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生儿体温测量部位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常用的体温测量部位为口腔、腋窝及肛门,而对新生来说,此三个部位均有不方便之处,且费时、费力本文通过对1357例出生7天以内的新生儿同时采用腋下温度及颌下颈部温度的方法对照,探索能不只使用安全、简捷的颌下颈部温度测量法代替腋下温度测量法。结果二得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以我们认为颌下颈部温度测量法可以代替腋温测量法。  相似文献   

2.
陶宝英 《上海护理》2009,9(5):69-71
体温的测量是新生儿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病情观察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体温观察可协助医师对疾病作出正确诊断,并为预防、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新生儿体温测量的原则是准确、安全及简便。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新生儿体温的测量方法、部位及时间等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有深部温度(胸腹腔、脏器和脑的温度)及表层温度之分,是反映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通过体温的观察可以协助医生对疾病做出正确判断,并为预防、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较大,容易散热,棕色脂肪少,产热低,靠自身很难维持正常,所以选择准确、安全、便捷的体温测量方法和部位尤为重要。现将新生儿体温测量部位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小儿体温测量部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方雪娟  汪定成  仝海霞 《护理研究》2005,19(23):2088-2089
综述了小儿体温测量常见部位、方法、适用范围,便于儿科护理工作者结合惠儿具体病情和实际情况做出正确、安全、便捷选择.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光疗时体温测试部位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6.
目的:寻求一种新生儿体温测量简单、有效、安全、易固定的方法。方法:对住院新生儿随机抽取80例,同时进行自身颌下温与背部温测试的观察对照。结果: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背部体温测量较其他常规方法更简便、安全、省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自制体温带应用于NICU新生儿体温测量。方法:对128例新生儿采用背部体温测量法进行体温测量,过程中使用自制体温带给予协助固定体温表计。结果:测量过程中,均无体温表松动的情况发生。结论:采用自制体温带无需护理人员在旁协助,减少工作量。  相似文献   

8.
综述新生儿体温测量常见部位、方法、适用范围、使用器械,便于儿科护理工作者结合患儿具体病情和实际情况做出正确、安全、便捷选择.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颈部皮肤温度测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嫣媚 《实用护理杂志》1998,14(11):588-589
本文将颈温与机体的核心体温(肛温)作对比分析,探讨新生儿颈温测量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结果显示,颈温与肛温有高度正相关,新生儿颈温测量的正常值为36.2℃~37.1℃,除在环境温度过高(〉30℃)或低体温(肛温〈36.5℃)时,颈温测量不能真实反映机体的体温外,新生儿颈温测量是可以准确,可靠地反映机体的真实温情况,且操作方便,可作为新生儿体温测量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体温测量的3种方法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皮下脂肪薄,保温能力差,散热快,易受外界温度影响,体温不稳定,受冷时通过增加氧耗,提高代谢率,以增加产热,所以应及时准确测量体温。作为指导保暖及复温的依据,使新生儿体温稳定在36℃—37℃之间,可降低新生儿硬肿、缺氧、高热惊厥等,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电子体温计应用于新生儿体温测量准确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朝  朱虹 《护理学报》2008,15(5):7-7
目前,临床上新生儿科常规测量体温均采用水银体温计,其性能稳定可靠,早已被人们所认可。但也存在许多弊端,特别应用于新生儿这一特殊群体时,因无家属陪伴,测量体温存在测温时间长,易出现体温计滑脱、打碎等现象,往往需重复测量,既增加工作量,也影响了医护人员对新生儿病情的及时掌握。电子体温计俗称"一秒体温计"[1],能及时对体温值做出测量,但由于其成本较水银体温计高,在临床尚未普及,难免对其数值产生质疑。为了探讨电子体温计在新生儿体温测量中的准确性,特将两种体温计测量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并应用于临床,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置于辐射保温台的患儿不同部位体温监测结果。方法对2016年2-5月入住我院新生儿科的患儿413例,入院后置于远红外辐射保温台进行保暖。入院后第2天监测颈部温度、腹股沟及肛温,将颈部温度及腹股沟温度与肛温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颈温组和肛温组的相关性比较,r=0.30597,为正相关;腹股沟组温度和肛温组比较,r=0.24184,为正相关。结论颈温及腹股沟测温和肛温有较好的正相关性,在新生儿科可以作为一种方便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体温耳背测量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腋温是测量人体温度的常用方法,然而,新生儿尤其在寒冷季节探测腋温时较麻烦,而且容易受凉.我们探讨测量耳温取而代之.2004~2005年,测量100例次新生儿耳温、腋温并进行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简便易行、准确可靠的测试新生儿体温的部位和时间.方法 对20例住院新生儿进行观察(患儿住院时体温均在正常范围内),同时测试其颈温及背部肩胛间温7 min和10min.结果 新生儿测量不同部位及不同时间的体温数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测试新生儿无论在何部位测温均可反映机体的真实温度,因此应根据新生儿的特点而采取方便的部位测量.  相似文献   

15.
腋窝体温测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温的测量是临床护理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操作。体温是衡量机体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到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由于腋窝测温较其他部位安全、方便,且患者易于接受,其主要原理是腋窝有丰富的血管,测得的温度较接近体核温度,故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测温部位。但腋窝温度容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准确性较其他部位稍低,为使护理同行进一步了解腋窝体温的测量,提高体温数值的准确性,学者们对不同状态下的人群体温测量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两种不同方法对新生儿体温测试的比较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蔡红  赵来珍 《护士进修杂志》2003,18(10):943-943
体温测试是护理活动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技能之一。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为了准确地了解新生儿的体核温度,常采用的测量方法是直肠测温法,但由于新生儿的娇嫩、不配合及特殊性,对于新生儿体温测试的要求更是严格和谨慎。本文就新生儿体温测量的两种方法比较,旨在选择一种既能利于临床  相似文献   

17.
体温是生命的重要指征,正常体温在维持机体内环境恒定和各项生理功能的正常活动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不少学者对体温测量的器材、方法、部位及时间等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使体温测量这一最基本的操作不断规范完善。本文对其研究现状及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生儿最佳的体温测量方法及水银体温计肛温测量的最佳时间,为临床护理提供可靠依据。方法用自身对照研究的方法对483例新生儿同时测量肛温(分别用电子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测量)、腋温(电子体温计)、背温(水银体温计)及耳温(耳温仪),并用水银体温计测量0.5min、1min、1.5min、2min、3min时肛温。结果肛温高于其他温度约0.2~0.3℃,腋温、背温及耳温相互之间的差异0.1℃,且腋温背温耳温;电子体温计测量的肛温与水银体温计测量的肛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min时的肛温与3min时的肛温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子体温计可代替水银体温计;新生儿非侵入性测温方法中建议首选腋温测量法,水银体温计测肛温时间可缩短至2min。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体温不同测试方法的研究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通过比较腋温、肛温、耳温三种不同方法在新生儿体温测试中的差异,以寻求简便而准确的新生儿体温测量方法。方法对我院450例新生儿出生后7 d内分别同时测量腋温、肛温、耳温。结果不同的产期和体重的新生儿中肛温、耳温高于腋温,相差约0.3~0.5℃,有显著性差异(P<0.05),肛温、耳温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新生儿体温与测量方式、新生儿的产期和体重有关,并认为耳温测量法是新生儿体温测量较简便而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NICU中集体测量患儿体温最佳部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探寻NICU中集体测量患儿体温的最佳部位。方法将睡在暖箱中、远红外暖床上、单面光疗箱中、婴儿床里的足月儿和早产儿共210例分别测量颈温、背温、腹温、肛温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结果暖箱和单面光疗箱中的足月儿、早产儿的背温与肛温无显著性差异(P>0.05),远红外暖床上和婴儿床里的足月儿的背温与肛温无显著性差异(P>0.05),远红外暖床上的早产儿的背温与肛温有显著性差异(P<0.05),背温低于肛温。结论除远红外暖床上的早产儿外,其他不同环境下测量患儿背温是N ICU中集体测量体温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