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迟、数脉是根据脉象速率判断病性而性质相反的两种脉象,张仲景论之颇有特色。《金匮要略》全书共22篇,涉及迟、数脉的有16篇,计41条文。其中单论迟脉的条文有12条,意义在于多主寒证、常主虚证、可主瘀证、亦主热证;单论数脉的条文有23条,意义在于多主热证、常主虚证、亦主寒证;迟、数两脉兼见并论的条文有6条,见于疟病、胸痹、腹满、水气、消渴、疮疡病篇。意义在于阐释复杂病机、辨别寒热病性、鉴别多变证候、论述病发机理、分析虚实病因、指导诊断治疗。一脉主多病,意义深远,已远远超出了迟、数脉本身的含义。  相似文献   

2.
单部脉数的论述首见于《脉经》,此后众多医籍亦有论述。在寸口脉诊中,寸、关、尺三部脉率应为一致,为何会出现“单部脉数”的脉象?对此鲜有医家进行探讨。故本文从“脉势”与“病机”两个角度进行探微。从“脉势”理解,认为“至数”与“脉势”均是构成数脉脉象的基本要素,而“脉势”是判断单部脉数的决定因素;从“病机”理解,认为单部脉数之脉象揭示了疾病的病位病机,是为了更好地辨证论治。然而在临床中察觉到单部脉数时,应脉、症相结合判断病位病机,做到“当随其部而察其证”。  相似文献   

3.
凡一息五六至 ,谓之数脉 ,数脉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脉象。历代医学专著多认为数脉为热证主脉 ,如《脉经》曰 :“数者 ,腑也。数即有热”。《活人书》中曰“气血热则脉数。数者腑也 ,数则为热。”但在临床实践中 ,寒证出现数脉者也不少见。所谓寒证是指阳虚阴盛、机体机能活动衰减或感受寒邪 ,阴寒内盛所产生的证候。由于寒性收引 ,脉道拘急或寒困气机或阳虚鼓动乏力 ,寒证之脉多为紧脉或迟脉。但亦有一些会出现数脉。当然 ,要除外寒证化热或寒热错杂的情况。现将临床上常见的寒证数脉情况分述如下 :1 太阳伤寒证主要表现为恶寒 ,发热 ,无汗 ,…  相似文献   

4.
陈涛  陈茂华  梁嵘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5):1236-1238
运用中医医案OLAP系统,对4400例名医医案的脉象进行概率统计及与病因病机、病证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表明,脉象中复脉的出现频率要远大于单脉.两者之比为4.27:1.在单脉病案中以细脉、弦脉、数脉、沉脉、滑脉、弱脉、浮脉、濡脉出现的频率最高;在复脉病案中则以沉细脉、弦滑脉、弦数脉出现的次数较多;迟脉不是寒证主脉;数脉在外感病中也主风证;虚证多细脉;弦脉为肝胆病的主脉,且湿热为患亦多见.  相似文献   

5.
王景泉 《国医论坛》1996,11(5):43-44
在中医学中,一般认为肝主动、主开而为刚脏.肝气、肝阳常为有余,而肝阴、肝血常为不足,所以肝的病证中亦是阴血不足居多,实证也多为火热为病;而肝之寒证,无论是阳虚还是实寒,均属少见,所以五版《中医诊断学》论述肝寒证时也仅举寒滞肝豚之寒疝腹中痛一端,对于肝寒证之请端均未述及。证之临床,肝之寒清之证,亦显于多端。1肝寒证与肝脉的关系肝之寒证多从肝脉的特定部位有所表现,亦与藏象密切相关,《灵格·经脉》曰:肝经“循股明,人毛中,环明器,抵小腹,扶胃,属肝,络胆,上贵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人顿领,连目系……  相似文献   

6.
柏红阳 《四川中医》1997,15(1):10-10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精华之一,在临床中有着重要的诊断意义。《内经》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一般而言,脉与证应当合参,各种疾病常有其主要脉象,如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太阳伤寒病的脉浮紧、少阴病的脉微细、百合病的脉微数、疟疾脉弦等。仲景脉法,有其独到之处,仲景往往用几种复杂的脉象结合起来以阐释病机,有时以脉象代替证候,有时还依据脉象来指导治疗,根据脉象推断病情、判断预后、制定禁忌等。现将仲景脉法浅析如下;1.以脉象阐释病机《金医·腹满寒庙宿食病》曰;“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  相似文献   

7.
江冬梅  于志峰 《河北中医》2023,(7):1192-1194+1198
《医原》是清代名医石寿棠所著,书中对于一些特殊舌象以及常见脉象主病的特殊性有其独到见解。在舌诊方面的特色主要体现为:舌中有红路一条为阴虚,舌面见白苔一条为痰饮,脾胃湿热素重至病时苔反变薄,伏邪初起为白苔,舌苔不燥不可峻下。在脉诊方面的特色主要体现为:浮不可概言表,亦主里虚证;沉不可概言里,亦主风寒表证;迟不可概言寒,亦主湿热证;数不可概言热,亦主疟主表实寒证;滑不可概言实,亦主里虚证。石寿棠不仅将其临床所见的一些特殊舌象及其病理意义告诫后学者,而且对常见脉象所主病证的特殊性也举例说明,只有脉证相应,才能准确辨证,其舌诊和脉诊经验值得临床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脉证”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指通过脉象判断疾病证侯、确立治法的思维方法,是仲景辨证施治的特色之一。《伤寒杂病论》对此论述颇详,如《伤寒论》、《金匮要略》各篇均冠以“某某病脉证并治”,且原文中通过脉象阐释病证者,《伤寒论》398条原文中有148条,《金匮要略》414条原文中有141条。由此可知,通过脉诊确定病因病机的辨证思维方法在仲景辨证体系中极其重要。现就《伤寒杂病论》中“脉证思维”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数脉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脉象,可见于诸多疾病,<濒湖脉学>对数脉主病做了精辟的论述,笔者通过仔细辨析,发现数脉可见于热证、寒证和危证.临证时用心辨识,才能准确的指导诊治.  相似文献   

10.
数脉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脉象,可见于诸多疾病,《濒湖脉学》对数脉主病做了精辟的论述,笔者通过仔细辨析,发现数脉可见于热证、寒证和危证。临证时用心辨识,才能准确的指导诊治。  相似文献   

11.
在彭州小鱼洞乡义诊中,采用自拟寒证、肾阳虚证量表调查了299例就诊病例,发现高寒环境是寒证(肾阳虚证)发生的重要诱因,其症状体征的分布状态在病因、病位、病性、病势上均有其地域的特点,集中表现为肢冷、畏寒、冷痛等,并多伴见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咳喘、胃脘痞满等肺系和脾系症状。  相似文献   

12.
陈创荣  蔡彦  刘小虹 《河南中医》2011,31(8):829-830
<伤寒论>论述咳嗽证治,可概括为寒性咳喘、热性咳喘和痰饮咳喘三大类,临证当分清寒热虚实,随证治之.同时,必须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关咳嗽的内容互参,方不致有所偏废.  相似文献   

13.
李宇铭 《河南中医》2011,31(9):953-956
太阳中风证在《伤寒论》第2条的四大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均是由风邪所致.风为阳邪,故亦主热,因此太阳中风亦可理解为表热证.若按表虚表实而言,太阳中风相对于太阳伤寒,伤寒因寒邪束表,表气郁闭较重,张仲景习惯表述为“阳气重”,而现在一般称为“表实证”;中风因腠理疏松,相对而言则可称为“表虚证”.加上寒热的分类,太阳...  相似文献   

14.
经方是指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所记载之方剂,经方医学理论历经两千余年的发展,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得到广泛的运用。《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咳嗽病是临床上常见病,病位主要在肺,与脾、肾等多脏器密切相关。其辨治当以肺为中心,兼顾脾肾,先辨表里,次辨寒热虚实。文章以3例咳嗽患者为例,展开了临证医案分析。  相似文献   

15.
李宇铭 《河南中医》2012,32(7):793-794
《伤寒论》第29条的初见证,过去一般以太阳中风兼阴阳两虚证为解,但经过与《伤寒论》其他原文对比发现,“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六证,属于胃热炽盛而阴液耗伤,且表证已除或表证轻微.故此在选方用药上,本当选择小承气汤治疗,若误用汗法则使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16.
"寒热并用"法为《伤寒论》方剂特色之一,其学价值极高,文章从上热下寒,清上温下;外寒内热,外散内清;寒热交杂,辛开苦降;寒热格拒,治宜反佐;体质与邪气寒热相异,用药标本兼顾;经脉脏腑生理病理特点;多脏腑经络同病,各适其气;正虚邪实,表里上下寒热错杂,扶正祛邪,清热温寒;去性取用;性味各取其长,互为监制等几个方面,就其组方特点做出简要论述,并提出个人临床应用的体会。  相似文献   

17.
临证辨治单纯表证和里证,由于病情单一,表证辨其中风伤寒温病,里证辨其虚实寒热,运用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及脏腑经络辨证等,相形而论,尚易应对。但病人禀赋阴阳不等,体质强弱不同,感邪轻重不一,每有表里同病、虚实兼夹者,病情相对复杂,施治起来有时难免使人有瞻前顾后,顾此失彼之感。张仲景《伤寒论》创立六经辨证体系以辨治外感疾病,其中不乏对杂病的辨治,表里同病的治疗亦属不少,示人以规矩准绳,所出诸方,内蕴治病妙法良意,使人临证有所仿效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李宇铭 《河南中医》2011,31(10):1081-1084
太阳中风证在《伤寒论》第2条的四大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均由风邪所致。风为阳邪,故亦主热,因此太阳中风亦可理解为表热证。若按表虚表实而言,太阳中风相对于太阳伤寒,伤寒因寒邪束表,表气郁闭较重,张仲景习惯表述为"阳气重",而现在一般称为"表实证";中风因腠理疏松,相对而言则可称为"表虚证"。加上寒热的分类,太阳中风当属表虚的表热证。  相似文献   

19.
李文龙 《河南中医》2011,31(10):1088-1089
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系统阐述了寒证、热证、寒热错杂证的辨治规律。真寒假热之证,当辨明疾病本质,治宜破阴回阳,宣通内外上下;内外寒热并见之证,当分清表里虚实,治宜外散表寒,内清里热;上下寒热错杂之证,当分清病位病性,治宜寒温同施,上下兼顾;寒热互结中焦之证,当明辨痞满虚实,治宜寒热并用,通上下交阴阳。  相似文献   

20.
以往医家认为数脉可主热证、寒证、痰饮、虚证,这种认识虽然能够用于解释临床中的一些病证和古书中的许多条文,但是却背离了数脉形成的机理,为临床带来了困惑。当临床中出现数脉时,无法判断它是主寒证还是热证,主痰饮还是虚证,因此,笔者认为这种扩大数脉主病以迎合古书条文和临床的方法是不合理的。数脉主"阴不胜阳",其意义有以下五点:一为实热证;二为虚热证;三为虚阳外越,阴不能制之;四为寒热交争的过程;五为阴邪攻伐人体阳气,却还未完全克制人体阳气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