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明确运动训练对大鼠损伤远端脊髓及骨骼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运动促脊髓损伤功能恢复的机制。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24只,采用改良Allen撞击法制作T9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模型。术后随机分为损伤后1d组、1周组、训练组(术后1周开始训练,共4周)、对照组(未行训练)。分别在损伤前、损伤后第1、2、3、4及5周时采用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评定运动功能。取损伤后1d、1周,对照组及训练组大鼠L5—S1节段脊髓及腓肠肌新鲜组织,采用RT-PCR及Westernblot法测定VEGF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①对照组与训练组BBB评分均较损伤后1周、2周明显提高,但训练组较对照组增加更为显著(P<0.05);②训练组脊髓及腓肠肌VEGFmRNA及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损伤后1d、1周组显著增加(P<0.05);对照组与损伤1周组、1d组比较脊髓及腓肠肌内VEGF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1周组脊髓内VEGF较1d组表达增加(P<0.05),而腓肠肌内VEGF表达较1d组降低(P<0.05)。结论:运动训练能有效诱导脊髓损伤大鼠远端脊髓及骨骼肌VEGF表达,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在大鼠脊髓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具有特异性促内皮细胞分裂原的作用,可促进新生血管生长,其受体在大鼠脊髓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有待观察。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在大鼠脊髓组织的表达与分布。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外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手外科。材料:选用10只清洁级成年雄性Wistar大鼠,体质量180~200g,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动物试验中心提供。免疫组化一抗购于SantaCruz公司,二抗三抗均购于北京中山公司。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试剂盒为Promega产品,Trizol试剂购于Invitrogen公司,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抗体(1∶400,Santa Cruz Biotechnology),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引物由北京奥克公司设计。方法:实验于2004-03/06在武汉协和医院手外科实验室完成。①脊髓前角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的检测:100g/L水合氯醛腹腔麻醉大鼠,取腰4~6段脊髓入固定液中4℃固定过夜,常规脱水,透明,石蜡包埋,连续切片约5μm厚,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分布。②脊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mRNA的表达检测:取5只大鼠,各取腰4~6段脊髓组织50mg,离心,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总RNA含量,对合成得到的cDNA进行PCR扩增,取10μLPCR产物在20g/L琼脂糖凝胶上电泳,0.1mg/L溴乙锭染色,紫外灯下观察记录结果并照相。凝胶成像分析系统上扫描定量,读取各条带的灰度值,以β-actin条带的灰度值为1,其它目的片段灰度值与其相比较,记录灰度比,分析目的片段的表达水平。主要观察指标:①大鼠脊髓前角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蛋白的表达分布。②脊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mRNA的表达检测结果。结果: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两种受体蛋白在大鼠正常脊髓组织的微血管均有表达,并且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更主要的表达于脊髓运动神经元、胶质细胞及周边白质中的神经纤维。②凝胶成像分析系统扫描结果示正常脊髓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含量明显高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的含量(0.874±0.222,0.486±0.181,P<0.05)。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两种受体共同作用促进脊髓微血管的形成,维持神经内环境的稳定;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发挥神经营养和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内皮细胞的特殊生长因子,可以促进内皮细胞的增生、分化和生存,还可以提高血管的通透性,促进血管的形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是VEGF的特异性受体,VEGF/VEGFR-2信号系统的激活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的主要机制。本文首先对VEGF及VEGFR进行概述,其次介绍VEGF/VEGFR-2肾脏的旁分泌和自分泌机制。最后,对VEGF/VEGFR-2在各种肾脏疾病中的表达及其作用以及靶向VEGF/VEGFR-2信号通路对新药的研发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5.
背景:诸多脑损伤实验表明,改善损伤组织缺血缺氧有助于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并有保护神经功能的目的。目的:探讨挫伤型脊髓损伤后大鼠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变化及其与创伤灶周围早期血管新生情况的关系。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Allen’s原理制作脊髓损伤模型,对照组只行椎板切除暴露脊髓,不予打击致伤。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6,24,48,72,168h取大鼠外周血,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数量。并于术前及术后1,4,7,14d处死大鼠取脊髓,采用血管内皮标志物CD31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创伤区血管的新生情况。结果与结论:两组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水平于伤后3h均有所下降,6h开始上升,24h达高峰,随后逐渐达稳定水平。实验组高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微血管数量呈逐渐增多的趋势。说明大鼠脊髓损伤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内皮祖细胞参与血管新生和损伤组织的修复,最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背景:诸多脑损伤实验表明,改善损伤组织缺血缺氧有助于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并有保护神经功能的目的。目的:探讨挫伤型脊髓损伤后大鼠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变化及其与创伤灶周围早期血管新生情况的关系。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Allen’s原理制作脊髓损伤模型,对照组只行椎板切除暴露脊髓,不予打击致伤。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6,24,48,72,168h取大鼠外周血,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数量。并于术前及术后1,4,7,14d处死大鼠取脊髓,采用血管内皮标志物CD31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创伤区血管的新生情况。结果与结论:两组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水平于伤后3h均有所下降,6h开始上升,24h达高峰,随后逐渐达稳定水平。实验组高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微血管数量呈逐渐增多的趋势。说明大鼠脊髓损伤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内皮祖细胞参与血管新生和损伤组织的修复,最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血管生成的主要调控因子,特异性地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VEGF受体特异性地分布于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本文就VEGF的分子特征、VEGF受体及信号转导、VEGF及受体的表达调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人的血管内皮祖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的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及移植细胞的存活和分化.方法 取由上海市发育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提供的人血管内皮祖细胞,收集细胞悬液.将40只SD大鼠制备脊髓全横断模型,将存活的30只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A组),10只,未做任何处理;手术/细胞组(B组),lO只,于距损伤区域1 cm椎管内注射7.5 μl,细胞总数为6×106个;手术/DMEM组(C组),10只,按B组方法注射等量DMEN.术后1、2,4、6和8周采用BBB后肢功能评分观察大鼠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取出损伤的脊髓行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检测移植细胞在宿主脊髓内的存活和分化情况,再用SAS.1.3统计软件,分析行为学的变化,用秩和的Kruskal-Wallis Test和Nemenyi法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BBB后肢功能评分显示术后各时间点A组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在2、4、6和8周显示B组明显优于C组,但明显低于A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检测显示移植的内皮祖细胞不仅能在宿主体内存活而且一些移植的细胞嵌合到宿主脊髓并分化为血管.结论 人内皮祖细胞移植后,能够在脊髓内存活、并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并能促进损伤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血管生成的主要调控因子,特异性地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VEGF受体特异性地分布于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本文就VEGF的分子特征、VEGF受体及信号转导、VEGF及受体的表达调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对脊髓损伤后脊髓神经元凋亡和c-fos基因的影响及保护机制。方法:将85只同龄Wistar大鼠,采用Auens的weight dropping(WD)法挫伤大鼠T11节段脊髓,于术后0,15min,1,2,4,8,12,24h经蛛网膜下腔导管各注入VEGF溶液15μL(含VEGF20μg),并与生理盐水组和正常对照组作对照。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脊髓损伤前后发生凋亡的脊髓神经元。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脊髓损伤前后c-fos基因的变化。结果:正常组脊髓前角中未发现凋亡细胞,生理盐水组于伤后2h始出现凋亡神经元。VEGF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较,凋亡神经元明显减少(P&;lt;0.01,t=24.25)。c-fos基因表达在正常脊髓组织中呈弱阳性,在生理盐水组中表达明显增加,VEGF组c-fos基因表达比生理盐水组明显减少(P&;lt;0.01,t=12.03)。结论:脊髓损伤后脊髓神经元凋亡增多和c-fos基因表达显著增多,VEGF能抑制脊髓损伤后脊髓神经元凋亡和c-fos基因表达,从而保护损伤的神经组织。  相似文献   

11.
脊髓损伤后神经修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观点认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受损神经元和轴突不能再生。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成年动物脊髓损伤后,可以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在适当的生长环境下,中枢神经系统内的一些受损的神经元轴突能有少许再生,并能与靶细胞形成功能性的突触联系。应用神经营养因子、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正在迅速发展中。  相似文献   

12.
脊髓损伤后的体位性低血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位性低血压是指在直立体位下的血压的下降。体位性低血压常发生在高位脊髓损伤的患者中,影响患者的训练和康复。但到目前为止,其发生原因尚未完全明确。本文主要就脊髓损伤后体位性低血压的可能原因;典型症状、诊断和测量;治疗和预防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通过移植的方法促进轴突的再生和部分功能的恢复是目前脊髓损伤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这些方法在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中和一些临床试验中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综述目前应用于临床或基础研究的植入物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4.
关于儿童创伤性脊髓损伤的发生率、致伤原因、损伤机制和预后,国内外文献报道存在不同。近年来国内舞蹈课上儿童脊髓损伤的案例多发,引起社会关注。本文对近1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发现国外创伤性儿童脊髓损伤的致伤原因仍以车祸和坠落多见,颈椎损伤较多;而国内各种运动性损伤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如舞蹈下腰动作。损伤节段以胸髓多见,损伤机理包括脊髓牵拉和血管损伤。该类损伤在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等方面尚未形成共识。  相似文献   

15.
随着对脊髓损伤治疗的深入研究,一系列新药被开发用于实验和临床。本文就治疗脊髓损伤药物研究现状及联合用药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骨钙素与脊髓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钙素是骨代谢的生化标志物之一,是成骨细胞分泌的骨蛋白,其水平与成骨细胞活性成正相关,可以反映骨形成与骨转化的情况。脊髓损伤后骨代谢初步显示是以破骨性骨吸收增强为主要特点,不伴有或伴有轻度的骨形成增强,表现为高转换性骨代谢。通过测定骨钙素及其他骨代谢的生化标志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脊髓损伤后骨代谢的状况,反映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并评价各种治疗及预防脊髓损伤后骨质疏松方法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居家康复可以有效减少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并发症,加快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减轻医疗保健系统的负担.居家康复在多个研究中表现出有效性,应用神经反馈可使40%脊髓损伤居家患者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得到缓解;应用可穿戴技术可监测手功能恢复情况并促进手运动功能的恢复;家用便携式刺激器和表面电极可抑制不必要的膀胱活动,改善尿失禁;在家进行...  相似文献   

18.
脊髓损伤的修复是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一大难题,原因之一是损伤脊髓的再生能力极其有限。近年来大量实验证明神经营养素-3(NT-3)对脊髓损伤的再生修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又以其基因移植效果为佳。本文就NT-3对脊髓损伤的修复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脊髓损伤早期治疗原则包括早期用药、早期手术和早期康复训练。本文对早期用药和控制早期手术时间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20.
脊髓损伤是一种致残率很高的疾病,建立理想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对于实验研究尤为重要。脊髓损伤和再生修复机制是目前神经科学研究中的难题,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和研究进展为突破这一难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介绍建立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动物选择,以及各种脊髓损伤模型的建立方法、特点,并对常用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