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介素8在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本实验通过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及AMI溶栓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 8(IL 8)变化的研究 ,为AMI的早期诊断及溶栓治疗提供可供参考的依据。方法 :AMI患者 ,依据治疗情况分为 :(1)溶栓组 ,于溶栓即刻、溶栓后 2、 4、 6、 8、 10、 12h测定血清中IL 8浓度 ,并依据溶栓结果分为 :溶栓再通组 (A组 )、溶栓未通组 (B组 )。 (2 )未溶栓组 ,于症状出现后 2、 4、 6、 8、 10、 12、 14h测定血清中IL 8浓度。IL 8浓度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同时测定血清心肌酶CK MB的浓度。结果 :(1)IL 8在AMI患者症状出现后4 47± 1 5 0h升高 ,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时间早于CK MB升高的时间 (P <0 0 1) ,并可在 9 6 9± 3 5 4h时达到高峰 ;(2 )A组IL 8浓度在溶栓后 4、 6、 8h显著高于B组 (P <0 0 1、P<0 0 1、P <0 0 5 ) ,B组IL 8浓度与未溶栓组之间无显著区别。 (3)正常对照组IL 8浓度 <10pg/ml。结论 :(1)AMI患者血清中很早即可测得IL 8浓度 ,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时间早于CK MB升高的时间 ,故认为IL 8可作为AMI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之一 ;(2 )溶栓再通组可于溶栓后 4、 6、 8h检测到明显升高的IL 8浓度 ,故认为IL 8可以作为判定AMI溶栓治疗是否再通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清肌红蛋白 (Mb)的变化 ,判断其是否可以作为早期、非侵入性判断冠脉再灌流的指标。方法 对 2 2例尿激酶溶栓治疗和2 2例保守治疗的AMI患者治疗前后的 1h、2h、4h、8h、12h、14h、15h、18h和 2 4h的血清Mb进行测定 ,同时测定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 ,比较再灌流组和未再灌流组血清Mb的峰浓度和达峰时间 ,并同CK MB进行比较。结果 再灌流组血清Mb和CK MB的峰浓度分别为 6 19 5 9±198 5 5ng/ml和 15 7 10± 36 19u/L ,均显著高于未再灌流组 (487 31± 6 0 87ng/ml和 141 80± 2 2 18u/L) ;再灌流组较未再灌流组血清Mb达峰时间明显提前 (192min对 480min ,P <0 0 1) ,再灌流组血清Mb达峰时间显著早于血清CK MB达峰时间 (192min对 72 0min ,P <0 0 1) ,而且Mb的 2h出现率 (Mb2 /Mb0 )较未再灌流组也显著增高 (4 2 4对 2 12 ,P <0 0 1)。结论 血清Mb值早期上升、快速达峰是一种可靠、简便的非侵入性判断AMI再灌流治疗成功与否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合并梗死区微血管阻塞 (microvascularobstruction ,MO)时冠状动脉血流、血清肌酸激酶 (CK)及MB同工酶改变的特点及意义。方法 对 10例核磁共振成像 (MRI)诊断为AMI合并MO患者的心肌酶学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与 12例单纯AMI患者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①AMI合并MO组冠状动脉再灌注的比例少于非MO组 (冠状动脉血流TIMI 3级 ;梗死后 :0 %比 4 1 7% ,P=0 0 30 ;MRI检测前 :5 0 0 %比 75 0 % ,P=0 173)。②MO组血清CK和MB峰值活力显著高于非MO组〔CK :(14 11 1± 92 8 3)U/L比 (84 5 2± 837 1)U/L ,P =0 0 5 0 ;MB :(11 7± 6 1) %比 (7 2±3 4 ) % ,P =0 0 4 3)〕。③MO组血清CK峰值大于 10 0 0U/L占 70 0 % (7/ 10 ) ,高于非MO组 (33 3% ,4 / 12 ,P =0 194 )。④合并MO患者单位梗死面积的CK峰值释放大于 5 0 0 0U/L的比例低于非MO组〔(2 0 0 % (2 / 10 )比 5 8 3% (7/ 12 ) ,P =0 0 72〕。结论 AMI患者合并MO时冠状动脉再灌注的比例较低 ,心肌酶峰值活力增高 ,但单位梗死面积的心肌酶释放减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血清Ⅲ型前胶原蛋白 (PCⅢ )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左室功能的关系。方法 应用放免法测定AMI患者血清PCⅢ水平 ,以其在AMI后第 4天的水平分为 2组 (A组PCⅢ <15 0 μg/L ;B组PCⅢ >15 0 μg/L) ,并将其与左室舒张末期直径 (LVDd)和射血分数 (EF)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研究发现 ,AMI后血清PCⅢ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 ,并在第 4天具有显著性差异。比较A组与B组的心室功能 ,发现A组的LVDd明显低于B组 [(5 1± 3 4 )vs(5 7 9± 5 6 ) ,P <0 0 5 ],而EF值较B组高 [(5 5 4± 4 5 )vs(46 5± 6 9) ,P <0 0 1],而且第 4天的血清PCⅢ水平与LVDd呈明显正相关关系 (r =0 5 ,P <0 0 5 ) ,而与EF值无明显相关关系 (P >0 0 5 )。结论 在AMI后血清PCⅢ水平与左室功能变化相关 ,可作为临床上判断AMI早期心室重沟的间接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清心脏肌钙蛋白I(cTnI)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31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组18例,危重病患者80例(非心血管疾病)。AMI组患者系列采血测定血清cTnI和CK—MB。结果cTnI与CK—MB诊断AMI的敏感性均为100%,cTnI诊断AMI的特异性高于CK—BM(P<0.05);AMI时cTnI浓度高峰时间与CK—MB平行,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1),溶栓患者高峰时间明显前移(P<0.01)。结论 cTnI诊断AMI敏感性高,其特异性高于CK—MB,且在血清中出现早且持续时间长,其峰值时间改变可用于判定AMI的溶栓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检测在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检测30例AMI患者,3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30例骨骼肌损伤(SM)患者血清cTnI、CK—MB含量,与30例门诊健康体检者做对照比较;并对AMI患者在胸痛发生不同时段进行动态检测。结果AMI组与对照组相比.cTnI和CK—MB含量均明显升高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AMI组与UAP和SM组比较,cTnI含量仍显著升高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而CK—MB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cTnI在AMI发生4小时内就显著升高,二者的最高峰值在8~16小时内均可出现,72小时后,cTnI和CK—MB降至临界水平,而cTnI在7天后仍高于对照组。结论cTnI诊断AMI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在血清中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有着更宽的诊断时间窗,诊断有效性明显优于CK-MB,对AMI患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彭渝成  王波  赵蓉 《华西医学》2002,17(1):81-81
目的 :探讨血清Ⅲ型前胶原 (PCⅢ )、IV型胶原 (CIV)及透明质酸 (HA)对肺间质纤维化活动性的影响。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 14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IPF)中晚期患者血清中PCⅢ、CIV和HA的含量 ,并与健康非吸烟者进行对照。结果 :IPF患者血清中CIV和H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和P <0 0 0 5 ) ,而PCⅢ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提示IPF中晚期患者血清中PCⅢ、CIV和HA水平的检测可作为IPF患者病期的早晚和活动性判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在冠心病(CH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结合临床检查及冠脉造影情况,将15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AP)、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3个组。分别测定150例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并与50例健康人做对比。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HD组血清Hs—cRP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MI组患者血清的Hs—CRP浓度明显高于UAP组(P〈0.01);UAP组患者血清的hs—cRP浓度明显高于SAP组(P〈0.01),且AMI组治疗后Hs—CRP浓度显著下降;冠心痛阳性检出率HS—CRP(90.7)〉CK(41.3%j〉CK—MB(34.6%)。结论血清HS—CRP水平高低与CHD病情密切相关,可作为冠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中的临床意义以及尿激酶溶栓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 :采用放免法测定 2 0例 AMI、30例稳定型心绞痛 (SAP)患者和 2 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浆 CGRP浓度。结果 :AMI患者入院时的血浆 CGRP平均浓度为 (45 .8± 7.1 ) ng/L,SAP患者为 (42 .9± 9.9) ng/L,正常对照组为 (5 2 .1± 1 6 .0 ) ng/L ,SAP患者的血浆 CGRP浓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 (P<0 .0 1 )。AMI合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严重心律失常及梗死面积较大者的血浆 CGRP浓度〔分别为 (6 1 .1± 1 7.4) ng/L、(6 7.7±2 4.1 ) ng/L和 (1 5 5 .7± 46 .5 ) ng/L〕较无并发症者 (1 99.4± 5 2 .1 ) ng/L显著减低 ;CGRP与 CK MB呈显著正相关 (r=0 .42 ,P<0 .0 0 1 ) ;AMI溶栓后梗死相关动脉 (IRA )再通者的血浆 CGRP和 CK MB浓度较溶栓前明显升高 ,分别是溶栓前的 6倍和 2~ 3倍。结论 :检测血浆 CGRP浓度对 AMI病情和预后的判断可提供有益的帮助。 AMI溶栓后早期出现 CGRP和 CK MB浓度明显升高提示 IRA再通。  相似文献   

10.
血清cTnT和CK—MB质量在AMI溶栓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后血清cTnT和CK—MB质量峰值出现时间及峰值浓度在预测冠脉再通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34例AMI患者溶栓后血清cTnT及CK—MB质量,实验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溶栓再通组cTnT和CK—MB质量峰值出现时间明显早于未通组,与未通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而再通组与未通组cTnT和CK—MB质量峰值浓度无显著差异。[结论]cTnT和CK—MB质量可以作为判断溶栓治疗后冠脉是否再通的检测指标,cTnT和CK—MB质量二者预测冠脉再通价值相近。  相似文献   

11.
夏春英  李芬 《临床医学》2003,23(10):43-45
目的 :探讨缬沙坦对糖尿病肾病 (DN)患者血清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一氧化氮 (NO)的影响及对DN的疗效。方法 :5 2例DN患者分为缬沙坦组 (治疗组 )和苯那普利组 (对照组 ) ,每组各 2 6例 ,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 2周时、治疗 8周时血压、血清AngⅡ、NO、血尿素氮 (BUN)及血肌酐 (Scr)、尿蛋白 (Pro)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血压下降程度无差异 ,治疗 2周时 ,治疗组患者血清AngⅡ、NO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且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两组Pro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 8周时 ,两组血压均降至目标值 ,治疗组患者血清AngⅡ、NO水平仍较对照组升高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ro及Scr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结论 :缬沙坦使DN患者Pro减少 ,肾功能改善 ,其原因可能与缬沙坦升高DN患者血清AngⅡ和NO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微小心肌损伤的预后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根据血清cTnⅠ免疫放射测定的结果 ,判断不稳定性心绞痛 (UnstableAngina ,UA)患者的微小心肌损害(Minormyocardialdamage ,MMD)的情况 ,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进一步探讨UA患者高危亚组的筛选。 方法 在David提出的UA临床预后分级标准的基础上 ,以 41例健康人的血清标本为对照 ,对 10 3例UA患者进行血清肌钙蛋白Ⅰ (cTnⅠ )的免疫放射检测及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的检测 ,观察 6个月随访期内终点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Ⅳ级患者中cTnⅠ阳性持续 72小时以上者的比率和CK MB的阳性率与其他各级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Ⅲ级和Ⅳ级患者中cTnⅠ阳性率、cTnⅠ阳性者平均峰值浓度比Ⅰa级、Ⅰb级和Ⅱ级显著增高 (P <0 .0 5 )。但这两级间无显著差异。 6个月随访期内 ,Ⅳ级患者中的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与其他各级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在David的UA临床预后分级中 ,Ⅳ级患者合并微小心肌损害者的比率最高 ,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也最高 ,两者之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Mb、CK-MB和CTnI水平测定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病早期诊断和溶栓再通效果监测的临床应用。方法利用生化和化学发光方法测定了96例ACS患者(包括52例UAP和44例AMI)血清中的Mb、CK—MB和CTnI的水平,在监测溶栓治疗的44例AMl中,测定了32例通畅组和12例持续闭塞组溶栓治疗后60min和溶栓治疗前的浓度比值,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在96例ACS患者中,44例AMI患者血清Mb、CK—MB和CTnI水平分别为181±102μg/L,55±32U/L和0.560±0.310/L,显著高于52例UAP患者和42名正常对照组(P〈0.05),UAP患者和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在监测44例AMI患者相关动脉的溶栓治疗中,32例AMI患者通畅组溶栓治疗后60min与治疗前的浓度比值分别为7.4±1.5、20.2±2.4和3.0±0.4,较之12例持续闭塞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血清Mb、CK—MB和CTnI水平的联合测定是早期诊断ACS有效方法,并且是监测AMI患者溶栓治疗效果的有意义指标。  相似文献   

14.
CK-MB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CK MB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意义。方法 :用速率法检测 5 8例AMI患者血清标本的CK MB、CK、AST、LDH和α HBDH等酶。结果 :5 8例AMI患者CK MB、CK、AST、LDH和α HBDH的测定结果显示为 (5 9.5 8± 2 3.14 )U/L、(6 2 8.7± 4 2 1.3)U/L、(12 8.8± 4 9.5 )U/L、(5 8.4± 6 2 .7)U/L和 (35 8.5± 198.5 )U/L ;5 8例AMI患者中CK MB、CK、AST、LDH和α HBDH阳性数 (率 )分别为 5 8(10 0 % )、4 1(70 .6 9% )、30 (5 1.72 % )、35 (6 0 .34% )和 4 2 (72 .4 1% )。与对照组结果比较明显升高 ,P <0 .0 0 1,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CK MB、CK、AST、LDH和α HBDH在AMI患者的检测均有诊断意义 ,检测心肌酶谱有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和临床监测 ,其中CK MB好于其它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将临床确诊为AMI的82例患者(观察组)和97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分别进行血清cTnI、MYO、CK—MB检测,并对两组3种检测指标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血清cTnI、MYO、CK—MB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患者随疾病发作时间延长,cTnI和CK—MB血清水平呈上升趋势,MYO呈下降趋势;3种检测指标以MYO出现峰值的时间最短,其次为cTnI和CK—MB。结论血清cTnI、MYO、CK—MB联合检测对AMI的早期诊断和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力衰竭(HF)患者血清醛固酮(ALD)、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280例AMI患者,根据AMI患者是否发生HF,将280例患者分为无HF组(n=219)和HF组(n=6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肾素(REN)、ALD、AngⅡ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AMI患者发生HF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血清NT-proBNP、REN、ALD、AngⅡ水平对AMI患者发生HF的预测价值。【结果】HF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低于无HF组,血清NT-proBNP水平高于无H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组患者血清REN、ALD、AngⅡ水平明显高于无H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llip不同分级患者血清REN、ALD、AngⅡ表达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llip Ⅲ级、Ⅳ级患者血清REN、ALD、AngⅡ水平高于Killip Ⅱ级患者,KillipⅣ级患者高于Killip Ⅲ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血清NT-proBNP、REN、ALD、AngⅡ水平是影响AMI患者发生HF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ALD水平预测AMI患者发生HF的曲线下面积(AUC)高于NT-proBNP、REN、AngⅡ(P<0.05),AngⅡ、REN水平预测AMI患者的AUC均高于NT-proBNP(P<0.05)。【结论】AMI合并HF患者发生HF血清ALD、AngⅡ均高表达,均可作为预测HF发生的指标,其中血清ALD水平预测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大鼠心肌缺血 /再灌注期间血清白细胞介素 18(IL 18)和肌酸磷酸激酶MB(CK MB)的变化及甲基强的松龙对其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缺血 /再灌注组、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组 3组 ,在心肌缺血前用甲基强的松龙 (3 0mg/kg)对治疗组大鼠预处理 ,测定缺血 3 0min、再灌注 3 0min及 2h血清中IL 18和CK MB的含量。结果 :CK MB从缺血 3 0min即开始升高 ,在再灌注 2h明显升高 (P <0 0 1) ;而IL 18从再灌注2h始显著性升高 (P <0 0 1)。治疗组IL 18、CK MB表现为升高延迟 ,再灌注 2h的二者血清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性降低 (P <0 0 5 )。IL 18和CK MB两者水平呈显著性正相关 (P <0 0 1)。结论 :大鼠在心肌缺血 /再灌注中可以产生IL 18,并有逐渐升高的趋势 ,甲基强的松龙可以抑制IL 18的产生 ,减少心肌的炎性损害 ,起保护心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 (AngiotensinⅡ ,AngⅡ )、神经肽Y(NeuropeptideY ,NPY)、神经降压素 (Neurotensin ,NT)全段甲状旁腺激素 (Intactparathyroidhormone ,iPTH)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方法 (Radioimmunoassay ,RIA)检测血浆AngⅡ、NPY、NT浓度 ,采用免疫放射方法 (Immunoradiometricassay,IRMA)检测血清iPTH。健康对照组 (A组 ) 2 0例 ,肾功能不全代偿期 (B组 ) 2 0例 ,氮质血症期 (C组 ) 2 0例 ,尿毒症期 (D组 ) 2 0例。结果 随肾功能衰竭程度日趋加重 ,AngⅡ浓度依次升高 ,C、D组与A组相比 ,有显著性差别 (P <0 .0 0 1) ;NPY浓度逐渐增加 ,B、C、D组与A组相比 ,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NT浓度依次降低 ,D组与A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iPTH浓度逐渐升高 ,D组与A组相比 ,有显著性差别 (P <0 .0 0 1) ;AngⅡ、NPY、iPTH与Ccr呈负相关 ,NT与Ccr呈正相关 ;AngⅡ与NT呈负相关。结论 增高的AngⅡ、NPY、iPTH和降低的NT在CRF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为CRF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B型钠尿肽(BNP)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慢性心衰患者(CHF)治疗前后变化及联合检测对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共120例为CHF组,采用NYHA分级方法将CHF患者进行分级,其中心功能Ⅱ级患者48例,Ⅲ级患者39例,Ⅳ级患者33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95例为正常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者治疗前后血清AngⅡ、BNP、WBC、中性粒细胞(N)、淋巴细胞(L)水平,计算NLR值,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HF组治疗前的AngⅡ、BNP及NLR值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心功能Ⅱ级、Ⅲ级、Ⅳ级CHF患者间AngⅡ、BNP及NLR值水平随着心衰严重程度的增加,其水平呈上升趋势,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HF组患者治疗后的AngⅡ、BNP及NLR值水平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AngⅡ、BNP及NLR值用于区分慢性心衰和对照个体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0.84、0.7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NLR与AngⅡ密切相关(r=0.483,P 0.05);NLR与BNP成正相关(r=0.527,P 0.05)。结论 CHE患者治疗前后其血清AngⅡ、BNP及外周血NLR值水平变化显著,三项可用于CHF的诊断和心功能分级,其联合检测可以作为慢性心衰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大鼠心肌缺血 /再灌注期间血清IL 8和CK MB的变化及甲基强的松龙对其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缺血 /再灌注对照组、空白治疗组、缺血 /再灌注治疗组四组 ,在心肌缺血前用甲基强的松龙 (30mg/kg)对治疗组大鼠预处理 ,测定缺血0、 0 5h和再灌注 1、 2、 3h血清中IL 8和CK MB的含量。结果 CK MB从再灌注 1h开始逐渐升高 ,且在 2、 3h升高明显 (P <0 0 1) ;而IL 8从再灌注 2h开始显著性逐渐升高 (P <0 0 1)。治疗组CK MB、IL 8表现为升高延迟 ,即CK MB和IL 8均延迟至再灌注 3h开始升高 ,同时在再灌 2、 3h的二者血清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性降低 (P <0 0 5 )。另外IL 8、CK MB两者水平呈显著性正相关 (P <0 0 0 1)。结论 大鼠在心肌缺血 /再灌注中可以产生IL 8,并有逐渐递增的趋势 ,甲基强的松龙可以抑制IL 8的产生 ,减少心肌的炎性损害 ,起保护心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