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辰华 《中医研究》2002,15(3):51-52
1 对“除陈气”的阐发“除陈气”思想肇源于《内经》。《素问·奇病论》云 :“有病口甘者……名曰脾瘅 ,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 ,甘者令人中满 ,故其气上溢 ,转为消渴。治之以兰 ,除陈气也。”王冰注 :“兰 ,谓兰草也……言兰除陈久甘肥不化之  相似文献   

2.
消渴,治之以兰《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相似文献   

3.
肥胖是由遗传、饮食结构、生活方式与行为、心理、环境及社会等多因素引起能量过剩致体内脂肪异常或过多堆积的一种慢性、易反复、进行性的代谢性疾病。肥胖作为主要危险因素,增加了2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卒中、部分恶性肿瘤等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全球肥胖发病率逐年上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已有超过半数以上的成年人存在超重及肥胖,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增加社会与经济负担,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肥胖,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有“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之描述,并提出“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膏粱酒食之积不化而成陈气,故肥胖为“陈气”之疾。肥胖是因嗜食膏粱酒酪,辛辣浓味,生冷寒凉,甜腻食物,或饱食安逸少动、久坐熬夜,或喜、怒、忧、思、恐等五志过及,或因先天禀赋异常,致脾胃受纳运化失常,小肠化物泌别吸收失调,陈气内生,堆积于脏腑与肌肤,而见形体肥满。食饮入口,离不开胃之受纳腐熟、小肠之受盛泌别清浊、脾之转输,其病位在脾、胃、小肠。兰者,兰泽香草也,狭义即佩兰、泽兰,芳香之品,能畅气机,除陈腐,涤垢腻;广义凡气味香辛,可醒脾升清,和胃降浊,助小肠化物泌别如常,逐退盈余者,皆谓之“兰”。因此,肥胖当治以“兰除陈气”,旨在运用辛香之品调整脾、胃、小肠之功能,逐退食湿痰浊郁热等盈余,以复中焦升降平衡,肥者不肥也。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或)糖耐量受损(IGT)两方面,一般被认为是2型糖尿病的必经阶段。糖尿病前期相当于中医学的"脾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脾瘅"的论述:"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以除陈气也"。可见嗜食肥甘厚味,易损  相似文献   

5.
1 祖国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 中医早就有“甘美肥胖,易患消渴”的记载。《内经·奇病论》曰:“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素问·通评虚实论》曰:“凡治消瘅……肥贵人则膏梁之疾也。”由此可见,肥胖是诱发糖尿病的重要因素,我国古代早已认识。中医有“胖人多痰湿”之说。现代医学也证明,肥胖可以诱发糖尿病,过多地摄入碳水化合物、脂肪,易产生肥胖,而肥胖易导致胰岛素抵抗性而诱发非胰岛素依  相似文献   

6.
运用“除陈气”治疗消渴病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涛 《中医研究》1998,11(3):48-49
《素问·奇病论》在论述消渴病时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逆,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这段经文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症状、治疗作了系统而简明扼要的阐述。笔者在临床上以此理论为指导,对于一些...  相似文献   

7.
“除陈气”治疗消渴病验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涛 《山东中医杂志》1998,17(12):561-562
《素问·奇病论》在论述消渴病时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逆,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这段经文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症状、治疗作了系统而简明扼要的阐述。笔者在临床上以此理论为指导,对于一些...  相似文献   

8.
正糖尿病以多尿、多饮、多食、疲乏等为主要表现,为临床常见疾病。中医古籍记载为"消渴",病机多以燥热偏盛,津液耗伤立论,治疗多从"三消"入手。然痰湿与消渴亦互为因果[1]。关于湿浊与消渴,《素问·奇病论》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指出过食肥甘,脾胃功能障碍为消渴的发病原因之一。《临证指南医案》载"治之以兰,除陈气也"[2],指出治疗消渴病应涤甘肥、醒脾气、化湿浊。有研究表明,肥胖型2型糖尿病脾虚湿困证  相似文献   

9.
中医治疗2型糖尿病的回顾 1.古代医家对糖尿病的认识 早在《内经》就提出了“消渴”、“消瘅”、“肺消”、“消中”、“膈消”等,并指出“此肥美之所发,肥能令人内热,甘能令人中满”,预防为“治之以兰,除其陈气”。《金匮要略》根据糖尿病不同的证候,辨明胃热、  相似文献   

10.
潘高峰  黄海东 《光明中医》2003,18(5):F002-F002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中医认为其病是由先天禀赋不足 ,脏腑柔弱等体质因素和后天饮食失调、情志不遂、房劳过度等诱发因素共同作用所致。早在《素问·奇病论》中就有论述 :“其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 ,甘者令人中满 ,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明《景岳全书》记载 :“消渴病 ,其为病之肇端 ,皆膏梁肥甘之变……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也。”这些精辟的论述 ,说明古人已认识到饮食的偏嗜和不当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因素。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有遗传倾向的代谢、内分泌病。I型糖尿病是胰岛素依赖型 ,必须采用…  相似文献   

11.
从脾论治消渴病探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糖尿病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为现代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根据其病因病机持点及临床表现,归属于祖国医学“消渴”范畴.历代医家对此病亦多有论及。今就诊治本病多从脾辨治作一初步探析。且从四群治的理论探源消渴之病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云:“脾瘁……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在病因病理机制中,古籍历有载录,在饮食失调方面,《素问·奇病论》云:“此人必数食百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素问·通评虚实论》云:“消津仆击,…··用吸人…  相似文献   

12.
消渴作为临床常见疾病,其辨证用药极为考究。《黄帝内经》中既明确指出热中、消中不可服芳草,又提出了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的思想,乍看似有相悖,令人疑惑。本文细究内经之旨,从不用之理和可用之疑的角度,管窥消渴芳草用药思辨,旨在为读经典而彰发临床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脾瘅"证治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瘅"始见于<素问·奇病论>."瘅"与疾病有关的涵义有三.从王冰、张景岳等医家对本病的认识看其病因为"肥美之所发也",病机为"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口甘、中满"为其症状,治则为"除陈气",方药以兰治之.  相似文献   

14.
口甘一症,《素问·奇病论》认为:“……此五气之溢也,名日脾痒.夫五味入口,藏于冒,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养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尔后,对口甘的治疗,一般都宗《内经》之旨,或“治之以兰”,或投兰香饮子(右膏、知母、生甘草、人参、兰得、防风、升麻、桔梗、连翘、半夏、白豆(?)、(?)黄散 (?)香、山(木厄)、石膏、甘草、防风)之类主药,总和离劳哲碎浊、泻脾化湿之法,确也收到较好的疗效.然吾却曾以益气养阴法为主治愈一口甘病例,王×,女,49岁,农民.1992年10月5日初诊.患风间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年余.平时每有不适,即服用地商卒、双氢氯唑嗪,或静注速尿.  相似文献   

15.
顾友谊  邹勇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1):698-698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 ,是以多饮多尿、消瘦 ,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我市名老中医田文主任医师认为脾气虚痰湿中阻为糖尿病的重要病机 ,以健脾温中化湿治疗收到很好疗效 ,现介绍如下。1 病因病机糖尿病的发病与过食、肥胖有直接关系。“饮食自倍 ,肠胃乃伤”、“过食伤脾”。长期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醇酒厚味 ,致脾胃运化失职故而发病。《素问·奇病论》有脾瘅之论 ,“夫无味入口 ,藏于胃 ,脾为之行其精气……此肥美之所发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 ,甘者令人中满 ,故其气上溢 ,转为消渴”即论及此意。胃主受纳…  相似文献   

16.
应用仲景方药治疗消渴的脏腑辨证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渴之名,始见于《内经》。《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此五气之滥也,名曰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虽然对消渴的症状未曾说明,但已概括了消渴的病因病机。《灵枢·五变篇》又谓:“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除“消渴”、“消瘅”之外,还有如“鬲消”、“肺消”、“消中”等不同名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迅速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的流行病 ,并成为影响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对糖尿病的诊治正成为当今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祖国医学对糖尿病早有认识 ,根据其口渴多饮的特点提出了“消渴”的病名 ,指出 :“此肥美之所发也 ,……肥者令人内热 ,甘者令人中满 ,故其气上溢 ,转为消渴。”其描述与现代对糖尿病的认识基本一致 ,并提出了“治之以兰 ,除陈气也”的治疗方法。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 ,结合临床不断丰富有关消渴病的诊治理论 ,形成了阴虚燥热、气郁化热、肝肾亏虚等理论体系指导着糖尿病的临床治疗。笔者在临床工作中 ,结合病人的病因 ,临床…  相似文献   

18.
祖国医学对消渴病的认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奇病论》就有"……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说明当时对消渴的病因病机及其与饮食结构和肥胖的相互关系已有明确认识。  相似文献   

19.
消渴述源     
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帝曰:病有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滥也,名曰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相似文献   

20.
总结吕仁和教授辨治糖尿病的学术观点,旨在明析其关于消渴病脾瘅期、消渴期、消瘅期分期辨治的学术思想和抓主症、审病机、辨病位综合论治的诊治经验.临证重视将《黄帝内经》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对糖尿病进行分期辨证论治,认为脾瘅期核心症状为肥胖,消渴期应注重"除陈气",微型癥瘕形成是导致消渴期向消瘅期发展的关键,以及消瘅期的主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