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比较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依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60)、预后不良组(n=40)两组。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NIHSS评分、mRS评分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的相关性,统计分析两组不同NLR、PLR患者的病死情况。结果 预后良好组的NIHSS评分≥5分、高血压患者比率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发病至溶栓时间明显短于预后不良组,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RL、PLR水平均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NIHSS评分与NLR、PLR均呈显著的正相关(r=0.682、0.654,P<0.05),mRS评分与PLR、PLR均呈显著的负相关(r=-0.511、-0.490,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的病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脂质比值TC/HDL-C、TG/HDL-C和LDL-C/HDL-C联合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脑出血性转化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均接受溶栓治疗,根据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出血性转化组与非出血性转化组,分析脂质比值的预测价值。结果 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TC/HDL-C、TG/HDL-C和LDL-C/HDL-C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脑出血性转化独立影响因素(P<0.05)。经ROC曲线分析显示,TC/HDL-C、TG/HDL-C和LDL-C/HDL-C联合检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脑出血性转化的AUC大于各单项检测。结论 脂质比值TC/HDL-C、TG/HDL-C和LDL-C/HDL-C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脑出血性转化影响因素,联合检测能提高对脑出血性转化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脑出血转化影响因素及影响因素对其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120例,均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溶栓后48 h头颅CT检查结果将其分为脑出血转化组(18例)和非脑出血转化组(102例)两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脑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影响因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脑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结果与非脑出血转化组比较,脑出血转化组年龄较大,吸烟每年400支和心房颤动所占比例较高,发病至溶栓时间较短,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_(0 h)、NLR_(48 h)升高,血小板和NLR变化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和NLR_(0 h)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脑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小板和NLR变化率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脑出血转化的独立保护因素(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血小板、NLR_(0 h)和NLR变化率联合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脑出血转化的曲线下面积为0.938(95%CI:0.889,0.976),敏感度为94.4%,特异度为97.5%,均高于心房颤动、血小板、NLR_(0 h)和NLR变化率单独预测。结论心房颤动、血小板、NLR_(0 h)和NLR变化率联合有助于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脑出血转化预测准确性,从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24小时内血浆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及其联合检测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纳入进行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128例,据溶栓治疗90天后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0~2分,75例)和预后不良组(mRS 3~6分,53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检测溶栓后血常规、血尿酸、血同型半胱氨酸、血脂,计算NLR及PLR。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进一步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进行评价,得出其对脑梗死溶栓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NLR、PL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ROC曲线对NLR、PLR及其联合指标进一步分析发现,NLR判断脑梗死溶栓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72,当最佳临界值为3.755时,敏感度为69.8%,特异度为74.7%。PLR判断脑梗死溶栓预后AUC=0.746,当最佳临界值为145.055时,敏感度为64.2%,特异度为78.7%。NLR与PLR联合检测脑梗死溶栓预后的AUC=0.781,临界值为1.337时,敏感度为69.8%,特异度为76.5%。结论 NLR、PLR及其联合指标作为新型炎症指标,其升高对脑梗死溶栓患者不良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李军  李薇  苏杭 《大医生》2022,(1):25-27
目的 研究阿替普酶(rt-PA)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24 h后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北京市垂杨柳医院收治的1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阿替普酶(rt-PA)溶栓治疗,统计治疗后24 h患者出现出血性转化及未出现出血性转化例数,将其分为出血性转化组(10例)和...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表达情况,分析PLR、NLR与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池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并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同期在池州市人民医院接受常规健康体检并证实为健康者人群36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全部入选者均接受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实验室指标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计算NLR、PLR比值;按照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将急性脑梗死80例患者分为硬化斑块组与非硬化斑块组,比较3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PLR、NLR,分析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NLR、PLR相关性;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检验NLR、PLR用于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效能。结果 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经查有41例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形成率为51.25%。3组中,斑块硬化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NLR、PLR值最高[(1.44±0.25) mm、3.20±0.84、143.47±58.38],其次为非斑块硬化组[(1.12±0.18) mm、2.41±0.54、119.00±48.91],健康对照组[(0.77±0.09) mm、1.81±0.46、68.99±21.85]最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双变量直线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NLR、PLR值均呈正相关(r=0.571、0.475,P <0.05);经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LR、PLR用于急性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5、0.742。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NLR、PLR高表达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考虑NLR、PLR的升高对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患者预后4个月为研究终点,治疗结束后按照mRS评分标准将所选的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其中mRS>2分的定位预后不良组,mRS≤2分的定为良好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继发出血转化危险因素,将危险因素构建预警模型。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2021年1月31日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45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转化组59例和非转化组186例,采用多因素分析溶栓后继发出血的危险因素,构建模型并通过ROC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的特异性与灵敏度。结果:年龄、NIHSS评分、心房颤动史、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空腹血糖(FPG)是溶栓后继发出血的影响因素(P<0.05);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溶栓前NIHSS评分、心房颤动史、FPG高水平、NLR高水平为溶栓后继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65,模型约登指数为0.695,敏感度92.1%,特异性78.6%,95%CI为2.608~51.295,P<0.051确定为模型最佳临界值。结论: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后继发出血发生风险较高,应引起临床护理人员的重视,同时本研究的出血转化预测模型可有效预测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后预后效果及继发出血情况,可为临床预防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溶栓前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溶栓治疗预后的关系及对溶栓治疗预后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2月行溶栓治疗的ACI 120例,检测溶栓前和溶栓1 d、溶栓5 d时中性粒细胞和NLR,均于溶栓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评估预后,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3~6分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剩余患者纳入预后良好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讨ACI患者溶栓前中性粒细胞、NLR与溶栓治疗预后的关系及对溶栓治疗预后预测价值。结果 行溶栓治疗的ACI 120例中,27例预后不良。溶栓前,预后不良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于预后良好组;溶栓前和溶栓1 d、溶栓5 d,预后不良组中性粒细胞和NLR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CI患者溶栓前NIHSS评分和中性粒细胞、NLR水平与溶栓治疗预后有关(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CI患者溶栓前中性粒细胞和NLR单独及联合对溶栓治疗预后均有一定预测价值,且以联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健康对照者血常规及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差异,为乳腺癌患者危险分层与分类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5-2019年初诊的174例乳腺癌女性患者(乳腺癌组)与同期181例体检健康女性(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和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和淋巴细胞比值(PLR)与银屑病及银屑病性关节炎(PsA)的相关性。方法选择75例银屑病患者(银屑病组)、28例PsA患者(PsA组)、5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组),分别检测三组的NLR、PL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根据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将银屑病及PsA患者分为不同亚组。比较三组及各个亚组的NLR、PLR、hs-CRP水平,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NLR、PLR、hs-CRP水平与银屑病及PsA的相关性。结果PsA组、银屑病组的NLR、PLR、hs-CRP水平均高于健康组,且PsA组高于银屑病组(P<0.05)。重度银屑病组的NLR、PLR、hs-CRP水平高于中、轻度银屑病组,且中度银屑病组高于轻度银屑病组(P<0.05)。重度PsA组的NLR、PLR、hs-CRP水平高于中、轻度PsA组,且中度PsA组高于轻度PsA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NLR、PLR与银屑病及PsA存在强相关性,hs-CRP与银屑病、PsA呈弱相关性(P<0.05)。结论NLR、PLR、hs-CRP在银屑病及PsA患者中呈高表达,NLR、PLR与银屑病及PsA呈强相关,hs-CRP与之呈弱相关。因此,NLR、PLR、hs-CRP可为银屑病及PsA的诊断及病情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NLR)联合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 PLR)在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ACI)与预测斑块稳定性的价值。方法 选取陕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二科 2020年 1月 ~2021年 1月住院治疗的 ACI患者 54例作为脑梗死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 65例作为对照组。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外周血 NLR,PLR检测,比较两组外周血 NLR和 PLR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 ROC)曲线探究 NLR和 PLR诊断 ACI的价值,对比不同稳定性斑块患者外周血 NLR和 PLR水平,探究二者之间关系及与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结果 脑梗死组外周血 NLR(3.16±0.17 vs 2.23±0.12)和 PLR(133.45±5.02 vs 111.04±7.56)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23,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比值( NLR)、D-二聚体( DD)、C反应蛋白( CRP)水平联合检测评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COVID-19)患者的死亡风险。方法 2020年 1月 28日~ 3月 5日在武汉第三医院救治的 COVID-19患者 146例,其中生存组 105例(普通型组 46例、重型组 25例、危重型组 34例),死亡组 41例,进行血细胞分析及 DD,CRP检测。采用 Mann-Whitney U检验、二元 Logistic回归、 Spearman相关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等统计学方法,评估 NLR,DD,CRP单独及联合检测预测 COVID-19患者的死亡风险。结果 死亡组 NLR 13.18±23.31,DD 5.05±5.51 mg/L和 CRP102.84±120.99 mg/L明显高于生存组 (4.07±4.26,0.90±2.18 mg/ L ,34.33±92.40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5.682,-4.466,-4.350,均 P<0.05);二元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NLR,DD,CRP均是 COVID-19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OR=1.054,1.056,1.2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相关分析显示 NLR与 DD(r=0.597)和 CRP(r=0.630)均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ROC曲线分析显示 NLR,DD,CRP联合检测的 AUC为 0.842,高于 NLR,DD和 CRP单独检测的 AUC(0.800,0.738和 0.732)。结论 NLR,DD和 CRP水平联合检测在预测 COVID-19患者的死亡风险中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弥补了单项检测的不足,在辅助诊断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间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d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在妊娠期糖尿病(GDM)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2月妊娠24~28周在该院产科门诊行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75 g OGTT)诊断为GDM的孕妇42例作为GDM组,随机选择同期血糖正常且孕周、孕产次与GDM组匹配的孕妇42例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孕妇的血糖、NLR、dNLR、PLR和RDW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孕妇的年龄、空腹血糖(FPG)、75 g OGTT 1 h血糖(1 h-PG)、75 g OGTT 2 h血糖(2 h-PG)、NLR和dNLR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孕妇NLR、dNLR水平与FPG无相关性(P>0.05),而NLR、dNLR与1 h-PG、2 h-PG呈正相关(P<0.05)。NLR和dNLR诊断GDM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17、0.7132,最佳临界值分别为3.690、2.695。结论NLR和dNLR水平与GDM存在相关性,提示NLR和dNLR水平对GDM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97例ICP患者作为ICP组,再按病情分度分为轻度ICP组(n=62)和重度ICP组(n=35);另选取同期健康孕妇为对照组(n=40)。收集所有受试者一般资料及外周血NLR、PLR水平。比较各组采用单因素、Pearson相关系数法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关指标与ICP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NLR对ICP的诊断价值。结果ICP组NLR为4.86±1.65,明显高于对照组(3.61±1.10),且重度ICP组的NLR为5.23±1.26,明显高于轻度ICP组(4.65±1.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轻度ICP组、重度ICP组的PL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LR与血清总胆汁酸(sTBA)呈正相关(r=0.290,P<0.05),PLR与sTBA无明显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平均血小板体积(MPV)(OR=1.241)、NLR(OR=1.902)是ICP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NLR诊断轻度ICP、重度ICP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67、0.699(P<0.05)。结论NLR与ICP的发生、发展及病情程度密切相关,可用作ICP诊断和病情评估的潜在指标,指导临床诊疗,而PLR对ICP的诊断和病情程度评估均未显现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短期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8日—2月20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302例COVID-19患者作为COVID-19组,以2020年1月7日57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COVID-19患者根据入院时临床表现分为非重症组(218例)和重症组(84例);根据院内短期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269例)和病亡组(33例)。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以及入院时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数(NEUT#)、淋巴细胞绝对数(LYMPH#)、血小板(PLT)计数、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等炎性反应指标检测结果,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结果COVID-19组与对照组比较,NEUT#、LYMPH#、PLT计数、NLR、PL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男性比例、高血压比例、年龄、WBC计数、NEUT#、NLR、PLR、hs-CRP和PCT均高于非重症组(P<0.05),LYMPH#和PLT计数均低于非重症组(P<0.05)。病亡组男性比例、年龄、WBC计数、NEUT#、NLR、PLR、hs-CRP和PCT均高于生存组(P<0.05),院内生存时间、LYMPH#和PLT计数均低于生存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NEUT#和NLR均是COVID-19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LT计数是独立保护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LR预测COVID-19患者院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19[95%可信区间(CI)为0.756~0.882,P<0.001],最佳临界值为6.18时,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9.63%、68.95%、35.88%、93.96%。结论NLR与COVID-19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发生密切相关,是院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及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200例老年AECOP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外周血中的水平,评估两者对UC的诊断效能。方法收集87例UC患者纳入UC组,收集65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纳入对照组。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NLR和PLR水平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NLR、PLR与临床常用指标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NLR和PLR最佳临界值及曲线下面积(AUC),并与常用炎性指标进行比较。结果UC组患者外周血NLR和PL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NLR、PLR均与WBC、CRP和ESR呈正相关(P<0.05)。NLR用于诊断UC的最佳临界值为2.64,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9%和62.6%,AUC为0.758,PLR用于诊断UC的最佳临界值为163.40,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0%和60.6%,AUC为0.759,两者均优于WBC(AUC:0.687)和PLT(AUC:0.745),稍逊于ESR(AUC:0.783)和CRP(AUC:0.830)。NLR联合CRP、PLR联合CRP对UC的诊断价值均优于CRP单独检测。结论NLR和PLR在UC患者外周血中的水平升高。NLR、PLR诊断UC的效能优于常用指标WBC和PLT,其与CRP联合应用可提高UC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降钙素原(PCT)表达水平与急性加重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COPD患者252例,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为151例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组与101例稳定期(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