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乳腺癌患者化疗后HBV血清学标志物及肝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及抗病毒感染在预防化疗所致的HBV再激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医院2012年1月-2017年6月接受术后化疗的乳腺癌患者320例,根据化疗前患者是否合并HBV感染分为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组(109例)和阴性组(211例),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伤情况以及化疗前后阳性组HBV血清学标志物变化情况,分析预防性使用(44例)和未使用(65例)抗病毒感染治疗对阳性组中患者发生肝功能损伤及HBV再激活的影响。结果阳性组化疗后肝功能损伤发生率高于阴性组(P<0.001);化疗期间阳性组HBsAg滴度、丙氨酸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均显著上升;阳性组中,抗病毒感染治疗患者肝功能损伤率及HBV再激活率均显著低于未使用抗病毒感染治疗患者(P<0.05)。结论合并HBV感染的乳腺癌患者在化疗期间存在HBV再激活可能性,并易发生肝功能损伤,抗病毒感染治疗可预防化疗所致的HBV再激活。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伤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之间的相关性,为合并HBV感染的乳腺癌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伤的防治提供指导。方法选取医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178例接受术后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化疗前是否合并HBV感染分为HBsAg阳性组62例和HBsAg阴性组116例;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伤发生情况,评价乳腺癌患者恩替卡韦抗病毒预防治疗对降低HBV感染肝功能损伤及HBV再激活的作用。结果 HBsAg阳性组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伤发生率37.1%,HBsAg阴性组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伤发生率12.1%,HBsAg阳性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伤发生率显著高于HBsAg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Ag阳性患者中抗病毒预防治疗22例与未进行抗病毒预防治疗40例患者HBV再激活率分别为9.1%与35.0%,肝功能损伤发生率分别为18.2%与47.5%,抗病毒预防治疗均明显低于未抗病毒预防治疗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HBV感染的乳腺癌患者化疗后易发生肝功能损伤,恩替卡韦预防性抗病毒治疗能减少化疗后HBV再激活率和肝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乳腺癌化疗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和肝功能受损情况,分析影响HBV再激活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9年12月在焦作市人民医院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郑大一附院)接受化疗治疗的298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化疗期间是否发生HBV再激活,分为HBV激活组60例和HBV未激活组238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入院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化疗方案、是否使用激素治疗、基线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和基线HBV DNA等资料,归纳乳腺癌化疗患者HBV再激活的影响因素。分别于化疗前后,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和HBs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HBeAg和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滴度,实时荧光PCR法检测HBV DNA,评估患者的肝功能损伤。结果 298例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出现HBV再激活60例(20.13%)。HBV激活组患者化疗后血清HBsAg滴度、HBeAg滴度、ALT、AST和TBiL高于化疗前(P<0.05);HBV激活组患者化疗后的HBsAg滴度、HBeAg滴度、ALT、AST和TBiL变化水平分别为(2 786.43±157.69)IU/ml、(64.87±6.15)IU/ml、(50.63±7.97)U/L、(44.72±6.82)U/L和(13.42±1.83)μmol/L,明显高于HBV未激活组(P<0.05);基线HBV DNA阳性(OR=1.992,P=0.025)、基线AST升高(OR=1.923,P=0.037)和基线ALT升高(OR=2.063,P=0.012)是乳腺癌化疗患者HBV再激活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乳腺癌化疗HBV再激活患者的肝功能损伤发生率明显升高,临床需重点关注化疗患者的肝功能和HBV DNA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预防性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再激活的疗效.方法 将2004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NHL合并HBV感染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观察组采用CHOP方案化疗+拉米夫定预防性应用,对照组仅采用CHOP方案化疗.分别观察化疗后两组患者HBV再激活发生率、肝功能损害、对化 疗顺利进行的影响.结果 HBV再激活发生率观察组为19.05%( 8/42),对照组为57.14%(24/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功能损害发生率观察组为16.67%(7/42),对照组为59.52%( 25/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因HBV再激活而延迟化疗或终止化疗发生率观察组为1 1.90%( 5/42),对照组为47.62% (20/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于NHL合并HBV感染的患者行拉米夫定预防性治疗可以明显降低化疗后HBV再激活发生率、减少肝功能损害,促使化疗顺利进行,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合并乙肝病毒(HBV)携带或既往HBV感染患者化疗后HBV再激活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12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HBV携带或既往HBV感染的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化疗前的乙肝病毒检查结果分为HBsAg阳性组40例和HBsAg阴性组5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R-CHOP化疗6个疗程后疗效、肝功能、HBV再激活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BV再激活的影响因素。结果 HBsAg阳性组的化疗总缓解率(60.00%)低于HBsAg阴性组(82.14%)(P<0.05); HBsAg阳性组患者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42.50%)高于HBsAg阴性组(21.43%)(P<0.05); HBsAg阳性组患者HBV再激活发生率(22.50%)高于HBsAg阴性组的(3.57%)(P<0.05);抗-HBe(+)、抗-HBs(-)是患者化疗后HBV再激活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抗-HBe(+)、抗-HBs(-)增加化疗后HBV再激活的风险,降低化疗缓解率,导致肝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情况,探讨应用核苷类药物预防性抗HBV再激活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40例肿瘤内科及血液内科住院的恶性肿瘤合并HBV感染患者,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8例和对照组22例,观察组至少化疗前1周予核苷类药物口服,至化疗疗程结束后6个月;对照组化疗前仅给予保肝降酶治疗,出现HBV-DNA升高时再予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至化疗疗程结束后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后HBV再激活发生率、血清病毒学指标(乙型肝炎五项定量、HBV-DNA)及肝生化学指标差异;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化疗后4、12周、化疗结束时、化疗结束后24周的HBV激活率随着化疗周期的延长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化疗后4周血清病毒学指标、肝生化学指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化疗后12周、化疗结束时两组患者血清病毒学指标,肝生化学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结束后24周,两组患者血清病毒学指标、肝生化学指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化学药物治疗可以诱发恶性肿瘤患者HBV再激活,且随着化疗周期的逐渐延长,激活率呈上升趋势,所以化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肝功能及HBV-DNA;化疗前予核苷类药物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可明显降低HBV再激活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的HBV再激活情况,探讨拉米夫定预防性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HBV感染的B-NHL患者在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后HBV再激活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其中43例为表面抗原HBsAg(+)患者,30例为HBsAg(-)/HBcAb(+)患者;将43例HBsAg(+)患者分为拉米夫定预防组25例和对照组18例,其中有5例患者接受长期利妥昔单抗维持性化疗,维持治疗的方法为巩固治疗结束后每3个月接受1次利妥昔单抗治疗,持续两年时间。结果 43例HBsAg(+)患者对照组与治疗组HBV再激活率分别为61.1%、16.0%;Ⅲ度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分别为50.0%、8.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5.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例接受长期利妥昔单抗维持性化疗的患者,HBV再激活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分别为80.0%、20.0%;30例HBsAg(-)/HBcAb(+)患者,预防组10例患者无1例再激活,对照组20例患者,有3例(15.0%)出现HBV再激活。结论预防性拉米夫定治疗可降低短期使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的HBV再激活,利妥昔单抗的长期维持性治疗可能导致B-NHL患者HBV的再激活率增高,而拉米夫定对其的预防作用较为有限。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抗结核药物对合并HBV感染的结核病患者肝功能损害的特点,补充和完善实施DOTs策略的内容.方法 研究采用历史性队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05年10月住院治疗的781例初治结核病患者病历资料,分为HBsAg(+)组和HBsAg(-)组.结果 781例调查对象肝功能损害率为20.74%,其中HBsAg(+)组121例(74.69%),HBsAg(-)组41例(25.31%),经统计学分析,HBsAg(+)组发生肝损害率、ALT、AST平均值比HBsAg(-)组高;HBsAg(+)组最早出现肝功能损害为治疗的第7天,HBsAg(-)组最早出现肝功能损害为治疗的第16天,HBsAg(+)组的平均时间比HBsAg(-)组早18.09 d;HBsAg(+)组肝功能恢复的平均时间为57.02 d,HBsAg(-)组为27.56 d,HBsAg(+)组比HBsAg(-)组晚29.46 d.结论 合并HBV感染的结核病患者抗结核药物肝损害发生率高于未合并HBV感染的患者;HBV感染程度越严重,肝损害发生率越高,且发生时间提早,损害程度严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HBV感染对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2001-2006年279例HSCT患者及其中43例合并HBV血清学标志物异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HBV感染对造血干细胞的植入无明显影响.(2)HLA6位点相合异基因(allo)-HSCT中,HBV血清学标志物异常患者肝静脉闭塞症(HVOD)发生率(31.8%)、肝脏合并症发生率(72.7%)、致命性肝损害发生率(27.3%)均较正常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对HBV血清学标志物异常组有关肝脏的移植后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肝脏合并症危险因素为allo-HSCT、原发疾病处于高危状态、移植前合并肝功能损害及以环孢菌素A(CsA)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药物;HVOD危险因素为供者年龄>25岁、移植前合并肝功能损害、原发疾病处于高危状态、预处理方案中含全身照射(TBI)、TBI腹部剂量>7 Gy、以CsA为GVHD预防药物;致命性肝损害的危险因素为移植前合并肝功能损害和原发疾病处于高危状态.(4)HBV血清学标志物异常患者死亡率(51.2%)明显高于正常组患者死亡率(23.9%),主要死因以肝功能衰竭(LF)、多脏器功能衰竭(MOF)为主,且在免疫抑制剂减量过程中易出现肝功能恶化.(5)生存分析提示HBV血清学标志物异常组累积生存率显著降低(P=0.023).结论 HBV血清学标志物异常并非是HSCT的禁忌症,适当的移植时机、方案的选择,对危险因素的控制可有效的提高移植疗效,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抗结核药物引起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乙肝病毒再激活的相关高危因素,进一步探讨恩替卡韦对抗结核治疗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在抗结核治疗后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与年龄、性别、治疗前HBV-DNA载量、长期饮酒史、低蛋白血症及是否已使用恩替卡韦抗乙肝病毒治疗等因素的关系,并把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72例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抗结核治疗后17例(23.61%)出现乙肝病毒再激活;经χ2检验分析显示不同年龄、治疗前HBV-DNA载量、有无长期饮酒史、是否合并低蛋白血症、是否已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等因素对出现乙肝病毒再激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22、14.421、11.466、4.303、7.810,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治疗前HBV-DNA高载量和有长期饮酒史是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抗结核治疗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OR=26.030,95%CI:2.402~282.115;OR=27.478,95%CI:1.777~424.891),而抗结核治疗前已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是防治乙肝病毒再激活的保护性因素(OR=0.079,95%CI:0.008~0.830)。进一步分析治疗前已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组抗结核期间出现乙肝病毒再激活率、肝功能损害率及被迫终止抗结核治疗率分别为8.82%、17.60%、8.82%,均明显低于未抗病毒组的36.80%、52.60%、42.10%(P<0.05)。 结论 HBV-DNA高载量和有长期饮酒史是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抗结核治疗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前口服恩替卡韦可降低乙肝病毒再激活风险,减少肝脏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p53通路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术后病毒激活的关系。方法 选取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2017年10月-2019年11月80例HBV相关HCC手术治疗患者,按照术后病毒再激活情况分为再激活组和未激活组,检测p53通路基因分型,探讨术后病毒激活的危险因素。结果 80例HBV相关HCC手术患者中19例出现HBV再激活,再激活率23.75%;再激活组P53基因Exon4 Arg72 pro位点Pro/Pro基因频率高于未激活组,Pro等位基因频率高于未激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5 cm、术前HBV DNA载量≥500拷贝/ml是HCC术后病毒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抗病毒治疗是预防病毒激活的保护因素;P53基因Exon4 Arg72 pro位点Pro/Pro基因型是病毒激活的危险基因型,OR值为1.499(95%CI:1.058~2.125);再激活组术后1年肝癌累积复发率42.11%(8/19)高于未激活组18.03%(11/61)(P<0.05)。结论 P53基因Exon4 A...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抗病毒治疗对应用抗结核药物的HBV DNA阳性病人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行2HRZE/4HR治疗的HBV DNA阳性病人78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初始合并使用拉米夫定(LAM),对照组初始未合并使用LAM。对两组抗结核治疗中肝损害的发生率、停药率、肝衰竭发生率、HBV DNA载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未初始合并使用LAM组肝损害发生率为77.42%,停药率为58.06%,肝衰竭发生率为9.68%,而初始合并使用LAM组肝损害发生率为10.64%,停药率为6.38%,肝衰竭发生率为0.00%,两组肝损率及停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衰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现HBV DNA高载量是肝损害、肝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HBV DNA阳性病人抗结核治疗期间容易出现肝损害,初始合并使用LAM抗病毒可有效抑制HBV DNA的复制,有助于病人顺利地渡过整个抗结核治疗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阳性与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肝损害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1月913例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HBV阳性组288例,HBV阴性组625例,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后肝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 HBV阳性组288例中有69例出现化疗后肝功能异常,占24.0% (69/288),HBV阴性组625例中有71例出现化疗后肝功能异常,占11.4%(71/625),两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123例HBV-DNA阳性患者中,有14例患者化疗后出现Ⅲ~Ⅳ度肝损害,发生率11.4%(14/123).而在HBV阴性组中,仅4例(0.6%,4/625)发生Ⅲ~Ⅳ度肝损害.在各种化疗方案中,TP(紫杉醇+顺铂)、CAF(环磷酰胺+多柔比星+氟尿嘧啶)、CHOP(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两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TP方案引起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最高,HBV阳性组为34.6% (18/52),HBV阴性组为16.5% (20/121).结论 HBV阳性的恶性肿瘤患者,尤其是HBV-DNA阳性者,化疗后更易发生肝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在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分布,以期能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2011年8月在医院首次住院治疗的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儿187例为血液病组,同期200例体检儿童为对照组,比对分析HBV感染情况,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分析。结果血液病组HBV感染率、HBsAg阳性率为33.69%、24.60%,高于对照组的5.50%、0.50%(P<0.05);乙型肝炎五项标志物检测结果显示,HBsAb阳性率最高,为43.85%,阳性率最低的为HBsAg+HBeAg+HBcAb、HBsAg+HBeAb+HBcAb模式,阳性率为1.60%,未发现乙型肝炎五项标志物全部阳性患儿;治疗前肝功能异常率为27.81%高于治疗后肝功能异常率为41.71%;治疗前、治疗后肝功能异常率HBV感染为42.86%、61.90%,无HBV感染患儿为20.16%、31.45%。结论 HBV感染在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儿中发生率较高,在化疗后患儿肝功能损害会有所加重,化疗期间需要加强保肝治疗及定期监测HBV再激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根治切除术联合抗病毒治疗肝癌合并乙肝病毒(HBV)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2例我院于2016年3月—2017年3月所收治的肝癌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行根治切除术,观察组加施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肝功能和HBV-DNA水平及并发症的产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肝功能及HBV-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明显改善,观察组治疗后肝功能及HBV-DNA水平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的产生率为11.11%,低于对照组的2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肝癌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行根治切除术联合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及病毒指标,降低并发症的产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6.
急性白血病乙肝病毒感染与化疗后肝功能损害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乙肝病毒 (HBV)感染与化疗后肝功能损害关系。方法 对 19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肝功能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其中乙肝病毒感染 92例 ,化疗前肝功能均正常。结果 正规化疗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 [HBsAg( + ) ]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肝功能损害占 67 2 4 %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阴性 [HBsAg( - ) ]患者肝功能损害占 3 3 3 3 % (P <0 .0 1) ,HBsAg( + )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肝功能损害占 4 1 17% ,HBsAg( - )患者肝功能损害占 18 75 % (P <0 .0 5 )。结论 乙肝病毒感染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易致肝功能损害 ,尤其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者 ,并用保肝药物可减少肝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7.
肖蓉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4):5147-5148,5153
[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联合拉米夫定对HBsAg阳性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药物所致肝损害的疗效. [方法]60例接受化疗的HBsAg阳性的恶性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与单纯拉米夫定组.联合组32例,给予异甘草酸镁联合拉米夫定;单纯用药组28例,仅给拉米夫定. [结果]联合组乙肝病毒再激活率与对照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9,P=0.89).而化疗后联合用药组肝功能损害总发生宰低于对照组(x2=5.363,P=0.021),因肝功能异常延迟化疗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74,P=0.029).[结论]异甘草酸镁联合拉米夫定可明显减轻HBsAg阳性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化疗相关性肝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EB病毒(EBV)感染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肝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9年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EBV并HBV感染CHB患者作为试验组,并选取同期收治的单纯HBV感染CHB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肝功能变化和疾病进展情况,分析CHB患者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结果试验组住院时间、重度患者构成比、WBC、EBV DN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清白蛋白、Hb、PTA、CD_8~+T淋巴细胞及NK细胞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直接胆红素(DBIL)、GGT、ALP球蛋白(GL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23例占38.33%疾病进展为肝硬化,高于对照组的13例占21.67%(χ~2=3.968,P=0.046),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试验组、对照组的CHB患者疾病无进展生存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t=2.61,P=0.1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LT(≥150 U/L)、饮酒、乙型肝炎家族史是CHB患者疾病进展为肝硬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EBV感染合并HBV感染CHB患者肝功能损伤比HBV感染CHB患者严重,疾病进展为肝硬化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近年来蒽环类化疗失败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现象时常发生,将对患者造成更加严重的不良影响,需要采取良好的措施进行治疗。本研究探讨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蒽环类化疗失败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02-01-2019-02-01许昌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蒽环类化疗失败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临床采取的治疗方式选择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观察组采用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总缓解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缓解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41,P=0.019;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0%,低于对照组的4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84,P=0.007。结论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蒽环类化疗失败复发转移性乳腺癌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抗病毒治疗对转氨酶异常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肝功能、妊娠结局及婴儿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20年6月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收治妊娠期HBV感染合并转氨酶异常孕妇87例,根据患者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分为病毒治疗组(31例)和未病毒治疗组(56例),检测两组孕妇肝功能情况,并统计孕妇妊娠结局及婴儿HBV感染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分娩前丙氨酸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总胆汁酸(TBA)均下降(P0.05);其中治疗前和分娩前两组ALT、AST及TBA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治疗1个月时,病毒治疗组上述指标低于未病毒治疗组(P0.05)。分娩前,病毒治疗组HBV-DNA拷贝数、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低于未病毒治疗组(P0.05)。病毒治疗组妊娠期并发症、早产、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9.68%、0%、3.22%,分别低于未病毒治疗组(P0.05);病毒治疗组新生儿出生时HBV-DNA阳性或HBsAg阳性、免疫失败率为3.22%、0%,分别低于未病毒治疗组(P0.05)。结论对于合并转氨酶异常的HBV感染孕妇,实施抗病毒治疗可改善其肝功能和不良妊娠结局,降低新生儿发生HBV感染风险,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