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两种不同手术径路治疗贲门癌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贲门癌的合理手术径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4月至2007年4月手术治疗的45例贲门癌病例资料。结果45例中,经左胸切口10例,经腹切口35例;行近胃切除12例,全胃切除29例,全胃加脾胰尾切除2例,探查术2例;两种径路手术的切缘阳性率、平均淋巴结清扫数、围手术死亡率、5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贲门癌手术宜选择经腹径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管状胃与全胃食管对食管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1年1月一2013年6月拟行手术的食管癌患者64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管状胃组)和对照组(全胃代食管组)各32例,比较2组手术并发症、病死率、生存率,以及术后3周、6个月、1年时的生活质量状况。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ICU监护时间、胃肠减压时间及引流量、胸腔闭式引流时间及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反流性食管炎和胸胃综合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较低,且与术后6个月、1年QO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6个月、1年QOL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1年观察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O.05)。结论管状胃代食管对食管术后患者的近期疗效与与全胃代食管手术相当,但患者近期生活质量状况优于全胃代食管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贲门癌经腹全胃切除和近端胃切除手术治疗的疗效比较。方法回顾我院确诊的106例贲门胃底癌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经腹全胃切除组56例,经腹近端胃切除组50例。结果对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术后的生存率进行比较,经腹全胃切除组与经腹近端胃切除组在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方面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后者(P<0.05),术后生存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腹全胃切除组与经腹近端胃切除组在术中出血、手术时间及术后生存率无明显的差异,但在术后并发症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治疗胃底贲门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80例胃底贲门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0例患者手术经过顺利,术中无患者死亡。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饮食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治疗胃底贲门癌的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提高远期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术后生存率,改善患者的日后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治疗胃底贲门癌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分析。方法85例胃底贲门癌患者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行予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治疗;对照组行标准Roux-en-Y吻合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生存率以、不良反应及发生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生存情况、不良反应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治疗胃底贲门癌患者,能够降低不良反应及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全胃切除空肠 P 袢代胃术治疗胃底贲门癌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4月-2010年11月收治胃底贲门癌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行全胃切除空肠 P 袢代胃术,对照组行近侧胃切除术,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胃肠排空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每天饮食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经3年随访患者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全胃切除空肠 P 袢代胃术治疗胃底贲门癌具有显著疗效,手术用时短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3年生存率更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7.
陈国安  王绚茗  周宏 《江西医药》2008,43(12):1295-1296
目的总结食管胃结合部癌的临床特点、手术治疗经验,以提高早期诊断及术后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2008年5月我院收治的46例食管胃结合部癌的手术病例资料。结果46例中,44例手术切除肿瘤,切除率为95.6%。术后后生存率与发病至就诊时间有一定关系。手术路径以左胸切口和胸腹联合切口为佳。结论食管胃结合部癌临床梗阻症状出现较晚,易延误诊断;早诊断、早手术是提高术后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雷贝拉唑联合磷酸铝治疗食管下段癌或贲门癌术后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该院收治的食管下段癌或贲门癌术后并发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给予雷贝拉唑及磷酸铝凝胶口服.对照组单用雷贝拉唑口服,观察两组患者的症状及胃镜下情况。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症状评价总有效率分别为94.1%和7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胃镜下评价总有效率分别为91.1%和7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贝拉唑联合磷酸铝治疗食管下段癌或贲门癌术后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优于单用雷贝拉唑。  相似文献   

9.
李凤军  段献荣  冯巧荣  何明 《河北医药》2010,32(11):1406-1407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及系统淋巴结清扫治疗贲门胃底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3例贲门胃底癌患者施行全胃切除及D2以上的淋巴结清扫,分析贲门癌浸润胃壁深度与淋巴结转移数量、生活质量与术后累积生存率的关系。结果本组贲门癌患者术后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45.6%、33.7%,pT3、pT4的贲门癌患者pN3转移率分别为5.3%、15.2%,并且随着淋巴结转移数目的增加,3年、5年累积生存率明显下降(P〈0.05)。不同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对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组贲门胃底癌患者lahey法吻合、RouX-en-Y式吻合术后返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79.3%、31.8%。结论对贲门胃底癌患者只要条件许可应施行根治性全胃切除(D2+术式),必要时联合脾、胆囊切除,以提高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治疗胃底贲门癌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收治疗的胃底贲门癌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患者均采用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均采用近侧胃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率、五年生存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死亡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治疗胃底贲门癌具有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少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卢强  何宁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3):48-49
目的探讨姑息性切除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6例晚期食管癌患者分两组,化疗或放疗组(A组)51例;姑息性手术加化疗或放疗组(B组)35例。比较A组和B组的生存率。结果 B组患者在半年生存率、一年生存率和两年生存率都优于A组(P<0.05)。结论姑息性切除晚期食管癌可以提高生存率,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2.
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胃切除术后食管癌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通过我科的9例手术,再结合文献分析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手术切除重建的各种术式方法及优缺点.结果中上段食管癌切除应以横结肠代食管重建为佳,下段食管癌以残胃代食管重建最理想,残胃贲门癌可以用残胃或空肠代食管重建.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是可以通过手术再根治的,食管的重建以残胃最接近生理及解剖学,术式简单,安全,易行.  相似文献   

13.
程鹏  梁涛  刘波  吕昂 《安徽医药》2013,17(2):225-227
目的探讨管状胃代替食管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方法自2011年1月—2012年1月,90例食管癌患者接受食管切除术,其中管状胃组49例行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对照组41例采用传统胃代食管。比较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90例均获成功,无手术死亡,其中胸胃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结论管状胃代食管相比传统胃代食管手术重建消化道后更符合生理解剖的要求,改善术后生活质量,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影响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晚期食管上、中段癌外侵至胸段主气管或左、右主支气管膜部及侧壁,联合气管部分膜部及侧壁切除,气管纵形缝合或自体心包片气管修补术的适应证和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6例食管癌外侵至气管膜部及侧壁患者(其中食管胸中段鳞癌16例,食管胸上段鳞癌患者10例),食管胸上段癌经右胸-颈-腹三切口联合胸段气管侧壁及膜部窗形切除,气管纵行缝合术或自体心包片气管膜部及侧壁修补,食管胃颈部吻合术;胸中段食管癌经左胸后外侧切口,联合左或右侧主支气管膜部、侧壁开窗切除,自体游离心包补片气管修补术,食管胃胸内吻合术。结果26例患者无气管瘘发生,3例气管轻度狭窄,4例术后咳痰困难,经纤支镜吸痰,痊愈出院。结论食管癌联合气管部分切除,可明显提高食管癌的切除率和远期生存率,避免食管-气管瘘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高龄食管癌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将114例≥75岁食管癌手术治疗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2例选择直接食管癌根治、食管胃吻合术,其中颈胸腹三切口手术16例,右胸上腹两切口手术11例,左胸单切口5例;B组82例分两期手术(一期行食管癌切除、食管左颈部外置、胃造瘘术;择期行二期手术即胸骨后胃代食管、食管胃左颈吻合术)。比较两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手术时间(2.9±0.7)h,出血量(305±65)ml,术后共发生各类并发症25例,死亡3例;B组一期手术平均手术时间(2.1±0.4)h,平均出血量(220±60)ml,术后共发生各类并发症22例,死亡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75岁特别是心肺功能欠佳、食管病灶广泛或位于中上段的食管癌患者采用分期手术,术后风险相对较小,恢复较快,有利于术后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6.
食管癌患者手术治疗临床分析5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食管癌患者的临床影响。方法 54例食管癌患者被分为实验组(n=31)和对照组(n=23),实验组给予根治性切除手术,对照组给予姑息性切除手术。结果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半年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1、2和3年生存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应早期诊断和治疗,并根据其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汪昱 《中国医药指南》2013,(17):451-452
目的探究传统根治术与胃小弯全切术在治疗治疗远端胃癌中的应用和分析。方法随机选取并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间治疗远端进展期胃癌患者50例,其中24例采用胃小弯全切术治疗为研究组,另26例采用传统根治术治疗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营养状态以及手术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6个月、12个月内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24个月、48个月内研究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内研究组存活患者血白蛋白、前蛋白、转铁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胃小弯全切术可以增加术后生存率以及生存质量,亦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唐忠 《中国医药指南》2008,6(17):257-258
探讨次全食管切除、左胸左颈经食管床胃—食管颈部吻合术治疗食管癌疗效观察。2002年6月~2007年6月我院对食管中段、上段癌96例,行次全食管切除、左胸左颈经食管床胃—食管颈部吻合术,即应用传统丝线手工吻合和常规器械吻合方法,行病例对照研究。本组病例中,应用传统丝线手工吻合50例,术后并发症占8%,常规应有器械吻合46例,术后并发症占6%。病例对照有差异。结论切除食管范围上,节省手术时间上,术后恢复住院时闻上。均有一定差异。相对比较使用吻合器优于手工吻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讨论MT-3基因在食管胸中段鳞癌中的表达、术后病理及患者预后指标中的关系.方法 对2009至2011年手术切除的96例食管胸中段鳞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MT-3基因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使用χ2检验判断相关性、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判断生存差异性,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行多因素分析判断独立预后因素.结果 96例标本中,伴有MT-3基因阳性表达41例,占总例数的41.28%.食管胸中段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T-3的阴性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P=0.029)、T分期(P=0.001)和淋巴结转移个数(P=0.005)相关.97例病例中3年生存率为45.9%,其中MT-3基因表达阴性患者为20.1%,MT-3基因表达阳性患者为52.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期以及MT-3基因阴性表达是食管胸中段癌术后的预后危险因素.结论 在食管胸中段癌中MT-3基因的表达降低,与肿瘤的分化程度,T分期和淋巴结转移个数相关.MT-3基因表达阳性较阴性表达患者的3年生存率明显提高.MT-3基因可能作为评估食管鳞状细胞癌手术预后的分子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20.
章安庆 《安徽医药》2013,17(3):499-500
目的探讨预防进展期大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和全身转移的新途径。方法将55例Dukes B、C期大肠癌患者按时间分为根治切除加植入氟尿嘧啶组(治疗组)和单纯根治术切除组(对照组),随访3年期间,局部复发和全身转移及生存情况。结果治疗组3年局部复发率和全身转移率均低于对照组。3年局部复发数22例,Dukes B期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例和5例,33例Dukes C期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例和14例,经统计学分析,Dukes B期,P0.05,Dukes C期P0.05;3年全身转移数治疗组29例中有2例,对照组26例中有5例,经统计学分析P0.05。3年生存数治疗组29例中有23例生存,生存率为79.31%;对照组26例中有12例生存,生存率为46.15%,经统计学分析,P0.05。结论大肠癌根治术中植入缓解氟尿嘧啶可有效降低局部复发率和全身转移率,可提高3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