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现代医学把社会心理因素在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疾病称为心身消化病,王庆其将由精神情志因素导致的脾胃病,或由脾胃病引起的情志病症称为情志相关性脾胃病,文章介绍王庆其教授对情志相关性脾胃病的分类、临床表现及辨治经验.  相似文献   

2.
郅琳  张雪鹏 《中医研究》2010,23(5):60-61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脾胃病已成为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脾胃病的发生多与外感寒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脾胃虚弱等密切相关,而其中情志因素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致病因素。祖国医学认为,情志活动和脏腑机能密切相关,情志的产生、活动是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一,脏腑对情志的活动起着调节控制作用,相应地情志的异常活动也会影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3.
《内经》情志致病特点概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章红英 《北京中医》1998,17(2):47-48
情志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引起疾病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现代医学的确认和重视。实际《内经》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对情志致病有着丰富和深刻的认识。本文试概述其特点。一、情志为病的条件性情志,中医通常概括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它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  相似文献   

4.
浅谈《黄帝内经》中的情志致病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中有着丰富的情志致病理论 ,充分挖掘《黄帝内经》中的情志致病理论对情志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整理将《黄帝内经》中的情志致病特点归纳为 :特异性、同一性、危笃性、多变性、兼夹性五种。  相似文献   

5.
姚春  赵炜 《四川中医》2008,26(5):17-18
本文阐述了"治未病"的含义,以及如何在脾胃病方面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论情志致病中的意志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意志特征,决定着来自内外各方面的刺激对人体的影响,所以意志对七情的发生具有调控作用。七情发生后是否致病,则首先取决于机体耐受力的大小,而机体的耐受力又与人的意志力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意志又能又七情致病起到制约作用。所以,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对于提高心理免疫力和预防疾病具有意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脾胃与情志、肝与情志、与情志有关的脾胃病的症型探讨了情志致病的机制,对预防和治疗脾胃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9.
在总结以往对"情志致病",理论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中医学与现代心理学、心身医学理论及研究成果,从情志的概念、情志的产生机制、情志病的内涵和外延、情志与疾病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阐释和发挥,以进一步探讨情志致病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情志致病特点及致病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情志致病日益增多的现状,结合文献资料及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情志致病具有多情交织共同致病首先伤肝、多情交织共同致病易伤潜病之脏、特定情志单一致病易扰乱心神、情志易扰乱气机影响病情转化等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情志病机,表现为阴阳失调、气机紊乱、脏腑受损、经络受阻、形质亏损、痰凝血瘀、化火伤阴,对临证制定确实有效的辨治方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调者,和也,平其不平也。"通过对前人治疗温病发热的经验总结,从温热类温病和湿热类温病两个方面对温病发热调治脾胃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高金亮 《天津中医药》2004,21(6):445-446
从事中医脾胃病研究,大致经过3个阶段:1)跟师学习,继承的重要途径;2)中西医合作,借鉴的重要途径;3)主持攻关,自主研究的主要途径。主持研究各项科研课题,大致可分为临床研究、实验研究、调查性研究和理论探讨几个方面,并力求创新。  相似文献   

13.
姜松鹤主任医师是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工作指导老师、博士生导师,在治疗消化道系统疾病上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见解,针对不同的胃肠疾病,如胃痞、腹泻、腹痛等常见疾病,通过辨证论治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灵活用药,精于辨证,疗效确切,本文通过介绍姜松鹤教授治疗脾胃病的案例分析,有助于后世对常见脾胃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4.
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属消渴变证,冠心病是主要并发症,由消渴日久而发。"消渴重,心中痛",为本虚标实之证,本为气阴两虚,标为痰浊内停、瘀血阻滞,虚在心脾肾,实在痰瘀阻络。气虚与阴虚互为因果,瘀血与痰浊既为气阴两虚病理产物,又是消渴导致胸痹主要机理。脾虚失运是发病关键,运脾是治疗根本。益气养阴,化痰祛瘀,都应在健脾基础上进行。中医药治疗擅用调理脾胃之方药。  相似文献   

15.
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发病原因错综复杂,笔者总结全国名老中医陈宝贵教授临床经验,认为脾胃病的发生与诊治与肝有密切关系。对脾胃病的治疗,注意从肝木调理,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庆荣  张莉 《天津中医药》2006,23(5):377-378
根据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结合临床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和效果,在临床治疗上,以益气健脾,和胃降浊为主。1)调治脾胃病,首先重在调气;2)调治脾胃病,宜运补兼施,寒温并调;3)调治脾胃病尚需注意饮食。  相似文献   

17.
基于“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理论从脾胃论治耳鸣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耳鸣是常见病、多发病,居耳科三大难题(耳鸣、耳聋、耳眩晕)之首,西医目前对于耳鸣尚缺乏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祖国传统医学在耳鸣治疗方面虽然较西医存在较大优势,然而,多数医家常常囿于《内经》“肾开窍于耳”理论,治疗上往往束于“滋阴补肾”之桎梏。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内经》“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基础上进一步详尽阐释了其“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对后世从脾胃辨治耳鸣方面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文章从脾胃与耳窍的联系及脾胃失调致耳鸣的病因病机两方面加以剖析,试图探其秘旨。  相似文献   

18.
汪龙德认为脾胃之病发生,无不责之于升降,脾的运化,有赖于肝之疏泄及肾中阳气的温煦、生化与肾阴的濡润、滋养,提出脾胃病的诊断要四诊合参,重视舌脉,在治疗脾胃之病时,要注意调理气机,用药也要顺应脏腑升降特点,使脾胃升降如常,注意从肝肾调理,肝脾肾同治,重在健脾运脾;同时运用现代检测手段,重视西医诊断,强调中医辨证,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发病以心血瘀阻,痰浊痹阻证多见.根据心脾相关,痰瘀相关理论,诸多医家从脾胃、痰瘀论治,以补益心脾,化痰逐瘀通络为法,疗效确切.此外,作为患者,应当增强冠心病的预防意识,从改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做起;作为医者,当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三因制宜,方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0.
赵晓霞  尤可 《河南中医》2012,32(11):1427-1428
脓毒症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现代医学认为其是由于致病微生物入侵机体导致过度或失控的炎症因子释放所致,西医治疗效果不佳.中医认为虚、毒、瘀为脓毒症病机关键,故本病的治疗应健脾益气,通腑降下,辅以疏肝理气,活血止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