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辛伐他汀治疗早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早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与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发病后予辛伐他汀20 mg口服,共6个月;对照组未用他汀类药物,其他均按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组梗死后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冠心病死亡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他汀类药物可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危险的发生,减少冠心病病死率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猝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治疗早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临床安全性。方法将64例ACS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方法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结果对照组32例中发生心血管死亡4例、复发性心绞痛15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3例,共发生心血管事件22例,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69.7%(22/32);观察组32例中无心血管死亡病例、发生复发性心绞痛5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2例,共发生心血管事件7例,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0.3%(7/32)。观察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氟伐他汀早期治疗ACS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研究背景 1.抗血小板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1)阿司匹林治疗急性期心肌梗死的疗效 阿司匹林显示出早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在80年代后期开展的ISIS-2研究中,17000例病人早期服用阿司匹林162 mg,5周可以降低早期死亡危险约1/4,非致死性再梗死和脑卒中约1/2。综合分析ISIS-2及几项小规模的同类临床试验显示,对AMI病人进行为期数周的早期抗血小板治疗,可使严重心血管事件(死亡、非致死性再梗死或脑卒中)发生的危险性下降近1/3。其绝对疗效相当于每治疗1 00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可减少40例严重心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病人动脉硬化程度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在本院治疗的110例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病人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2组病人均进行降糖降压等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2组病人的血脂水平、动脉硬化程度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病人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 05)。治疗后观察组病人的心踝血管指数(CAVI)低于对照组,踝肱指数(ABI)高于对照组(P0. 05)。随访1年,观察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为7. 27%(4/55),低于对照组的21. 82%(1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 55%(8/55),对照组为9. 09%(5/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人的动脉硬化程度有良好的改善效果,并能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治疗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CHD)为全球首位致残致死病因。研究证实,他汀药可降低心血管病发病率及死亡率,亦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死亡风险。然而鉴于他汀药存在一定的严重毒副反应,因而某些AMI后患者不愿继续服用或被迫停用他汀药。但迄今关于AMI后撤停他汀药对其预后的综合不利危害尚未清楚,本文就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依折麦布联合他汀对比单用他汀对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水平的影响,以及对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数据库,时间为建库至2016年11月30日,检索所有依折麦布联合他汀对比单用他汀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进行偏倚风险评估,应用Revman5.3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6篇,研究对象共计19 45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独应用他汀相比,联合治疗可显著降低血清TC、LDL-C与TG,未能升高HDL-C,可减少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与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但最终未能减少心血管病死亡(OR=0.99,95%CI:0.88~0.92,P=0.93)。结论:与单独应用他汀比较,依折麦布联合他汀可显著降低LDL-C、TC及TG水平,可以减少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但未减少心血管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对心肌梗死(心梗)及脑梗死(脑梗)患者预后影响强度比较。方法连续入选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于2014年1月至2017年2月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但无脑血管疾病患者233例和初发急性脑梗死并且无心血管疾病患者233例,对其进行随访,将自行停用他汀类药物者定义为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差,随访结果显示,心梗患者中有29例自行停用他汀类药物(A组,n=29),脑梗患者中有49例停用他汀(B组,n=49),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MACE事件),探讨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对两种疾病的影响强度。结果无论心梗患者还是脑梗患者,他汀类药物停药的首位原因均为缺乏对药物的正确认识(心梗:41%,脑梗53%);心梗患者停药后致死性心梗的发生率较高(21%vs. 4%,P0.05);脑梗患者停药后非致死性脑梗的发生率较高(16%vs. 3%,P0.05);进行生存分析后发现,无论是心梗患者还是脑梗患者,他汀类药物停药后总体MACE事件、全因死亡及联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结果相当(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停药对心梗及脑梗患者预后影响强度相当;应加强医患沟通,增加患者对药物的认识,提高药物依从性,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他汀类降脂药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血脂调节作用。方法选择2002年6月—2005年6月住院的9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所有病人均常规治疗,治疗组加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睡前顿服,出院后继续用药。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半年后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下降及高密度脂蛋白(HDL)增高程度;治疗1年后梗死后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脏性死亡发生率等。结果治疗组治疗半年后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下降(P<0.05);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上升,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半年后血脂各项指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年后治疗组梗死后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P<0.05),而心律失常、心脏事件死亡发生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血脂调节有益,且可以降低梗死后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应用普伐他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应用普伐他汀的疗效.方法对首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病人30例早期予普伐他汀10mg/d,观察治疗后发生梗死后心绞痛,冠心病死亡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的情况,并比较服药前后血小板聚集度(PAg)、纤维蛋白原(FG)及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结果应用普伐他汀使心梗后心绞痛发生率、冠心病死亡率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下降,PAg、FG、CRP下降.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服用普伐他汀效果肯定,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应用普伐他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应用普伐他汀的疗效。方法:对首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病人30例早期予普伐他汀10mg/d,观察治疗后发生梗死反心绞痛,冠心病死亡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的情况,并比较服药前后血小板聚集度(PAg)、纤维蛋白原(FG)及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结果:应用普伐他汀使心梗后心绞痛发生率,冠心病死亡率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下降,PAg、FG、CRP下降。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服用普伐他汀效果肯定。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致死性心律失常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年期间收治的384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并发致死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及30 d病死率,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AMI并发致死性心律失常30 d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384例患者中,30 d病死率为53.13%。单因素分析显示,女性、年龄60岁、Killip分级Ⅱ级以上、侧壁心肌梗死、前壁心肌梗死、未接受溶栓治疗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未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未应用静脉硝酸盐制剂,未接受降脂治疗和未应用抗心律失常药是增加AMI并发致死性心律失常患者30 d病死率的相关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前壁心肌梗死、Killip分级IV级和未接受降脂治疗是影响AMI并发致死性心律失常患者30 d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5)。结论:高龄、前壁心肌梗死、Killip分级IV级和未用降脂治疗是影响AMI并发致死性心律失常患者30 d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素。临床上应重视患者病情的评估,积极进行临床干预,强化降脂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炎性因子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中的作用及早期应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稳定斑块、减少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将6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他汀治疗1组(辛伐他汀20mg/d,n=21)、他汀治疗2组(辛伐他汀80mg/d,n=23)和常规治疗组(不服用任何调脂药物,n=17);于发病48h内和治疗1周后分别测定血清CD40L、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C-反应蛋白(CRP)水平。另设健康对照组(n=35)与之对照。结果①治疗前急性心肌梗死组的血清CD40L、MMP-9、CRP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②急性心肌梗死三组治疗前血浆CD40L、MMP-9和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规治疗组治疗后CD40L、MMP-9和CRP水平较治疗前分别降低12%、13%、6%,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他汀治疗1组治疗后CD40L、MMP-9和CRP水平分别降低31%、42%、29%,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他汀治疗2组治疗后CD40L、MMP-9和CRP水平分别降低52%、68%、67%,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急性心肌梗死各组在治疗前、后血脂各组分大致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及炎症加速的过程。早期应用大剂量他汀药物,可明显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减少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基质成分的降解和炎症反应,具有稳定斑块作用。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90年代起,人们即开始对冠心病二级预防中血脂的干预进行大量的大规模临床试验。在诸多的试验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包括北欧辛伐他汀生存研究(4S)、胆固醇和再发事件研究(CARE)、普伐他汀长期治疗缺血性疾病研究(LIPID)、治疗达标新目标(TNT)、强化剂量阿托伐他汀和常规剂量辛伐他汀在心肌梗死后二级预防的对比研究(IDEAL研究)。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积极的他汀治疗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减少冠心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以及致死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的风险;并降低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干预…  相似文献   

14.
他汀类药物预防心血管病事件的非调脂机制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他汀类药物可以竞争性地抑制胆固醇生物合成初期阶段的限速酶 ,从而减少胆固醇的生物合成 ,加强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 (LDL)及LDL前体的清除[1] 。有关于他汀类药物的临床试验[2 ,3 ] 都证实他汀类药物不仅可调整血脂水平 ,而且可减少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血管病事件[4 ,5] 。同时发现他汀类药物治疗带来的临床益处远超出其调脂作用所产生的。这就使人们思考是否存在着其它非调脂机制[6 ] ,对心血管病的发生、发展起到抑制作用。本文就此综述如下。1 改善内皮功能研究发现许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冠脉血管造影仅有轻中度病变 ,远不足以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我国40岁及以上糖尿病患者及其处于不同心血管疾病(CVD)发病风险时远期CVD发病率和缺血性、出血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 研究对象来自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研究(China-PAR), 纳入全国15个省市40岁及以上人群, 依据基线资料将调查对象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利用China-PAR模型计算研究对象10年CVD发病风险, 以5%、10%为切点将研究对象分为低、中、高危。2007至2015年间对研究队列进行了2次随访, 随访终点为CVD, 包括非致死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死亡和卒中;按发病性质又进一步将终点事件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心血管事件, 其中缺血性事件包括非致死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死亡、非致死性和致死性缺血性卒中, 出血性事件包括非致死性和致死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比较糖尿病和非糖尿病人群及其在不同风险水平的CVD发病率及缺血性、出血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0岁及以上人群89 209人, 年龄(54.8±9.4)岁, 其中男性36 794例(41.2%), 平均随访时间8.5年。糖尿病组5 730例(6.4%)...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研究瑞舒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2011年11月—2013年11月入该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取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观察指标变化情况以及再次心肌梗死的发生几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白介素-6、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等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相关指标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6.90%较对照组27.59%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取瑞舒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能够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他汀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对病人血管内皮功能和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5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运用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B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均于睡前服药,连续用药半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炎症因子、血管内皮功能及心脏功能的变化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 0.05),A组明显低于B组(P 0.05);治疗前后两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A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FMD)、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 0.05);两组FMD、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未发生死亡、致死性心肌梗死病例。结论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均可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管内皮功能和心脏功能,但瑞舒伐他汀的降脂、抗炎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临床4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不同类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常规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钙、阿托伐他汀,同时应用参附注射液60 mL-80 mL+5%葡萄糖液静脉或生理盐水100 mL静脉输注,疗程14 d。结果治疗组缓慢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缩短,心室率明显提高。结论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缓慢性心律失常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PCI术治疗对中高危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中高危患者2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PCI组160例和药物组120例。冠脉介入时间为10 h~26天。比较两组1个月内的短期疗效及随访6~12个月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 160例PCI术中,152例成功,成功率为95%,PCI组在1个月内及住院期间复发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猝死分别为4.4%,1.9%,0.6%,在随访6~12月中复发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猝死、再住院率及再次血运重建率分别为13.8%,3.8%,1.3%,16.8%,9.5%。结论中高危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选择PCI术治疗可明显降低1个月内复发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猝死的发生率,并可降低随访6~12个月的上述心血管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20.
<正>老年冠心病患者高血压降压靶目标应回归至<140 mmHg INVEST研究中,60岁及以上的冠心病患者基线血压>150 mmHg,随机分为阿替洛尔/氢氯噻嗪或维拉帕米缓释片/群多普利两类治疗,治疗目标根据收缩压水平分为三组:<140mmHg、140-150 mmHg和≥150mmHg。一级终点是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卒中。二级终点是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所有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所有卒中、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