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在腕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腕关节损伤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观察组患者执行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进行诊断。对比2组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的检出率96.00%,高于对照组的7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检出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94.00%,远高于对照组的7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腕关节损伤,可以提高检测准确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与核磁共振成像在细微及隐匿性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58例细微及隐匿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及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比较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的总检出数及阳性检出率。结果核磁共振成像对细微及隐匿性骨折总检出数55例,其中鼻骨3例,肩关节6例,腕关节6例,髋关节6例,膝关节12例,踝关节18例,足骨4例;多层螺旋CT总检出数46例,其中鼻骨2例,肩关节5例,腕关节5例,髋关节4例,膝关节11例,踝关节16例,足骨3例,核磁共振成像阳性检出率(94.83%)高于多层螺旋CT阳性(7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多层螺旋CT相比,核磁共振成像对细微及隐匿性骨折的显影率更高,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可靠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MRI和多层螺旋CT诊断膝关节损伤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膝关节损伤100例患者。将其按照诊断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运用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漆关节损伤,对照组50例,运用多层螺旋CT诊断膝关节损伤,对2组的诊断效果进行对比。结果:通过对2组患者诊断进行对比,观察组运用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中,关节腔积液18例(36%),半月板损伤15例(30%),軔带损伤11例(22%),骨质改变6例(12%),诊断准确度50例(100%);对照组运用多层螺旋CT诊断中,关节腔积液15例(30%),半月板损伤5例(10%),韧带损伤11例(22%),骨质改变4例(8%),诊断准确度35例(70%),2组诊断准确度对比,观察组诊断准确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通过诊断满意度进行对比,对照组满意率为36例(72%),观察组满意率为47例(94%),观察组患者诊断满意度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核磁共振成像(MRI)和多层螺旋CT诊断膝关节损伤对比,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膝关节损伤精准率高,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隐匿性骨折患者应用DR与多层螺旋CT诊断的效果.方法:2017年3月-2018年7月在我院进行隐匿性骨折诊治的患者中随机抽取5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T扫描以及DR检查,比较CT、DR 2种检查方式诊断准确率.结果:CT隐匿性骨折诊断准确率为100%,DR诊断准确率为79.31%,腕舟骨骨折、胸骨骨折、胫骨平台骨折、颈椎骨折、腰椎骨折、肋骨骨折等各项目CT检出率均明显高于DR,2种检查方式诊断准确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隐匿性骨折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DR,有利于降低漏诊以及误诊率,可为临床医生制定针对性以及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对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所收治的90例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患者视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实施MRI检查方式,对照组应用CT检查方式。观察2组的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诊断情况、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涉及骨皮质诊断结果及骨折显示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诊断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的敏感度、特异性及准确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对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涉及骨皮质的诊断准确率为100.00%,远高于观察组的66.67%,2组差异显著(P<0.05);2组错位程度、关节面塌陷情况及周边软性结构显示均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周边软性结构显示方面,对照组未有观察组理想,2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诊断方面,MRI相比与CT更具有优势,但在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涉及骨皮质诊断方面,CT检查结果准确率要比MRI高许多;在图像呈现方面,MRI周边软性结构呈现要比CT清晰。CT、MRI对胫骨平台隐匿性的诊断价值各有不同,但对于其诊断结果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并探讨核磁共振成像在细微及隐匿性骨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96例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细微及隐匿性骨折患者,分别采用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对本组患者进行诊断,观察并比较2种诊断方式的检出率。结果:在检出率方面,多层螺旋CT(84.38%)低于核磁共振成像的检出率(95.83%),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诊断细微及隐匿性骨折患者时,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够获得更加科学有效的诊断数据,有效的提高了临床检出率,为治疗提供了更多科学的依据,有着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细微及隐匿性骨折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的诊断价值对比。方法:于2017年4月-2018年9月这一期间,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细微及隐匿性骨折患者77例,全部患者入院后都进行X线片检查,结果显示没有骨折征象;患者入院时主诉受伤处活动异常,有肿账与疼痛感,全部患者以此开展多层螺旋CT检查以及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并对患者的该组合检查情况认真观察,对3种检查方法的骨折检出率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X线片检查细微及隐匿性骨折鼻骨、髌骨、肩关节、髋关节、腕关节、踝关节、足骨、总计检出率分别为28.57%、75%、69.23%、81.82%、66.67%、75%、70%、64.94%,明显低于多层螺旋CT的57.14%、91.67%、84.62%、90.91%、77.78%、87.50%、80%、79.22%,比较差异显著性明显(P<0.05),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X线片漏诊率35.06%,明显高于多层螺旋CT的20.78%,比较差异显著性明显(P<0.05),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细微及隐匿性骨折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检查T1WI与T2WI的检出率都比较高,且明显高于X线片、多层螺旋CT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显著性明显(P<0.05),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T1WI不能检出骨折患者5例,漏诊率6.49%;T2WI检查都呈现低信号状态。结论:与多层螺旋CT检查相比,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细微及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更高,临床诊断价值更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在下腔静脉病变的临床诊断中多层螺旋CT和MRI所能发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9月至2017年10月所接收的86例下腔静脉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让这86例研究对象分别接受多层螺旋CT诊断与MRI诊断,将MRI诊断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将多层螺旋CT诊断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最终诊断结果分别记录好,并对此进行对比。结果本次研究所接收的86例患者在分别接受CT及MRI诊断后,在确诊率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即P0.05。结论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可知,在对下腔静脉病变疾病的诊断中,MRI和多层螺旋CT均能对该疾病进行诊断,但在诊断的准确率上来看,采用多层螺旋CT对患者进行诊断要更加准确,这对于患者后续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技术对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入选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隐匿性骨折患者100例,均接受X线片检查和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技术检查诊断,比较2种检查诊断方式的结果。结果 CT组的诊断阳性率为95%,明显高于X线片组的诊断阳性率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技术准确地检出隐匿性骨折,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在进行细微及隐匿性骨折诊断时,将多层螺旋CT与X线应用于其中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4月-2020年5月作为研究时段,调选该时段我院数据库内资料登记有效的被确诊为细微及隐匿性骨折的患者72名作为本次试验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一般资料分析后,确认患者均为细微及隐匿性骨折,并由医务人员按要求对患者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由医务人员给予患者多层螺旋CT以及X线检查,对2组患者的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确认所有患者的诊断准确度。结果: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采用多层螺旋CT对患者进行诊断,最终诊断准确率为70例(97.22%),高于X线诊断准确度58例(80.56%),2组诊断准确度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进行细微及隐匿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诊断时,选择多层螺旋CT进行诊断,能够帮助医务人员明确患者的病情,对于患者后续手术方案的选择来说,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故而在临床,上对这类患者进行诊断,为保障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医务人员可考虑应用多层螺旋CT作为诊断方案,而如果病情明显并且X线图像清楚的患者,单纯采用X线检查,也能够有助于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故而临床上可酌情对诊断方式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以及MRI诊断方法在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84例疑似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根据诊断途径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多层螺旋CT检查,观察组采用MRI实施检查,观察其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经MRI TIWI及T2W2扫描,其膝关节骨折检出率均为100.0%,优于对照组的61.9%(P<0.05);观察组对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阴性预测值以及阳性预测值依次为99.4%、90.6%、95.0%和98.7%,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1.4%、63.6%、33.3%和93.9%(P<0.05).结论:MRI在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能够获得较高的检出率,具备良好的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分析16排螺旋CT在肋骨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肋骨隐匿性骨折患者5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50例,采取16排螺旋CT诊断,对照组250例,采取X线诊断,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实验组诊断出肋骨隐匿性骨折患者为248例,准确率为99.20%;对照组诊断出肋骨隐匿性骨折患者为224例,准确率为89.60%;实验组患者诊断准确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肋骨隐匿性骨折患者采取16排螺旋CT诊断,准确率较高,能够为医生确诊提供强有力的依据,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对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检查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取本院脑血管疾病患者24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同时接受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及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诊断,通过对两种诊断方式数据的比较及分析以归纳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手段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意义。结果在病情检查准确率方面,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所得数据显著优于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且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手段确认患者脑血管病情类型包括:脑出血、脑梗死、颅内动脉瘤;所有接受检查患者检查后均提示有脑动脉狭窄情况,程度不一。结论对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手段进行检查诊断,能够帮助医生清楚的掌握脑部病灶的具体情况,引导医生制定更加合理、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余文行  徐宝琳 《当代医学》2021,27(18):133-134
目的 探究磁共振成像在踝关节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90例疑似踝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磁共振成像、多层螺旋CT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特异度、灵敏度、漏诊率、误诊率及诊断符合率.结果 90例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有87例确诊为踝关节隐匿性骨折.磁共振成像疾病检出率为98.85%,高于多层螺旋CT检查的90.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成像检查特异度高于多层螺旋CT,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磁共振成像检查灵敏度、诊断符合率均高于多层螺旋CT,漏诊率低于多层螺旋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成像检查误诊率低于多层螺旋CT,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磁共振成像检测踝关节隐匿性骨折,疾病检出率、诊断符合率高,可减少误诊、漏诊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脑血管疾病诊断过程中的效果与价值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在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共计82例。将全部患者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有患者41例,给对照组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检查,给观察组应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进行检查。结果比较两组的诊断准确率情况,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显著(P0.05)。比较两组患者对诊断结果的满意度,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诊断脑血管疾病的过程中应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能够达到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以便能为患者进行及时治疗,值得在临床上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使用MRI和多层螺旋CT对结肠癌致肠梗阻患者进行病情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从在我院收治的结肠癌致肠梗阻患者中选取5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对这50例患者分别进行MRI检查和多层螺旋CT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率。结果使用MRI和多层螺旋CT对这50例患者进行检查后,与多层螺旋CT检查相比,MRI检查的疾病确诊率更高,其漏诊率更低(P0.05)。结论对结肠癌致肠梗阻患者使用MRI检查进行病情诊断的准确率高于多层螺旋CT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MSCT)联合磁共振成像(MRI)诊断腕关节损伤的应用效果。方法 150例患者分为腕骨骨折组78例与无腕骨骨折组72例。分别采用MSCT、MRI及MSCT+MRI检查进行诊断。结果两组MSCT+MRI关节脱位检出率均明显高于MSCT检出率和MRI检出率。MSCT+MRI检查对隐匿性骨折、软骨损失、骨挫伤及骨折碎片均可检出。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MSCT联合MRI诊断腕关节损伤,能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在老年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实际效果,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接收的58例老年胃肠道间质瘤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诊断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30)与对照组(n=28)。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X射线诊断,观察组则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对比两组患者的检出率以及检出部位。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检出率明显高与对照组患者,P0.05。检出部位方面,观察组患者的胃部、横结肠系膜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老年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中,与常规X线片相比,多层螺旋CT诊断的准确率明显更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RI联合多层螺旋CT(MSCT)在不同类型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11月南召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9例隐匿性骨折,包括疲劳骨折19例、衰竭性骨折15例、隐性创伤性骨折24例和隐性骨内骨折3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MRI和MSCT检查,比较MRI、MSCT单一检查及联合检查对不同类型隐匿性骨折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19例疲劳骨折患者中,MRI检出16例,MSCT检出13例;15例衰竭性骨折患者中,MRI检出12例,MSCT检出12例;24例隐性创伤性骨折患者中,MRI检出20例,MSCT检出18例;31例隐性骨内骨折患者中,MRI检出27例,MSCT检出4例。MRI和MSCT联合诊断疲劳骨折、隐性骨内骨折的准确率较MSCT高,且联合诊断全部骨折类型准确率(94.38%)高于MRI(84.27%)和MSCT(5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和MSCT的联合应用对不同类型隐匿性骨折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可作为治疗方案选择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深入探讨多层螺旋 CT 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作用于腕关节损伤诊断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至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60例腕关节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 A、B、C 三组,每组各20例;A 组使用 MSCT、B 组使用 MRI,C 组为联合组。结果:统计结果显示,在隐匿性骨折、移位骨折碎片、关节脱位和骨折的检出率上比较,联合组优于其他两组(P <0.05)统计学差异显著。结论:在腕关节损伤的诊断中,将多层螺旋 CT(MS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联合运用,能够提升诊断准确性,方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