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富同义 《中医药学刊》2005,23(7):1287-1287
基于对全息论的理解,用一架普通的显微镜和最简单的植物解剖工具.对常见的百余种植物中药易混品进行鉴定尝试,发现如果把全息论中的全息形态原理引入到植物中药的鉴定中来,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某种意义上能达到某些高科技手段几乎同样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中药药性与中药药性物组学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刘培勋  龙伟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4):1769-1771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精髓,对中药药性理论加以现代诠释,让全人类共享中华文明的成果,是当务之急。作者首次提出中药药性物组学的新概念,认为中药药性物组学是研究中药药性物质组组成、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并对中药药性物组学的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相互关系等进行了论述。以期为中药药性的科学研究,最终阐明中药药性理论的本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全息论的理解,用一架普通的显微镜和最简单的植物解剖工具,对常见的百余种植物中药易混品进行鉴定尝试,发现如果把全息论中的全息形态原理引入到植物中药的鉴定中来,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某种意义上能达到某些高科技手段几乎同样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提升中药质量控制水平.方法:将全息论引入到中药薄层色谱鉴别领域.提出样品全信息量;薄层板多层次、多成分分离检出性能;展开剂的广泛适用性及多层次、多成分显色检视技术等理论基础.结果:样品的全信息量,简化了前处理程序.薄层板的多层次、多成分分离检出性能,提高薄层板的使用效率5倍.不同层次上的多信息、多成分检视技术,提供了同一薄层板同时检测数种药材的基础保证.结论:本研究对中药易混淆品种、同成分不同品种的中药材区分,提高复方中药制剂中药材的鉴别增订率及检测效率,降低检测成本、减少污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我国目前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现状进行的探讨了解,结合中药药性鉴别的方法和特点,对中药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我国目前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现状进行的探讨了解,结合中药药性鉴别的方法和特点,对中药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药性理论的文献研究,同时结合实验研究成果和前人实际用药经验,论述了中药药性多重性历史沿革,并从中药物质基础、中药功效、中药复方等方面,探讨了中药药性多重性的客观存在性,中药药性多重性对于充分理解中药药性理论,以及解决历代本草著作中对同一中药药性标注不一致等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中药学的特色。本文根据历代中药文献的记载,对中药药性历史演变过程从四个时期叙述了中药药性理论的产生、形成、发展以及充实,对中药药性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9.
<正> 雷公藤是近十几年来颇为引人注目的一味应用广泛、疗效独特并有一定毒副作用的中草药。但是,迄今为止,有关雷公藤的基础与临床的大量研究仍未能确定其药性。大多数文献记载雷公藤性凉;有人从临床应用观察提出雷公藤性温;还有人从雷公藤对寒热不同病证均具有调节作用推测它具有“寒”、“热”二气的药性。可见,对雷公藤药性属阴还是属阳、属寒还是属热的探讨,是雷公藤中西医结合深入研究和进一步临床应用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试论中药药性理论及其核心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药药性理论是祖国医药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用药和中药材生产,对我国人民的医疗保健事业发挥着巨大作用。探讨中药药性理论,对指导临床实践,发展祖国药学,都有重  相似文献   

11.
中药“宏观药性”假说与组分药性数字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宏观药性假说"认为:寒热药性是中药物质的宏观属性,中药的部位、单元、组分或成分皆有药性。中药寒热药性有宏观与微观之分,宏观药性是中药整体的寒热属性;而微观药性是中药部位、单元、组分或成分的寒热之性,且同一中药普遍存在寒热药性相反的物质成分。中药的宏观药性是其各物质成分之间微观药性交互作用而综合"呈现"的结果,宏观药性值取决于所含各种药性成分的微观药性贡献力。基于中药宏观药性假说,将中药"系统分离"为若干相对独立的物质单元,以各"物质单元"的"微观药性贡献力"作为矩阵元素,构建寒热药性判别矩阵,可以实现对中药"物质单元"药性的预先理论判别,进而探讨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与中药组分配伍新药发现相偶联的研发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是中医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关键,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和毒性等。目前中药药性理论研究过于重视研究手段,忽视自身文化内涵分析。未来要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分析中医理论本质,在传统文献整理和统计的基础上,融合哲学、逻辑学等自然科学元素,深度剖析中药药性理论的内涵和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是中医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关键,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和毒性等。目前中药药性理论研究过于重视研究手段,忽视自身文化内涵分析。未来要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分析中医理论本质,在传统文献整理和统计的基础上,融合哲学、逻辑学等自然科学元素,深度剖析中药药性理论的内涵和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中药药性可分"学说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药性理论不仅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而且还是指导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当今科学技术的融人使中药药性理论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文章从中药的物质可分性和功能可分性两个方面提出了"中药药性可分"的观点,旨在丰富中药药性理论内涵,拓展其发展空间,更好地指导中医药实践.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特点和优势.方法 针对现有中药药性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已有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已有研究方法的各自特点,提出了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之可行性.结果 通过实例分析了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特点,并提出了相关研究展望.结论 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6.
陆华 《光明中医》2013,28(6):1264-1265
目的比较分析植物基源相同的苗药与中药的药性。方法对12种植物基源相同的苗药和中药进行比较,比较12种苗药和中药的药名、药性、功能、主治以及用法等。结果苗药与中药在药名上有很大的区别;苗药的药用部位要比中药广泛;苗药的主治比中药更丰富。苗药与中药在药性、功能以及主治上,既有诸多相似之处,也有许多不同点。结论苗药与中药既各具独特性,又存在相似性,苗药与中药相结合,有利于传统医药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比较治疗肺癌、大肠癌有效中药药性特点。方法从《抗癌中草药》书中分别筛选117味抗肺癌药物、101味抗大肠癌药物,对其四气、五味、归经作药性的比率分析。结果四气对比无显著性差异,五味、归经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治疗两种疾病中药性偏寒凉、味偏苦,多归肺肝经。  相似文献   

18.
19.
药性是指药物性质和作用基本属性。中药药性物质组是中药药性在四维空间(长、宽、高、时间)对特定生物体的作用、是中药中发挥特定药性作用的分子集合。从中药药性物组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内容、方法、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中药药性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试论组分中药的药性配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丽  陆茵  王爱云  陈文星 《中草药》2012,43(11):2107-2110
中药有效组分配伍是当前开展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模式,通过传统饮片活性组分分离及二次配伍以实现功效最大化.尽管有效组分配伍并不脱离原方的整体效应,但功效物质标准化即组分中药研究存在组分拆分简单而药性拆分困难的问题,因此需要明确组分样品库中各组分与其所属中药的性味离合关系.决定中药宏观药性的物质基础是其包含的微观化学成分,而基于化学信息学和知识发现的药性判别方法存在各自的局限性,真实客观的药性表征体系仍应回归到动态、可持续性定量反映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结果的生物效应模型中去,在此基础上可以选择药少力专、基于药性组合的代表药对继而开展配伍组分的药性配伍规律研究,这对合理设计配伍组分及提高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