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比分析经腹直肌外侧入路和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以随机化抽样法抽取2019年5月至2022年11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收治的86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按随机化分组法分为腹直肌外侧入路组(43例)和髂腹股沟入路组(43例)。腹直肌外侧入路组接受经腹直肌外侧入路手术,髂腹股沟入路组接受髂腹股沟入路手术。对比两组围手术期情况、骨折复位优良率、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arri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骨折复位满意度。结果 腹直肌外侧入路组切口长度较髂腹股沟入路组短,术中出血量较髂腹股沟入路组少,手术时间较髂腹股沟入路组短(P<0.05)。腹直肌外侧入路组骨折复位优良率93.02%(40/43)较髂腹股沟入路组76.74%(33/43)高(P<0.05)。术后6个月,腹直肌外侧入路组疼痛、功能、畸形、活动度评分较髂腹股沟入路组高(P<0.05)。腹直肌外侧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4.65%(2/43)]较髂腹股沟入路组[18.60%(8/43)]低(P<0.05)。腹直肌外侧入路组骨折复位满意度[95.35%(41/43)]较髂腹股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盆髋臼骨折采取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本科室收治的32例骨折患者进行研究,以简单分样法将此类患者均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前者行经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后者行腹直肌外侧入路手术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实施比较。结果观察组的髋关节功能较参照组明显较优,手术用时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且并发症发生率较参照组明显较低,P0.05。结论骨盆髋臼骨折采取腹直肌外侧入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腹直肌旁入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2015年3月-2018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32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21例,对照组1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X线及CT行手术设计,观察组采用3D打印技术进行手术设计,二组均采用腹直肌旁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骨折复位质量、临床功能评价。结果:术后随访时间37.9月(12~47月),本组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3个月的骨折复位质量优良率分别为95.23%和90.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3个月的临床功能评价优良率分别为97.22%和75.73%,观察组的术后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与手术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复杂髋臼骨折,通过3D打印辅助腹直肌旁入路,能得到满意的显露及复位固定,且切口损伤及术后并发症较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例髋臼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手术采取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方式,对照组以常规髂腹股沟入路方式进行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对两组患者的髋臼骨折复位质量、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Matta评分、术后6个月患髋改良Merle d'Aubigne-Postel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未出现1例并发症,对照组出现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髂腹股沟入路相比,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治疗髋臼骨折可为手术提供充足的空间,显露更为充分,不伤及重要神经血管,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腹直肌外侧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治疗复杂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腹直肌外侧入路在复杂骨盆、髋臼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采用腹直肌外侧入路或髂腹股沟入路治疗复杂骨盆、髋臼骨折的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腹直肌外侧入路的患者28例(A组),采用髂腹股沟入路的患者30例(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分型、病因等一般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显露时间、术中出血量、早期并发症、髋关节功能评分、患者满意度,并对骨折复位情况行影像学评价。采用Matta影像学评估标准评估骨折复位质量,采用Merle D’Aubignéand Postel评分系统评估髋关节功能,采用简易Likert量表法评价患者满意度。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A组12~48个月,平均25. 6个月,B组13~50个月,平均27. 3个月,骨折均愈合。A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显露时间、术中出血量、早期并发症、患者满意度方面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髋关节功能评分及骨折复位质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腹直肌外侧入路应用于复杂骨盆髋臼骨折具有切口长度短、手术显露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早期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等诸多优点,临床应用价值广,疗效优。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治疗髋臼前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60例髋臼前柱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其中对照组采用经髂腹股沟入路手术,观察组采用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方式.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解剖复位质量、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短于或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位优良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66.7%(P<0.05);观察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6.7%,高于对照组的63.3% (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低于对照组的43.3% (P <0.05).结论 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治疗髋臼前柱骨折操作简便、创伤小,视野显露充分,复位良好,有利于术后临床功能的更好恢复,因此可作为临床治疗此类骨折类型的首选入路方式.  相似文献   

7.
刘敏  胡学峰  胡平 《当代医学》2022,28(10):61-63
目的 探讨经腹直肌旁入路手术治疗同侧髋臼及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88例同侧髋臼及骨盆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4例.两组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行髂腹股沟入路,观察组行腹直肌旁入路,比较两组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复位满意度及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多发伤伴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7年9月采用经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的19例多发伤伴骨盆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前路采用经腹直肌外侧入路,后路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随访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头胸腹部CT及骨盆平片。结果:本组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单纯前路13例,前后入路同时6例。手术平均时间152 min。术中出血量510~2 100 mL,平均820 mL。术后按照Matta影像学评估标准评定髋臼骨折复位情况:解剖复位9例,满意复位7例,不满意复位3例。19例患者术后进行了13~19个月随访(平均15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获得良好愈合,愈合时间13~29周,平均16周。术后6个月采用改良的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评定患侧髋关节功能,优7例,良8例,可3例,差1例。无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或者失效。所有患者随访未见术区继发疝气。结论:经腹直肌外侧入路手术切口及损伤相对较小,疗效好,并发症少,是用于治疗多发伤伴骨盆髋臼骨折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Stoppa入路微创手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将68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髂腹股沟入路手术,研究组采用改良Stoppa入路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短于或低于对照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相比于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改良Stoppa入路微创手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切口更小,用时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腹直肌旁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在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髂腹股沟入路治疗的髋臼双柱骨折21例(A组)、采用腹直肌旁入路治疗的髋臼双柱骨折17例(B组)患者资料,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术后按照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等。结果 A组7例解剖复位,11例复位满意,3例复位不满意,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评分为(15.81±1.44)分。B组4例解剖复位,10例复位满意,3例复位不满意,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评分为(15.30±1.57)分。A、B 2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骨折复位、髋关节功能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仅在手术切口长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直肌旁入路和髂腹股沟入路在治疗髋臼双柱骨折临床应用中,均能获得满意疗效,二者无明显优劣之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腹直肌入路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在嵌顿疝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57例经腹直肌入路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嵌顿疝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组,同时选取此期间内50例行传统开腹手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2组患者均治疗后痊愈出院,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51.14±7.87)min;平均住院时间(8.75±2.28)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只出现皮下血肿1例,对照组出现皮下血肿3例,阴囊积液3例,异物感2例,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2组均无复发病例。结论:经腹直肌入路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嵌顿疝的临床效果理想,手术操作简便,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低,患者恢复快,尤其适用于腹横筋膜薄弱或缺损严重的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改良stoppa切口入路与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治疗合并骨盆骨折的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4年4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29例合并同侧骨盆骨折的髋臼移位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采用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A组),11例采用改良stoppa切口入路(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显露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B组患者手术显露时间分别为(17.4±3.6)min、(16.9±4.4)min,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16.8±2.7)分、(17.3±2.2)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627±26)m L比(742±40)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能充分显露髋臼前柱和四方体,能正视下复位并固定髋臼骨折,且手术显露简单、损伤小,手术并发症少,是治疗髋臼前方骨折尤其是累及四方体骨折的理想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3.
柳继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247-248
目的探究改良K-L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对髋臼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及再入院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南阳市骨科医院2015年5月至2017年2月62例髋臼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行传统K-L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观察组行改良K-L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比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再入院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均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93.55%)高于对照组(67.74%)(P<0.05)。观察组术后出现3例坐骨神经损伤,均自行恢复(3个月内),对照组术后出现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再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再入院发生率为6.45%(2/31)。结论改良K-L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患者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且未出现再入院情况。  相似文献   

14.
手术治疗髋臼骨折2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结果的分析和总结,以期进一步提高其治疗效果。方法:23例髋臼骨折患者,手术入路为经腹直肌外缘入路、Kocher-Langenbeck入路和前后联合入路,采用重建钢板、螺丝钉内固定。结果:23例无感染,切口均期愈合。术后根据Matta影像学评分,解剖和复位满意19例,复位不满意3例,差1例。23例患者中21例获随访,根据Matta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11例(52.4%),良6例(26.8%),一般2例(9.5%),差2例(9.5%),优良率达81.0%。结论:术前完善的影像学资料、正确的骨折分型、及时手术、恰当的手术入路、解剖复位、牢固固定、早期功能锻炼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经腹直肌外缘入路适合于髋臼前壁、前柱骨折以及部分双柱、T形和横形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经皮入路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椎弓根钉棒技术对腰椎骨折患者疗效、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72例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据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n=36)和对照组(n=36),对照组采用经皮入路行椎弓根钉棒固定技术,研究组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椎弓根钉棒技术。比较两种手术入路方式对腰椎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治疗效果及关节功能的影响。结果 研究组手术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融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手术切口长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2组腰痛评分(ODI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而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以及膝关节评分(HS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研究组的ODI评分、Harris评分以及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7.2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4.44%。结论 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和经皮入路行椎弓根钉棒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相当,均可以有效...  相似文献   

16.
何立锋  贾力  韦文军 《海南医学》2023,(19):2780-2784
目的 探究改良Stoppa入路和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疗效及对患者围术期指标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商洛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0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入路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改良Stoppa入路治疗) 56例和对照组(采用髂腹股沟入路治疗) 34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围术期指标、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2个月、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Postel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8.21%,高于对照组的7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大小、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05±0.11) h、(9.39±3.47) cm、(560.36±57.18) m L、(18.39±1.47) 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4±0.53) h、(14.42±4.36) cm、(597.57±78.21) mL、(20.42±1.36) 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骨折复位优良率为92.8...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经前、后和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爆裂性胸腰椎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2011年收治的爆裂性胸腰椎骨骨折患者78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3组,A组(25例)采用经前入路手术,B组(23例)采用经后入路手术,C组(30例)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观察并比较3组患者手术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3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复位和神经功能恢复良好,但3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方面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中以C组最少,A组最多(P<0.05),且C组并发症率最低仅为3.3%(P<0.05),其他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经前、后和椎旁肌间隙入路是治疗爆裂性胸腰椎骨骨折的有效手段,各具特色,其中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可有效降低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降低了手术创伤和并发症,临床上应根据病情决定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8.
李贵艳 《微创医学》2005,24(4):545-546
目的观察经腹切口入路止血、复位固定抢救髋臼骨折股骨头中心脱位合并休克的疗效.方法对10例髋臼骨折股骨头中心脱位合并休克的病人采用经腹切口入路止血、复位固定.结果10例休克病人抢救成功,复位固定牢靠,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经腹入路止血、复位固定抢救髋臼骨折股骨头中心脱位伴休克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李贵艳 《医学文选》2005,24(4):545-546
目的观察经腹切口入路止血、复位固定抢救髋臼骨折股骨头中心脱位合并休克的疗效。方法对10例髋臼骨折股骨头中心脱位合并休克的病人采用经腹切口入路止血、复位固定。结果10例休克病人抢救成功,复位固定牢靠,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经腹入路止血、复位固定抢救髋臼骨折股骨头中心脱位伴休克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陕西医学杂志》2015,(9):1224-1226
目的:探讨改良Stoppa入路手术方法用于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手术治疗的骨盆与髋臼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0例给予改良Stoppa入路手术治疗;B组20例给予髂腹股沟入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随访效果。结果:A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P<0.05);A、B两组在骨折的复位效果和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的髋关节功能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A组仅有1例患者出现切口的浅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5%(1/20)。B组出现2例切口感染,1例深静脉血栓,1例尿路感染,1例腹股沟疝,1例股外侧神经麻痹,并发症发生率为30%(6/20)。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改良Stoppa入路应用于骨盆髋臼骨折的治疗效果确切,相比传统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方式,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