例球囊插管的囊壁染有少许鲜血,44例患儿造影术中球囊导管脱出,复位失败,再次做钡灌肠造影复位。结论钡灌肠造影可清晰显示肠套叠部位,并于造影术中行治疗复位,可使患儿免受外科手术打击,如果不注意一些诊疗细节,可致一些不必要的并发症发生,增加患儿痛苦。  相似文献   

11.
顾斌 《海南医学》2009,20(12):137-138
目的探讨超声对小儿肠套叠伴套叠内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61例小儿肠套叠的声像图特征。结果161例均经空气灌肠及手术复位证实,其中48例套叠内见淋巴结,48例中有4例复发。结论超声不仅是小儿肠套叠的首选影像学检查,而且能发现套叠内淋巴结,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小儿急性肠套叠21例空气灌肠复位术后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顺琼  王育英  张华 《四川医学》2001,22(6):601-601
我院自 1990年 6月至今 ,采用简易空气灌肠复位法对 2 1例小儿肠套叠进行复位治疗。现将护理体会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2 1例 ,男 2 0例 ,女 1例 ,年龄 30天~ 14月。起病时间 4~ 18小时 ,有血便者 7例。1 2 术后情况 :2 1例均复位成功 ,复位后均有发热 ,T>39 0℃ 12例 ,腹胀 17例 ,急性胃扩张 1例 ,复位 2 4小时后套叠复发 2例。1 3 结果 :2 1例患儿经积极治疗 ,精心护理 ,无 1例发生死亡。套叠复发 2例 ,由于护理措施正确 ,观察及时 ,经行手术治疗 ,亦获痊愈出院。2 护理体会2 1 一般情况的观察与护理 :小儿…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回顾性探讨52例X线透视下加压气钡灌肠治疗婴幼儿肠套叠的操作方法。结果表明,受加压结肠肠管宽度达5cm时,肠内压力约为100mmHg,较易使套叠肠管脱套。  相似文献   

14.
婴幼儿肠套叠超声与X线诊断对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将婴幼儿肠套叠的二维超声与X线检查的有关问题进行对照分析,方法:取一连续时间段,对超声诊断为肠套婴幼儿再行空气灌肠X线检查,对X线检查也确诊为肠套叠者即行空气灌肠复位,未能复位的则行外科手术处理。对超声诊断为肠套叠者而X线检查不支持其诊断的,由临床继续观察,对仍不能排除肠套叠者施行剖腹探查。结果:根据超声图像作出肠套叠诊断者125例,此125例再经空气灌肠X线检查,发现套叠块119例,未发现套叠块6例,在X线未发现套叠块的6例中,有4例临床症状继续存在,后经剖腹探查证实为肠套叠,且均为小肠套叠。超声误诊2例,X线误诊4例,结论:本组超声检查与X线检查诊断肠套叠的准确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超声检查对于各种类型的套叠均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而空气灌肠X线检查对于单纯小肠套叠及发生于小肠内的其它罕见套叠则较难发现。  相似文献   

15.
小儿肠套叠152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少锋  吴至声 《广东医学》2002,23(5):517-518
目的:探讨小儿肠套叠的病因,套叠紧密的原因及手术方法,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手术治疗的小儿肠套叠152例进行分析。结果:152例中发现肠坏死37例,有器质性病变25例,复磁叠57例,行手法复位112例,肠切除吻合术38例,肠造瘘术2例,治愈150例,死亡2例,结论:肠套叠原因多样,套叠时间长,复套叠,继发套叠是决定手术的因素,术中应注意手术方法,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肠套叠是儿童常见急腹症,治疗方法包括在X射线下低压钡灌肠、空气灌肠或外科手术。本文应用SWY-A型电控肠套叠诊疗仪,作结肠测压后注入稀钡,使肠套叠确诊,然后应用预定容量的空气及预定压力使其繁复,复位过程中监测肠腔内压力及其变化,复位后患儿症状消失,现将6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肠套叠整复中采用稀硫酸钡溶液(以下简称稀钡)的操作技巧。方法:肠套叠患儿用稀钡灌肠诊断并整复,采用间歇加压法不断调整体位并适当腹外加压一系列技巧,尽可能提高复位率。结果:采用稀钡整复小儿肠套叠154例复位113例(73.4%),74例套头在结肠肝曲以内者,复位成功63例(85.1%);57例套头在结肠脾曲与肝曲之间者,复位成功45例(78.9%),35例套头在直肠与结肠脾曲之间者,复位成功4例(11.4%)。结论:采用稀钡溶液整复肠套叠在把握好适应证的情况下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消化内镜直视下根据镜下所见套叠情况注入适当空气使小儿肠套叠复位的手段,为此类病人的治疗开辟一个全新有效的方法。方法经临床症状、体征和超声诊断,并行消化内镜检查明确为小儿急性肠套叠患儿22例,在与小儿外科医师协作排除行急诊手术的情况下,在消化内镜直视下注入空气后肠套叠渐复位,复位后观察回盲瓣结构正常,继续进入回肠末端观察,小肠已完全通畅和完全复位。分析消化内镜直视下充气复位小儿肠套叠整复成功率与肠套叠发生时间、套头所在部位之间的关系。结果内镜直视下注入空气复位成功21例,成功率95.45%,其中1例因较长时间未能完全复位后立即行外科手术复位。复位成功率与患者全身情况、肠套叠持续时间、肠套叠的病理种类有一定关系。结论消化内镜直视下充气复位小儿肠套叠是一种效果确切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在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建议在排除急诊外科手术治疗的情况下作为此类疾患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讨论胃术后远期并发症的X线影像学特征,探讨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在胃术后随访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历年来因胃十二指肠良、恶性病变行胃大部切除或全胃根治术后随访呈阳性的14例病例中的13例采用气钡双对比造影,1例行碘水造影和CT检查。结果14例中炎性病变5例,溃疡3例,套叠1例,残胃癌2例,复发癌3例。均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结论胃术后并发症形式多样,影响患者术后生存质量,需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尤其是恶性并发症。而消化道气钡双对比造影因其经济、无创、易行,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我院外科于1998年遇到胃空肠输出袢套叠一例,已行手术治愈,现报告如下:患者男,52岁,因上腹阵发性绞痛伴呕吐2d,呕血1d于1998年8月4日以上消化道出血;残胃癌急诊入院,因胃溃疡于1978年行B胃切除术。入院时左中上腹可触及12cm×12cm包块,质中,表面光滑,有压痛,因腹痛剧烈,频繁呕鲜血,在输血、补充血容量后急行剖腹探查,见胃内有一约10cm×10cm包块,紫红色,为空肠输出袢套入胃腔内所致。复位被套入肠管长约30cm,复位后肠管恢复正常血运,术后恢复良好,随访一年余无复发。讨论:胃空肠输出袢套叠发病罕见,目前认为原发性肠套叠发病的基本条件与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