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早期肠内营养对肝移植术后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肝移植病人术后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用随机数排序分组法将实施原位肝移植术后32例病人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EN)组和全胃肠外营养(TPN)组,各16例,检测两组病人肠道pH值及菌种比例、血浆内毒素、D-乳酸水平的变化。结果EEN组肝移植术后肠道pH值和革兰氏阴性肠杆菌比例明显低于TPN组:EEN组手术后3、57、d血浆内毒素和D-乳酸水平较TPN组低,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肝移植术后早期应用EEN,有助于维持肠道黏膜的正常结构,保护肠黏膜屏障,从而减少内毒素移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患者营养支持的作用和方法选择.方法 43例肝移植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完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为对照组和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为观察组,TPN组经锁骨上静脉进行,EN+PN组术后24h内经鼻肠管输注肠内营养制剂瑞素,不足部分辅以肠外营养,共7天.结果 EN+PN组完成肠内营养计划,未出现不良反应.两组术后第1天营养指标、肝功能指标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第8天营养状况及肝功能恢复均优于第1天,EN+PN组恢复更有优势,TPN组、EN+PN组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分别为(4.1±0.4)天、(3.0±0.7)天(P<0.01),术后住院天数各为 (29±5)天、(23±4)天(P<0.01),营养治疗费用EN+PN组低于TPN组(P<0.01).与感染有关的并发症TPN组13例,EN+PN组6例. 结论肝移植术后早期(24h内)提供肠内营养是安全可行的,与完全胃肠外营养相比,早期肠内营养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移植肝功能恢复,降低营养费用,缩短了术后住院天数,减少了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采用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治疗的疗效.方法 胃癌术后的患者分别给予肠内营养(28例)、肠外营养(25例),对照组(19例)营养支持,平均年龄(54.23±13.12)岁,按体重每天供给热能125 kJ/kg和蛋白质1.25 g/kg,通过治疗前后对照各组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经治疗,EN组肠道功能恢复的时间短于对照组和PN组(P均<0.05).对照组、PN组术后7d体重均较术前降低(P均<0.05).治疗后,EN组TSF与对照组、PN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EN组Hb、TP、A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PN组总胆汁酸明显高于EN组(P均<0.05).结论 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对肿瘤患者有明显的营养支持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肝移植术后肠内营养时机选择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肠内营养的恰当时机.方法 将2005年6月至2006年7月实施原位肝移植术的46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术后第1天给予肠内营养)和常规组(患者肛门排气、胃肠道功能恢复后给予肠内营养),各2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感染率、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ICU监护时间、营养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率、导管源性感染率、营养费用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或P<0.01);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ICU监护时间较常规组短(P<0.01);并发症发生率和腹腔感染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肝移植术后第1天给予肠内营养可有效降低肺部和导管源性感染率,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缩短ICU监护时间,降低营养费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大多数肝移植受者移植前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常规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法有肠外营养、肠内营养两种。近年来,营养支持正在向更新、更广的方向发展,代谢调理营养在器官移植中的作用倍受重视。目的:探索肝移植后早期安全、有效和可行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法。方法:选择肝移植后早期(移植后1~7d)进行营养支持治疗的受者45例,随机摸球法分成3组,即肠外营养支持组、肠内营养支持组、代谢调理组(肠内营养支持+谷氨酰胺+精氨酸),每组15例,各组营养支持均为等热量和等氮量。通过检测肝功能、测定氮平衡、观察术后营养支持并发症发生等手段,分析比较3种方法的疗效。结果与结论:纳入患者45例均进入结果分析。与肠外营养相比,肠内和代谢调理营养更能有效地改善受者移植后营养状况,促进移植肝功能恢复;与肠内营养相比,代谢调理营养更有利于改善受者氮平衡,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移植肝功能恢复,有其优越性。结果提示,肝移植后早期营养支持治疗,肠内营养和代谢调理营养是安全、有效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7):3978-3980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58例胃癌手术患者。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治疗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营养情况、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等。结果术后治疗组患者的各营养指标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62.2±12.2h、11.8±2.8d,较对照组患者的79.8±15.7h、14.6±2.6d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为(2/29)6.90%较对照组的(3/29)10.34%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术后早期给予患者肠内营养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情况,加快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胃癌根治术后病人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方法]将40例胃癌根治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早期肠外营养,观察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比较两组病人胃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前与术后7 d相关营养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早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血清白蛋白、总蛋白明显升高(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促进胃癌根治术后病人肠道功能尽早恢复,改善病人术后营养状况,是胃癌根治术后一种重要营养方式.  相似文献   

8.
肝移植患者肠内免疫营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免疫营养可通过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促进短半衰期蛋白质合成,调节局部及全身细胞因子的产生,维护肠道黏膜结构及功能的完整性,对术后的免疫抑制起正向调节作用.营养治疗能够明显加强肝移植围手术期机体免疫功能,但对肠内免疫营养在肝移植的应用效果至今少有报道.目的:观察肝移植围手术期进行免疫肠内营养治疗的安全性和应用效果.方法:将84例肝移植患者按营养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免疫肠内营养组和普通肠内营养组,监测移植前、移植后对肝功能、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排斥发生率,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免疫肠内营养组移植前1 d的血清前白蛋白和胆碱酯酶水平均显著高于营养治疗前.移植前1 d免疫肠内营养组CD3+CD4+显著高于普通肠内营养组 (P < 0.05),普通肠内营养组的细胞免疫功能恢复状态比免疫肠内营养组推迟1周,移植后1~ 28 d免疫肠内营养组IgA均高于普通肠内营养组(P < 0.05),两组均未增加排斥反应发生率.结果证实,疫肠内营养治疗的患者肝细胞合成功能及免疫功能均显著优于普通肠内营养治疗,免疫肠内营养对肝移植围手术期患者的康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蒋丽安 《全科护理》2012,10(17):1590-1591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开展早期肠内营养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将58例胃癌病人按营养方式划分为常规肠外营养组(对照组)与早期肠内营养组(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病人进食后不良反应、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治疗期间观察组7例病人发生腹痛、腹胀或腹泻,采取加热输入营养液并降低输注速度后上述症状即消失。待肠道功能恢复后提高输注量,无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病人未见腹胀及腹泻现象。两组病人肛门排气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术后发生吻合口瘘分别为3例、4例。经8d治疗后观察组各项营养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对胃癌术后病人开展早期肠内营养疗法是较为安全且有效的,该方法能够加快病人术后器官功能的恢复、降低住院时间及费用,显著改善病人的术后营养状况并增强病人的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10.
武蕊 《天津护理》2014,22(6):527-528
目的:通过对肠内和肠外营养在胃癌术后早期应用的比较,探讨肠内营养的疗效。方法:将38例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组19例。对照组行完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试验组行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对两组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平均术后住院日、营养支持费用、术前术后体重及血清白蛋白(Alb)水平、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较TPN组术后肛门初次排气时间及初次进食时间早、术后住院时间短、营养支持费用少;EN组患者术后Alb水平与术前的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患者术后Alb水平明显低于术前;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体重变化及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胃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利于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早期恢复,维持机体营养指标的稳态,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安全、有效、合理,可以作为胃癌术后首选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行精准肝切除术前后口服肠内营养混悬液对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将54例接受精准肝切除术的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观察组围手术期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按计划口服肠内营养混悬液;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未口服肠内营养液。比较两组术后肠功能恢复、肝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手术后第1、7天的谷丙转氨酶(ALT)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肠功能恢复加快,术后住院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精准肝切除术的肝癌患者围手术期口服肠内营养混悬液,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引起肝移植术后患者精神异常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2012年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行肝移植患者371例,根据Riker镇静-激越评分系统(SAS)是否大于5级,将患者分为有精神异常组(激越组)和无精神异常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病史、Child评分、无肝期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重症监护室(ICU)住院天数及FK-506浓度等指标.结果 371例患者中,术后出现精神异常74例,占19.9%,激越组与对照组在无肝期时间、总手术时间、同时期的血药浓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激越组的Child C级评分患者及有肝性脑病史的患者更多,且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更多,ICU住院时间更长(P均<0.05).结论 肝移植术后早期发生精神异常是多种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护士可通过及时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密切观察出血并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改善肝功能状态,改善ICU环境,做好患者心理护理等措施,以促进患者精神状态的恢复,提高肝移植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龄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高龄胃癌患者 4 0例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 (EEN)组和完全肠外营养 (TPN)组 ,两组从术后第 1天到术后第 11天给予等热量、等氮量的营养支持 ,所有病例术前术后测体重、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 ,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 ,免疫球蛋白IgA、IgM、IgG ;临床观察生命体征、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各种不良反应。 结果 所有病例研究期无死亡、无严重并发症、无明显肝肾功能改变 ,EEN组较TPN组前白蛋白 (PA)和转铁蛋白 (TF)水平以及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 (TLC)均明显升高 (P <0 0 5 ) ,TPN组体重、白蛋白下降较EEN组明显 ,体液免疫指标EEN组术后 11d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 ,TPN组与术前相比尚有差异。结论 高龄胃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安全可行 ,既能改善营养状态 ,维护和促进胃肠功能 ,又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4.
背景:近来有文献报道,前列地尔可促进移植肾功能的恢复,降低肾功能恢复延迟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减少死亡率。目的:观察肝肾联合移植后早期应用前列地尔对移植物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6例肝肾联合移植患者作为实验组,移植过程中及移植后3周内给予前列地尔30μg/d,同期选择4例移植过程中及移植后不给予前列地尔的肝肾联合移植患者作为对照。观察两组患者移植后尿量、血肌酐、肌酐清除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移植肾血流阻力指数、胆汁引流量情况。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患者移植后尿量、肌酐清除率、胆汁引流量均大于对照组(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浓度、肌酐浓度及移植肾血流阻力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证实前列地尔对肝肾联合移植后移植肝、肾功能的早期恢复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结合营养支持治疗在肝移植术后早期对患者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观察其对肝功能、急性排斥反应及感染发生率是否具有影响,以及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60例良性终末期肝病患者于肝移植前被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及对照组(n=30)。两组术后均予营养支持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其中治疗组于术后24h给予rhGH(思增)10U/d皮下注射10d。于术后1、4、8和14d采集静脉血,观察转铁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尿素氮等营养指标;CD4/CD8、免疫球蛋白G(IgG)、IgM、IgA等免疫指标;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酸(ALT)水平;维持血糖安全范围(8~10mmol/L)所需胰岛素用量;术后28d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肝穿活检)及感染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14d内转铁蛋白、前白蛋白、CD4/CD8、GH、IGF-1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尿素氮水平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术后4d和8d控制血糖所需外源性胰岛素用量明显大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14d白蛋白使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14d内AST、ALT水平及28d内急性排斥反应和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前提下,rhGH结合营养支持治疗可以加速改善肝移植术后患者的营养不良,未体现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优势,对术后移植肝功能恢复、急性排斥反应及感染发生率未见显著影响。由于其所致血糖升高降低了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背景:肝移植后,由于手术创伤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极易造成急性肾功能不全,其诊断和治疗,目前尚无统一诊断标准.目的:分析肝移植后肾功能不全的相关因素和诊治经验.设计、时间及地点:2004-01/2006-12在解放军第四五八医院完成.对象:肝移植37例,男35例,女2例,年龄37~67岁,平均(48.5±8.9)岁.根据原发病分为肝硬化组21例,包括乙型肝炎后肝硬化16例,丙型肝炎后肝硬化4例,酒精性肝硬化1例,均为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癌组16例.移植后均经病理检查确诊.方法:按背驮式改进方法实施供肝和病肝病切除及肝脏血液流出道重建.移植后每天查血和引流物细菌培养1次,每天查动脉血气分析、血常规、肾功能及肝功能检查2次以上.肝移植患者术后常规应用三代头孢雷素、大扶康及更昔洛韦或并用万古霉素等药5~7 d预防细菌、霉菌及病毒感染.主要观察指标:急性肾功能不全发生率、患者的临床特征、尿量变化、治疗转归情况等.结果:肝移植后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19例,死亡5例,14例患者于术后两三周内肾功能恢复正常.肝移植相关肾功能不全的发生与感染、失血性休克,呼吸衰竭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有关(P < 0.05).结论:肝移植相关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高为51.35%.死亡率为26.32%,早期诊断和治疗肝移植相关肾功能不全是提高肝移植后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治疗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肝移植受者的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其生存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SF-36、SAS、SDS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分别对术前33例等待肝移植的终末期肝病患者(术前组)和肝移植术后2周以上住院患者及门诊随访者102例(术后组)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组SF-36得分除生理机能、情感职能及社会功能3个维度外,其余5个维度得分及SF-36总分术后组均显著高于术前组;术后1年以上受者的生存质量优于1年以内的受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为主观支持和焦虑.结论 肝移植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改善;术后1年以上受者的生存质量优于术后1年以内的受者;生存质量与主观支持呈正相关,与焦虑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移植病人术后出现精神状态异常的原因及最佳护理措施。方法 :收集 10例肝移植病人术后重症监护期间各项临床指标和实验检查结果 ,并用镇静 -激越评分系统(SAS)将病人分为激越组和对照组 ,比较两组各种数据。结果 :激越组与对照组病人在性别、年龄以及术后肝肾功能状态、普乐可复 (FK5 0 6)血浓度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在心率、呼吸、血压、静脉使用FK5 0 6的时间、体内留置导管数等方面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肝移植病人手术后在重症监护期间出现精神状态异常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积极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护理措施 ,可减轻精神状态异常的程度 ,对移植肝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已应用于治疗终末期肝病并取得一定疗效。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终末期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选择60例肝硬化患者,在内科治疗基础上经肝动脉插管进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结果与结论:移植2,4,8,12周后,患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逐渐升高(P〈0.05),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移植后患者乏力、腹胀、纳差明显好转,未发生与移植相关的严重并发症。说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终末期肝硬化安全有效,能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及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