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目的 评估超声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辅助颈内静脉穿刺教学的应用效果。方法 28名在麻醉科范化培训的非麻醉专业住院医师,在经过颈内静脉穿刺理论培训和模型上操作培训之后,每位学员分别使用解剖定位法(C组)和超声定位法(U组)分别施行颈内静脉穿刺各一例。记录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总穿刺置管成功率、总穿刺置管所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学员对教学的满意度和操作前的自信度。结果 与C组比较,U组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及总成功率较高(P<0.05);U组从开始定位到穿刺置管成功用时(10.2±1.1)min,C组用时(11.1±1.3)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C组有6例形成血肿,明显高于U组(P<0.05);两组均无形成血气胸并发症。 对于学员问卷评分调查显示,超声辅助定位下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在教学满意度和操作自信度评分均高于解剖定位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定位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教学中的应用,比传统解剖定位教学法更加安全有效,穿刺成功率明显增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预定位方法在重症监护病房住院医师实施颈内静脉置管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2名重症医学科住院医师分为对照组和超声组,每组6名医师,每名医师检查15例患者,共计180例患者。对照组应用传统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进行颈内静脉置管组,超声组应用超声预定位方法进行颈内静脉置管;比较两组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第一针穿刺成功率、主治医师替换操作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超声组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和第一针穿刺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颈内静脉置管时间及主治医师替换操作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声组置管并发症总发生率和误穿动脉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44%vs.21.11%,3.33%vs.1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他并发症如气胸、局部血肿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预定位方法可以显著提高重症监护病房住院医师颈内静脉置管术的穿刺成功率,缩短置管时间,降低主治医师替换操作率,同时减少置管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和传统的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相比,探讨超声预定位方法在ICU住院医师颈内静脉置管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的12名住院医师,分为2组,对照组(利用传统的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进行颈内静脉置管组)6名医师,每人15例患者,超声组(利用超声预定位法进行颈内静脉置管组) 6名医师,每人15例患者;两组共计180例患者。观察并比较180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特征,比较两组住院医师的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第一针穿刺成功率、主治医师操作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体重指数、APACHEII评分、凝血功能及困难置管因素等)一致。超声组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及第一针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00% vs 92.22%,P<0.05; 87.78% vs 70.00%,P<0.05。超声组颈内静脉置管时间及主治医师操作率均低于对照组,9.44±2.27 vs 10.56±4.03,P<0.05;2.22% vs 12.22%,P<0.05。超声组置管并发症显著低于对照组,4.44% vs 21.11%,P<0.05;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超声组误穿动脉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33% vs 13.33%,P<0.05,而其他并发症如局部血肿、气胸、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和传统的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相比,应用超声预定位方法可以明显增加ICU住院医师颈内静脉置管术的成功率,缩短置管时间,降低主治医师操作率,同时减少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优势。建议对ICU住院医师普遍开展超预定位方法指导颈内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喉罩通气时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时超声引导法与传统体表标志定位方法的差异。方法将40例全身麻醉置入I-gel喉罩通气拟行平卧位腹部手术的成年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引导组(U组,20例)与传统体表标志定位方法组(C组,20例),U组在超声实时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置管术,C组使用传统的体表标志定位法行颈内静脉置管术。两组穿刺点均选择甲状软骨水平入路。记录U组患者喉罩置入前后甲状软骨水平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各自中心点的体表投射点与正中线间距离等变化。记录两组首次穿刺成功率、试穿次数、总成功率、穿刺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U组患者喉罩置入前后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各自中心点与正中线距离均明显增加(P0.01),颈内静脉内径、两者间水平距离、两者水平重叠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首次穿刺成功率、试穿次数、总成功率、穿刺时间及并发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gel喉罩置入会导致颈部血管外移,右颈内静脉内径及其与颈总动脉的水平距离及重叠率显著变化,不利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喉罩通气中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时超声引导法相对于传统体表标志定位方法可明显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斜轴平面法和短轴平面法超声引导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在肥胖患者腹腔镜手术麻醉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拟行超声引导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择期腹腔镜手术肥胖患者120例,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ASA)Ⅱ或Ⅲ级,年龄18~75岁,体质指数(BMI)30 kg/m2,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斜轴平面法组(O组)和短轴平面法组(S组),每组60例。在超声引导下分别应用斜轴平面法和短轴平面法施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记录两组刺入目标血管的时间、总穿刺置管时间、穿刺点数目、改变进针方向次数、首次穿刺成功率、总成功率和穿刺置管并发症(误穿动脉、血胸和气胸等)。结果两组总成功率均为100.0%,首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7%vs 93.3%,P0.05)。与S组比较,O组刺入目标血管时间、总穿刺置管时间均明显缩短[(24.5±6.3)和(28.2±5.2)s,(234.8±24.0)和(265.2±21.0)s,P 0.05]。两组穿刺点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组患者改变进针方向次数明显少于S组(P 0.05)。误穿动脉O组0例,S组3例。两组均未发生血胸、气胸。结论肥胖患者腹腔镜手术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采用超声引导安全可靠,首次穿刺成功率高。与短轴平面法比较,斜轴平面法可缩短穿刺置管时间,减少改变进针方向的次数,降低误穿颈总动脉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引导在成人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中的辅助作用,以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 180例需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分为A、B两组(A组:按解剖部位行常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者100例;B组:实时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者80例)。操作前简单评估穿刺难度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分别记录准备时间、操作时间、穿刺次数、成功率及并发症等。结果 A、B组穿刺前评估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困难者分别为15例和32例。A组89例置管成功(89%),B组80例均置管成功(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穿刺困难者穿刺时间[(10.7±4.6)s]较A组明显缩短[(450.7±233.8)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穿刺困难者一次穿刺成功4例,穿刺总成功率为60%,B组穿刺困难者一次穿刺成功27例,穿刺总成功率为100%。A、B组发生误伤动脉、臂丛、血肿及气胸的几率分别为10.0%、2.0%、4.0%、1.0%和2.0%、1.0%、1.0%、0。结论实时超声引导可提高成人颈内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尤其是穿刺置管困难的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技术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00例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超声组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颈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传统组,每组各50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成功率、穿刺时间、穿刺次数及并发症情况。结果: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左/右置管、困难置管、所患疾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声组、传统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分别为100%、8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超声组平均穿刺时间(13.4±5.6)s、穿刺次数(1.0±0.2)次较传统组穿刺时间(44.3±19.9)s、穿刺次数(1.4±0.5)次明显减少(P=0.000)。传统组与超声组动脉穿刺、局部血肿、气胸、血胸、导管错位发生率分别为10%和2%、8%和2%、6%和0、4%和0、4%和0,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较体表解剖标志定位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更具优势,是为急诊危重症患者建立深静脉通路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定位在失血性休克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01例急诊失血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在高频超声定位和体表定位下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记录两组患者穿刺一次成功率、穿刺置管时间以及误穿动脉、血肿、气胸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穿刺一次成功率为75.0%,观察组为91.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穿刺置管时间为(267±37)s,观察组为(216±33)s,观察组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有8例误穿颈内动脉,观察组无一例误穿动脉(P〈0.05)。结论高频超声定位下对失血性休克患者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一次成功率高,穿刺时间短,并发症少,优于体表定位下的穿刺置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深静脉穿刺置管在血液透析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4年5月至2015年1月需行深静脉穿刺置管的血液透析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体表解剖标志组(A组)、超声定位组(B组)及超声引导组(C组),每组各40例,A组依据体表解剖标志行中路法穿刺,B组使用B超定位穿刺点和穿刺方向后穿刺,C组在超声实时引导下根据超声图像穿刺,观察记录颈总动脉与颈内静脉、股动脉与股静脉的关系及血管异位情况,比较3组之间的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超声探查显示颈总动脉与颈内静脉呈并行者占25.0%,呈部分重叠者占65.6%,呈完全重叠和异位者各占4.7%;股动脉与股静脉呈并行者占43.8%,部分重叠者占31.3%,完全重叠者占6.3%,异位者占18.8%。C组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且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均0.05)。结论:超声引导穿刺置管可提高深静脉穿刺置管的安全性和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方法的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准备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多普勒引导组(A组)、超声多普勒定位组(B组)和传统置管组(C组),每组各20例.A组、B组均应用便携式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实时立体定位.A组在彩色超声多普勒引导直视下进行操作;B组先用彩色超声多普勒定位,继而完成操作.C组采用传统体表标志定位法完成操作.比较三组穿刺成功率、置管时间、并发症等.[结果]A、B组穿刺置管时间均显著短于C组(P0.05).A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100%,B组为95%,均显著高于C组(P〈0.01),A组亦显著高于B组(P〈0.05).A、B组未见明显并发症,C组穿刺后出现一侧并发症发生率20%.[结论]超声引导下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操作成功率最高,操作时间最短,并发症最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超声定位法和超声引导法在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差异。方法选取需要行中心静脉置管的血液透析患者168例,随机分成超声引导穿刺组(引导组76例)和超声定位组(定位组92例),分析两组患者在置管时间、一次成功率、并发症和血液透析平均血流速的差异。结果与引导组相比,定位组穿刺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定位组患者股静脉置管可获得更高的血流速(P<0.05),两组中颈内静脉置管的患者透析平均血流速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与超声引导中心静脉置管相比,超声定位法置管时间更短;超声定位法股静脉置管可获得更高的透析血流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专科护士在B超引导下行中心静脉置管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7月—2016年6月静脉置管中心12 379例需行中心静脉置管的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观察组8 156例病人采用B超引导下行颈内静脉及股静脉穿刺置管术,对照组4 223例病人由主治医生采用传统体表标志定位法进行颈内静脉及股静脉穿刺置管术。比较两组病人的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平均穿刺次数以及机械并发症发生率。调查观察组医护患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置管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100.0%vs87.52%,P0.05);观察组置管平均穿刺次数(1.0次±0.2次)少于对照组(3.0次±3.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时间(5.0min±2.5min)短于对照组(17.3min±6.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需更换穿刺位置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0.20%vs 15.01%,P0.05);观察组置管的血肿形成和误穿动脉等机械性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医护患非常满意占95%,满意占5%。[结论]专科护士独立完成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可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置管相关并发症、提高医护患满意度,专科护士在超声引导下行中心静脉置管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3.
蒋军  黄琼艳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4):8362-8362
目的通过对一种新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与中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及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比较,评价其用于小儿的可行性。方法患儿90例,分为三组,每组30例,A组为锁骨小切迹定位行颈内静脉穿刺,B组为中路颈内静脉穿刺,C组为锁骨下静脉穿刺,比较各组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C组穿刺成功率低于其他两组(P0.05)。B组误入动脉机会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新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是小儿值得推荐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改良超声双显影线引导下小儿桡动脉穿刺的临床应用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本院2021年5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需接受全麻手术患儿104例。按不同引导穿刺方法分为传统组(n=50,传统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与改良组(n=54,改良超声双显影线引导下穿刺置管)。比较两组穿刺、置管成功率、首次穿刺置管时间、总穿刺置管时间、超声定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改良组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及总穿刺、置管成功率均明显优于传统组(P<0.05)。改良组首次穿刺置管时间、总穿刺置管时间及超声定位时间均短于传统组(P<0.05)。改良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1.11%,低于传统组的2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超声双显影线引导下进行小儿桡动脉穿刺可提高穿刺、置管成功率,减少穿刺、置管及超声定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技术在颈内静脉置管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右颈内静脉置管的手术病人90例,随机均分成3组,A组采用传统盲探穿刺,B组超声定位后穿刺,C组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记录各组穿刺成功及一次成功例数、成功插管所需次数、成功插管所需时间、并发症等。结果B、C组穿刺成功及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P〈0.05),成功插管所需次数B、C组明显少于A组(P〈0.05);A组出现4例颈部血肿、3例刺破动脉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的颈内静脉置管提高了穿刺成功率,降低了并发症,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引导中心静脉置管与Seldinger穿刺法中心静脉置管在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5月某院危重症患者109例,按置管方案不同分床旁组55例、Seldinger组54例。床旁组予以床旁超声引导中心静脉置管,Seldinger组予以Seldinger穿刺法中心静脉置管。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出血量、穿刺用时、并发症发生率、疼痛程度(BPS评分)。结果床旁组BPS评分、一次穿刺成功率均高于Seldinge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床旁组穿刺用时较Seldinger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床旁组并发症发生率(25.45%)高于Seldinger组(9.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旁超声引导中心静脉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较高,能缩短穿刺用时,但需加强疼痛及并发症管理,确保置管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动态针尖定位法在桡动脉穿刺置管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择期手术术中需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患者1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研究组65例采用超声引导下动态针尖定位技术进行穿刺置管;对照组65例采用手指触摸定位法进行穿刺置管。比较2组穿刺成功率(首次穿刺成功率、5 min内穿刺总成功率)、穿刺耗时、穿刺过程疼痛评分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穿刺置管首次成功率、5 min内穿刺置管总成功率均显著升高,平均穿刺耗时显著缩短,疼痛VAS评分、不良反应(桡动脉血肿、痉挛)发生率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采用动态针尖定位法能够显著提高桡动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穿刺操作时间短,患者舒适度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首先用超声诊断仪确定穿刺静脉的位置,然后根据此结果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对比实时超声引导穿刺。结果实时超声定位下20例患者均在10min内一针穿刺成功,术前超声定位在13min内一针穿刺成功19例,均无并发症发生。术前超声定位有助于顺利完成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技术简单安全,实时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一针穿刺成功置管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对休克患者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的实际临床性应用分析。方法:主要选择我院大约65名患者,依据数字法,将所有的患者氛围盲穿置管组与超声协助置管组。超声协助组,指的是在穿刺术之前,使用超声检查定位血管的具体位置,然后在对其进行标记,之后在超声引导下再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盲穿组使用的是比较传统的体表解剖位置,以此来标记实际定位,之后再进行穿刺。然后就两组患者的实际穿刺时间等数据进行相对详细的比较分析。结果:两组的实际穿刺时间的差异存在着统计学的意义(P<0.05);两组的成功穿刺次数两者之间的差异存在一定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在超声引导下,静脉穿刺置管在休克患者中的首次穿刺置管的成功率相对较高,并且在实际的置管时间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优势,可以相对广泛的应用到休克患者中去。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急诊应激条件下高危患者不同静脉穿刺置管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于我院救治的急诊应激条件下高危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采取静脉穿刺的不同部位将其分为锁骨下静脉穿刺组、颈内静脉穿刺组、股静脉穿刺组以及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组,四组患者均得到有效救治,比较四组患者穿刺置管护理状况发生情况和穿刺用时。结果研究对象给予静脉穿刺置管护理后发生6例首次穿刺未成功、22例置管脱管、8例管腔堵塞状况,其中PICC组护理状况发生数量最多,股静脉穿刺组护理状况发生数量最少,四组患者穿刺置管护理状况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四组患者静脉穿刺用时发现,颈内静脉穿刺组用时最长,股静脉穿刺组用时最短,四组患者穿刺用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诊应激条件下高危患者采取不同部位的静脉穿刺和置管护理会导致不同后果,其中股静脉穿刺组突发情况最少,相比其他三组静脉穿刺更有安全保障,且能缩短救治时间,在急诊应激条件下救治高危患者应首选股静脉穿刺置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