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Neurogenesin-1(Ng1)基因对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36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采用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胸10脊髓损伤模型后,通过Alzet微泵分别向实验组和对照组持续转染入Ng1重组质粒和空白质粒.术后各时间点BBB评分系统监测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并于术后第2周和第4周时分别取材,应用神经细胞特异性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和组织学观察Ng1基因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以及脊髓组织病理变化情况.结果 自损伤后1周起实验组大鼠的BB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织学观察实验组脊髓形态恢复较好逐渐趋于正常.实验组脊髓组织中新分化的神经元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同时新分化的星型胶质细胞数显著减少.结论 Ng1基因能够诱导脊髓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促进脊髓运动功能的修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Neurogenesin-1(Ng1)基因对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36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采用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胸10脊髓损伤模型后,通过Alzet微泵分别向实验组和对照组持续转染入Ng1重组质粒和空白质粒.术后各时间点BBB评分系统监测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并于术后第2周和第4周时分别取材,应用神经细胞特异性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和组织学观察Ng1基因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以及脊髓组织病理变化情况.结果 自损伤后1周起实验组大鼠的BB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织学观察实验组脊髓形态恢复较好逐渐趋于正常.实验组脊髓组织中新分化的神经元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同时新分化的星型胶质细胞数显著减少.结论 Ng1基因能够诱导脊髓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促进脊髓运动功能的修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Neurogenesin-1(Ng1)基因对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36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采用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胸10脊髓损伤模型后,通过Alzet微泵分别向实验组和对照组持续转染入Ng1重组质粒和空白质粒.术后各时间点BBB评分系统监测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并于术后第2周和第4周时分别取材,应用神经细胞特异性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和组织学观察Ng1基因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以及脊髓组织病理变化情况.结果 自损伤后1周起实验组大鼠的BB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织学观察实验组脊髓形态恢复较好逐渐趋于正常.实验组脊髓组织中新分化的神经元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同时新分化的星型胶质细胞数显著减少.结论 Ng1基因能够诱导脊髓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促进脊髓运动功能的修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动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归巢至脊髓损伤部位对损伤脊髓的修复作用,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30只,经尾静脉注射移植大鼠转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GFP)基因的BMSCs,24h后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仅切除椎板,不损伤脊髓;对照组,脊髓损伤后经蛛网膜下腔注射载体;实验组,脊髓损伤后经蛛网膜下腔注射辛伐他汀。每组10只。对照组和实验组采用改良Allen法(40g.cm)制作T9~T10节段脊髓损伤模型,从L4水平蛛网膜下腔注射辛伐他汀(5mg/kg)或载体。术前及术后1d、3d、7d、14d、21d、28d时盲法进行BBB评分和斜板试验;术后28d处死大鼠,取相应节段脊髓组织行形态计量学观察脊髓空腔体积大小;应用神经元核抗原(NeuN)/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与GFP免疫荧光双染法观察移植GFP-BMSCs的迁移及细胞分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术后各时间点假手术组动物BBB评分及斜板试验角度无明显变化,实验组及对照组BBB评分及斜板试验角度明显降低,术后7d、14d、21d、28d时实验组BBB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4d、21d、28d时实验组大鼠的斜板试验角度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8d时假手术组脊髓内未见空腔,实验组和对照脊髓损伤部位均可见空洞形成,实验组空腔体积(0.29±0.08mm3)小于对照组(0.57±0.10mm3)(P<0.05);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实验组在脊髓损伤周边可见大量表达绿色荧光的细胞,而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很少。免疫荧光染色实验组NeuN(+)/GFAP(+)、GFP(+)/GFAP(+)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Western blot显示治疗组大鼠损伤处脊髓BDNF和VEGF表达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动员BMSCs归巢至脊髓损伤部位并参与损伤修复,其作用可能与其促进BDNF及VEGF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实验性脊髓损伤的神经功能及组织形态学评定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实验性脊髓损伤的神经功能及组织形态学评定方法庞清江综述罗永湘审校建立评定脊髓损伤及其恢复程度的方法,是研究脊髓损伤最基本的要求之一。目前,在众多的脊髓损伤研究报告中,所采用的脊髓损伤及恢复程度的评定标准各有所侧重尚不统一,这势必影响其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新生鼠和成年鼠脊髓损伤后胚胎脊髓移植对大鼠损伤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新生鼠和成年鼠腰段脊髓半切洞损伤,取E14胚胎脊髓组织移植到损伤区,手术后4、8、12周,进行组织学检查,联合行为评分,感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检查。结果组织学检查发现移植的胚胎脊髓在宿主脊髓中存活。联合行为评分,感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潜峰时的恢复,新生鼠移植组均优于成鼠移植组(P<0.05)。结论通过各种功能检查(CBS,SEP,MEP)表明胚胎脊髓移植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后新生鼠和成鼠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8.
大鼠慢性渐进性脊髓损伤减压后内皮素的变化及其与神经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对大鼠慢性渐进性脊髓损伤减压后内皮素的变化和及其与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将动物随机分为,慢性渐进性脊髓损伤组,慢性渐进性脊髓损伤组 减压后1、2、3、5、7、10、14、20、28d组。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的脊髓组织中ET的浓度,用Tarlov评分及斜板试验来评价神经功能。结果:慢性渐进性脊髓损伤减压后ET的浓度明显降低,7d后降低了10.6%,以后有降低但变化较慢且保持在较低的水平,脊髓的神经功能于前10d恢复较快,以后有升高但变化较慢。结论:大鼠慢性渐进性脊鹤损伤减压后ET的浓度明显降低,且与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9.
脊髓损伤修复的实验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年哺乳动物脊髓损伤的修复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由于中枢髓鞘成分及局部形成的空洞和胶质瘢痕对轴突再生的抑制作用,加之中枢神经元内在再生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再生相关基因表达不足),导致脊髓损伤后无法成功再生,并造成不可逆的神经功能缺失。另外,脊髓原发损伤后将启动一系列的继发病理改变,从而进一步损害残留的神经功能。多年来,研究者一直致力于探索脊髓损伤后无法再生的原因及继发损伤的机制,并寻求治疗方法。一、减少急性期的神经损伤虽然成年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自发再生能力非常有限,但无论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辛伐他汀预先给药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96只,体重220~280 g,随机分为3组(n=32):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辛伐他汀预先给药组(Si组).IR组和Si组采用夹闭腹主动脉45 min后开放的方法制备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Si组制备模型前3 d开始以辛伐他汀20 mg·kg-1·d-1灌胃,连续3 d.分别于再灌注6、12、24 h时取8只大鼠,进行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于再灌注2、6、12、24 h时取8只大鼠,采集静脉血样,测定血清脑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BB)活性.取完血样后取大鼠脊髓组织,测定Toll样受体4(TLR4)mRNA表达、NF-κB活性、TNF-α含量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含量,光镜下观察脊髓的病理学结果.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和Si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降低,血清CK-BB活性、脊髓TLR4mRNA表达、NF-κB活性、TNF-α和ICAM-1含量升高(P<0.05或0.01).与IR组比较,Si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升高,血清CK-BB活性、脊髓TLR4 mRNA表达、NF-κB活性、TNF-α和ICAM-1含量降低(P<0.05或0.01).Si组脊髓病理学损伤程度轻于IR组.结论 辛伐他汀预先给药可减轻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下调TLR4表达、抑制NF-κB激活,从而减轻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研究经蛛网膜下腔给予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对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A组)仅切除椎板;对照组(B组)SCI后,蛛网膜下腔注射同体积载体溶液;10mg/kg EGCG治疗组(C组)SCI后经蛛网膜下腔注射EGCG 10mg/kg;20mg/kg EGCG治疗组(D组)SCI后经蛛网膜下腔注射EGCG 20mg/kg。改良Allen法(40g·cm)制作T10节段SCI模型,L4水平蛛网膜下腔注射EGCG或载体溶液。术前、术后1d、术后3d及术后1、2、3、4周进行盲法BBB评分、斜板试验;术后4周时处死大鼠,病理学检查(Luxol fast blu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部位残余髓鞘情况;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胶质细胞源性营养因子(G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Bcl-2和Bax的表达水平。结果:A组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BBB评分均为21分,斜板试验角度无明显变化;术后各时间点B、C组和D组BBB评分及斜板试验角度均小于A组(P<0.05);术后1d、3d时,B、C组和D组BBB评分以及斜板试验角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3、4周时,C、D组的BBB评分及斜板试验角度均大于B组(P<0.05),C组的BBB评分及斜板试验角度与D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4周时,B、C、D组大鼠脊髓损伤部位的髓鞘残余面积均小于A组(P<0.05),C、D组明显大于B组(P<0.05),在损伤脊髓中心D组明显大于C组(P<0.05)。术后4周时免疫组化检查,B、C、D组的BDNF、GDNF、Bcl-2和Bax的阳性表达强于A组,C、D组的BDNF、GDNF和Bcl-2的阳性表达强于B组,Bax的阳性表达弱于B组。术后4周时Western blot法检测,B、C、D组的BDNF、GDNF、Bcl-2和Bax的表达高于A组(P<0.05);C、D组的BDNF和GDNF表达明显高于B组(P<0.05),C组与D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C、D组的Bcl-2表达明显高于B组(P<0.05),C组与D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和D组的Bax表达明显低于B组(P<0.05),D组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EGCG可有效促进大鼠SCI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其机理可能与髓鞘的丢失减少、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GDNF的表达上调及细胞凋亡被抑制等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鼠颈脊髓不完全性损伤后前肢功能训练促进大鼠前肢功能恢复的机制.方法:在立体定位仪的引导下,致伤大鼠双侧红核和皮质脊髓背侧束后,对大鼠行前肢功能训练6周.免疫组化检测损伤脊髓节段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表达,皮质脊髓束投射神经元(corticospinal neurons,CSNs)中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associated protein 43,CAP43)和神经营养素共同受体P75(P75NTR)的表达,荧光金逆行示踪CSNs存活情况.结果:大鼠不完全性颈脊髓损伤后,前肢功能训练可上调脊髓前角神经元BDNF与CSNs中GAP43和P75NTR的表达,减少CSNs死亡.结论:大鼠颈脊髓不完全性损伤后,前肢功能训练通过上调脊髓前角神经元BDNF与CSNs中GAP43和P75NTR的表达以及减少CSNs的死亡等机制增加未损伤皮质脊髓腹侧束(vCST)的出芽,进而促进大鼠前肢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大鼠脊髓损伤后大脑运动皮质神经元凋亡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大脑运动皮质神经元的凋亡情况,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3组:阴性对照组(正常大鼠)、假手术组(单纯椎板切除)、脊髓损伤组(椎板切除+脊髓横断损伤),每组24只,各组分别于造模后1d、3d、7d、14d处死6只动物取材.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对脊髓损伤后大脑运动皮质区行神经元凋亡检查,并检测该区域神经元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情况,分析神经元凋亡与iNOS表达的关系.结果:脊髓损伤组大鼠大脑运动皮质区神经元在术后1d、3d、7d、14d的凋亡指数分别为(10.11±4.02)%、(56.53±8.63)%、(35.03±11.66)%、(3.78±1.03)%,均高于相应时间点阴性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术后3d凋亡指数显著高于术后1d、7d和14d(P<0.01).术后1d、3d、7d、14d脊髓损伤组大鼠大脑运动皮质iNOS阳性神经元百分数分别为(17.92±2.75)%、(60.65±8.78)%、(34.35±7.74)%、(6.12±1.99)%,1d、3d、7d时均高于相应时间点阴性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14d时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脊髓损伤组术后3d时显著高于其余时间点(P<0.01).脊髓损伤组大鼠大脑运动皮质区神经元凋亡指数与iNOS阳性神经元百分数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关系(r=0.89,P<0.01).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大脑运动皮质区神经元凋亡增加,其可能与iNOS的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4.
M J Arias 《Surgical neurology》1985,23(4):440-442
The effect of the opiate antagonist naloxone on the functional recovery of rats injured with a 10 g-cm impact to the spinal cord at the T-3 level is studied. Sixteen rats were treated with 0.8 mg of naloxone in an intraperitoneal bolus 45 and 120 minutes after injury, 16 rats were given 4 mL of saline instead of naloxone, and 16 rats were neither injured nor treated. To asses weekly the motor recovery of the injured animals, the inclined plane method was employed. After the 10-week assessment period, naloxone-treated animals showed a significantly better performance on the inclined plane than saline-treated animals. Naloxone may be useful for the treatment of spinal cord injury although its mechanism of action remains unknown. 相似文献
15.
三七总皂甙对鼠脊髓损伤早期病理变化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Allen氏法250g·cm致伤60只Wistar大鼠T13~L1脊髓节段。伤后30min、2h、4h、第二及第三个24h分别腹腔注射三七总皂甙(PNS)100mg/kg及50mg/kg体重;另设二甲亚砜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伤后30min、2h、6h、24h、1周及6周各取伤区脊髓组织送光、电镜检查。结果显示PNS治疗组脊髓灰质出血坏死较轻,周围白质大部存留,髓鞘残留,大量毛细血管和少突胶质细胞增生。提示PNS可减轻脊髓损伤后的灰质坏死,调节微循环和减轻继发性病理损害,为白质存活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鼠完全性脊髓损伤后损伤平面以下下运动神经元轴突参与组成的周围神经的变化及其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康复及预后的判断提供相关的理论基础。方法:48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脊髓损伤组,各组24只,每组均对应分为7d、1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时间点,每组每个时间点6只大鼠。完全性脊髓损伤组大鼠制作T10水平完全性脊髓横断模型。在预定取材时间点处死相应动物,自腓总神经入肌点处向近端切取10mm该神经,分别行天青美-蓝染色光镜观察及超微结构观察。结果:各时间点假手术组腓总神经光镜下观察,神经纤维排列均匀;轴突外形正常、染色均匀。超微结构观察,髓鞘外形正常,板层清晰;轴索位置正常,轴索内微丝微管正常。完全性脊髓损伤组光镜观察发现腓总神经髓鞘和轴索出现明显退变,且退变随时间推移逐渐加重,同时出现轴突发芽现象。超微结构观察可见轴索内线粒体肿胀.轴浆内微丝、微管溶解,髓鞘板层结构破坏,雪旺氏细胞增生及空泡变性现象。退变的同时.腓总神经出现大量的新生神经纤维即轴突发芽现象。结论:完全性横断性脊髓损伤后周围神经存在退变现象.且退变程度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加重,说明大鼠完全横断性脊髓损伤可以导致损伤水平以下周围神经发生跨神经元变性。 相似文献
17.
脊髓损伤后的高凝状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患者凝血系统的变化。方法:以20例符合条件的脊髓损伤病人为研究对象,分别于伤后2~6h、伤后1、3、5d采集病人股静脉血,测定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凝血酶原片段1 2(F1 2)和D-二聚体(D-dimer)浓度;同时测定20名健康献血员TAT、F1 2、D-dimer血浆浓度作为正常对照。结果:正常对照组TAT、F1 2和D-dimer血浆浓度分别为3.1±0.9ng/ml、0.9±0.2nmol/l和42.6±9.3ng/ml。20例脊髓损伤病人伤后2~6hTAT、F1 2、D-dimer血浆浓度即显著增高(P<0.05),分别达45.3±14.2ng/ml、4.1±0.7nmol/l和136.2±14.3ng/ml,伤后1、2d内仍明显高于对照组,伤后3、4d趋于正常。结论:脊髓损伤后可激活凝血系统,造成高凝状态,这种高凝状态于伤后数小时即可发生,且持续存在2~3d。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损伤脊髓组织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表达变化的时间及空间分布规律,探讨抑制BMP2增加的最佳时间及部位。方法:成年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损伤后1d组、3d组、7d组、14d组,每组8只。将大鼠麻醉后以T10棘突为中心,打开椎板,暴露脊髓,各损伤组使用NYU impactor打击器制作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不做打击处理。分别于造模前后对各组大鼠进行运动功能BBB评分,于预定时间点处死动物,取损伤段(假手术组取相应节段)脊髓组织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学改变并进行阳性细胞计数,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结果:造模前各组大鼠的BBB评分均为21分;造模后假手术组大鼠BBB评分高于各损伤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各损伤组之间两两比较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HE染色假手术组大鼠脊髓组织结构清晰,层次规整,条理性强,灰质中可见较多的神经元,白质中可见大量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损伤组大鼠损伤处脊髓组织结构紊乱,层次感消失,可见弥散的血细胞,早期增多较晚期明显,脊髓灰质与白质中都可见因大量组织细胞溶解而遗留的组织空洞。各组脊髓灰、白质中均有BMP2表达,假手术组灰质中平均阳性细胞数为1.53±0.38个/HP,白质中为0.77±0.14个/HP;损伤后1d组灰质中为13.70±4.81个/HP,白质中为7.23±3.14个/HP;损伤后3d组灰质中为9.37±3.61个/HP,白质中为5.63±2.23个/HP;损伤后7d组灰质中为6.17±1.81个/HP,白质中为4.17±1.24个/HP;损伤后14d组灰质中为4.36±1.60个/HP,白质中为1.87±1.13个/HP;损伤各组BMP2平均阳性细胞数与假手术组相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1),各组灰质区BMP2平均阳性细胞数的增加均较白质区更为显著(P<0.01)。结论:脊髓损伤后损伤脊髓组织中BMP2的表达增加,损伤后1d最高,主要集中在损伤区灰质区。针对BMP2进行特异性抑制最好在损伤后第一天的脊髓灰质区实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