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总结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的经验,分析其疗效及并发症。方法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26例,慎重选择适应证,全麻下乙状窦后径路,找到三叉神经,根据痛区将其后1/3或2/3剪断。结果全部病例面部疼痛均消失,存在面部麻木感、耳聋、头痛、颅内感染、口角单纯疱疹、面瘫、脑脊液鼻漏、出血等并发症。结论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疗效肯定,良好的技术是降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康爽  刁玉领 《黑龙江医学》2019,43(5):446-448
目的研究三叉神经周围的解剖学构筑情况,为临床上认识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共9具尸头标本(女性4具、男性5具,年龄范围51~75岁,平均年龄60.8岁)应用于本实验研究。其中3具制成轴位薄层E12塑化切片(2 mm),用于神经根表面蛛网膜结构的研究;6具尸头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显微解剖,观察三叉神经周围膜性结构的特点。此外,对50例年长患者(40~77岁)、48例年轻患者(6~20岁)的磁共振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分别作为年长组和年轻组。在轴位T1加权像上对三叉神经根与正中线所成的角度进行测量,并在两组间进行比较。结果沿着三叉神经根的全长都有蛛网膜小梁附着于表面,而且有一部分蛛网膜深入到美克尔氏腔;在左侧,三叉神经根与正中线所成角度的平均值在年长组为9.40°(SD,5.19°),在年轻组为13.57°(SD,6.27°);在右侧,年长组为10.13°(SD,3.54°),年轻组为14.14°(SD,5.38°)。两组相比较,该角度值在年老组要小于年轻组(left,P=0.001,right,P=0.000)。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根会发生移位,我们考虑为脑组织萎缩下沉所致。神经根全长周围都有蛛网膜小梁附着,推测神经根移位后,神经根周围的蛛网膜小梁结构会对神经根产生栓系作用,可能是导致三叉神经痛的发生的一个因素,尤其是那些术中未能发现血管压迫的病例,我们主张沿三叉神经根全长对其进行松解。  相似文献   

3.
患者 ,女 ,5 8岁 ,8年前始出现发作性左面部灼痛 ,服用卡马西平能暂时缓解 ,近 1年来增大服药量但疼痛仍不能耐受而要求手术治疗。入院查体 :神志清 ,言语流利 ,颅神经无异常 ,眼底检查可见动脉变细 ,血管僵硬 ,四肢活动正常 ,全身感觉无异常。颅脑CT检查无异常发现。入院诊断 :三叉神经痛 (左Ⅲ支 )。遂于入院后第 7天在全麻下以左耳后小切口开颅行左桥小脑角区探查术 ,术中见三叉神经根部无受压迹象 ,即行三叉神经感觉根后 2 / 3切断术 ,止血无误后关颅。术后病人神志清 ,对答流利 ,面部疼痛明显缓解 ,术后 7h病人感觉头痛 ,逐渐出现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介绍脊髓束切断术对三叉神经的疗效.方法 对2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三叉神经脊髓束切断术治疗.结论 三叉神经脊髓束切断术是治疗本病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治愈率高,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120例三叉神经痛,行耳后小切口入路,感觉根部分切断,对术中未发现继发病因的36例,同时取感觉根组织行病理检查,取得了良好治疗效果和病因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三叉神经痛治疗中应用微血管减压术(MVD)与用微血管减压术联合感觉根部分切断术(PSR)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三叉神经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行MVD治疗,观察组行MVD联合PSR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经2年随访,观察组疼痛消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在三叉神经痛治疗中,MVD联合PSR近期及远期疗效显著优于单纯MVD,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观察三叉神经撕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撕脱三叉神经,观察3年后的疗效。结论:三叉神经撕脱术临床疗效可靠,术式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经枕下入路行三叉神经感觉根大部切断治疗三叉神经痛176例(其中3例因复发再次手术),死亡2例,死亡率1.13%。文章着重讨论本入路手术的优缺点及其术中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为临床手术提供有关三叉神经根的解剖学资料。方法 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头部标本26具(52例),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三叉神经根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结果 ①与三叉神经根关系密切的血管包括小脑上动脉(SCA)、小脑下前动脉(AICA)及基底动脉的脑桥支。②三叉神经根动脉主要发自基底动脉的脑桥支(出现率为43.5%)和AICA(出现率为41.2%)。结论 SCA,SICA及基底动脉的脑桥支在行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腋神经、桡神经与肱骨相关结构的关系,为手术治疗肱骨近段骨折寻求安全入路提供必要的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85例(男56例、女29例)成人的防腐上肢标本,确认腋神经、桡神经在肱骨后方的位置关系,测量各相应结构间的距离,并计算其与肱骨最大长的百分比。结果:肱骨最大长为306.65 mm,其他相关结构间的距离及其占肱骨最大长的百分比分别为:肱骨最近端至腋神经58.10mm、19.01%;腋神经至肱骨肌管入口60.17 mm、19.63%;肱骨肌管入口至外侧肌间隔59.22 mm、19.34%;肱骨最近端至肱骨肌管入口118.49 mm、38.64%;肱骨最近端至外侧肌间隔177.75 mm、58.95%。结论:腋神经和桡神经分别走行于肱骨的上1/5(AB)段和中1/5(CD)段,此二区为相对危险区,而中上1/5(BC)段没有大血管和神经走行,故选择此区作为肱骨近段骨折的手术入路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隐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的逆行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隐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起源、走行、分布、吻合及外径,2侧成人新鲜下肢标本灌注1/10中国墨汁,观测营养血管的血供范围。结果:隐神经的营养血管在其神经束间及神经旁相互吻合构成丰富的血管网,并借分支与筋膜皮支所形成的皮下筋膜血管网沟通,营养筋膜皮肤。结论:以隐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可设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踝足部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4.
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腓浅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的筋膜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侧经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腓浅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吻合及外径;2侧成人新鲜下肢标本墨汁灌注,观测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的墨染范围。结果:腓浅神经有伴行营养血管,其伴行血管在其神经束间及神经旁相互吻合构成丰富的血管网,并借分支与筋膜皮支所形成的皮下筋膜血管网沟通,营养筋膜皮肤。结论:可设计带腓浅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筋膜皮瓣,顺行或逆行转位修复邻近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胰腺疾病的诊治提供解剖学基础资料。方法:解剖观测了30例胰腺标本的相关结构。结果:胰管至少有6种类型。主胰管与胆总管汇合在十二指肠壁外者83.3%,在壁内者占16.7%,汇合角度绝大部分为锐角(45°左右),主胰管开口0.2-0.4 cm,平均0.3 cm。胰、胆管共同通道的长度约0.5 cm,其开口多位于十二指肠降部中、下1/3交界处后内侧壁大乳头处。结论:了解胰管的变异类型在临床上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三叉神经痛治疗方法的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三叉神经痛是剧烈性疼痛疾病的代表,治疗方法大致分为无创疗法与手术疗法。本文详细介绍了药物疗法、神经阻滞疗法、脑神经血管减压术、伽玛刀疗法等,并对其优缺点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7.
以上臂皮神经及其伴行血管为蒂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上臂皮神经及其伴行血管为蒂岛状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2 8侧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上肢标本上 ,对上臂皮神经及伴行血管的起源、走行、分支及外径进行解剖观测 ,并研究营养血管与皮肤血供的关系。结果 :上臂所有皮神经均有伴行营养血管 ,其伴行血管在其神经束间及神经旁相互吻合构成丰富的血管网 ,并借分支与筋膜皮支所形成的皮下筋膜血管网沟通 ,营养筋膜皮肤。结论 :以上述 4条皮神经及其伴行血管为蒂 ,可分别设计顺行或逆行岛状皮瓣或游离皮瓣 ,修复临近部位、手部的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三叉神经末梢阻滞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探讨三叉神经痛的保守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01年6月~2006年6月确诊的3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应用硫酸镁、维生素B12、曲安奈德混合液在相应颌骨孔阻滞,联合2%利多卡因、地塞米松、曲安奈德、维生素B12的混合液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每5天一次,连续4次。应用视觉模拟评分,进行疼痛评估,测定治疗前后VAS指标,治疗后3、6、12个月采用三叉神经痛治疗后国际评分标准电话随访。结果32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统计分析:VAS治疗前9.6±1.2,治疗后3个月1.59±0.83,6个月2.00±1.20,12个月2.50±1.31,总有效率3个月93.75%,6个月84.33%,12个月78.13%。结论该疗法镇痛效果明显,无副作用,操作简单安全,无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加巴喷丁应用于老年带状疱疹后三叉神经痛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1月,2010年5月收治的60例老年带状疱疹后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卡马西平、维生素肌肉注射、神经阻滞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加巴喷丁,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30例中治愈17例,显效12例,总有效率为96.7%(29/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7%(26/30)(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口服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效果确切,见效快,能明显缓解患者症状,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下颌第三磨牙牙冠形态与牙根形态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观测牙冠形态探索其牙根形态,为下颌第三磨牙拔除的难易度估计提供参考。方法:200例有明确年龄、性别记录的下颌第三磨牙,使用齿规测量牙冠高和牙根长、同时清点记录牙冠牙合面牙尖数和区分记录牙根形态,最后统计出该牙的平均冠高和根长、聚类分析冠长与牙根数的关系、牙尖数与牙根数间的相关关系。结果:①下颌第三磨牙平均冠高6.5 mm和平均根长11.2 mm,当牙冠增高时其根长度相对变短;②牙冠越高其牙根分叉及根数增加的可能性就越大;③牙尖数增多时,其牙根的数目也就越多。结论:通过观察下颌第三磨牙的牙冠高度和牙合面牙尖数目的改变,可间接推导该牙的根形态及数目,这有助于在拔除该牙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